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制。

基本信息

黃河澄泥硯黃河澄泥硯
文化遺產名稱:黃河澄泥硯
所屬地區:河南·焦作·孟州市
遺產編號:Ⅱ-1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孟州市
遺產級別:市

概述

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狀物摹態,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於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製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乾,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台堅如鐵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於製作工藝繁複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特點

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不同、燒制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顏色。澄泥硯一般注重圖案,講究造型,器物線條凝練,狀物摹態,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於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
黃河澄泥硯是以黃河沉積泥土為原料,經多種名貴草藥熏蒸後人工雕刻而成。黃河澄泥硯質地堅硬細膩,含津益墨,磨墨細膩,貯墨夏不腐冬不枯,作出字畫蟲不蛀,故其不僅倍受文人墨客的鐘愛,而且成為收藏家的珍品,堪稱華夏文化的瑰寶,中國藝術的奇苑,是一種集實用性、鑑賞性為一體的新型硯台。黃河澄泥硯出於陶,而勝於瓷,華於玉,觸若童肌,扣若鎦金聲,視之光彩照人,日光下呈現出的鯉魚黃、蟹殼灰、綠豆青、玫瑰紅等艷麗色彩相映成輝,爭奇鬥豔的窯變圖案使黃河澄泥硯一胎十案,一硯百變,雖神筆仙手亦自嘆。黃河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被世人列為中國四大名硯。
澄泥硯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顏色。它自然變化,就是窯變,一方硯台上它變化多種顏色。
黃河泥拉回來後要經過淘制、過濾、澄清、大體雕刻、細節雕刻、裘磨、打磨、拋光等20多道工序.。

製作工藝

絳州汾河灣的泥質乾強度偏高、手感滑膩、無砂、可塑性高、韌性強。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絳州澄泥硯能以唯一的非石質硯躋身中國四大名硯之中。硯,它的實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而無雜質。在同樣的硬度下,由於澄泥硯是用泥土燒制,研磨後硯面的光滑度肯定會遜於石硯,同時卻增加了澄泥硯的滑動摩擦係數,也就是說,澄泥硯比同等硬度的石硯發墨程度要好。陶的燒成溫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而絳州澄泥硯的燒成溫度正是介乎於兩者之間。制陶工藝是澄泥工藝的先導,它的發展孕育創造了澄泥工藝,制陶工藝升華的結果,是瓷器的出現。澄泥工藝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歷史上的澄泥硯、紫砂器的問世證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顯示了它的價值,它是介於陶與瓷中間的另一路產品,歸類於炻器。但澄泥硯又具有研磨工具這一特殊性,燒制時的技術要求就高了許多;控制溫度是把握質量的關鍵之一:燒制時的溫度過高就會瓷化,墨在硯上打滑,發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燒制時火候不夠,就會燒成陶質,硬度差,磨墨時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燒工藝是製作澄泥硯最為複雜的一個環節,澄泥硯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等都與此密切相關。藺氏父子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的研製上取得了突破,燒制出了色彩絢麗、造型生動的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硃砂紅等各種品相的澄泥硯。絳州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首先,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古法制硯,是將一種特製的雙層絹袋吊掛於汾河中,河水中裹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中,經第一層絹袋過濾後,沉入第二層絹袋的細泥即是澄泥。隨著時代的變遷,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濾出的極為細緻的泥土就是制硯的原料——澄泥。再將濾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時間,歷經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硯“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這使我聯想到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藥,火中成硯終似結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又獨出機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創新,在煉泥這個工序上,購置了機械設備,以電為動力替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這樣做的結果是既加強硯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硯在燒制時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密度是決定硯質是否堅實、是否發墨的主要條件;一般澄泥硯的密度在1.4-1.6左右,絳州澄泥硯運用現代工藝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崗石的密度。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燒制的仿古石硯,不論在重量上、視覺上、手感上都與石質無異,達到幾可亂真的程度。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現在澄泥硯已發展出近百種造型,種類繁多。  

澄泥硯屬陶類,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可能古人受秦漢間磚、瓦當生產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製作,遂步升華為澄泥硯。澄泥硯的形成約在晉唐之間而略早於端、歙。

