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縣是全國年畫的主要產地之一,綿竹木版年畫又稱“綿竹年畫”因產於四川綿竹縣而得名。創於明末,清代乾隆、嘉慶前後為盛期。有門畫、斗方和畫條等種類。綿竹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素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綿竹木版年畫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巴蜀人民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風尚。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綿竹木版年畫
所屬地區:四川·德陽
遺產編號:Ⅶ—11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四川省德陽市
遺產級別:國家

介紹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盛產竹子,其中最為著名的綿竹是造紙的上好材料。綿竹木版年畫技藝主要分布在綿竹市城區劍南鎮和北部的拱星鎮、清道鎮、新市鎮、孝德鎮等地。
綿竹龍門山中段與成都平原北部連線,成都自唐以來便是國內雕版印刷的中心,綿竹受其影響,相傳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畫生產。據口述資料,清代乾嘉年間,綿竹有年畫從業人員九百餘人,大小規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戶,年產包括門畫、斗方、屏堂、雜條、拓片、案子在內的年畫一千二百多萬幅,遠銷雲南、貴州、陝西、青藏、兩湖及四川省內各地。綿竹木版年畫的題材除傳統的鬥神畫以外,還涉及戲曲故事、山水花鳥、寫景紀實、吉祥圖案等。綿竹各地年畫製作有專業分工,城區偏重拓片、雜條、斗方、案子,併兼及門畫;清道鄉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鄉偏重美人、娃娃戲,如此等等。綿竹木版年畫興盛時,出現了行會組織“伏羲會”,自發對年畫產品進行評議。20世紀初,綿竹木版年畫開始衰落,此後日趨蕭條,休業者眾。
綿竹木版年畫與地方習俗緊密聯繫在一起,僅張貼就有許多規矩,不能違背。畫中種種圖像亦有不同的象徵與解釋,和圖像一起反映或呈現在各種民俗儀式中。明清時,除神佛題材外,綿竹木版年畫中已大量出現戲曲題材,綿竹的畫師根據川劇劇目繪製年畫,創作出《白狗爭鳳》、《五子告母》等作品。從體裁論,綿竹木版年畫有“紅貨”和“黑貨”之分,“紅貨”是指彩繪年畫,“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
綿竹木版年畫製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蓋花等工序。其藝術特點一是手工彩繪,同一張版因不同的手繪,效果不一;二是對稱性構圖;三是運用色相和色度對比,尤善用金色(如瀝金、堆金、貼金)。但比較而言,最見特色的還是“填水腳”(指用剩餘顏料塗抹的一種樣式)。

