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繁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是漳州木版年畫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年畫內容主要也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漳州木版年畫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
遺產編號:Ⅶ—4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福建省漳州市
遺產級別:國家

基本簡介

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

舊時中國民間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鬥神的習俗,年畫是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過年前,家家戶戶在室內貼年畫,門上貼鬥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因為一年更換所以稱作"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流傳於漳州的薌城區和閩南、嶺南一帶,並遠銷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

漳州木版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繁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是漳州木版年畫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年畫內容主要也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


溯源

年畫是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經常聽到鬼哭神嚎的聲音,無法入睡。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命令畫工將他倆人畫在宮門上,稱為"鬥神"。東漢蔡邕在《獨斷》一書中記載,漢代民間已經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的習俗,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

木版年畫在唐代時由中原傳入漳州。宋代,福建的刻書業開始興盛,迅速帶動了民間版畫刻印技術的發展。漳州民間木版年畫作坊,原主要分布於漳州市城區,其產品不僅在閩南,省內各地和廣東嶺南一帶銷售,還遠銷台灣、香港、新加坡、泰國、緬甸等。這裡的木版年畫藝術源遠流長,有史料稱“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漳州木版年畫隨福建雕版的發展而發

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
展。到了明代,漳州的木版年畫逐漸興盛,已經有數家作坊出現,比如"曲文齋""、多文齋"等。清末民初,年畫生產達到鼎盛,年畫作坊有20多家,產品遠銷到台灣、香港、東南亞及日本等地。漳州一帶歷來以節慶制燈、貼年畫為俗,是木版年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條件。漳州民間木版年畫業作坊稱為紅房,清代至民國初,漳州"紅房"發展到二十餘家。著名者有裕泰作坊、胡慶堂、豐盛作坊、汝南作坊、聯大作坊、彩文樓、洛陽樓、錦文年畫店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顏氏家族系列作坊,比如錦源堂永華堂文華堂等。

漳州木版年畫作坊,有“紅房”和“黑房”之分:“黑房”是專指印製文字書籍的作坊,其製品供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及其他各地考生作科舉應試所用;“紅房”指專門印製年畫的作坊,除了逢喜事和逢年過節以及平時家中欣賞所用的年畫以外,也製作冥事活動所用的“懺料”(如糊“紙膺”及“做功德”的用品之類)。作坊老闆一般是創作畫稿和刻板兼能,或二者居一。作坊雇用一些工人,分別安排於刻、畫、印、調製顏料、裁紙、銷售、採買材料等各種活兒。大的作坊,僱工可達數十人,小的作坊3~5人不等。作坊的面積,大的達數百平方米,小的作坊才數十平方米。據考證明代漳州城鎮內有大小十幾家作坊,清代至民國初,漳州木版年畫作坊曾發展到二十幾家。比較大的有香港路的“裕太”作坊,老闆林妞;另一家是“豐盛”號作坊,老闆鄭氏三人合股;再一家是單生產年畫的“汝南”號作坊。還有東門街的“聯大”號作坊,老闆蔡厚皮;另一家是“同盛”號作坊,老闆吳東仔。在廈門路有“游文元”號作坊。在台灣路(府口)一帶有年畫作坊“彩文樓”、“洛陽樓”,有雕版書籍店“崇文”、“育文”、“同文”三家。在聯仔街有“錦文”年畫店。坐落在香港路至振成巷一帶的顏氏家族作坊是漳州一家最大的年畫作坊,其僱工達數十人,經營著“紅”、“黑”房兩種業務。從清代道光到光緒年間,由於顏氏世代作坊主的經營,使其產業逐漸擴大,遂以贖買形式併吞了一些小作坊,確立了其壟斷地位。顏氏家族在兼併小作坊過程中聚集了一大批前代舊版和同代版,各種版本比較齊全,可以說是集漳州年畫之大成。[3]

