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盤繡

土族盤繡

盤繡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 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簡介

土族盤繡土族盤繡

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繡源於青海省東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這裡地處祁連山東南麓,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交錯銜接地帶。盤繡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 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部,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裡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這裡是中國惟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這個古老的民族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使這裡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土族是個能歌善舞、酷愛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飾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麗的算是土族花袖衫。這是土族女人的傳統服飾,土族語稱作“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等七種色料的布或絲綢製作成套袖,縫於長衫上。由於土族女人喜歡穿五顏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們習慣稱她們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鄉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鄉”。
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繡,尤其是盤繡技藝最集中的反映。盤繡的操作方法為一針兩線,一根線盤,一根線訂,特點是針法細膩,用面料、選絲線的顏色搭配講究,結實厚密、耐於保存,圖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極圖等,蘊涵著家庭興旺、幸福長久等吉祥含義,有著千餘年的歷史。
作為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盤繡稱得上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課。一個土族女人的手巧不巧,針線活兒好不好,都可以從盤繡上看出來。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會在娘家辦一個個人繡展,將自己繡制的衣服、佩飾、鞋襪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後還要在婆家利用新婚慶典之機,向婆家人、親戚朋友們展示自己的繡品,並向婆家親人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兒女後,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

文化溯源

土族盤繡土族盤繡

據考古發現,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發軔。土族盤繡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形成了民俗學、美學等多種價值。與國內其他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對一名土族女子來說,刺繡是她們一生中的必修功課。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辦一個土族刺繡個人展,將自己繡制的衣服、佩飾、鞋襪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後還要在婆家利用新婚慶典之機,給婆家人、莊鄰和親戚朋友們展示自己的繡品,並向婆家親人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兒女後,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如此歲月曆經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繡特有的"氣質"。

1700年前,在青海廣袤遼遠的土地上,活躍著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王國——吐谷渾。吐谷渾部族是遊牧在我國遼寧省彰武、鐵嶺等地的鮮卑族後裔,因為部落同族的糾紛,吐谷渾被迫西遷來到了青海。
從遙遠的遼東來到青海後,吐谷渾曾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壩)、龍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蘭(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廣大區域裡,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而這一點,在歷次考古發掘中,均得到了印證。 吐谷渾存國350年。似乎歷史真的要印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一度叱吒風雲的宏大帝國,終於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滅。
吐谷渾土崩瓦解,吐谷渾創造的文明卻沒有消亡。不少學者認為,生活在我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的土族就是吐谷渾的後裔。
青海土族研究會會長鮑義志曾撰文說:“公元七世紀,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後,一部分吐谷渾人東遷並融入漢族,一部分則降服於吐蕃,並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連山、浩門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渾人,便是土族的先民。”
土族共有近二十萬人,今天他們主要生活在我省大通、互助、樂都、民和、同仁和甘肅省的天祝等地,他們的生活方式依舊保留著吐谷渾的古樸遺風,而盤繡正是這種遺風最為顯著的體現。
保廣元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專家。他說,1984年,在我省柴達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渾時期的絲織品上的幾何圖案,和今天土族盤繡常見的幾何圖案如出一轍,這或許就是吐谷渾和土族血脈相承的一個物證。2002年,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區出土了一副吐谷渾時期的彩繪棺槨,其所表現的三杯酒的敬酒風俗,依然被土族所保留。

工藝特色

題材

土族盤繡土族盤繡

青海的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繡法多樣。主要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人的頭飾、衣領、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菸袋、背包等都有刺繡。

分類

土族刺繡的種類按其針法分為盤繡、拉繡堆繡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用料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

針法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

圖案

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雲氣"、"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緊湊大方、生動形象、疏密得當、融疊自然、色澤鮮明流暢、平整幹練,十分優美。每件繡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傳承意義

土族盤繡祝福北京奧運土族盤繡祝福北京奧運

一千多年來,盤繡以母女相傳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間傳承。現代主要傳承人有麻寶青、牛瑪索等。土族盤繡一直傳承至今,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態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1949年以後,特別是近二十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對土族盤繡做了一些發掘、搶救、保護工作,但這一古老的民族技藝至今仍面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老一輩的盤繡能手大多年事已高,還有不少人已經謝世,一些絕技得不到傳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輕婦女多熱衷於較簡單的刺繡技術,如剁繡、機扎等,這些狀況造成盤繡藝術後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調動各方面力量加以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李發秀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面臨危險

土族盤繡面臨失傳的危險
盤繡的用途十分廣泛,它幾乎涵蓋了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服飾到生活用品,從家居裝飾到生產器具,盤繡的影子幾乎無處不在。

土族盤繡土族盤繡

保廣元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專家。保廣元先生說,土族是一個十分愛美的民族,他們對絢麗的色彩有著別的民族無法比擬的熱愛,盤繡因為色彩艷麗和上盤下拉獨特針法所創造的結實厚重的質地,格外受到勞動人民的青睞。
在傳統的服飾中,土族男子通常是頭戴一頂織錦鑲邊、帽檐捲起的氈帽,身穿袖口鑲有黑邊、胸前鑲有一塊彩色繡花圖案的短褂,外套黑色或是紫紅的繡花坎肩,坎肩上通常還有多達三層的繡花領子。婦女的穿戴則更為花哨,除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彩虹袖的長衫外,還要繫上一條寬而長的繡花腰帶,而這條繡花腰帶更是土族阿姑展示盤繡技巧的“舞台”。
土族阿姑的腰帶通常有40厘米寬,60厘米長,按照土族傳統,這條繡花腰帶,必須由待嫁的女兒親手繡制,出嫁那天,新娘就要把這條繡花腰帶系在腰間,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則會對這條繡花腰帶評頭論足,如果誰家的姑娘繡制的腰帶圖案不精美,針腳不細密,在娘家人看來,則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而這樣一條繡花腰帶,往往需要許多年才能完成。
除了姑娘的腰帶外,聰慧的土族阿姑還喜歡用盤繡裝點於荷包、菸袋上。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因為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土族盤繡也經歷了興衰和變遷。雖然現在土族盤繡的花色多了起來,可是因為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劇,不少土族年輕人已經不再穿傳統的土族服飾,而傳統的土族婚禮上必備的繡花腰帶,更是被婚紗禮服所取代。更嚴重的是,因為盤繡工藝複雜,耗時長,不少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盤繡傳人出現了老齡化的趨勢,土族盤繡也因此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隨著旅遊業的開發,土族盤繡演變成了一種旅遊紀念品,被越來越多的遊客認識,可是新的危機也在悄然誕生。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