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以木版畫形式製作的年畫,用木版雕刻印刷畫的輪廓,再由人工或套版上色,畫的內容大多為喜慶吉祥、風俗、鬥神、灶王或戲劇,過年時普通人家買這種廉價的畫裝飾房屋。顧名思義,木版年畫就是過年(春節)時張貼的畫。舊時候,每當春節來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房院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堂房、臥室、窗旁,門上以及灶前,院內的神龕上,貼上煥然一新的年畫,既用以創造喜氣洋洋的新年氣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賜給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比較著名的有楊柳青年畫、河北武強年畫、蘇州年畫、朱仙鎮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漳州年畫和廣東佛山年畫等。

概述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年畫中鬥神的歷史最為悠久,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守門將軍”的鬥神雛形。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售賣年畫的“畫市”,當時稱為“畫紙兒”。宋金時期,已經出現了“四美圖”這樣的精美絕倫的木刻版畫,它是現存最早的木版畫。道光年間,在李光庭著的《鄉言解頤》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年畫”一詞,從此,所謂“年畫”就擁有了固定含義,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換的年俗裝飾品。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不僅內容包羅萬象,形式多種多樣,還出現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在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年畫取材於世俗社會生活,題材無所不包,根據王樹村先生統計,各種題材畫樣多達兩千多種。有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世俗生活類、風景名勝類、實事新聞類、諷喻勸戒類、仕女娃娃類、花鳥蟲魚類、吉祥喜慶類等等。

版畫內容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

年畫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歌頌明君賢臣的,有鞭撻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揚因果報應的,有賢母教子、孝子事親,英雄救難、報仇雪恨的,有歷史故事、文學名作、民俗風情、戲曲時事、仕農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喜畫,新婚人家貼用的喜慶畫,如“麒麟送子”、“龍鳳呈祥”、“子孫萬代”等。
(2)祝福慶售畫,是慶祝開業和福壽吉日的年畫如“利市仙官”、“百壽圖”等。
(3)行業祖師像,是各個行業祭奠創業祖師或收徒傳藝等儀式上貼用的紙禡(神像)類畫,如“藥王孫思邈”、“吳道子”等。
(4)扇面畫,是夏季年畫淡季時補充性的木版印畫製品,山東濰坊年畫作坊有“刻版坐案子,捎帶糊扇子”的民謠。
(5)西湖景和丈畫,西湖景就是俗稱的“拉洋片”中的洋片,或西洋鏡,以風景為主,兼有時事題材。丈畫是貼在茶圓、酒樓和大型橫披畫,多以文武戲處故事為主要題材。
(6)燈屏畫,也叫燈方畫,貼上在燈籠四面,內容多取材歷史故事和戲曲,常與謎語結合,稱為“燈謎”。
(7)玩具博戲類,用於做棋盤、紙牌、走馬燈或風箏的裝飾上。