發展歷史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因盛產一種韌性極好的竹子,繼而製作桃符,畫為“神荼鬱壘”,使綿竹木版年畫在清代憶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無塢同稱為中國木版年畫四大家。
綿竹木版年畫屬民間美術,它植根民間,其裝飾性和雕刻藝術,在早期顯然受到漢代四川畫像磚藝術的影響,從傳承下來的傳統木版年畫作品中,仍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氣勢和天真、質樸、粗獷的生命活力。
唐代是我國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中國已出現了最早的宗教題材的木版年畫,而木版年畫藝術與雕刻印刷術對於人類文化的大量傳播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安史之亂而進入蜀中的大批文人學士及畫師中道釋者居多,綿竹木版年畫也受到宗教畫影響,現存的綿竹年畫中的中堂畫“金剛”、“家神”、“魁星”和拓版“趙公鎮宅”等,內容和形式都和宗教畫同出一疇,其彩繪技巧和線條的裝飾味與四川寺廟中的風格極為相近。
宋代,四川更是中國四大印刷中心之一,木版印刷已發展到刻技純熟,印刷精美的程度。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汴京“迎歲節,市井皆賣鬥神……”吳自牧《夢粱錄》載歲終“畫鬥神桃符,迎春牌兒,紙烏鎮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以主顧。”另有史料證明,宋代在以成都為中心的附近各縣都有生產年畫的作坊,尤以“小成都”而聞名的川西古城綿竹的雕版印刷更為發達。據《續編綿竹縣誌》記載:“綿竹年畫遠在明代憶有相當成就……當時瀘州及陝西蒲城地區已貼過內容喜慶的綿竹年畫。”
明清兩個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間,是綿竹木版年畫發展的輝煌時期。
清代中葉,四川城鄉各地普遍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使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綿竹造紙業不斷發展和革新,實驗成功“粉箋紙”;年畫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細緻,專人專事,精益求精,不論刻版、敷彩都達到較高水平,並出現有特色的流派和個人風格;外省和本地畫商起了媒介的作用。綿竹縣誌載:“商販遠自陝甘滇黔,裹銀來市易畫,仲冬則接踵城南,購運者遍於王道百五十里。”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由於以上原因,當時的年畫作坊發展到三百餘家,從業人員達一千多人,全縣每年生產門畫一千二百多萬份,畫條二百萬份以上。此時年畫行會“伏羲會”成立,每年辦會兩次,會上要對各路年畫進行評議,決出名次,這樣一來,更促進了綿竹年畫的發展,全縣作坊遍布城區及西南、板橋、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鄉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城內老字號“傅興發”生產的鬥神工藝精細,五彩鮮艷,衣褶清晰,眉目生動。“雲鶴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譽。清道鄉“曾發皓”、“何雲發”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鄉的仁女,娃娃戲鳳風格獨特。而肖華金專出斗方樣張,有“肖斗方”之稱。
當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市在塊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約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臘月三十為止。綿竹年畫經畫商傳播,除省內民眾廣為張貼外,還銷於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並遠銷今越南、緬甸、印度及東南亞各國。
民國時期因農村經濟破產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大影響了民眾對年畫的購買力,加上綿竹縣豪霸橫行,土匪嘯聚,大小紙廠被洗劫或燒毀,年畫作坊紛紛倒閉。昔年譽滿中外的綿竹年畫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敗景象。
綿竹年畫,由於新中國的誕生又獲得了新生。並從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進入人民藝術之宮。經政府搶救扶持的綿竹年畫又添“新章”。1963年曾赴成都、北京舉辦了觀摩展覽,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術家們的高度讚揚。詩人郭沫若也即興賦詩一首。此後,綿竹年畫藝術在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基礎上邁也了新的步伐,一批年青的年畫作者在老一輩藝人言傳身教的輔導下迅速成長越來,他們認真研究吸引傳統年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特點,並發揮現代藝術豐富的表現力,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新年畫,這些作品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富於生活情趣,展示地方風情,參加了國內外美術作品展並獲獎,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藝術特色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年畫從體裁上又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綿竹年畫內容廣泛,品類繁多。歸納起來有: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按製作方法分為"捶墨"、"落墨"和"填色"三大類。"捶墨"即木板拓片(總稱黑貨),內容多為民俗和名人字畫,神話傳說等。"落墨":以水墨為主,色彩淡雅,近似國畫"小寫",內容多為神像和各種戲曲故事。"填色"(總稱紅貨),按繁簡可分七種,有"明歷明掛"、"色金"、"印金"、"花金"、"常行"、"水墨"及"填水腳"。其中尤以"明歷明掛"的繪製最為工整細膩,色彩也異常艷麗多彩。至於"填水腳",用色單純,寥寥數筆,挖主寫意,卻十分生動傳神,非綿竹年畫高手,不能為之,被專家學者淮為珍品。從規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毛是綿竹年畫專用粉箋紙的開張)。所謂大毛,就是整張粉箋紙上作畫,大多繪秦瓊,尉遲公等武將,飛稱武鬥神。將其貼於大門之上,意在御凶求安,護衛家宅。"二毛"者,即張貼於二門的文鬥神,其畫稍小於前者,此類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貴的內容。貼於寢室門或灶屋門的三毛,畫幅小於二毛,大多為仕女、娃娃題材,如觀花美人、八寶童子等,那有魅力的藝術造型,特別逗人喜愛。此外還有一種屬於稀有的落地鬥神,它是一種與大門一樣大小的特大鬥神。這類鬥神常見於舊時代大戶人家的龐大龍門之上,內容多為武將。

綿竹木版年畫與地方習俗緊密聯繫在一起,僅張貼就有許多規矩,不能違背。畫中種種圖像亦有不同的象徵與解釋,和圖像一起反映或呈現在各種民俗儀式中。明清時,除神佛題材外,綿竹木版年畫中已大量出現戲曲題材,綿竹的畫師根據川劇劇目繪製年畫,創作出《白狗爭鳳》、《五子告母》等作品。

從形式看,綿竹年畫分為斗方、橫披、中堂、條屏等,似同國畫分幅相近但卻別具一格。綿竹年畫的斗方,並非文人戲筆,而是《老鼠娶親》、《三猴燙豬》等諷諭性獨幅小品。綿竹年畫的橫披,一般是表現人物眾多的大場面的《文姬歸漢》、《迎春圖》等。《迎春圖》可算是綿竹年畫橫披的代表作。作者系綿竹年畫大師黃瑞鵠,此圖描繪清朝綿竹迎春會盛況,長卷描繪了400多個人物和豐富多彩的迎春活動,生動地再現了清代的民俗民風,具有較高的民族研究和藝術價值。屬國家一級文物,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