顏氏家族在明代永樂年間從外省遷到漳州,世代以製作木版年畫為業。顏家從明永樂年間開始印製木版年畫,逐漸發展為有畫工、刻工、印工60多人的年畫作坊,產品達200多種。明清兩代,漳州木版年畫開始流行,漳州月港的興起給木版年畫的外銷帶來了有利條件。20世紀初,漳州聯子街、香港路、台灣路一帶集中了大批年畫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抗日戰爭時期,漳州的許多木版年畫作坊紛紛倒閉。富有遠見且實力雄厚的顏家便先後將各家的木版年畫木雕底板收購下來,集於一家,使這個的傳統民間藝術珍品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抗戰勝利後,顏家的木版年畫已經壟斷了漳州的市場,還遠銷到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漳州地區鄉間逢年過節張貼木版年畫的習俗漸漸消失,木版年畫市場衰弱,年畫作坊大多停業。
漳州木版年畫離開了年畫市場後一直藏在深閨。直到1957年.顏家傳人顏家鏡先生印製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參加了在前蘇聯舉行的東歐各國民間藝術展覽。1986年顏文華先生又印製了一套古木版年畫參加福建省美術展覽會,福建工藝美術界為之驚嘆不已,各報刊雜誌也爭相介紹。


品種及題材

漳州木版年畫內容主要也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

漳州木版年畫的品種、題材很多。

漳州木版畫漳州木版年畫

從形式上分,有用於祈福、財神、將軍、送子、辟邪等不同類別的各種門畫、門頂畫、中堂畫,有欣賞用的獨幅畫、連環畫等。門畫如:《天官賜福》、《加冠進祿》、《簪花晉爵》、《神荼鬱壘》、《秦瓊敬德》、《添丁進財》等等。

其中“祈福型”的主要有“加官進祿”、“簪花晉爵”(圖一)等內容。此種內容的年畫多貼於正廳大門,意在祈禱官運亨通、福星高照、家族興旺、金榜題名。“財神型”的主要有“財神獻瑞”、“春招財子”、“招財公”等內容。此種內容的年畫多貼於廂房門,有雙扇門的,也有單扇門的,按需貼上,意在祈禱財源茂盛、富裕吉利。

“將軍型”的有兩類,一是“神荼鬱壘”,一為“秦瓊敬德”(圖二)。此種內容的年畫多貼於臨街大門和宅院大門,少量貼於主人房門,都旨在護家衛宅。這兩類鬥神也是民間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武士鬥神,至今興盛不衰。

“送子型”的主要有“天仙送子”、“年年添丁”、“百子千孫”、“觀音菩薩”等,此種年畫多與“財神型”組合在一起貼於新婚夫婦的房門或內房門上,意在血脈延續、香火不斷。“辟邪型”的年畫多為“八卦”、“獅頭銜劍”(圖三)、“姜尚在此”等,此種年畫在閩西南和台灣地區常貼於民宅門額上,目的在於辟邪制煞,以求安泰。

門頂畫如:《八卦》、《獅街劍》、《五虎抱錢》;中堂畫如:《福祿壽喜春》、《和合仙》、《三仙姑》、《招財王石宗》、《春招財子》、《連招貴子》、《百子千孫》等;布置居室的獨幅畫、連環畫如《郭子儀拜壽》、《孟姜女前後本》等。

門畫又有粗幼神、文武神之別。“粗神”指的是以大紅或朱紅紙為底加以印製的門畫;“幼神”是直接以本色紙印製,其人物背景的淡紅色,亦是木版年畫藝人自己調製套印而成,無須預先送染紙房染過。而不論是粗神或幼神,只要門畫畫面上的人物沒有騎馬或插旗的,則又稱其為“文神”;反之即“武神”。如《秦瓊敬德》、《騎馬天仙送子》、《連招財子》等,其文、武類別各異。此外,各種年畫又有開本大小之分,如大割、二割、三割、四割、六割等數種不同規格。

從題材上分,除上述門畫、門頂畫、中堂畫所表現的神像、神童、仙女、瑞獸和各種吉祥物外,還有喻世勸善的各種歷史戲文圖,如《荔枝記》、《斷機教子圖》、《董永皇都市》、《雙鳳奇緣》、《說唐前後本》、《孟姜女》等等;還有神話故事圖,如《齊天大聖》、《魁星圖》、《老鼠娶親》、《南極仙翁對弈圖》等等;有表現民俗活動的《龍船圖》、《九流圖》 ;