(8)其他雜畫,各種歲時節日用的裝飾畫如冬至用的“九九消寒圖”、端午節用的“鍾魁打鬼圖”、中秋節用的“月光禡”等。

年畫風格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

年畫的風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總的說來,有宮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楊柳青年畫;有粗獷樸實、充滿鄉土氣息的山東濰坊和河北武強年畫;有以細膩工整的蘇州年畫;有古樸稚拙的河南朱仙鎮年畫,它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年畫;還有大寫意風韻的色彩濃艷的四川綿竹年畫;有濃郁的地域色彩的福建漳州年畫和廣東佛山年畫,它們多以紅黑色打底,神佛類畫豐富多樣。這些年畫豐富了中國年畫的地域特色和風格特徵,使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每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都有著環境和社會因素,比如,影響最大的楊柳青年畫就是一例。“楊柳青年畫興盛於明清時期,清代末年達到鼎盛階段。由於臨近北京,多有恭品進京供大戶人家貼用,故楊柳青年畫製作精細,色彩柔和,以迎合宮廷和市民品位。製作精美的“綠地流雲鬥神”就是其中的珍品。仕女和娃娃題材的吉利年畫更是一絕。時傳“北宗畫傳楊柳青”就是指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北宋以來的宮廷畫院技法,尤其是工筆重彩的人物畫。當時的大畫店“戴連增”和“齊健隆”兩家經常邀請著名畫師出畫稿,以提高年畫的創作水平。楊柳青年畫至今保持著以手繪方法畫人物手和臉的工藝,稱為“開手臉”。它的影響遠至新疆和國外,“家家都會點染,戶戶皆善丹青”、“楊柳青年畫一年鼓一張”,這是形容當年楊柳青年畫景象的話,可見當時年畫在當地的繁榮景象。我們祖先正是沐浴在這樣的藝術生活的情境中走過了一代又一代的。
現在,傳統年畫隨著傳統習俗的改變和社會現代變革,出現了瀕危局面,傳統手工製作的木版年畫被機器膠印所取代,現代化的發展,使民居的建築格局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傳統年畫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帶著昔日農耕社會田園牧歌的一抹餘輝,艱難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著的鄉村以及城市中傳統文化愛好者和收藏家中間。目前我們僅能夠在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陝西鳳翔、福建漳州、廣東佛山、湖南灘頭等地僅存的年畫作坊看到這些尚存的年畫。

歷史沿革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成品
年畫是由古代的桃人習俗發展而來的。桃人即桃符,又稱桃板桃符板。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櫑二神,能食百鬼。所以於正月初一在桃木板上繪畫神荼、郁櫑二神之像,懸於門戶,以驅鬼辟邪。漢代,民間除夕飾桃人,畫虎於門;宮殿門上繪畫武士之像。隋唐時期,門畫又有所發展,寺廟各門無處不畫。宋代,由於雕刻印刷發達,手工繪畫的年畫也由此發展為木版年畫,除宮廷詔令畫工摹拓鐫版唐代畫家吳道子“鍾馗像”外,民間已有彩色套版印刷年畫。宋代留存下來的年畫,有《東方朔盜桃》,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木版年畫有很大的發展,主要產於江蘇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山東濰縣楊家埠、天津楊柳青、山西臨汾、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四川綿竹、安徽阜陽、湖南隆回、福建漳州、廣東佛山等地。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印製方法和藝術風格也各具特色。到清末,木版年畫逐漸被石印月份牌畫所取代。50年代以來,木版年畫得到恢復和發展。1955年,天津成立楊柳青年畫社。其他傳統產區對木版年畫也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製作工藝

描稿描稿

通常有以下5個步驟:
①畫師繪製線描畫稿
②刻工將畫稿反貼在木板上,刻成墨線印版;
③將墨線印版印製出版樣,然後根據畫面色彩,製作套色印刷的木版;
④印刷,先印墨線版,後印套色版;
開臉,即畫眼、描眉、點唇、敷粉等。
但是,各地製作工藝也不盡相同。如四川綿竹只印墨線,彩色部分全以手工描繪而成;山西臨汾、陝西鳳翔全用套色版印,不用畫工;福建漳州將套色版印在彩色紙上,不用墨線版;雲南大理、麗江則將墨線版印於彩色紙上,不塗顏色。此外,還有一種漏版套色工藝,即在油紙上雕鏤應套印色彩的部分,在印刷時將色彩塗刷在雕鏤的漏版上,印成彩色,最後以墨線版印出輪廓。這一工藝尚在貴州、河南開封地區沿用。 以鬥神、灶君類木版年畫為主,張貼在門戶和灶頭。鬥神分武鬥神(即手執武器的秦瓊、尉遲恭)、文鬥神(即身穿朝服、抱笏的宰相)和門童(如“狀元及第”、“麒麟送子”)3類。灶君則有獨座(工商業者供奉)、雙頭灶、三頭灶等,其上端都印有二十四節氣表。這類木版年畫都有保護家宅平安的意願,所以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還有貼在水瓮、糧囤、米缸上的斗方,堂屋上的宮間,內室的橫披,壁燈上的燈籠方子,窗旁的窗條子,碗架上的拂塵子,牛棚和馬廄上的欄門畫,走馬燈上的“刀馬人”等。有的木版年畫供陳設、遊戲、祭祀、觀賞用,如說唱藝人用的洋片、兒童遊戲的“升官圖”、中秋節祭祀的“月宮馬”和香斗、祝壽賀喜用的“喜壽屏”等。還有一些大規格的木版年畫,專貼於茶肆、酒樓、商店、宮廷或王府的大門等。

