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

萍鄉市

萍鄉市,是江西省下轄設區的市(地級),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長沙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於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衡”、“吳楚咽喉”之稱。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 萍鄉處於長株潭經濟圈的輻射核心區域,同時接受泛珠三角經濟區和閩東南經濟區的輻射。境內滬昆鐵路橫穿市內腹地與京廣、京九兩大動脈相連,是連線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319和320國道呈十字型在市區交匯通過,滬昆高速、萍洪高速貫穿全境。萍鄉市總面積383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93萬(2015年末)。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積的66.4%、27.3%、6.3%。市中心城區面積58平方千米,城市綠化率46%。轄蘆溪、上栗、蓮花三縣和安源、湘東兩區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 萍鄉是一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紅領巾的搖籃。 2018年10月,獲得“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萍鄉風景 萍鄉風景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市治所)。唐代屬江南西道袁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明清均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萍鄉既是中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又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06年12月發動了萍瀏醴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萍鄉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同時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宜春專區。

神眼看萍鄉 神眼看萍鄉

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

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

1971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設立4個區。

1979年1月,經江西省批准,萍鄉設四個縣級區。

1983年,改社為鄉,撤銷萍鄉鎮設立五街(鳳凰街、八一街、後埠街、東大街、丹江街)。

1984年,萍鄉市設定白源鎮,管轄長溪、橫板大隊;設定廣寒、萬龍、雞冠、五陂鄉。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鄉市湘東區設定泉田鄉,管轄區為農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個村。

1992年6月20日,將吉安地區的蓮花縣劃歸萍鄉市管轄。

1997年11月13日,撤銷萍鄉市上栗區,設立上栗縣,以原上栗區的行政區域為上栗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上栗鎮。撤銷萍鄉市蘆溪區,設立蘆溪縣,以原蘆溪區的行政區域為蘆溪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蘆溪鎮。上栗縣、蘆溪縣由萍鄉市管轄。

萍鄉市 萍鄉市

行政區劃

截止2017年,萍鄉市土地面積5746508畝,總面積3831平方公里。轄蘆溪、上栗、蓮花三縣和安源、湘東兩區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有28個鎮、19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36個居民委員會和640個村民委員會。其中,蘆溪縣土地總面積1441761畝,總面積961平方公里,有5個鎮、5個鄉、15個居民委員會、139個村民委員會;上栗縣土地總面積1091010畝,總面積727平方公里,有6個鎮、4個鄉、11個居民委員會、163個村民委員會;蓮花縣土地面積1608012畝,總面積1072平方公里,有5個鎮、8個鄉、5個居民委員會、157個村民委員會;安源區土地面積319045畝,總面積213平方公里,有4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76個居民委員會、54個村民委員會;湘東區土地面積1286680畝,總面積858平方公里,有8個鎮、2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29個居民委員會和127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面積包括在安源區和上栗縣中)。

地理環境

萍鄉市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

地形地貌

武功山 武功山

萍鄉市屬江南丘陵地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東、南、北大多為山地,西部地勢較低,境內山地、丘陵、盆地錯綜分布,地貌較為複雜。東南部有武功山脈,海拔一般在800~1900m,最高峰(白鶴峰)海拔1918.3m。北部楊岐山至大屏山一帶地勢較高,地形險要,海拔在600~900m左右。西部萍水河河床最低點的海拔只有64m。中部偏東地勢較高,成為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

萍鄉市地貌類型有中、低山、丘陵、崗地和河谷平原四類。其中中、低山和丘陵區分布廣泛,面積分別為1535.92Km2和1591.09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0.17%和41.61%;崗地面積為256.41Km2,占全市總面積的6.71%;河谷平原區面積440.5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1.52%。

