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繡制

慶陽香包繡制

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製品,構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四大類型。


簡介

慶陽香包慶陽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慶陽當地俗稱“絀絀”、“絀兒”、“耍活”。慶陽民間一直沿襲著巧女嫻婦製做香包比手

工,端午節贈送、佩戴香包祛邪納福的傳統習慣。

慶陽香包刺繡廣泛分布於慶陽8縣(區),淵源可追溯到黃帝時期的衛生風習“薰蒸法”和新石期時代的衣飾文明和稚拙工藝。其工藝成熟於舜命禹製作袞服十二章的“衣繪而裳繡”時期,明清時期最為豐富,民國至解放後的60年代普及全市。

慶陽香包刺繡工藝是遺風千古的針工造型藝術,是立體造型藝術和平面刺繡相兼融的一種純手工工藝,立體造型技藝和技能主要有三個類別:一是絀絀類。二是線盤類。三是立體類,分單面掛件、佩件、雙面掛佩件、立體掛件和擺件。

慶陽香包(絀絀)構型簡單質樸,但不失美觀和多樣;刺繡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蠻荒韻味,給人以原始生命的狀美感。造型五花八門,千姿百態,既是慶陽婦女世世代代對原始、傳統手工技能的承襲,又是個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現。多以人類童年時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圖騰為主題,以遠古歷史紋飾為主要內容,以裝飾功用為目的,兼以觀賞和佩戴,式樣以香包為主,有掛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頂等多種類型。

慶陽香包以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和手法奇特而區別於國內其他香包,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讚譽和肯定,著名民俗學家靳之林題詞讚譽“正寧香包,全國第一”。

溯源

福壽娃娃福壽娃娃

據史書記載,香包,又稱荷包,亦稱香囊、佩幃、容臭,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慶陽地區有端午節製作佩帶"絀絀"("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製方法,後借稱用布縫製、袋口能松能緊的包袋)的習俗。其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黃帝內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薰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草藥被稱為"香草",因而藥袋便稱為"香包"或"絀絀"。
中華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香包的記載。
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2003年時慶陽市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民國至解放後的60年代,慶陽香包的繡制普及到家家戶戶,慶陽女孩兒多"七歲八歲學針線"。

20世紀60年代,香包民俗藝術一度陷於沉寂。

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國家知名專家張道一、馮真、曹振峰、靳之林、楊先讓及法國友人吉萊姆考察推介,香包刺繡再度興旺,率先走向市場,走出國門。

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華池縣雙塔寺塔體內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這個香包通體由黃褐色織綿縫製,呈一邊平直的橢圓型,瑪瑙寶石帶鏈,周邊採用傳統鎖邊工藝,附加十字針黃白絲線裝飾邊緣,底部有寫意式的鳳爪紋飾。主體為海棠花,是用彩色絲線繡成的。花葉造型從色彩到形態層次分明,富於變化。雖年代久遠,仍艷麗如新。因雙塔寺建造於金大定10年(1171年),距今830多年,香包至少與雙塔同庚,故稱“千歲香包”。它的出土發現,是對慶陽香包古老文化傳承最直接的見證,同時證明了慶陽香包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千歲香包”是當時作為教徒心中的珍寶獻給佛祖的,後人有詩讚曰:“千歲香囊藏佛塔,萬針刺就海棠花,巧手繡出花藏界,誠心獻給淨土剎。”“千歲香包”因其工藝精湛,聞名遐邇,被民俗專家們盛讚為“中國最好的香包”。

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連續五年舉辦的“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使慶陽香包民俗文化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同,香包、刺繡製作進入了高潮期。

2005年“慶陽香包繡制”進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賀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慶陽香包繡制”代表性傳承人。

分類

按製作技藝

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製品,構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四大類型。
慶陽香包慶陽香包

"絀絀"又名藏針繡,其特點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兼備而不見針線為佳境,其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
線盤類香包是用各色線條盤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藝包括折殼子、配色線、盤線成型、成果(即將線盤成品連綴,吊上彩穗)等,如此製成的香包可以隨身佩戴,可以掛在門庭,也可以饋贈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體刺繡類香包內容龐雜,形式繁多,有單面掛、佩件,雙面掛、佩件,立體掛件和擺件等近四百種樣式,其製作過程分構圖、刺繡、彩染、縫合、成果等環節,有過樣子、打樣子、擴背子、上樣子、繡花、狀物、成果、打扮等工藝步驟,製品講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面刺繡類香包風格敦厚凝重,厚實中流露出雋永,其製作有破線繡、合線繡、掇繡及齊針、辮針、緝針、摻針、搶針、挽針、盤金、點金、圈金等方法。

