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蛇燈

洋蛇燈

洋蛇燈源於元末明初的一個傳說故事。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大邵村村風淳厚,民風純樸。600多年前,邵姓婆媳為避亂兵,躲在一山洞棲息。不巧正好遇到元兵潰散,也到山洞藏身,見婆媳二人,欲圖不軌,這時,山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一條數丈長的白蟒飛下山崖,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驚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無事。3月後媳婦生下一子,取名“思明”。當邵思明至18歲時,母親告知其事,邵思明知恩圖報,發動全村扎洋蛇燈玩耍,紀念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

簡介

洋蛇燈洋蛇燈

一條巨蟒盤鏇而上,仿佛直達天庭。它碩大的嘴裡伸吐著紅色的閃電似的蛇信,一層層盤臥如寶塔的粗壯身軀,掃帚一樣有力散開的尾巴,加之兩邊簇擁著的兩對牌燈,前面的一對牌燈上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後面的一對牌燈披紅掛綠,婀娜搖曳。牌燈後面有兩個“三眼銃”,用來裝置火藥,以便在表演時鳴炮助威。整個展出陣勢如皇帝出行,居高臨下,威儀赫赫,頓時讓人產生無形的敬畏感。
這是來自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的洋蛇燈的表演場景。不要認為這樣的場景很容易看到啊,它可是18年才玩一次呢!人生有幾個18年!

傳說故事

關於洋蛇燈,有一個神奇的傳說。600多年前,住在大邵村的邵姓婆媳為了躲避元兵迫害,跑到東山的山洞裡藏身。而被明兵追趕的元兵看見這個山洞,也進來避難。他們看見婆媳二人,獸性大發,欲圖不軌。婆媳奮力反抗,拚命呼救,正在這緊要關頭,忽然山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一條數丈長的白蟒飛下山崖,直撲山洞。它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見此驚慌逃散,婆媳二人得救。
三個月後媳婦生下一子,取名“邵思明”,意在盼望明朝政權的建立。當邵思明長到18歲時,母親告知了此事,一家人認定救命巨蟒一定是東海蛇神。邵思明為了報答白蛇的救命之恩,發動全村的能工巧匠扎洋蛇燈玩耍,取名“洋蛇燈”,意指海洋蛇神,以紀念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以後邵氏家族代代相傳,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節(約1.6米),所以現在的洋蛇燈已增加到104米了。

活動詳情

洋蛇燈洋蛇燈

蛇身用竹蔑紮成鱗狀,外蒙白布,不繪鱗,蠟燭插在一個圓形的上下垂直能轉的直徑上。不論側鏇,還是翻滾,燭心始終朝上,蛇珠亦能上燭轉動。
出燈時,前面4對牌燈,一對寫風調雨順,一對寫國泰民安;一對寫洋蛇燈的來歷,一對寫燈藝簡介,牌燈後有兩個“三眼銃”,裝置火藥,以炮助威 。後面緊跟20管笛子,2個大抬鼓。
頭出,音樂鼓點平緩。尾出,音樂鼓點輕快,流暢。頭尾雙出,音樂節奏急促鏗鏘亢奮,給人以超乎尋常、振奮人心之感。
舞蛇時隊員們齊心協力,上下翻騰,大有金蛇狂舞之感,盤起的寶塔有6米高,洋蛇腹內,燭光閃爍。
儀式結束時,在洋蛇離村大約一里處,用三眼銃鳴炮迎接,邵姓人家,張燈結彩,給蛇神洗塵。
洋蛇燈每18年玩一次,每次增加一節(1.6米),現洋蛇燈長度已達104米。扎燈技巧精湛,表現形式獨特,在我國眾多舞龍燈中十分稀有。

工藝技巧

洋蛇燈的工藝技巧極其複雜,綁、扎、鑿、勾、翹、壓等方法多樣,所以它不是一個老藝人就能獨立完成的作品,而是多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洋蛇燈的製作在選材上也非常講究,主要有毛竹桑皮紙黃麻蠟燭等,這些材料都有專門的產地和品牌。洋蛇燈傳人邵傳富深有感觸地說:“我從12歲開始學,到60歲才搞清楚,如不保護,恐有失傳。”

表演程式

洋蛇燈洋蛇燈

洋蛇燈在表演時也有嚴格的程式。首先是出燈。相傳第一次出燈時,邵姓家族在本姓祠堂設壇祭祀,邵思明的母親領著思明和鄉親,一步三叩首來到東山洞口,感恩求福。然後燈隊按著主玩、領玩、蛇頭玩依次參拜蛇神,作三個揖,叩三個頭,再作三個揖,然後起燈,蛇頭和蛇身相接,用大紅綢布包裹,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其次是金蛇狂舞,分為長蛇出海(頭出、尾出、頭尾雙出三種形式)、走徑折(上徑折、下徑折、上下徑折三種形式)、搖大車、四蟒翻身(頭翻、尾翻、頭尾雙翻)、盤寶塔(頭盤、尾盤)等幾個精彩動作,這個過程蛇燈舞得高潮迭起,精妙無比。
最後是收燈。當燈隊回來時,離村約一里處鳴放三眼銃,邵姓人家張燈結彩,鳴炮接燈,給蛇神接風洗塵。蛇頭卸下後放在邵姓有頭面的人家,燈隊隊員像起燈時一樣依次參拜,然後每個人帶上自己舞過的一節蛇身回家。下一次出燈時,重新紮一個蛇頭,紮好後才將舊的蛇頭銷毀。收燈時以“說好詞”慶賀,說好詞共44句,描述了舞燈的全部細節,趣味橫生。

影響

洋蛇燈從1984年廬州第一屆燈會開始到合肥店埠表演,之後又多次從偏僻的山村走向繁華的大都市,從鄉間的打穀場登上省、市體育館的大舞台,每次外出回村後,全村鳴炮接燈,給蛇神接風洗塵,並在邵姓“老大門”供奉,晝夜香火不斷,紫煙繚繞,三日後,才可撤壇熄燈。
1993年10月,中國相聲節在合肥舉辦,在25日晚8點的開幕式上,洋蛇燈準時出場,場內數萬觀眾歡聲雷動,經久不息,連外國觀眾也翹起大拇指直喊“OK”,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欄目曾對洋蛇燈作了專題介紹,稱其為中華一絕。

傳承意義

洋蛇燈從選材扎制到表演方式像是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它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手工技藝、民間信仰、民間口頭文學等多種文藝形式於一體,全景式地展現了鄉村百姓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洋蛇燈有35節之長,玩一次需100多人。以後隨著長度的增加,人員會越來越多。想想這樣一個陣容恢弘、鑼鼓歡騰的場面吧,它的獨創性和地域性是如此鮮明,它的經驗性和藝術性又是如此深厚。全國各地的燈種品類繁多,但大邵村的洋蛇燈獨一無二,僅此一個孤本。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