氣候特徵

萍鄉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天氣類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極端最高氣溫達41℃,極端最低氣溫~9.3℃,年平均氣溫17.3℃。據萍鄉市氣象局資料(1955~2009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596.7mm,最大年降水量2184.0mm(1997年),最小年降水量1086.4mm(1971年);最大月降雨量659.4mm(1982年6月),最大日降雨量225.6mm(1972年8月18日)。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時間上主要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2%;空間上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多於西部,山區多於平原。平原地帶,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開始日期為:春季3月26日,季長70天;夏季6月4目,季長99天;秋季9月11日,季長61天;冬季11月11日,季長135天。

水文特點

區內水系地域分屬長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五條,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蓮水。袁水、蓮水發源於羅霄山和武功山,流入贛江;萍水、栗水、草水發源於武功山與羅霄山、楊岐山之間,最終注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長平河、福田河、東源河、樓下河、高坑河、萬龍山河、張家坊河、金山河、大山沖河、鴨路河等。

自然資源

萍鄉 萍鄉

萍鄉歷史上就以礦產資源豐富而著稱。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鐵、錳、銅、石灰石、高嶺土、粉石英、瓷土等礦產資源豐富,煤炭遠景儲量達8.52億噸,鐵礦儲量6760萬噸,優質石灰石67億噸。

萍鄉以煤立市,1898年清郵政大臣盛宣懷在安源創辦萍鄉煤礦,1908年又創辦了當時中國第一個股份合資企業――漢冶萍公司,修築了株萍(至安源)鐵路,萍鄉煤礦為該公司重要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採用西法機器生產、運輸、洗煤、煉焦的煤礦,1916年就產原煤95萬噸、焦炭25萬噸,被譽為“江南煤都”。萍鄉市森林覆蓋率達55.4%,植物物種1200餘種。水資源十分豐富,有袁水、萍水、草水、蓮江五條河流,地表水徑流量為26.46億立方米/年,水能源可開發量4萬千瓦,地下水儲量為4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萍鄉市總人口(常住)為190.1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25.2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65.88%。全年出生人口2.49萬人,出生率為13.12‰;死亡人口1.16萬人,死亡率為6.14‰;自然增長率為6.98‰。

2016年末常住人口191.4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8.3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03%,比上年末提高1.1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2.52萬人,出生率13.23‰,比上年上升0.1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15萬人,死亡率6.03‰,下降0.1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7.20‰,上升0.22個千分點。

民族

萍鄉歷史悠久,人文蔚起。全市民族以漢族為主,其他各民族和諧並存的結構組成,共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土族、達爾族、仫佬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客族、怒族、俄羅斯族等32個民族。

政治

職務姓名
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
萍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江河
萍鄉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吳運波
萍鄉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周敏
信息來源:萍鄉市人民政府~領導之窗;截止到2018年1月14日。

經濟發展

鋼鐵工業 鋼鐵工業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33.0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12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445.68 億元,增長12.8%;第三產業增加值234.26億元,增長11.2%。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9%、70.3%、26.8%。三次產業結構為7.2:60.8:32.0。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492.05億元,增長11.7%,占GDP的比重達67.1%。

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798.33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32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473.70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268.31億元,增長9.0%。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4%、69.2%、28.4%。三次產業結構為7.1:59.3:33.6。人均生產總值42515元,增長8.9%。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538.07億元,增長10.5%,占GDP的比重達67.4%。

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864.95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8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509.99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96.08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4%、71.7%、24.9%。人均生產總值45867元,增長8.1%。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8:59.0:34.2,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80.38億元,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67.1%。

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912.39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83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517.29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332.27億元,增長11.0%。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63.1%、34.1%。人均生產總值48133元,增長8.3%。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9:56.7:36.4,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79.37億元,增長8.9%,占GDP的比重為63.5%。

