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鎮

包公鎮

包公鎮是北宋著名清官包公包文拯的出生地,也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史文化厚重,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現有保存完好的景點有:包氏宗祠;包公出生地的荷花塘、花園井、鳳凰橋、九留十三包;曹操大兵南下時發掘的旱馬槽、水馬槽、棋盤石;民間文化有大邵洋蛇、石獅獅子舞、闞集的折子戲等。\"大邵洋蛇舞”曾作為重要節目參加“全國相聲節\",\"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等大型演出活動,被譽為“中華一絕”。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包青天
包公鎮是北宋著名清官龍圖閣大學士包拯的出生地。2006年,在鄉鎮建制調整過程中,由原解集鄉、高亮鄉合併而成,鎮址在小包居委會解集大街。全鎮總面積近135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44個村委會,人口約6萬人。位於安徽省肥東縣東部,距縣城20公里。東與巢湖市、滁州市毗鄰,縣內與石塘、古城、張集、馬湖、梁園等鄉鎮接壤,交通便捷,是合肥東向出人口,地理位置優越。

歷史沿革

1949年初,此地屬大山鄉,後併入文集鄉。1955年成立解集鄉。1958年,政社合一,隸屬石塘人民公社。1963年成立解集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解集鄉建制。1992年文集鄉、闞集鄉併入解集鄉。2006年11月,高亮鄉和解集鄉合併成立包公鎮,鎮政府駐解集。

區位交通

包公鎮位於安徽省肥東縣東部,距縣城20公里。東與巢湖市、滁州市毗鄰,縣內與石塘、古城、張集、馬湖、梁園等鄉鎮接壤。312國、輔道、店高路穿鎮而過,寧西鐵路橫貫東西,200多公里的“村村通”工程自然把全鎮各地連為一體,交通便捷,是合肥東向出人口,地理位置優越。

氣候生態

包公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量雖適中,但分配不均,一般春多陰雨,夏雨集中,秋少冬乾,年均降水量960毫升,年平均氣溫在15℃,平均無霜期235天。
地勢東高西低,地形東北至西南走向,低山、丘陵、平原相間,山水相依。全鎮常用耕地面積58000多畝,水面面積24000畝,退耕林地19000多畝,山地及綿延地帶總面積38000畝林業方面,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棉花、花生、大豆、山芋、玉米等。
全鎮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是肥東縣林業資源第一大鎮,總面積約47000畝,其中國家公益林的面積為19000多畝,退耕還林19000多畝,商品林的面積約5000畝,長江防護林約800畝,薪炭林約2000畝。中日青年生態綠化示範林二期工程已經落戶,植樹1950畝,三期工程即將落實。生態資源有:峴山水庫、黑窪水庫、大竹塘等。

近年發展

2010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全鎮上下奮力進取,各項工作爭先創優,榮獲縣2010年度科學發展鄉鎮二等獎,合肥市計畫生育工作協會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其中包公鎮敬老院已被評為“國家模範敬老院”。通過拓寬渠道、保護環境、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鳳築巢,使得一大批工業、企業項目落戶。如:312國道綜合服務區、合肥博大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振華服裝有限公司、塔山生態園、上海森安林場等。其中,安徽申皖紡織有限公司成為安徽省民營出口創匯50強企業;引進安徽安泰集團原種豬場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填補安徽省多品系原種豬的空白,2011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廠;與嶺國果品簽下千畝經果林項目投資協定,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肥東乃至合肥地區最大的單體經果林基地。

歷史人文

包公鎮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位於大陳村的“大城頭遺址”(又名皇城),是新石器時代至西周的古村落遺址。作為北宋著名清官包公包文拯的出生地,也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史文化厚重,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大別山余脈自南向北穿鎮而過,兩邊依山而建的生態林,鬱鬱蔥蔥,其間點綴的一些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讓人流連忘返,現有保存完好的景點有:包氏宗祠、包公出生地的荷花塘、花園井、鳳凰橋、九留十三包;曹操大兵南下時發掘的旱馬槽、水馬槽、望梅亭、棋盤石等。其中包氏宗祠和“大城頭遺址”同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文化有大邵洋蛇、石獅獅子舞、闞集的折子戲等。