風俗節慶類年畫有用於張貼花燈和反映世俗生活兩大類。

用於張貼花燈的年畫內容大都為“富貴壽考”(又名“郭子儀拜壽”)、“狀元遊街”、“八仙”、“龍鳳圖”等。《狀元遊街》一圖可算是漳州木版年畫的代表作,眾鼠輩為老鼠狀元遊街夸市,他們抬轎鳴鑼、打旗撐傘,而在圖畫的一角,有隻老貓正蜷縮身子眈眈以待呢。作品以紅黑黃三色為主,輔以嫩綠色。敘事將喜慶置於危機的氛圍中,造型亦詼諧喜人,貓與老鼠的故事披上人格的外衣。

而反映世俗生活類的年畫中,有的內容是反映閩台民眾喜愛的歌仔戲的,如“荔鏡記”、“雙鳳奇緣”、“說唐”、“反唐”(又名“薛剛反唐”)等,這種年畫一般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分前後本共兩幅,每幅以8或9回目反映整個故事情節,極具地方戲曲特色;有的內容是反映民間傳說或閩南過年過節習俗的,如“老鼠娶親”(圖四)、“端午龍舟”等。

宗教祭祀習俗類年畫的內容主要有漳州當地常供的神像,如灶君、保生大帝(大道公)、三平祖師公等;有以求財、求平安為主要內容的紙馬(註:漳州風俗,在每月有節日時會焚燒紙馬,這些紙馬都按過節的名目印製、使用。而平常使用的紙馬有鎮宅平安符等),如“三.星圖”(即福、祿、壽三.星)等;有以黑紙印刷,在其上套印白、黃、藍、紅、赭等色供寺廟使用的年畫,如“四季花卉”(荷花、梅花、牡丹、蓮花)、“四獸圖”(虎、豹、獅、象)、“福祿壽喜”等。

有革命歷史故事《武昌起義》;還有配合季節時令表的《春牛圖》及各種花卉、風景、動物圖;有娛樂用的葫蘆迷圖和各種裝飾花邊圖案等。鼎盛時期的漳州木版年畫品種多達200餘種,現存明、清兩代的雕版60餘種,大多為4-5色套版,少數為單線版。

年畫細膩鮮艷,有些圖案甚至用黑紙或深藍紙印製,壓以金銀色線,粗獷厚實,讓人愛不釋手。[1]