2016年,萍鄉市實現生產總值998.3億元,同比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6.3億元,同比增長8.5%;財政總收入135.6億元,同口徑增長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2.9億元,同比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1億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30元,同比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4元,同比增長8.7%;外貿進出口總額1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9%。三次產業之比最佳化為6.9:55:38.1。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116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5.20億元,下降37.7%;第二產業投資825.83億元,增長23.9%;第三產業投資311.83億元,下降2.5%。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8.51億元,比上年增長6.7%。商品房竣工面積60.49萬平方米,增長13.4%;商品房銷售面積131.66萬平方米,增長47.1%;商品房銷售額64.35億元,增長48.4%。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70.50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46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538.63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474.41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0%、51.5%、45.5%。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5.4:50.3∶44.3。人均生產總值55767元,比上年增長8.2%。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84.55億元,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63.9%。

第一產業

2016年,萍鄉市肉類總產量14.31萬噸,比上年下降3.2%。其中,豬肉產量11.71萬噸,下降4.7%;牛肉產量0.20萬噸,增長6.3%;羊肉產量0.42萬噸,增長10.2%。禽蛋產量1.0萬噸,增長5.4%。年末生豬存欄71.92萬頭,下降3.9%;生豬出欄143.36萬頭,下降4.1%。水產品產量4.25萬噸,增長3.1%。年末省級以上企業57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91.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7%。農民專業合作社1930個,比上年增加108個;合作組織成員6.95萬戶。

第二產業

2016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492.79億元,比上年增長8.1%,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9.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6.27億元,增長8.5%。

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5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9.4%,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幅10.9個百分點,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4.0%,汽車製造業增長28.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87.1億元,增長12.6%,比全市規上工業和傳統產業增速分別高4.1和10.4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的20.0%。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40.0億元,比上年增長6.7%;主營業務成本1434.9億元,增長7.5%;實現利潤總額195.2億元,下降2.5%。

年末三個工業園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西蓮花工業園區、江西蘆溪工業園區)投產企業達267家。安置從業人數9.9萬人,比上年增長5.7%。全年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84.7億元,增長8.8%;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分別達到805.1億元和77.7億元,分別增長6.8%、9.3%。

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03.71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56.25億元,增長6.5%。

第三產業

2016年,萍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0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79.38億元,增長10.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8.69億元,增長11.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8.08億元,增長5.1%;零售業零售額244.33億元,增長11.8%;住宿業零售額3.10億元,增長9.6%;餐飲業零售額42.57億元,增長13.6%。限額以上商品零售中,中西藥品類比上年增長42.8%;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35.3%;汽車類零售額增長18.3%;家具類零售額增長12.5%;建築裝潢與材料類零售額增長12.3%。

2016年,萍鄉市鐵路旅客傳送量326.3萬人,比上年增長5.7%;貨物傳送量1132.1萬噸,比上年增長7.2%。全年公路社會客運量6322萬人,比上年下降0.6%,社會客運周轉量110722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9%,社會貨運量3266萬噸,比上年增長6.4%,社會貨運周轉量55267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4.1%。

2016年,萍鄉市郵電業務總量36.04億元,比上年增長54.0%。其中,郵政業務量3.14億元,增長48.9%;電信業務量32.9億元,增長54.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3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總數為148萬戶。年末網際網路用戶數36萬戶,增長12.5%。

2016年,萍鄉市接待國內旅遊人數3415.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5%;國內旅遊收入262.11億元,增長34.2%。接待入境旅遊人數8.22萬人次,增長2.2%;旅遊外匯收入1.73億元,增長1.1%。

2016年,萍鄉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941.5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13.50億元,增長12.0%;非金融企業存款278.35億元,增長49.4%。金融機構貸款餘額617.93億元,增長14.6%。其中,短期貸款251.08億元,下降1.8%;中長期貸款332.44億元,增長32.5%。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財險保費收入7.54億元,增長14.2%;壽險保費收入15.08億元,增長19.2%。全年共支付賠款9.56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6年,萍鄉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含個體),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3個,廣播電台3座,電視台4座。有線電視用戶16.7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1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84%。

醫療衛生

2016年,萍鄉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405個(含村衛生所、診所、防保站)。其中,醫院、衛生院8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皮膚病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9個,衛生監督檢驗所6個。衛生技術人員12696人(含村衛生所、診所、防保站)。其中,執業醫師3707人和執業助理醫師706人,註冊護士5895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0345張。