按樣式

慶陽香包大體有五種類型:
頭戴型主要供孩子們頭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線做成虎頭、貓頭、兔頭及各種動物頭型帽,端午節戴上以祛邪護身。
肩臥型一般以猛虎雄獅為圖樣,繡成頭大身小、有爪無腿的老虎、獅子,縫在孩子們肩上,以祛邪惡。
胸掛型樣式繁多,內容龐雜。一般用雙股彩線把香包連起來,掛在胸前衣扣上,少則一兩個,多則八九個,內容常為吉祥如意的動植物,表達婦女們盼福求安,五穀豐登的心愿。
背負型主要為“五毒背心”。刺繡具有毒汁的蛇、蠍、蜥蜴、蜘蛛、蜈蚣五種小動物的圖樣,縫在孩子們上衣的衣背上。這些小動物本是有毒的,端午這天卻要穿在身上,表達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學觀念和護身心愿。
腳蹬型多為飛禽走獸頭型的圖樣,如虎頭鞋、貓頭鞋、蝴蝶鞋等,這種香包左右鞋雙雙對稱,古以左為陽右為陰,寓古哲學陰陽平衡之理,取避邪護身、成雙成對、並蹄騰飛之義。
慶陽香包慶陽香包

按圖樣

傳統慶陽香包圖樣大致分為:

天地陰陽圖樣———日為陽、月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如古代官服上繡海水朝陽圖案,象徵百姓企盼國君清明,官員清廉。

富貴吉祥圖———一生吉祥富貴是人們樸素的願望。如香包中的大吉圖,只繡一隻大公雞,寓意大吉,還有香包由四個在心形狀的包上面繡上四季花,中間一個貫錢,寓四季發財之意。多福多壽圖樣。如“福祿壽”香包,繡蝙蝠代表福、鹿寓意祿、再繡壽字,象徵富貴長壽之意。又如慶陽香包中,繡一龜上站一隻羊或一龜上站一匹馬,名曰“羊千歲”、“馬千歲”,既有富貴之意,又有長壽之意。

愛情繁衍圖樣———“魚兒鑽蓮”、“鳳凰戲牡丹”等香包中龍鳳、牡丹、蓮花、魚兒等寓意愛情。繡一隻喜鵲站梅花枝頭,象徵喜上眉梢。又如香包“老鼠啃葡萄”等中繡鼠、葡萄、葫蘆都寓意多子。

慶陽香包的用料簡單,一布一針一線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絲綢或彩布,線絮全為五顏六色的彩線。

香包不僅具有外表的美,還有其內在的香。根據不同的裝飾需要,香包里裝填的香料亦不同,香型有具有催眠作用的幽香、令人心曠神怡的清香、沁人心脾的玫瑰香等。不同香型的香包可以做成香包枕頭、汽車掛件,及各種式樣的情人信物等。

藝術特色

慶陽香包以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和手法奇特而區別於國內其他香包,其顯著特點有:
慶陽香包慶陽香包
1、原始生態文化味濃。慶陽位於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遠古文化積澱深厚,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民間工藝刺繡中,大量蘊藏著人類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龍蛇虎鹿"等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痕跡,很多香包中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如用綠布捲成盤蛇,再紮上幾個梅花,便是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態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遺存。
2、表現手法奇異多樣。慶陽香包刺繡手法多變,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只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或大頭小身、有頭無尾,或有頭無足、有頭有身無腿,或身長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頭獅虎,一般頭比身大,有爪無腿,既不是真實形象,又不合形體比例,完全由刺繡藝人隨藝術思考刺就。慶陽婦女對生活、對環境,觀察相當熟稔。她們把身邊最常見的、最豐富的素材,比如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比如樓台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都作為自己繡制的範疇。通過一針一線一把剪刀,活靈活現的龍、鳳、金魚、胖娃娃、小老虎、獅子、老鼠、蛇、青蛙、螃蟹等常見的圖案,就飄搖在我們無比溫馨的世界裡了。

3、比喻象徵,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慶陽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題。以比喻象徵的手法,托物言志則是慶陽香包的主要表現手法。比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
4、審美觀點獨特。它不從物質生活著眼,而從意念出發,採用意象手法誇張造型,幻化姿態,多變視點,隨意創作,與專業美術有天壤之別。很多專業美術家認為無法理喻的東西,在慶陽民間藝術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貓吃老鼠",在貓肚上繡幾個小老鼠,在他們意念中,貓吃掉老鼠後,老鼠還活在貓肚裡。香包"兩面人"頭上前後都長鼻子、眼睛、嘴。這是他們對人體五官功能的一種理想化的想像。

