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蘆花[歷史故事]

鞭打蘆花[歷史故事]

鞭打蘆花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民間傳說故事,屬於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講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再娶,但繼母李氏對他虐待,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里裝的是棉花,給閔子騫做的棉衣里裝的是蘆花。冬天外出駕車時其父發現了這件事,決定休了李氏。但閔子騫盡力勸說,雙膝跪地以情動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這個故事很感人,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又有詩稱讚:“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另有豫劇、北京琴書、單弦、二人轉等多種曲藝形式的《鞭打蘆花》。

基本信息

鞭打蘆花處 鞭打蘆花處

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常受後母虐待,卻懷“忠恕”之心,矢口不講。一次,子騫及二弟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行至蕭國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騫則凍得瑟瑟發抖。其父見狀,怒用鞭打,剎時間子騫的襖爛而蘆花飛,騫父發現幼子棉衣則裹著絲絨,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趕車返家(此村就是蕭縣“車牛返”村),憤怒休妻。子騫跪求父親饒恕後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後母感動認錯,一家人復又和好。後來,孔子知道了,誇讚道:“孝哉閔子騫!”(閔家居住的鄉村,即今宿州市埇橋區閔賢鄉)。

“愛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閔子騫將此化為了具體言行,成了封建社會人們的一面鏡子,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鞭打蘆花》在基本故事不變的前提下,因地域、習俗、講述人的不同,細節和語言都會有所變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