綿竹年畫的中堂均是表現吉祥內容,如《麻姑獻壽》、《紫微高照》等。現在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又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現代人們審美情趣的各式各樣的新年畫。同時裝裱形式和內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創新,深受人們的青睞。

綿竹木版年畫製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蓋花等工序。其藝術特點一是手工彩繪,同一張版因不同的手繪,效果不一;二是對稱性構圖;三是運用色相和色度對比,尤善用金色(如瀝金、堆金、貼金)。

綿竹年畫的製作多先以木刻版印墨線,再敷以彩繪。製作程式和特色全在於手工施彩和勾線,按民間藝匠通稱有以下幾種:一、明展明掛:為繪工精細富麗的一種;二、勾金:筆蘸金粉或銀粉勾出圖案;三、花金:是彩繪後的再加工,用木製花型戳子,拓上金或銀色花紋,現所見花戳子約三十幾種,分服飾花、帽花、衣角花、袖口花;四、印金:印過墨線和彩繪後,再用原印版複印一遍膠水(臉手除外),然後撒上金粉或銀粉,掃淨餘粉後即顯出金線或銀線;五、水墨:講究筆墨烘染和淡雅的色調;六、常形,力求設色單純;七、掭水腳:即寥寥幾筆大寫意,是綿竹年畫的特色繪法。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年畫風格獨特,它既傳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繪製年畫的製作風格又繼承了宋代雕版印刷術的技術。綿竹年畫和中國其它年畫一樣首先是要刻成線版,但是線版在綿竹年畫中只起輪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繪,從不套色製作。經過不同藝人的手筆,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製不同的畫幅也會產生不同的趣味。這是綿竹年畫區別於其它諸家年畫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正是綿竹年畫的絕妙之處。另外,綿竹年畫在用紙、用筆、用色上也別具一格。傳統綿竹年畫一般都用粉箋紙(當地所產的土紙上面塗一層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鴛鴦筆(特製扁筆,一邊蘸水,一邊蘸色),顏色多用礦物色和民間染料加膠礬調製而成,主色有佛青、桃紅、猩紅、草綠,其次是金黃、天藍等,約束人以單純強烈、鮮艷明快、對比和諧的色彩效果,這樣可使手繪色彩更加厚重,風吹日曬經久不變。

綿竹年畫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用線講求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相間,具有強烈的節奏感。造型常使用誇張、變型、象徵、寓意的表現手法,使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動感人。

傳承意義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近十年,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澆灌培養這株民間藝術奇葩,這為綿竹木版年畫的發展打開了發展空間。近十年來綿竹木版年畫從形式到內容,從內容到載體,從載體到製作方法、包裝等都進行了創新,使綿竹年畫逐步走向了日常化、實用化、裝飾化、禮品化、收藏化、宣傳化,其時代精品走向了收藏領域。又特別是近兩屆省、市"綿竹年畫節"的舉辦給綿竹年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活力。
近年,在中央、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460多萬、新建了綿竹年畫博物館,她將成為融收藏、整理、研究、創作、出版、開發、銷售、傳授年畫技法為一體的年畫專業博物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德陽市的陳興才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傳承人介紹

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

陳興才,男,89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位四川省綿竹市清道鎮射箭台村二社的老人便是我國四大年畫之一-綿竹年畫目前年齡最大的民間藝人。耋耆之年的陳興才如今面色紅潤、耳聰目明,不少人說這是老人與五顏六色的顏料接觸的原因,老人卻說一生與自己摯愛的年畫藝術相伴,心情舒暢才是長壽健康的根本。
陳興才10多歲時便師從父親學習年畫製作,只是當年家境貧寒,不能長時間撲身於自己愛好之上。隨著家境好轉,到陳興才成家立業之時,他便將自己的愛好逐漸發展成了除種田養殖以外的一門重要產業。
70多年的年畫生涯里,老人親手製作的年畫枚不勝數,他的作品已被紛至沓來的愛好者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老人製作的年畫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嚴格遵循傳統,張張色澤艷麗,人物逼真。1994年,老人的作品《雙揚鞭》入選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同年,老人被綿竹市政府授予“年畫藝術大師”,這也是被當地政府唯一授予該稱號的民間藝人。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