寓意

在慶陽,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

五毒香包—螃蟹五毒香包—螃蟹
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從慶陽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比方,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而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傳統的鬼神妖魔觀念,使人們認為要使孩子平安成長,無災無難,就得靠神靈或吉祥物避邪驅鬼,消災護身。慶陽虎、獅圖案的單體香包和五毒簸箕、五毒帽等群體香包,都屬於這一類。除此而外還有雞,雞鳴天亮,古人因此便把雞與鬼魅的消失聯繫起來,認為鬼魅是怕雞的,雞能避邪驅鬼。此外蒜頭香包(蒜骨朵)亦是避邪的象徵。在葫蘆香包裡面縫入葫蘆籽,也被認為是法力無邊的護耳之寶。

每種香包都是有講究的,五毒香包是慶陽最具特色的香包之一。它滲透著袪病趨吉、祈福避邪的象徵意義,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五毒”是幾種動物,不同地區的定義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形象醜惡,令人厭惡與恐懼的動物,如螃蟹、蟾蜍、毒蛇、蜘蛛、蠍子、蜥蜴、蜈蚣、壁虎等。“五毒”題材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在遠古社會都是被人們認為對生存構成威脅的危險動物。遠古條件下人們對各種毒蟲心生敬畏,所以賦予其某種神性或魔性。慶陽獨具特色的“五毒”香包也借用了這種以毒攻毒、以保平安、除百病、遇難呈祥、護佑健康的思想。它是人類生命的藝術和審美的升華,是民族最為原始的生命精神與信仰內涵長期積澱於民間的藝術觀念。
百家衣是向各家取一點布頭縫製成的,每一個布片都是八卦變形的八角花,一共八個,代表八八六十四卦,小孩子生下來八字缺什麼,穿上就能補上。
還有一種叫“細水長流”的香包,裡面是竹子,外面用絲線纏起來。多是婆婆送給兒媳婦,意思是過日子要節儉,要細水長流。結婚時用的香包也有講究,男的叫“四靈喜慶鎖”,女的叫“甜蜜鎖”,有七顆用紅線穿的珠子,代表七月七月老穿紅線,成親時交換,如同西方婚禮中的交換戒指。

香包藥用價值

地處隴東黃土高原的慶陽,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活動的搖籃和周人的發祥地,也是祖國中醫藥學文化創始人岐伯的故鄉。
慶陽香包慶陽香包
其歷史悠久,民間文化藝術沉澱十分豐厚,與岐黃醫學一脈相承的香包便是這民間藝術之花中的一朵奇葩,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更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千百年來曾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過一定的貢獻。茲就其醫用價值探討如下。
慶陽香包,種類齊全,名目繁多。其中形式各異的香包、耳枕、兜肚對健身防病功不可沒。
香包多選用蒼朮、雄黃、藿香、佩蘭、薄荷、白芷、桂枝、良姜、冰片、防風等芳香辟穢解表藥,以防治上感、流感、鼻炎、汗臭、皮膚濕疹及時行傳染病。
至於耳枕,是指在枕頭中間挖去一塊,空間大小恰巧可保護耳朵不受壓而得名。注重清熱解毒、清肝明目,多用菊花、鉤藤、蠶砂、薄荷石菖蒲、艾葉、燈芯、辛荑、防風、金銀花等,用來防治失眠、頭昏痛、高血壓、頸椎病、頭面五官諸疾及小兒夜啼等。若在其中再裝入菊花、燈芯等藥物,既清腦健體,又賞心悅目。
兜肚則以吳萸、丁香、艾葉、茴香、砂仁、山柰、甘松、肉桂、蒼朮、良姜等溫陽散寒藥為主,既可防治腹脹、腹痛、腹瀉,又能增進食慾,增強免疫。醫學研究表明,芳香走竄藥成分多為揮髮油,含有酮、酚、醛、醇等物質,能促進血液循環和腺體分泌。
佩帶香囊和使用藥枕均可使藥物濃郁的香氣經口、鼻聞吸,通過對大腦的嗅神經產生良好的香味刺激及對局部俞穴產生緩慢刺激,促進機體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高,增強人體防禦能力,藉以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研究表明,其中一些中藥成分不僅能作用於皮膚感覺神經末梢,還能反射性地引起深部血管擴張,認為這可能是其“宣痹通絡、活血止痛”的機理之一。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用山柰、雄黃、良姜、冰片、桂枝、佩蘭等製成香囊,給小兒佩帶能提高機體免疫球蛋白SIgA的含量,並有殺菌和抗病毒作用。安徽蚌埠市中醫門診部用良姜、川椒、蒼朮、蓽澄茄等藥物作香囊,治療小兒厭食症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兜肚法作用部位主要在臍部。臍,位於大腹中央,且居一身之中,穴名神厥,屬任脈,任督二脈互為表里共理人體諸經百脈。臍部與經絡的特殊關係為兜肚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源於《黃帝內經》的祖國中醫藥學,便十分重視防治結合。《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記載;《素問•刺法論》中亦有“正氣存內、邪不可乾”之說。唐代名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九》中載有“赤散辟溫疫之傷寒熱病方:藜蘆、躑躅花、附子、桂心、珍珠、細辛、乾薑、牡丹皮、皂莢九味末之,分一方寸匕,置繹囊中帶之”。充分說明佩帶香囊可避瘟防疫。另據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載,“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至今沿用。隴東及間亦有用蕎殼、綠豆衣、蠶砂等為枕,使兒枕之,皆取其清利頭目之義。否則則正如宋代陳文中《小兒病源方論》所說的“頭為諸陽之會,諸陽所腠也。頭腦為髓之海,若熱則髓溢汗泄,或頸顱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此外,《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中還有兩個用藥枕治病的方子。“治目痛不得睡方,蒸大豆袋盛枕之”;“治蚰蜒入耳方,炒胡麻搗之,以袋盛,傾耳枕之,即出”。兜肚亦可治病,清代外治專家吳師機《理瀹駢文》中就有“治痞積……用大附子、小茴香、公丁
佩戴慶陽香包的國際友人佩戴慶陽香包的國際友人
香、母丁香、木香、升麻、五味子、甘遂、沉香、麝香,揉艾縫兜肚,縛丹田穴”的記載。
以上將藥物研末袋裝,採用佩帶、枕頭、兜肚的治療方法,統稱為中醫的藥袋療法,屬中醫服飾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兒科尤為適用。
枕頭法、兜肚法更適用於老年人。作為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慶陽,每年端午節早晨,家家的大人們都要給孩子佩帶上精心繡制的香囊,有肩上扎的、胸前吊的、背上背的、腋下掛的,袖子上縫的,渾身上下都綴滿了香包。還有給老年人送長壽枕、耳枕、兜肚等習俗。中醫理論認為,小兒肌膚嬌嫩,髒氣清靈,藥物容易透達,只要使用得當,就能取得隨撥隨應,藥輕效捷的效果。且小兒神識未開,服藥困難,懼怕打針,使用香包防病保健,方法簡便。
老年人則由於機體氣血脾胃相對虛弱,頭痛、失眠、眩暈、腹脹、腹痛、腹瀉等症常易發生,使用藥枕、耳枕能清利頭目,穿帶兜肚更能溫中散寒、健脾益胃。這充分說明慶陽民間頭要涼,背、腹、足要暖的傳統攝生方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傳承意義