大邵洋蛇

大邵洋蛇
玩洋蛇燈的民俗在邵氏家族中代代相傳,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節(約1.6米),現在的洋蛇燈已經長達104米了。“大邵洋蛇舞”曾作為重要節目參加“全國相聲節”,“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等大型演出活動,洋蛇燈的工藝技巧極其複雜,綁、扎、鑿、勾、翹、壓等多種方法,所用材料也是非常講究,被譽為“中華一絕”。大邵洋蛇因其獨特的工藝和磅礴的氣勢,被省文物部門列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5月,大邵村的村民邵傳富又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旅遊開發

太子山風景區

旱水馬槽
太子山,位於包公鎮闞集鄉,海拔327米。相傳,金國四太子金兀朮曾統兵駐此,故名太子山。四周有塔山、簸箕頂、尖山、西棋盤等諸峰環繞;山下有黑窪水庫,青山綠水相映,風景秀麗;山上林木密茂,怪石嵯峨。著名的旱馬槽、水馬槽即位於太子山北的塔山山腰。太子山南簸箕頂,自山腰至頂峰,有一平整石道,長約1里,寬2到3米。傳說是金兀朮訓練戰馬而形成,名“跑馬道”。 太子山東北與尖山交界處有一石窟,深4到6米,寬、高約2米,洞前有一小泉,積水終年不涸。傳說,曾有仙人居住,名“仙人洞”。太子山西南的西棋盤峰頂,有一巨石名“棋盤石”,高約10米;頂端覆蓋巨大片石,長約8米,寬約4米,頂面平整光滑。傳說南、北斗星君曾在此對弈。棋盤石底部由10餘塊大片石組成,形態各異,構成一組妙景。一線天:兩片巨石壁立,露一線天光。可容一人沿兩壁攀緣至棋盤頂。仙人居:3片巨石橫豎支撐,形成石屋,屋深5米,寬3米,高2米。傳有仙人居此。石屋南面的傾斜巨石上,刻兩幅壁畫,一為如意頭形圖案花;一為鹿形獸,年代頗久。

包公歷史遺存

包拯故宅雖毀,但東西並列僅相距百米的包家井、塘至今依然存在。井名花園井,井筒上部五米為近年重修,下部八米仍為宋井風格;塘名清淨塘,又名荷花塘、清明塘,水甚清澈。包村南有一土丘,據說包拯出生時的胎衣掩埋在此,故名衣胞地。包氏宗祠距村北約2公里,始建於宋,現在所見之祠為光緒年間重修。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祠門都朝南開,而包氏宗祠卻門朝北開,相傳奸佞誣告包拯圖謀不軌,為表白心跡,包拯特將祠門北開。以示包家子子孫孫永不面南背北,永遠效忠朝庭。宗祠有四進,規模不算宏大,正廳陳列著《包氏宗譜》、《包孝肅議》及包拯塑像,塑像兩側有王朝、馬漢守護,正廳左壁題有《包氏家訓》,包氏宗祠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包公故里文化園

包公銅像
自宋以來,作為歷史人物,如包公這樣被廣泛、持久傳頌的,絕無僅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也屈指可數。包公的推崇者,遍及國內外,包公的影響,將隨著歷史的長河,永遠傳承下去。作為包公故里,包公鎮的大包村和小包村等村落,至今還存留著許多與包公有關的遺蹟。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些資源至今沒有得到很好開發。不過,很多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這些資源的獨特魅力。今年1月10日,合肥市政協委員陸勤學曾提案,建議打造“中國包公故里文化園”。在合肥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包括合肥市人大代表、包公第三十六代後裔包訓安在內的許多代表,都提出了建包公故里文化園的議案和建議。據了解,由包公鎮政府、肥東縣旅遊局和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設計的《包公故里文化園概念性總體規劃》已經面世。目前,“包公故里文化園”已經納入肥東縣的“十二五”規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