體育事業

2016年,萍鄉市青少年俱樂部29個,晨晚煉健身活動點138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97個。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健身意識不斷加強,全年參加健身活動人數達180萬人次。

科技技術

2016年年末,萍鄉市擁有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全年通過省級科技主管部門鑑定的科技成果17項,新產品46項,成果6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2278件,增長61.3%;授權專利1480件,增長92%。全年技術市場契約成交金額42187萬元。技術產業增加值190.22億元,增長2.3%,占規上工業增加值43.6%。

社會保障

2016年,萍鄉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30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4元,比上年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325元,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725元,增長7.2%。

2016年,萍鄉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44億元,直接扶持個人創業5370人次,帶動就業人數27591人次。全年“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3500人。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41.62萬人,比上年底增加49928人。其中,參保職工29.63萬人,參保離退休人11.9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46.34萬人,其中,職工33.59萬人,退休人員12.75萬人。年末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5.5萬人。向城市低保戶發放低保金2.09億元,月人均補差321元;向農村低保戶發放低保金1.45億元,月人均補差195元。為全市城鄉21.76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全面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課書。2016年,公共租賃住房7975套,改造城市棚戶區822894平方米。

2016年,萍鄉市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34個,提供床位17396張,收養人數17179人,臨時救濟困難戶3674人次。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48億元。

教育事業

萍鄉的教育事業以基礎教育為主體,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同時並舉,形成了“三位一體”遍布城鄉的教育網路。2016年,萍鄉市普通高校在校生11625人。普通高中、國中、國小在校生分別達34611人、65926人和151110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8953人。特殊教育在校生605人。幼稚園在園幼兒73901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100%;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基礎教育

萍鄉市著名國小:萍鄉市師範學校附屬國小、上栗縣栗江國小、湘東區湘東國小、蓮花縣城廂國小等

普通高級中學:萍鄉中學、安源中學、上栗中學、蘆溪中學、湘東中學、蓮花中學

高等教育

本科院校:萍鄉學院

高職院校: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套用工程職業學院

成人院校:江西廣播電視大學(萍鄉分校)

中專學校:萍鄉市工業學校、萍鄉市衛生學校

交通

公路

萍鄉交通發達,是贛湘交通中心,2011年公路通車裡程已達4663.6公里;其中四級以上公路2770公里,次高以上路面公路21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40公里,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182%。國道G319、國道G320、國道G322和G60滬昆高速公路(昌金段)、G72泉南高速公路(吉蓮段)、S89上蓮高速公路、S38昌栗高速公路在萍鄉交匯組成了“大十字”主幹線,形成了貫通全市,通達四鄰,兩縱兩橫的高等級公路網。

鐵路

萍鄉北站 萍鄉北站

萍鄉市境內滬昆鐵路橫貫東西,2014年建成滬昆客運專線(杭長段)在萍鄉城北設立萍鄉北站,使城市形成3小時內到達上海杭州,4小時內到達武漢廣州,到達省會南昌一小時不到,到湖南長沙也只需半小時,規劃中的渝長廈快速鐵路也將經過萍鄉,屆時到達福建海西經濟區更加方便。主要鐵路有滬昆鐵路、滬昆高速鐵路、吉衡鐵路。

文化

象徵

•市樹

香樟樹是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直徑可達3米,樹冠廣卵形,產中國南方及西南各省區。2017年11月30日,萍鄉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最終確定香樟樹為“市樹”。

•市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2017年11月30日,萍鄉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最終確定杜鵑花為“市花”。