慶陽香包繡制慶陽香包繡制
綜觀慶陽香包,傳統色彩濃重,工藝精湛,立體感強,動靜互補,民俗意識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徵性,是民間藝術瑰寶。作為端午節的民間傳統飾物,慶陽香包寄託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滲透著"祈福避邪"的象徵意義,件件都被賦予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純樸、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蘊含著華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陽剛的民族魂魄。
慶陽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遠的歷史,主要因為慶陽有著濃郁的農耕文化習俗。農耕文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男耕女織。在生產力較為發展的前提下,女人們除完成織布縫衣外,還做一些工藝品、禮品用來點綴生活,聯絡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並廣為流傳。這些香包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感,包含和浸透著古代哲學的神秘色彩,內容無所不包,多以人類童年期的多種崇拜和原始圖騰為主題。
慶陽香包是一門傳統工藝,現在主要的傳承人有李秀娥、賀梅英等。目前慶陽香包繡制面臨著手工產品被現代複製品取代的局面,刺繡工藝漸已失傳,具備民俗文化知識的極少數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後繼乏人,亟待搶救、保護。

其他相關

簡易小香包製作

香包香包
先選擇適當的布料,剪裁為基本型,然後根據剪好的布料撰擇適合的繡線。將剪好的長方形布料對摺面向里,縫合布邊以後,再翻面縫邊繡合,以平針縫合開口處,縫一圈以後,把線頭抽緊,留一小口倒入香末要適量,再塞入棉絮,塞好以後把收口抽緊,再縫邊成形,把做好的流蘇縫合在香包底端,再用膠把剪好的葉子和絲帶黏在香包的頂端,一個雞心型的基本型香包就完成了。
實物造形的香包先是設計圖形,然後是描圖剪紙襯,在布的背面。把布剪下來在上面刺繡圖樣,然後把正反兩塊已繡好的布形相互背對開始縫合。縫合時要注意空隙不可太大,縫一半就可塞入香料和棉花。
接著做裝飾用的絲帶,先接合固定在底端。然後把珠子穿上去,再打一個中國結和接上流蘇,一個象徵著幸福的香包就做好了。
中草藥香包配方及製作:
(1)羌活、大黃柴胡、蒼朮、細辛、吳茱,各等份。
(2)研磨成粉狀,放入小布袋中,佩帶於身上或放在枕頭內。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