現代澄泥硯

洛陽黃河泥都澄泥硯始創於上世紀80年代洛陽市新安縣,1996年黃河小浪底移民,遷至孟州市,2011年在河南省省會鄭州設立黃河泥都澄泥文化推廣傳播中心——禮智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集研發、設計、製作、推廣、銷售於一體。
禮智堂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一批高級民間工藝美術師,技術力量雄厚。黃河泥都澄泥硯以“傳承千年澄泥文化、弘揚中華泥都神韻”為己任,精心致力於研製和開發黃河澄泥硯。制硯承古而創新,將中華五千年文明圖式、民俗吉祥圖式、河洛文化徽章、太極文化藝術融入硯中,雅俗共賞、多年來備受方家青睞,媒體推崇,飲譽中華。先後製作出以古都洛陽文化為主題的“盧舍那佛”系列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大佛”系列硯、洛陽“富貴吉祥”系列硯、十二生肖“開拓牛”、“九龍聚財”系列硯、人文“一聖四傑”系列硯以及“鳥巢硯”、“荷塘情趣硯”等50多個系列,300餘種,逐步形成以澄泥文化系列產品為主導,批量化生產澄泥工藝品、澄泥壁畫,已獲得“中國國禮制定產品”、“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各項榮譽,並已成功申請國家註冊商標。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創新,黃河泥都澄泥硯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幾十個。為國家文化部、中華文化藝術院、洛陽市政府、多家重點高校、重點中學及各地政府和部門單位設計製作專用禮品硯、企業文化專用禮品硯、會議專用禮品硯、個人專用禮品硯以及特色旅遊紀念品。並已遠銷日本、韓國、英國、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在當今傳統文化產業已自成一家、獨樹一幟。
中國著名古硯鑑賞家蔡鴻茹研究員這樣評價新生的黃河千年澄泥硯,她說:“你們研製的澄泥硯質地細潤,刻工古樸剛勁,構圖變化多樣。在廣泛吸取各類藝術營養的基礎上,運用其自身的藝術功底,奏刀於泥硯之上,並巧妙地利用從焙燒泥質變化所形成的紋理,與雕刻相交輝,增加了硯的藝術性、觀賞性,既有傳統的古色古香,又有浪漫主義的時代色彩,是工藝品和藝術品的完美結合,為澄泥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現代澄泥硯【富貴滿堂】現代澄泥硯【富貴滿堂】

中國澄泥硯傳承人:李喜陽

李喜陽,河南洛陽人。中國澄泥硯文化傳承人、“禮智堂”創始人、黃河泥都澄泥硯製品廠總經理、“黃河泥都”澄泥硯(以下簡稱“黃河澄泥硯”)商標唯一持有人。
自幼接觸並喜愛中國四大名硯“黃河澄泥硯”,十幾年來痴迷於澄泥硯的研發與推廣,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雲集數十位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先後研製出以古都洛陽文化為主體的“盧舍那佛”系列硯、“河圖洛書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大佛”系列硯、國花“洛陽牡丹”系列硯、“黃河文化”系列硯、十二生肖“開拓牛硯”、“孺子牛硯”、“九龍聚財硯”、“龍馬精神硯”、人文系列“一聖四傑硯“、“孔子硯”、“孫武硯”、“孫子兵法硯”、“和諧硯”、“一帆風順硯”等五十多個系列,三百餘種,並以形成成熟的純手工批量化生產模式、製作出的澄泥硯可與古硯媲美,觸之若童肌,扣之若金聲。雖為泥土燒制,卻重若金石。用則抳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溫潤如玉,窯變百色,有鱔魚黃、蟹殼灰、綠豆青、玫瑰紫、墨玉黑、斑鳩灰等艷麗的色彩,寫字作畫蟲不蛀,嗅之有單單清香,備受文人墨客喜愛,多位收藏家收藏。不僅傳承了這“古老的黃河澄泥文化”,還把這捧“黃河泥”傳出了國門。
歷年來,獲得了國家級、省級及相關行業等多項榮譽:
2004年,榮獲民間藝術“金鼎獎”
2007年,“黃河澄泥硯”被確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榮獲“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
2009年,“荷塘情趣硯”榮獲首屆中國四大名硯精品展“金獎”
2010年,被國家外交部禮賓司定為專項外事禮品及領導辦公用硯。
2010年,“九龍聚財硯”榮獲第八屆中國文房四寶名師名硯精品大賽“金獎”
2010年,“開拓牛硯”榮獲第八屆中國文房四寶名師名硯精品大賽“金獎”
2011年,創辦“禮智堂”,致力於“黃河澄泥文化”的推廣與傳播。
2011年,被“中華文化藝術院”定為專用禮品硯。
2011年,榮獲“全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2012年,被“中央中國國禮藝術研究院”評為“國禮指定產品”
2012年,被“中國澄泥硯研製中心”授予“中國澄泥硯文化傳承人”稱號。
2012年,榮獲“河南省文化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
2012年,“孺子牛硯”被鄭州廣播電台定為專項禮品。
2012年,“開拓牛硯”被省級重點中學“鄭州八中”定位建校60年專用文化禮品。
2013年,“九龍聚財硯”被光大銀行定為大客戶專用文化禮品。
2013年,所研製的澄泥硯,受到“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淑芬充分肯定。
2013年,受到“解放軍上將”張文台等一行領導的親切接見,幾位首長充分肯定了“黃河澄泥硯”所取得的成績,並希望繼續努力,把中國澄泥文化發揚光大。
澄泥硯傳承人:李喜陽澄泥硯傳承人:李喜陽