方言

萍鄉方言是介於贛、湘而方言之間的一種地方方言,源於楚國,進過其它方言編鐘而來。萍鄉方言使用範圍北至福田、彭高,南至高坑,白源,西至青山、大城,方圓約五十里地。而事實上,一離開萍鄉城,萍鄉方言還有不同的變種。贛方言以南昌話為標準方言,湘方言以長沙話為標準方言。就萍鄉全市而言,宣風話受宜春話的影響比較大,與萍鄉話的距離比較大,麻田、張家坊受安福話的影響比較大,上栗話受瀏陽話的影響比較大,老關話受醴陵話的影響比較大,排上話受攸縣的影響比較大。蘆溪話介於宣風和萍鄉話之間,湘東話介於老關和萍鄉話之間。以此類推,萍鄉話受蘆溪話、湘東話和上栗話的影響,介於三者之間,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方言,比蘆溪話更接近湘方言,比湘東話更接近贛方言,顯得柔和、動聽。

非遺

萍鄉市境內非遺資源眾多,截至2017年,萍鄉市共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項省級非遺項目。

萍鄉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萍鄉湘東儺面具(湘東區,第一批,2006年)上栗傳統煙花製作技藝(上栗縣,第二批,2008年)
萍鄉春鑼(第二批,2008年)蓮花打錫手工工藝(蓮花縣,第四批,2015年)
參考資料:
萍鄉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萍鄉花果手工工藝(第一批,2006年)蓮花茶燈舞(蓮花縣,第二批,2006年)
蘆溪古城獨角縮龍(蘆溪縣,第二批,2006年)上栗牛帶茶燈(上栗縣,第二批,2006年)
蘆溪南坑車湘儺舞(蘆溪縣,第三批,2010年)上栗儺舞(上栗縣,第三批,2010年)
蓮花血鴨烹調技藝(蓮花縣,第三批,2010年)萍鄉採茶戲(第三批,2010年)
蘆溪上埠牛帶茶燈(蘆溪縣,第三批,2010年)萍鄉蓮花落(蓮花縣,第三批,2010年)
蘆溪年豐獅(蘆溪縣,第三批,2010年)上栗皮影戲(上栗縣,第四批,2013年)
安源燈彩製作技藝(安源區,第四批,2013年)安源儺舞(安源區,第四批,2013年)
湘東旱龍船(湘東區,第四批,2013年)蓮花喔嗬歌(蓮花縣,第四批,2013年)
安源麵塑(安源區,第四批,2013年)蓮花界市城隍廟會(蓮花縣,第五批,2017年)
李畋崇拜習俗(上栗縣,第五批,2017年)湘東皮影戲(湘東區,第五批,2017年)
參考資料:

宗教

吳、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構成了萍鄉風情獨具的民風民俗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儺文化底蘊深厚,儲藏豐富;楊歧山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楊歧宗發祥地,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涉及海內外。

地名

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故稱。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在公元806~820年編的《元和郡縣誌》記載了萍鄉地名,並說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為名”。

一說春秋戰國時,楚昭王路過萍鄉,在過河時見河面上游有東西順流而下,“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問群臣,莫之能識。”楚王派使臣帶著那物和禮品去請教孔子。孔子見物驚喜地說:這是萍實,乃吉祥之物,只有成霸業的國君才能得到呀!使臣聽了有些不解,:問:先生怎么知道是萍實呢?孔子說:我過去周遊列國的時候,曾在楚國境內問渡口,順便聽到一首民謠,說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圓而赤,剖而食之,甜如蜜”。所以我知道。使臣又問:萍實經常能得到嗎?孔子說:這怎么可能呢?萍實集天地之精華而成,千年也難得一遇啊,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國將要振興的徵兆。你回去後,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賀。使臣回去後,將孔子的話告訴楚王。楚王聽了很高興,對孔子的博學多識讚嘆不已。後來,人稱這裡為萍實里,又叫萍鄉。

