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麻山

萍鄉麻山

麻山鎮位於萍鄉城西南郊,湘東區的東部邊陲;全鎮共有面積96平方公里,水田面積17250畝;全鎮地貌為東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鄉鎮。 長40米,寬5.4米,為四拱麻石拱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時至1976年,麻山已有衛生院1所,診所3個,醫護人員71名、病房12間、病床35張,農村合作醫療15個,鄉村醫生與保健員25名。

麻山概況

江西省-麻山鎮地處萍鄉西南部,東與安源區五陂下鄉、蘆溪縣南坑鎮接界,南與東橋、龍台、源並鄉為鄰,西與臘市鎮接壤,北與湘東鎮和安源區郊區鄉相連。總面積98平方公里,轄22個村,總人口31932 人,耕地面積17586畝,山林面積92895畝,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南部地勢更高,山嶺更多,萍水河自東向西從北部穿過,麻山河匯入後流向湘東鎮,沿河兩岸多平原。山地森林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煤礦、鐵、石灰石、高嶺土、瓷石、石英、等稀有金屬,平原地帶盛產稻米、蔬菜。麻山鎮山清水

秀,東有高聳入雲的婆婆岩,南有矗立群丘的長鶴嶺,西有雞冠岩,北有仙峰岩,萍水河匯集山溪泉流,水量充沛,水質清澈。麻山鎮萍麻線、麻風公路貫徹全境,湘麻、湘桐兩線直通區政府,麻龍、麻白公路雙道連線山區。319國道和掛線及鄉村公路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郵政、電訊、物流更為便捷。旅遊開發潛力較大,小橋圓通寺佛教學院將成為贛西地區的佛教勝地,嶺背白雲寺位於319國道側,還有嶺背村的婆婆岩、新塘村的馬腦寨、橫崗村的五峰山等。

人口數據

總人口 50000左右
家庭戶戶數 10000左右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0000左右

經濟建設

近幾年,該鎮鄉村游總體收入已達200萬元,從事鄉村游產業的農民逾2000人,農戶僅從接待遊客吃飯、出售農產品這兩項中就可人均增收150元。
麻山鎮內有著豐富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萍麻公路、麻鳳公路、319國道和掛線的全面貫通,使得沿線的圓通寺、婆婆岩、儺神古廟等自然、生態、人文、佛教資源日益凸顯。該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2006年是“中國鄉村旅遊”主題年,生態游、短途游、農家游等休閒旅遊方式日趨火暴這一契機,全力打造綠色、生態麻山,使麻山成為萍城休閒後花園。該鎮制定出詳細的旅遊開發總體規劃,引進市場機制,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開發方針,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外來資金和社會資金參與旅遊產業的開發,用市場的手段加快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2006年來,該鎮相繼建成了三山婆婆岩旅遊風景區、都市農莊生態園、景星三友浙贛林果業休閒山莊和市醫院康復中心等旅遊休閒生態項目。其中三山婆婆岩旅遊風景區已初具規模,沿山公路、賓館等設施一應俱全;占地132畝、投資達3000萬元的市人民醫院康復中心已投入使用。該鎮還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特色種養,圍繞鄉村旅遊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他們建立了草莓、西瓜、甜瓜、大球菌、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和牲畜家禽養殖基地等高效農業基地近20個,面積達3000多畝。開發旅遊產品是麻山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全鎮鄉村旅遊產品開發呈現了多點開花的喜人局面。民間儺面具雕刻藝人賴明德的儺面具因其形神兼備而深受遊客歡迎,全家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至2007年,該鎮已開發出了豆腐乳、美味辣醬、楊梅罐頭等極具鄉村風味的旅遊產品10多種,產品銷售額達到15萬元。

農業環境、土地面積及其分布

麻山鎮位於萍鄉城西南郊,湘東區的東部邊陲;全鎮共有面積96平方公里,水田面積17250畝;全鎮地貌為東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鄉鎮。萍水河由北向南,流經小橋、大山、善洲、新塘、桐田而折向西;沅水河由東南蜿蜒經桃源、高車、汶泉、連山、麻山而向西北;兩河呈人形匯合於該鎮與湘東鎮之交界處的江口;另有茶溪和橫崗小河分別發源於南部和西南叢山之中,且先後在連山和麻山境內流入沅水河。全鎮大部分水稻田分布在河溪兩岸,深泯冷水田則分布在各處丘壑之間。

森林資源、林地面積及其分布

該鎮森林源主要以杉樹、竹子、油茶為主共有林地九萬七千三百七十畝,其中杉林4.5 萬畝、竹子1.4萬畝、油茶林1.1萬畝、炭薪灌木林1.9萬畝、柑桔及其他果林0.3萬畝。
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三山、嶺背、高車、桃源、汶泉、茶溪、蘇坊、船形和北面的新塘、仙峰、大山。

經濟林情況

桐田有三個柑桔園,面積近千畝(號稱千畝),由於果樹老化,加上從1993年起先後被八個磚廠包圍,特別是磚廠使用添加劑(氟化鈣)後影響很大,開花不結果,管理不力,現在可以說明到了衰亡的邊緣。
新塘和大山的栗園由於品種不好,不結果而效益不好。
高車栗園由於種植分散三處,效果不明顯,工作量大而疏於管理,幾近荒蕪。
蘇坊村劉國生有栗園兩百畝,由於管理精細,品種優良,長勢良好,效益逐年上升。