藝術特色

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是由其性質和製作工藝而形成的。它在新年張貼、懸掛,所以題材多以吉祥喜慶為主,如豐收、富貴、長壽、婚姻美滿、萬事如意等。在藝術上,則表現為色彩鮮明,氣氛熱鬧,多用大紅、桃紅、粉紫、品綠、佛青等色,對比強烈。另一方面,由於刻版印刷,不容多留空隙,以免印刷時漬染畫面,所以構圖勢必均勻而飽滿,略無空白之地,這也增強了木版年畫熱鬧、歡快的氣氛,和文人畫清幽落寞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木版年畫服務對象主要是勞動人民,它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也反映了時代生活的變遷,因而也是研究民俗學、民間文學、中國近代史的可貴資料。

分類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

平陽木版年畫

起源於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今臨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間,流傳甚廣。

宋代,自畢升發明活字排版印刷後,中國的雕版印刷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北宋滅亡時,金人以汴梁擄遷至平陽去的刻工與書版作為基礎,使這一帶的印刷業得到發展。平陽,成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這裡專門設定出版機構,管理民營書坊與書鋪,使這裡的雕版印刷逐漸繁榮起來。

木版年畫,是用傳統的木版水印方法印製的年畫。平陽木版年畫的刻印者,大都是農民,他們平常務農,閒暇時創製年畫銷售,成為一種副業。平陽木版年畫,與河北省武、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同為中國歷來以年畫著稱的產地之一。

平陽木版年畫的題材大都是以民情風俗、神話傳說、花卉人物、魚蟲鳥獸為內容的。由於木版年畫一般是在過年或喜慶節日時張貼使用,因此,內容以歡樂、吉祥為主,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審美情趣、年畫的形式是隨著實用和需要而變化的。木版年畫中,有中堂畫、門畫、影壁畫、門頭畫、窗畫、條屏畫、灶龕畫、桌裙等。在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上,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現力。平陽木版年畫,不受自然現象、客觀文物的約束,而是採用集中概括、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運用注重人物傳神、象徵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畫面完整、造型誇張、形象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在色彩運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對比,艷麗、明快,給人以豪放、健康、灑脫的感覺。

平陽木版年畫,在明末清初是極盛時期。當時,這裡的年畫遠銷華北、西北、內蒙以及東北等地。僅臨汾城內,就有益順畫店、德隆畫店、興昌畫店等;洪洞縣城內的瑞蘭齋天泰成畫局、曲沃縣的同成紙局,常年雇用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畫。農村,印製的自製木版年畫更是遍布各地,每年臘月,晉南各縣城鄉集市上,設攤擺畫,賣窗花,賣對聯,處處皆有,頗為興盛。近年來,平陽木版年畫愈加興盛,而且打入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外國朋友,對平陽木版年畫倍加青睞,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尤其是山西文化的一個視窗。

佛山木版門畫

佛山木版年畫中的主要品種,源於明代永樂年間,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至民初及抗日戰爭前最為鼎盛,行銷華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成為中國著名木版年畫四大產區之一。

佛山木版門畫可分為工筆、意筆、木版套印、木版印線手繪等。具有構圖豐滿、造型誇張、色彩強烈、線條樸拙渾厚、粗獷簡潔、極富裝飾的獨特風格。其用色以大紅、朱紅(丹色)、黃、綠為主,特別以填丹為佛山門畫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可耐日曬雨淋而不變色。

佛山木版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地域特點、習俗和喜好而印製題材和顏色各別的門畫。民眾則按大門、房門等不同地方而張貼不同類型題材的門畫,抒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新絳木板年畫