藝術特色

漳州木版畫漳州木版年畫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是一種在木質平板上鐫刻畫稿(分色版和墨線版)後,以短版法套印於紙上的民間版畫藝術。其主要品種有:1、門畫,如:《神荼鬱壘》; 2、門頂畫,如:《獅銜劍》;3、中堂畫,如:《和合仙》;4、獨幅畫,如:《老鼠娶親》;5、連環畫,如:《孟姜女》;此外還有博古、動物圖,原總計 200 余種,現存 65 種。
繁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是漳州木版年畫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漳州年畫中以門畫居多,門畫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種類。粗神指以大紅或朱紅紙為底印製的門畫;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紙印製,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調色套印淡紅色的年畫;文神指畫面人物沒有騎馬或插旗的年畫;武神年畫與文神相反,畫面上人物一般要騎馬或插旗。
既有北方年畫的粗獷簡潔,又有江南年畫的纖巧細膩,富有拙樸風格和鄉土韻味,值得一提的是漳州木版年畫中用黑底印製的年畫,獨具一格,為其它年畫產地所沒有,堪稱年畫中的一絕。
漳州木版年畫中的人物不管是文是武,是善是凶,其面容多和顏悅色。以武鬥神——“神荼鬱壘”為例,年畫中的這兩位神人,其造型在人體結構、比例關係上沒有解剖、透視可言,而是把它做了橫擴短縮的變形,他們的面部五官也是傳神寫意的誇張(如豹頭、環眼、長髯)。這種變形誇張不是依據自然實體,而是服從於驅邪避鬼、鎮宅御凶的功能和對於神祗崇拜的心理需要。而在文鬥神——“加官晉爵”中,人物造型的誇張變形則比武鬥神弱些,靠近世俗凡人,迎合民眾希求吉祥、瑞慶的心理。漳州木版年畫多以紅、黑色做底,所以印出的年畫富有濃麗凝重的色調,猶如織錦刺繡,絢爛而美觀,為我國木版年畫中特有佳品。
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構圖大方,造型誇張,既有北方年畫的粗獷沉雄,江南年畫的秀美雅麗,又兼具閩南本土古樸神秘的東南沿海風格,流露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設色好用大紅大綠,對比明顯,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在有色紙上套印各種粉色。印時,產生的厚薄肌理,斑駁燦爛,變化多端,印厚的地方,有重量感、凸凹感,大紅大綠,大俗大雅;印薄的地方,底色散透出來,空靈又虛幻抽象,不發悶透氣,十分古趣。薄色與厚色重疊,可稱“軟硬兼施”,色調豐富、神秘、奇幻、意外。在黑色底紙套印彩版時,還大膽用金、銀印線壓色,富麗大氣,金碧輝煌,為其他地區罕見,堪稱絕頂。
年畫所用的紙色都是店主自家特製的,有大紅、朱紅、大黑、深藍、銘黃、綠等,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途,如用玉扣紙印製“幼神”,用萬軍紅紙印製“粗神”,用黑色紙印製供寺廟做功德和紙紮鋪籌辦喪事用畫。所用顏料也很講究,許多顏料是畫店自己研製的,如選用當地大模粉、白嶺土加工成白顏料。調色也有絕招,色粉中摻入自製白粉有厚重感,摻入海花料、桃料或冰糖,畫面會有閃光的效果。
漳州木版年畫藝術技法和工藝過程獨具一格,其雕版線條粗細迥異、剛柔相濟,以挺健黑線為主。用色追求簡明對比,印製採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稱為"飾版"。所用顏料分水質和粉質兩種,紙張選用"閩西玉扣",有大紅、淡紅、黑以及本色紙諸種。色紙必須先由"紙房"預染。漳州年畫構圖大方,造型誇張,特別是用黑紙印製的年畫,獨具一格,是中國年畫中的精品。
漳州木版年畫的雕版分陽版和陰版兩種,印製"幼神"人物背景色(紅)的版為陰版,這種陰版的刻法和用法為全國所獨有。雕版上所有線條和色塊的邊緣都是向外傾斜的,這便於印製時調節水分。印製時採用版套印,先色版後黑線條版,畫面效果十分明朗。版材多選梨木,也採用相思木、紅柯木、石榴木等,紙張全部採用閩西紙,如龍巖的福書紙,長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紙,清流的錫皮紙等。漳州木版年畫作坊有"紅房"和"黑房"之分,"黑房"專指印製文字書籍的作坊,"紅房"則專指印製年畫的作坊。作坊老闆一般兼任畫稿和刻版工作,或二者居一,也用僱工乾雜活。

漳州木版年畫的雕印

漳州木版畫漳州木版年畫雕版
漳州木版年畫雕版所用的木材一般選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仔木紅柯木棗木等。雕刻時,先將欲雕刻的木材面進行厚度2.5厘米左右(雙面刻時約5~6厘米左右)的熟板處理。然後將幾經修稿的年畫圖稿,在毛邊紙上勾出定稿圖案,將其背面準確貼在木板上。雕刻時,首先必須分出陰陽,運用“代”、“支”、“挑”、“跟刀”等刀法進行雕刻,雕版上的衣紋要顯示刀鋒,刻的線要挺拔流暢,直到出渣淨底,才算完成。
由於漳州木版年畫套印著色的製作方法有著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間色的要求,所以其採用的顏料多以粉質酸性為主,如大磨粉、青綠、佛頭藍、朱紅、金黃、桃紅、槐黃、金粉等。在調色前,先將各色料分開,經水漂數日;調色時,用牛皮膠或桃膠溶化,滲入適量明礬(以防龜裂)和冰糖(增加高度),與色料攪拌均勻即可使用。“老鼠嫁女”中的老鼠則使用鼎底黑煙,經刨刮研磨細、篩斗篩過,再以前述方法調配,印製的老鼠皮毛顯得淺灰,比用墨汁加白粉印製的更具真實感。
漳州木版年畫採用的紙張是閩西長汀連城的“玉扣紙”(連城四堡曾是宋代雕版書籍印刷地之一)和溪口的“福書紙”。這些紙張均用幼竹纖維手工製作,具有紙色潔白、紙面光滑、質地柔韌、張力均勻、吸水性強、不易磨損、造價低廉等特點。這些紙經漳州民間染紙作坊加工成大紅、朱紅、黑色,作為漳州木版年畫的底紙。漳州木版年畫中也有用本色(米黃色)“玉扣紙”印刷的年畫,但若用本色紙印刷“鬥神類”年畫則需加印一版淡紅色作為底色,用這種紙印刷的木版年畫謂之“幼神”,而用染紙坊加工紙印刷的則稱為“粗神”。
漳州木版年畫採用一版一色套印的方法印刷。與其它木版年畫產地不同的是,漳州木版年畫是先印色版,後印黑線版,印刷過程中對色位的把握全憑印製者的經驗進行目測。