旅遊資源

毛澤東像 毛澤東像

萍鄉市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二處,省市級重點保護單位67處。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風光於一身,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24米(江西最高峰為閔贛交界處的黃崗山2160米),有南方罕見的高山草甸數萬畝和眾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國家一二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同時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武功山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楊岐山禪宗佛教文化遠播海外,在日本、韓國有大量信徒。楊岐山為國家級AAAA級風景區,現存唐寺(楊岐普通寺)、唐塔、唐碑(劉禹錫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觀。地表層有大量的鐘乳溶洞,孽龍洞已開闢為旅遊景點。萍鄉保存下來的儺文化資料具有豐富完整的特點。

武功山

萍鄉武功山風景 萍鄉武功山風景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萍鄉市蘆溪縣,介於東經114°10′~114°17′和北緯27°25′~27°35′之間,屬羅霄 山脈北段,綿延120公里,總面積260餘平方公里。武功山主峰白鶴峰(又稱金頂)海拔1918.3米。

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這裡山景雄秀、瀑布獨特、草甸奇觀、生態優良、天象稱奇、人文薈萃。現已規劃景點200餘處,整個風景區分為金頂觀光休閒區、羊獅幕觀光遊覽區、九龍山宗教文化區、發雲界遊憩娛樂區、大王廟原始生態區五個核心景區。

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約260平方千米)、國家地質公園(面積約378.3平方千米)、國家自然遺產、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2009年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中國美麗田園等榮譽稱號。

2013年,萍鄉武功山國際帳篷節照片登上美國《時代》雜誌。

2016年3月25日,電視紀錄片《武功山》將登入央視九套,上集《山川》、下集《家園》播出時間將分別安排在2016年3月25日、26日,每晚21:53播出。

楊岐山

楊岐山風景名勝區 楊岐山風景名勝區

楊岐山位於萍鄉市上栗縣,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距上栗縣城區25公里。楊岐山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勝地,有楊岐普通寺和孽龍洞等風景。

楊岐山古稱翁陵山、漉山,海拔約1000米。戰國初著名哲學家楊朱(又稱楊子),來到此地,面臨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楊岐山”。

楊岐山是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宗的發祥地。公元1199年,楊岐宗傳入日本,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東亞、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也代有傳人和廣有信徒。

孽龍洞

孽龍洞是位於萍鄉市城區15公里的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是一個形成於1億八千年前的天然溶洞,全洞長達4.2公里,蜿蜒曲折,深邃清幽。

洞內常年恆溫18度冬暖夏涼。洞內景點多達一百餘個,如:天堂大廳、童子拜觀音、千丘梯田、倒柳垂楊、許願池、回龍廳等。最為壯觀的是洞內的洞天飛瀑,它高九米寬七米,天然瀑布水從九米高的上空直奔洞池,濺起無數水花,聲勢浩大聲撼震天,為此洞一絕。清風、怪石、流泉、飛瀑被稱為“洞中四絕”。

相傳古代鄱陽湖有條孽龍企圖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後被許真君制服於萍鄉楊岐山下的一個山洞裡,孽龍洞故得其名。

1983年被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園林學家陳叢周先生譽名為“天下第一洞、地下藝術長廊”。是一個休閒、遊覽、避暑的最佳去處。

楊岐普通寺

楊岐普通寺,位於萍鄉市上栗縣的楊岐山上,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原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1200平方米,距萍鄉市區25公里。楊岐普通寺依楊岐山而建,逐層遞高,古樸雄偉。楊岐普通寺系中國佛教五宗七家之一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的發祥地。

楊岐普通寺,初名廣利禪寺,乘廣禪師唐寶十二年(753)創立,宋慶曆年間,方會禪師在此創楊岐宗,將廣利禪寺改名為普通寺。198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了“楊岐普通寺”匾額。

萍鄉孔廟

萍鄉孔廟 萍鄉孔廟

萍鄉孔廟,是在中國已知的22座孔廟中興建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孔廟。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鄉市南正街的寶積寺後,北宋時兵毀。自南宋後經過八次遷建,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1987年就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1981年時,萍鄉孔廟就被闢為萍鄉市博物館,在大成殿西側的訓導齋和明倫堂內,還有萍鄉古代文明陳列館。有著“世界罕見、亞洲第一”之稱的巨型千年靈芝,以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都曾在這裡展出。2010年,萍鄉市博物館遷出了孔廟,搬到了新的地址,孔廟則變成了博物館的一個分館,時常舉辦一些關於孔廟文化的展覽。