工業情況

麻山地區工業歷史悠久,特別是煤礦的開採始於晚清時期到民國初年,有德國人在金萬塘(即現麻山鎮津源村大金坡煤礦處)開辦了麻山第一個煤礦,一年後由於地下水太大,又無機械抽水設施,無法繼續開採,被迫停辦,德國人撤走後,當地農民便開始小規模採挖煤井了,其次是石灰石礦的開採和燒制石灰,最早的石灰廠於1914年在津源村石灰沖和景星村爐前灣同時開辦,特別是景星村爐前灣已建有2座立窯,較大規模燒制石灰,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爐前灣便由此而得名。三處工業雖有形,但規模均不大且全部為手工生產,真正的工業興起應始於解放後。

古道、碼頭、古橋

麻山鎮內現存古道有三條,且基本保存了古道原貌。
一條為麻山鎮三山村、嶺背村境內,從三山村楓嶺組起經坪源組上婆婆岩過白雲山至嶺背村全長四華里,至今仍為山石階梯路面,僅能遊人徒步行走。
一條為麻山鎮橫崗村經蘆洞水庫直登五峰山的沙石山路,全長約為八華里。
一條為麻山鎮汶泉江家衝上牛尾巴的古道山路,沿途徑“牛尾巴”“七碗水”“過風坳”“百步符”“下牛腦”等地可直達白竺鄉,舊時曾稱牛頭牛尾四十里。
麻山鎮內古有兩大碼頭
一座是座落在萍水河上的桐田碼頭,具體位置在桐田大子廟前,現桐田大橋下游十五米處,是古時柏樹下、白竺等地竹木運往湖南的必經的重要發運地,也是當地的重要水運要道。
另一座是麻山鎮 政府所在地,麻山老橋下碼頭,此碼頭是麻山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古時麻山地區的貨物進出幾乎全在此碼頭裝御,上連萍老縣城,下通湘江。
麻山境內現存較大型古橋有三座:
1、麻山橋
長40米,寬5.4米,為四拱麻石拱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2、高車橋
長34米,寬4.8 米,為三拱麻石拱橋,無欄,橋面以條石鋪面。
3、善洲橋
長72米、寬6米,為六拱石拱橋,有桐油石灰築就的三合土橋欄,1984年被立為萍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該鎮在沅水河上有石壩三座,其中一座在源並鄉境內,兩座在該鎮高車境內,各自都有灌渠系統。源並渠道11.5公里,集灌溉和發電兩用;高車上壩(新壩)有引水渠道2.5 公里,主要灌溉汶泉壠田和連山的部分稻田;下壩(後陂壩)引水渠長3.5公里,起著灌溉麻山村農田和二級站發電之供水作用。
鎮內有水庫5座。其中小(一)型兩座,小(二)型二座。蘆洞和三口塘兩水庫屬小(一)型,中間由全長5公里的橫崗渠道相連線,特別是通過橫崗壠時還用了570米的倒洪引水管;茶沖、花背沖、平原水庫都屬小(二)型。另外全鎮還有大小山塘368口;所有山塘、水庫都養了魚,因而在水資源的利用上都具有養魚和灌溉兩大功

城鎮建設

1984年,該鎮為了改善當時麻山中學的教學條件,將原麻山公社機關大樓讓給麻山中學用,而麻山機關辦公樓建在麻山街尾上,到1994年,根據發展小城鎮建設的需要。在政府左前方、沿臘市方向公路兩邊,接連老街續建了一段約400米長的街道,包括公路在內,兩邊相距24.5米。
1995年,萍麻公路改造基本完成,在距桐田老街150米的萍麻路邊新建了一條長約500米長,中間相距40米(包公路在內)寬的一條新街,並逐步形成一個十字街 。

集市貿易區的建設

1986年,麻山鄉政府與麻山工商所一起為解麻山以街路為市的狀況,在麻山老橋的東頭占地5畝左右的農貿市場,上有石棉瓦檔風雨,下有水泥攤位,每月按老規矩,逢農曆四、九趕集。
1999年,桐田老年協會在建築公司的桐田預製場的基礎上設立一個占地3畝左右的新市場,每月逢農曆的一、六趕集。

衛生事業

麻山醫療衛生事業在解放前極為落後,僅有2家藥鋪,解放後才逐漸有了發展。
時至1976年,麻山已有衛生院1所,診所3個,醫護人員71名、病房12間、病床35張,農村合作醫療15個,鄉村醫生與保健員25名。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時至2000年,麻山醫療衛生事業已有更大發展,醫護人員素質明顯提高,醫療衛生設施有了很大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日趁最佳化,醫療衛生技術有了顯著提高進步。
麻山鎮現有中心醫院1所,診所5個,醫務人員85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6名,醫師41名,助理醫師18名,非技術人員9員。除此,個體診所25個,鄉村醫生25名。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2010-04-28
日前,從國家環保部傳來喜訊,萍鄉湘東區麻山鎮被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麻山村榮獲“國家級生態村”美譽。
近年來,麻山鎮不斷加大創建力度,在積極推動開展各項國家、省、市級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的過程中,立足鎮情,大力宣傳引導,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先後實施了“城區環境綜合治理、生活污水處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農民住宅樓建設、休閒娛樂場所建設”等一系列工程,切實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大大改變了鄉村容貌,取得了顯著成效。
去年,該鎮硬化道路80公里,村莊綠化植樹1.1萬株,安裝路燈52餘盞,修建室內活動室3個和露天活動場所4處,沼氣等清潔能源普及率達78%,農村生活飲用水合格率為10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