製作過程

漳州木版畫漳州木版年畫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基本製作過程是:先在梨木等木質平板上描稿鐫刻成各種色塊版和線條版,然後分色分版,採用短版套印於紙上。
1.按要求在紙上繪好各種近於白描的畫稿(粉本),然後反貼於已製成待刻的平極上。待其乾後,以墨魚草磨薄畫稿,使之更透明清晰,便於鐫刻。
2.將雕版的用材(多以梨木、相思木、紅柯木、石榴木等為材,而梨木為最多用),水浸一個月,然後晾乾三個月,刨平,以備復稿。
3.鐫刻時要嚴格按“粉本”的要求。一般以人物臉部為先,接著是手—腳—身。其他部分是先刻面積大的,後刻面積小的,直至完成。
雕版分陽版和陰版兩種。線版屬陽版,色版中有陽版和陰版兩種。印製“幼神”人物背景色(紅)的版,即為陰版。這種陰版的刻法和用法,為全國各地所沒有。
4.根據不同品種的年畫,選用紙本色、大紅、朱紅、黑等不同顏色的紙張。除本色紙不必預先製作外,大紅、朱紅、黑色紙均須由民間染紙作坊用閩西本色紙預先染制。而“幼神”上,淡紅色的人物背景是由木版年畫藝人自己雕刻陰版,並調製紅顏色在本色紙上套印而成的。
5.在酸性染料或粉質顏料中調入白土粉和牛皮膠液,並按綠、黃、紅、藍等色分別裝入陶缽中;人物臉部的色用本地白土粉(堊白)或鉛粉、米漿調入適量的金黃色(酸性染料)而成;黑煙色、白土色分別單獨調膠作備用。
6.印完每一色晾乾後,再印第二色;各色版印完後,最後才印“黑線”版。未上黑線版的,皆屬未成品。

傳承意義

漳州木版畫漳州木版年畫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學術價值在於它的出現使學術界弄清了台灣木版年畫與漳州木版年畫的淵源關係,它在全國豐富的民間藝術寶庫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是南方民間木版年畫中具有粗獷和秀麗兼長的獨特品種。1957年被國家定為民間藝術品赴蘇聯東歐各國展覽而大受歡迎;1986年參加福建民間美展晉京展,受到京華美術學術界好評;1988年在全國民間美術工作大會上得到與會專家們高度讚賞;1990年載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2001年原市藝術館館長林育培所撰《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初探》一文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民眾文化科研成果評獎)金獎。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獨具特色,二十多年來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大學和各種研究機構收藏。
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傳統意識逐漸消除,民間民俗活動因之而發生變化,依託於地方民俗的漳州木板年畫觀賞性增強,而趨吉避邪的實用性減弱,由此造成年畫市場的蕭條。隨著原來民間年畫市場的萎縮,從事漳州木板年畫生產的人員大大減少,政府應儘快制訂具體措施加以搶救。
面對木版年畫的境況,漳州市文化部門也多次呼籲,希望有關部門劃撥場地搶救木版年畫,收藏雕版。顏文華老人並不希望祖傳的年畫失傳。他的哥哥顏文莊擅長雕版,哥哥去世後他的5個兒子以及孫子們繼承了祖上的雕刻手藝,現在有三四個後輩尤其善刻,而顏文華的後代也繼承了印刷技術。但讓他遺憾的是由於沒有印刷的場地和市場的需求,多年來木版年畫沒有新的雕版問世,會雕刻雕版的也大都改行。
漳州的文化專家認為,雖然現代的印刷技術日臻完善,但手工印刷那種古樸、粗獷的藝術風格卻是難以替代的。年畫是一種祈求,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傳統的民俗。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民間風俗的改變,木版年畫作為一種藝術裝飾品的藝術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只要重新挖掘它的內在的藝術價值,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木版年畫仍然能夠受到社會的重新認同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