新絳木版年畫起源於北宋,興盛於清朝中葉,是在傳統雕刻印刷工藝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它的繪畫、刀刻,線條細膩、手法獨特,所印製的年畫顏色鮮亮、人物傳神,它的內容題材與傳統的春節習俗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寄託著人們祈求幸福、驅災避邪的美好心愿。

1998年的1月17日正是數九寒天,晉南大地漫天飛雪,寒氣逼人,然而新絳縣木版年畫傳承人郭全生的心裡卻升騰著一種熱切的希望,他剛剛參加了在河南召開的全國木版年畫研討會,一回來,便迫不及待的把他的好友木版年畫老字號天福成的後人蘇廷生邀請到自己家,商量下一步如何把木版年畫這門古老的技藝保護好、傳承好。

新絳縣生產木版年畫源遠流長,新絳縣在西周時期是荀國所在地,春秋時稱故絳,數千年來,一直是在山西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重鎮,有七十二行,行行俱全的美譽,北宋年間,由於雕刻印刷業的繁榮,木版年畫開始興起,到清朝中期達到鼎盛,當時新絳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江蘇桃花塢、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齊名,代表畫有《春牛圖》、《四季美人》、《猴子搶帽》、《馗頭》等等,一些老字號還與天津楊柳青有業務往來。

三、四十年代以前,新絳縣木版年畫的老字號有著名的七大家八小家,加上散落在鄉間的十幾家畫莊,全縣的老字號共有30多家,在老字號景記書局的後人中至今還流傳著他們先輩創業時的故事。新絳木版年畫的刻版印刷技藝十分繁雜和講究,從起草繪圖到最後印製出一幅年畫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既要有高超的繪畫水平,又要有不俗的刻版技藝,還要熟練掌握套版印刷的竅門,要想成為一名木版年畫的全把式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新絳木版年畫在內容、題材、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新絳木版年畫在種類上有神像、財馬、戲曲、美人、門畫、四條屏等十多種,繪畫手法既有工筆也有寫意,印刷方法既有單線印刷後彩繪的,也有套版印刷,使用顏色既有簡單的紅、黃兩色,也有黑、紅、黃、、藍五色,它的內容體現出很強的時代特色,歷史發展脈絡清楚。

然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工業印刷水平的突飛猛進,批量生產的工業年畫迅速占領市場,純手工的新絳木版年畫由於成本太高,淡出歷史舞台。那段時期,散落在民間的畫版基本上被破壞殆盡,還有不少被國內外的文物販子買走。

當時,作為縣博物館館長的藺永茂出於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千方百計購買和收藏了170多幅畫版,並走訪記載了它的工藝和方法,從而使這一珍貴的民間工藝保存下來。讓人欣慰的是,當時還是一名農村小木匠的郭全生在走村串戶製作家具的過程中,偶然看到了一些木版年畫,就深深的被這門古老精湛的藝術所吸引,從好奇臨摹開始,走上了傳承和創新木版年畫藝術的道路。

十多個春秋,郭全生如痴如醉地揣摩繪畫和刻版技藝,投入數萬元收藏畫版、購買原料,而他的行為卻不為人們所理解,但郭全生痴心不改,他覺得這么好的藝術一定會有被世人重新關注的時候。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新絳縣的絳州鼓樂、澄泥硯等古老的藝術不僅得到搶救、保護,而且走向市場,形成產業化,為當地帶來知名度,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應,但木版年畫卻遲遲沒有得到重視。在08年以前,國家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關於木版年畫的項目有12個,但新絳縣木版年畫榜上無名。

2007年,新絳縣對全縣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摸底和梳理,木版年畫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今年的1月15日,縣裡推薦郭全生參加了全國木版年畫研討會,並誠懇邀請馮驥才來這裡考察。馮驥才提出,當務之急是搶救和保護,抓緊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後和其它地方的木版年畫一起捆綁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新絳縣政府正在抓緊對木版年畫相關情況進行普查和蒐集,並提出了一些保護的意見,對於有識之士來說,傳承創新這門古老技藝的信心更足了。