安源紀念館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於萍鄉安源區,距萍鄉城區6公里。前身是創辦於1956年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遺址陳列室。創辦於1956年,1968年興建陳列館,1969年開放,1984年8月改現名。

安源路礦工人紀念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3245平方米,陳列面積2400平方米。紀念館陳列大樓高24米,長100米,寬30米,系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正中間建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徽,兩邊是紅色瓷磚組成的五星紅旗和大型有機玻璃火炬燈。大廳門口有6根用大理石砌成的方開型大柱,高約14米。

安源錦繡城

安源錦繡城 安源錦繡城

安源錦繡城又名安源古城、安源影視城。該影視城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濃縮了老安源的建築,茶樓、煙館、祠堂、工人俱樂部等五十多處景觀,旨在重現二、三十年代的安源老街舊景色。同時還將呈現出早期在萍鄉拍攝過的礦井、道具、演出劇照、名人題詞。安源影視城的建成將進一步促進安源紅色旅遊開發,更加方便以安源為背景的影視劇拍攝。

著名人物

古代名人
姓名生卒年事跡
唐廩874~?唐乾寧元年(894)進士,入翰林院,官至秘書正字,掌管國史、著作兩局
吳希奭1237~1279南宋著名抗元將領,起兵勤王抵禦外侮
劉元卿1544~1609著名教育家
劉鳳誥1760~1830清乾隆年間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喻增高1803~1840清道光年間翰林院編修及國史館協修
李有棠1837~1905寫成《遼事紀事本末》40卷,《金史紀事本末》52卷
李有棻1842~1907清光緒年間,任江寧布政使、江西鐵路大臣,贈太子少保
近現代名人
文廷式(1856~1904)朱益藩(1861~1937)湯增壁(1881~1948)葉新甫(1891~1927)
彭康(1901~1968)吳學周(1902~1983)應益都(1903~1937)甘祖昌(1905~1986)
蔡孟堅(1905~2001)孔原(1906~1990)林瑞笙(1906~1936)羅桂華(1907~1984)
鄧貞謙(1907~1928)---
喻宜萱(1909~2008)黎新民(1910~1980)蕭嘉魁(1910~1997)彭汝容(1911~)
王耀南(1911~1984)劉恢先(1912.~1992)況開田(1912~1983)江勇為(1913~2008)
胡登高(1914~1991)朱家勝(1914~2007)劉鎮(1914~2001)龍炳初(1914~1975)
吳烈(1915~2001)李夫克(1915~1988)徐國賢(1916~2000)謝錫玉(1916~1994)
金忠藩(1917~1989)吳運鐸(1917~1991)王六生(1917~1995)朱雲謙(1919~1989)
陳述彭(1920~2008)龔全珍(1923~)劉天泉(1927~2000)彭荊風(1929~2018)
簡水生(1929~)黃海懷(1935~1967)顏龍安(1937~)柳斌(1937~)
孔丹(1947~)孔棟(1948~)蔡正雅(1948~)劉洪彪(1954~)
彭蘇萍(1959~)胡啟初(1974~2016)湯晶媚(1987~)

參考資料:

城市榮譽

城市名片

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秋收起義策源地和主要爆發地
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紅領巾的搖籃(安源)中國產業工人第一個黨支部(安源路礦黨支部)
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發祥地(楊岐普通寺)
參考資料:

所獲榮譽

榮譽獲得時間
全國首批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轉型試點城市2008年
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2008年
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9年
國家園林城市2009年
江西省第三屆文明城市2010年
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城市2010年
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城市2011年
全國創業先進城市2012年
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2013年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2013年(連續4屆8年)
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5年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2016年(連續第六次獲得)
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6年
國家森林城市2018年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