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年間

嘉慶年間

專家說,這塊石碑就如現在的“民事調解書”。 張宇介紹說,張家的製作秘方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絕招。 “泥人張”的作品好壞,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壞。

古董出土

嘉慶年間嘉慶年間
這塊長140厘米、寬70厘米、厚14厘米的石碑放在鄂州市鄂城區沙窩鄉沙窩村16組邵成普老人家的門前。碑的上部刻著:“武昌縣正堂清廉王大老爺堂讞。落款的時間是:“嘉慶十年七月十六”邵成普說,這塊碑是1981年做房子時挖出來的,先是放在村子裡做過水溝的橋用,後來被棄塘邊,今年村民抬起來放在大樹底下當成了石桌,這才發現碑的另一面還有字。

古董介紹

嘉慶年間嘉慶年間
刻在碑上的字約有1400來個,約70%的字仍較清晰。經到現場考證的鄂州市博物館考古專家初步判斷,碑文記載,200多年前,沙窩村16組居住著周姓、邵姓村民,兩姓村民為各自的祖墳山分界線問題發生過糾紛,最後於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十六由王姓“武昌府武昌縣正堂”出面經過5次勘訊成功調解,並刻立此碑。碑文記著縣衙原差一個叫劉興和、一個叫劉明的參加調解。專家說,這塊石碑就如現在的“民事調解書”。到目前,這是在鄂州市發現的最完整的民事司法記事碑。至於碑文詳記,需要認真辨認分析考證。專家已請求當地政府和村民保護好此碑,待日後再作詳細研究。

民間藝術

嘉慶年間嘉慶年間
張明山的時代,天津有許多從事泥人製作的民間藝人,但在張明山的泥人作品叫響以後,許多從事泥人製作的藝人都紛紛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張的作品太過精緻。許多人在驚嘆之餘更是對製作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宇介紹說,張家的製作秘方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絕招。選料一曬二攪三過濾

“泥人張”的作品好壞,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壞。張明山在反覆比較後發現,當時天津西郊區古河道地下一米處有一層紅色黏土(俗稱膠泥),這裡的黏土粘性極強,含沙量特別小,非常適合作為製作泥人的原料。於是,張明山就與當地的農民達成協定,每隔一段時間,就讓農民將曬乾後的黏土送到張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韋馱廟胡同,然後將這些土進行一次過濾。

據張宇介紹,張家的老宅內有專門的製作室,院內設有一高一矮相連的兩個池子,將黏土放入高池內,注入水將土攪拌成泥漿,通過高池與矮池底部相連的一個設有鐵絲網的孔洞將泥漿擠進矮池,沙石草梗留在高池,然後再曬乾、打製成坯。打坯木棰砸制加棉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