以中華民族獨特想像力和典型化手法創造出來的新絳木版年畫,像一顆明珠,一度湮沒於歷史的風塵,而在歲月的輪迴和有識之士的守護中,它重新向世人展示出亮麗的容顏,值得欣慰的是,當地政府正在本著自覺、清醒、全面的精神,對這一遺產進行科學的挖掘和整理,相信它會較好地得到延續和傳承。

著名木版年畫之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

簡介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徵。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 軍在這裡大破兀朮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廟,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鬥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鬥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就是鬥神,鬥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鬥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鬥神。文鬥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鬥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鬥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中國中原地區的一種民間木刻畫。因產於河南朱仙鎮而得名。《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期,汴京一帶木版年畫已相當繁盛,每逢歲節,市井皆印賣灶馬、鬥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鎮有木版年畫作坊三百多家,生產鬥神、紅紙等。風格粗獷渾厚、構圖飽滿、色彩鮮麗、造型誇張。品種有武鬥神、文鬥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武鬥神又分將軍、武財神、勇士型等;文鬥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製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為主。多數人物臉部採用白臉、紅眼皮,這是它特有的裝飾手法。在印刷時採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後,色彩中微顯木紋,突出了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現在朱仙鎮已成立了木版年畫社。“鬥神鬥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鬥神鬥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這是一首流傳久遠的民謠。而“鬥神”就是年畫!

木版年畫木版年畫成品

朱仙鎮木版年畫傳說

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了開封。當地父老向他訴苦:連年的打仗城中夜裡鬧鬼,百姓的日子沒法過了。當晚李世民也連連被噩夢驚醒,不能入睡。大將秦瓊、尉遲敬德得知後,一個手持雙鐧,一個緊握金鞭,威風凜凜分站在門旁,夜來無事。李世民靈機一動,令謀士畫了秦瓊、敬德像貼在兩扇城門之上,以保百姓平安。
朱仙鎮一位巧木匠來到開封,看到城門上將軍的畫像,回去後把兩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鬥神。木匠的鬥神畫供不應求,後來鬥神發展成供喜慶節日張貼的年畫。從此,朱仙鎮年畫一舉成名。
傳說歸傳說,史載:中國木版年畫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的開封。《東京夢華錄》記載:京城開封“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鬥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鬥神在宋代稱為“紙馬”、“紙畫兒”。翻開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會看到“王家紙馬店”門前鬥神畫“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清晰可辨。北宋鬥神畫在中國繪畫史上首開了木版年畫的先河。
明清時期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達到盛時。《岳飛與朱仙鎮》一書載:“紅紙鬥神系舊習過新年之消用物,為鎮中最著名特產。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餘家……”想當年朱仙鎮300餘家鬥神店星羅棋布,年畫產量高峰年可達400萬張。每年入冬,各地“打鬥神”的客商雲集。“鬥神鬥神騎紅馬”,朱仙鎮木版年畫乘運糧河之船,裝太平車之載走遍全省,走向山東、江蘇、湖北、福建、甘肅、寧夏……
走進百姓的萬家燈火。清中葉以後,黃河在中原一帶多次泛濫,朱仙鎮受災嚴重。至20世紀初,鎮內年畫商號僅存70餘家。

發展

民國初年,朱仙鎮經濟蕭條,商業銳減,年畫作坊只剩下40餘家。抗戰前夕,年畫行業為了生存,多遷往開封城中的書店街、大南門裡、西大街、東大街、土街一帶。
1938年,日軍侵占了開封,使古城百業凋敝,年畫商號相繼倒閉或轉行。到解放前夕,年畫作坊在開封地區所剩寥寥無幾……
1949年共和國成立。一批美術工作者和年畫藝人創作出了歌頌和平、勝利的新年畫。60年代初,開封組織起一批老藝人,開始了蒐集古版年畫和創作刻印新年畫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文學藝術遭到摧殘,很多木版年畫及老版被付之一炬。
80年代以來,開封和朱仙鎮成立了木版年畫社和研究會,並恢復了數家鬥神老字號。2004年9月,“中國朱仙鎮年畫博物館”的大牌子掛在了朱仙鎮大關帝廟的大門旁……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