榮譽

黃河澄泥硯相繼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和“中國旅遊產品博覽會天馬金獎”、“第46屆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第七屆中國發明專利特別金獎”、“美國愛因斯坦科技貢獻獎”等50多項大獎。

四大名硯

中國四大名硯.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澄泥硯產於豫西黃河岸邊諸地,以製作工藝獨特稱著於世,為中國歷史四大名硯之一。與端、歙、洮硯齊名,史稱“三石一陶”。
澄泥硯以沉澱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武則天、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鍾,並著文記之;乾隆皇帝讚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
澄泥硯以“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硃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華夏澄泥硯不施彩釉,採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藥物熏蒸,特殊的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之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無不巧奪天工、不但保持了史書記載的名貴顏色,而且燒制出古硯從未有過的花石紋,其紋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嘆為觀止。經專家評鑑確認,完全具備古硯“澤若美玉、擊若鐘磬、易發墨、不傷筆、冬不凍、夏不枯、寫字做畫蟲不蛀等特點。

辨別真偽

綜述

澄泥硯起源於秦漢時期的磚瓦,燒造工藝經後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為“四大名硯”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硯發展的高峰期,但由於統治階層更替以及文化差異,澄泥硯在這一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工藝特點。了解這些不同的工藝特點,可以說是澄泥硯辨偽的關鍵所在。

宋代澄泥硯

硯最重器型,修泥簡約大氣,自內而外蘊含儒雅之韻,柔美但不失剛勁,故有“宋形”之稱。因此鑑別宋代澄泥硯的關鍵在於“觀其形”,細細體會便可感受到宋人運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氣息。

元代澄泥硯

硯由於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響,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現出遊牧民族粗獷的風格。如元蟬形澄泥硯,體積碩大,造型渾圓粗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與宋代蟬硯比較,顯得有些“野蠻”,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明代澄泥硯

明代澄泥硯泥質最優,最為堅密,各類金沙藥粉的配比運用已是爐火純青。其修泥風格也逐漸由元代的“野蠻”轉變為“雄健”,既得雅致,又見肅穆。如明龍首澄泥硯,其造型寫意誇張,龍頭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鬚髮四面披散,足見其“雄健”內韻。而更為巧妙處在於,龍嘴外寬內深,可作一水盂。試想,用毛筆從龍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清代澄泥硯

雖在泥質上不及明代緻密,但修泥雕刻工藝卻精細至極,可謂是各代澄泥硯中的“巔峰之作”。如清雲鳳紋澄泥硯,刀工細膩寫實,層雲之間恰有一鳳凰探出,身姿嫵媚,翎毛畢現。其捲雲紋飾的修泥刀法側鋒斜入,行刀連貫,一蹴而就,毫無滯澀之感。

其他方法

了解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澄泥硯的工藝特點,回過頭再看當今市場上的眾多仿品、贗品,其糙制拙劣處即能一目了然。以一方現代仿品臥牛望月澄泥硯為例,粗看去,硯體泥質堅硬細滑,硯面臥牛雕刻細緻,毛紋清晰,深陷的墨池恰與浮雕雲月紋凹凸呼應,右側硯邊還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輕叩,亦有沉悶之聲發出。不過如仔細觀察,還是可以輕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其一,硯體不是澄泥質。此硯泥質雖和“鱔魚黃”極為相似,但實為石粉與化學膠脂混合鑄成,雖表面緻密光滑,卻不見金沙閃現,更不能用來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雲紋刀法不為側鋒斜入,且描刻痕跡較重。同時,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硯紋飾中,無論新月或滿月都深入雲間,半隱半現,而此新月完全掛置雲前,不似古人風格。其三,印款偽制。在硯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識其字跡,松懈渙散,章法凌亂,較真款相去甚遠。

澄泥硯記

澄泥硯記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儒者也,今人多為禮也。禮智堂者,善以澄泥制之,諸公以賞,知數人賞不若眾人賞,遂立堂以與眾人同賞。引以:仁義禮智信,乃命其堂曰禮智也。 或問之曰:何獨愛此土泥也?曰:吾國自古崇文重教,先民自知研磨之術,以治麥谷、顏料,繼供書寫,是由研而硯久矣;則硯者,中華文明演進之證也。眾硯者,唯澄泥以陶而制也。把摩斯物,發思古之幽情,念前人之創業,圖今世之勃興,則硯之於我,非物也,智慧之池,文墨之海也。況澄泥之硯,堅比石,如我民族之志;潤如玉,似華夏之和;色如虹,可壯中華之情。可不與天下共享乎? 名硯有四,澄泥為首也,乃取之於黃河,現有晉與豫之說,然,皆屬中華,何分伯仲乎?書至此,復有感焉:澄泥之硯也,既取之黃河,源自古都,命以陶硯,故冠之以黃河泥都也,慰之以祖,圖之以勃,故欣然記之。禮智堂創始人 黃河澄泥硯傳承人 李喜陽 2013年11月8日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