遛百病

遛百病,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


概念

正月十六“遛百病兒”可是滄州地區特有的一個老習俗了。正月十六晚飯後,所有家庭成員帶著節日的喜悅傾家出動,溜達溜達散散心,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新的一年中百病不得,身體健壯,生活安康。而且,咱家鄉是越來越漂亮啦,再者,十六的月亮往往比十五更圓,所以說,正月十六不僅要遛走“百病兒”,還能賞月看夜景,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健步行”!
也有稱“走百病”,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習俗。至今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走百病”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遊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鄉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崗上、河水旁到處是遊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通過野外遊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如今,在古城滄州,“遛百病兒”已經成為正月十六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不僅各郊縣,在市區,市民們吃過晚飯後,或三五成群,或成雙結對,有的提著燈籠(有傳統是舅舅給外甥買燈籠————照舊--舅),有的帶著閃閃發光的頭飾,年輕人們在南湖邊會點起孔明燈,大家每過一個路口都會拋撒一些硬幣,意味著將疾病、苦痛拋棄;硬幣叮噹掉到地上,就有孩子們去撿拾,因為大家認為晦氣摔過後就剩下福氣了。
作為武術之鄉,雜技之鄉,金絲小棗之鄉,如今的古城滄州正從大運河的臂彎中走向渤海灣,而“遛百病兒”這個充滿祝福和民俗特色的節日活動,也將越來越為世人知曉。

遛百病的來歷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謂之“走百病”。相率過橋,謂之“度厄”。據說,不過橋不得長壽。過橋者,則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釘”則是說婦女們去各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謂此舉“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走百病”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習俗。至今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走百病”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遊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鄉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崗上、河水旁到處是遊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通過野外遊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從元代以來即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這便使北京傳統的民俗源遠流長,格外豐富多彩。拋棄“走橋、摸釘”的封建迷信色彩,“走百病”不正蘊涵著“防病健身”、“養生保健”的深遠意義嗎?如今人們豐富多采的春遊活動,廣泛開展的冬季長跑、形形色色的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也正是“走百病”這一傳統風俗的延續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