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湘東儺面具

萍鄉湘東儺面具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於儺儀、儺舞、儺戲。湘東儺面具是優秀的漢族民間傳統雕刻,有著悠久的歷史。湘東為"江南煤都"萍鄉所轄,是江西的西大門。湘東區尚存儺面具雕刻源於清代,由湖南太丈傳人,已祖傳三代,繼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技術成熟老到,所雕面具古樸細膩,且工藝複雜講究,是中國雕刻領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萍鄉湘東儺面具2006年5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萍鄉湘東儺面具製作萍鄉湘東儺面具製作

江西萍鄉,普遍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製,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現民間流傳著"大安里的皇帝--

輪流做"的歇後語,是指五個儺隊為爭最後一個銅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後由族長調解,五個儺隊每年輪流供奉銅製面具而形成的。

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萍鄉的儺面具,原有4000多幅,現存700多幅,製作時間從元末、明清到民國時期都有。

萍鄉儺面具的雕刻,蘊含著藝人們的聰明才智和精巧技藝,其中傳承著歷代藝人對儺的祟信和理解,將先民們對神靈的偶像崇拜,對鬼魅疫癘的痛恨,通過面具的製作而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至今仍能感受到遠古先民請神驅鬼的巨大震攝力。

儺面具傳說

儺面具的來源,有以下傳說。

①、三位大將軍殺盡邪鬼後升天,萬民懼怕邪鬼再來,跪求三位將軍留下。將軍們立於半空,拋下牛角號一支說:"請楊吳祖師雕刻我三人像,一旦有事,吹三聲仙號,我三人即刻降臨"。因其在雲霧中,只見三人頭面,不見身子,楊吳祖師為此僅刻出了三個面像。

②、一獵人在山上遇一野豬,被野豬引入山洞後,發現了一枚銅面具。

③、在玄武廟前的樟樹洞中發現一銅面具,以後便據此製作木面具。

④、由於河裡漲大水,獲得了漂來一箱面具。

⑤、一飛鳥引人上山,見樹上長出一枚面具,取下戴在臉上,便能手舞足蹈。

⑥、山洪暴發,從後山衝下來三枚石頭面具,三元唐、葛、周,據此而制出後來的木面具。

這些傳說,神化了儺面具,增強了儺舞的神秘感。

藝術特色

為香樟木所雕的萍鄉儺面具在製作時,大都加上油漆彩繪,刻劃出粗獷樸拙、莊嚴華麗的藝術形象。儺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為原形,對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層刻劃,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萍鄉湘東儺面具萍鄉湘東儺面具

湘東儺面具的雕刻技藝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較粗陋,宋代雕法比較精細。現存湘東儺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時由湖南傳入,在湘東已傳至三代,主要

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用這種手法雕刻的面具風格古樸細膩,工藝複雜講究,如今的傳承人能夠雕刻440隻完整的宋代人形儺面。

儺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劃。雕刻藝人用誇張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筆,綜合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眾神形象,無一相同。儘管儺面具被賦予了複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著它自身的藝術規律與原則。

儺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從戲劇角度講,面具具有藝術代言體的功能,什麼角色一般佩戴什麼面具都有講究。同時,各種千姿百態的面具造型一經展示,便讓人獲得無窮的藝術美感。剽悍之美、兇猛之美、猙獰之美、剛烈之美、英氣之美……無不顯示其中。

面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面具。在儺文化圈子裡的人們的意識中,面具是神靈的象徵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製作時,在面具頭頂後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葉,燈芯草,稻穀、藥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塗抹面具,給額頭和眼睛"開光"後,據藝人說,面具才成為有生命力的神靈。取用面具要事先舉行"開箱"儀式,存放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又如不讓女人觸摸面具,不讓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製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靈已經附體,不得隨意說話和行動。

傳承意義

萍鄉湘東儺面具萍鄉湘東儺面具

湘東儺面具的品種較多,從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經十多套程式。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飾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指向,雕刻工藝精湛,面具神態古樸,手法誇張,具有明顯的地

域風格。由於手工雕刻出的儺面具技術難度大,花費時間長,年輕人多不願學,故湘東儺面具雕刻現已後繼乏人。如今,現代機械化的生產方式正在進入儺面具的製作行業,促使湘東儺面具進一步市場化,由此導致許多獨具特色的手工技藝走向消亡。

另外,傳統的儺面畫譜多毀於各種歷史動亂中,現僅存一部完整的儺面畫譜,因時代久遠,損毀也十分嚴重。由以上種種狀況可知,湘東儺面具雕刻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亟需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