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老虎

火老虎

火老虎流傳於鳳台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該縣劉集鄉山口村和大山鎮淮豐村。火老虎是流傳於鳳台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該縣劉集鄉山口村和大山鎮淮豐村。火老虎的形成,來源於五代十國的一個傳說。

簡介

火老虎火老虎

火老虎是流傳於鳳台境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該縣劉集鄉山口村和大山鎮淮豐村。火老虎是流傳於鳳台獨有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通過誇張、寫意的手法把老虎的威武兇猛作生動的藝術再現,具有很強的藝術勢力。

作為申報項目,它最初的文本里,圖片模糊不清,只能看見一個上身赤裸的男子綁著框狀的木架在跑,旁邊立著幾隻呆頭呆腦的獅子。說是民間舞蹈,卻無一點肢體美感。

但在專家評審會上,舞蹈專家董老卻力薦這個項目,說這個舞蹈是淮河流域獨有的舞蹈形式,演出效果可用“震撼”來形容。他說,他50年代看過“火老虎”的演出,那個場面,終生難忘。可如今,真正了解它的人太少了!恐怕就演出而言,它已經瀕臨失傳了!

歷史淵源

火老虎火老虎

火老虎舞蹈的創意來源於一段有關烽火硝煙的傳說。
五代十國時,後周與南唐爭奪淮南,激戰壽春(今名壽縣)。後周將領趙匡胤率領數萬精兵攻打壽春,南唐將領余洪被迫逃到八公山篼籠沖,後周名將劉金定率領精兵追趕,並放火燒山,致使八公山樹木及淮河岸邊的蘆葦燃起大火,山林中的老虎被燒起火,跑下山來。根據這個歷史事件,當地人創編了舞蹈《火老虎》。
有老人說,鳳台縣禹王山上禹王廟裡原有碑文記載《火老虎》的傳說,但十年動亂中禹王廟被毀,石碑已不知去向。
然而,這樣的說法並不可信,戰爭留給老百姓的,只能是創痛的回憶而已,在戰爭中得到快慰的,是另一些人。
也許,火老虎可以看作淮河人的自我象徵吧。獅子的生活是他們關於幸福的構架,而渾身著火的老虎衝下來,不是為了破壞,是因為渴望,渴望安寧、渴望進入那份甜蜜。“火”是欲望吧,但它注定和幸福無緣,一陣糾纏後,只能撲向冰水中讓自己認命。
火與冰,一直是淮河人的雙重煎熬。他們於其中歷練著,讓自己逐漸擯棄感傷,學會接受生命中與生俱來的悲壯。
但現在幾乎沒人願演了,“因為太危險,還有道具製作很麻煩。”當地人說。他們在文本中提出,以後將用冷煙花代替火,這樣視覺效果不影響,而且可以避免危險。

特點

火老虎最大的特點就是表現一個“”字,一般在春節期間演出。表演者穿厚緊身衣服,然後再繫上扎制的虎皮,特別是結束時表演者要跳入水塘里,一是表示老虎被獅子打敗,二是為了撲滅身上的火,所以表演者即要忍耐煙燻火烤,又要抵抗寒冬臘月冰水寒冷的能力。

製作工藝

火老虎製作工藝奇特。分為虎頭、虎身、虎尾三部分。虎頭形似屋形,用竹蔑紮成骨架,綴上捻子;虎身用21cm的長方形泡桐板連線,硫磺粉滲青麻捻子安於泡桐板的小孔里;虎尾用一根長約3m的桑樹條彎成上翹狀並裝上捻子,綴上一束鞭炮。火老虎表演以鑼鼓伴奏歡騰而熱烈,獅子與火老虎並舞,場面驚險,驚心動魄。

據說,火老虎的製作相當麻煩:虎頭要用長70cm、寬50cm、高60cm用竹篾紮成骨架,綴上捻子(捻子用六寸長的青麻紮成束,在硫磺粉里滾一下)。虎皮是將二十一塊泡桐板用細鐵絲或細麻繩連線起來,每塊泡桐板長20cm、寬15cm、厚1cm,按等距鑽十二個小孔,再將制好的捻子安進小孔里。虎尾用一根近3米的桑樹條彎成上翹的形狀,安上捻子並綴一束小鞭炮

活動詳情

火老虎火老虎

一幅美麗的舞蹈畫面在我眼前鋪開。
前半段是陽光燦爛的美好時光。
雄獅、雌獅出場,玩爭球、臥球、鑽圈、翻欄……好像戀愛中的男女,或是新婚夫婦,恬然無慮。
更幸福的時刻來臨了:雌獅臥地,雄獅圍著將要生產的雌獅來回打轉,用嘴去親昵雌獅,並搖頭擺尾。
幼獅上場,表示小寶寶誕生。這時,雄獅像個新好男人似的,先在雌獅面前搖頭晃腦,對妻子表示關懷和祝賀(多有紳士風度!)。然後再去親昵幼獅,和幼獅玩耍。
幼獅拜四方,表示長大成人。
雄獅、雌獅與幼獅逗趣,戲鬧、相互親昵……
這幅畫面,讓所有看到的人都不忍打擾他們的幸福。
可意外還是來了:突然躥出一隻滿身著火的老虎,打破了獅子一家的正常生活。火老虎身上火星四濺,硝煙瀰漫,噼啪作響,在鑼鼓伴奏聲中,雄、雌獅與火老虎展開一場生死搏鬥,火老虎的出場電閃雷鳴一般,將言情劇變成了打鬥戲。
火老虎最後落敗而逃。帶著滿身火撲進水塘。
這不是我的想像,而是淮河流域獨有的舞蹈“火老虎”的演出場面。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什麼是“火老虎”。

演出事項

扮演者頭戴老頭帽護住頭和脖子,只露眼睛,身穿緊身衣,披上濕麻袋,戴手套,再將虎皮、頭、尾捆在身上。兩手各拿一根約60cm的棍子作前爪。雖說做了保護措施,但風險還是極大,只有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才能勝任。
火老虎上場前先在場外點燃一堆大火,由另外數人同時點燃火老虎身上的捻子,火老虎由大火堆上躍躥進場,張牙舞爪,火焰熊熊中,其驚險壯觀非筆墨可以形容。最後老虎撲進水塘,既表示老虎被鬥敗逃跑,也趁此將全身火捻撲滅。但火老虎演出時間一般是在春節,也就是說,舞者跳進水塘,雖是解除了“火”的威脅,但寒冬臘月里冰冷刺骨的河水又成了他另一重考驗。
舞蹈情景劇中,火老虎雖是個反角,卻是最受尊寵的男一號。想想,能經受火與凍的兩重考驗,這樣的硬漢,即使落敗,也是烏江岸邊的項羽,那一道英雄的光芒,足以讓人銘記在心。

代表傳承人

孫永超,男,1923年出生在鳳台河東孫家大山腳下的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在本村私塾讀書,一生務農。
孫永超的父親孫長友是當時遠近小有名氣的民間燈舞是人,尤其擅長舞獅,其舞獅技藝在周邊的孔集、潘集一帶被稱為“玩家”。年幼的孫永超常跟隨父親燈班子觀看,後參與演出。因父親牽頭保管道具,且時常維修,聰明活潑,小有心計的他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很快便學會了維修道具技巧。尤其是火老虎的道具製作、玩耍更是讓他心領神會逐漸入門。
文革期間,火老虎這一民間燈舞一度銷聲匿跡,道具被毀殆盡。
2004年後,在文化部門的指導下,孫永超老人的玩家熱情高漲,獨到山中尋找製作火老虎的特殊材料野火麻,然後根據資料記載,按照傳統工藝試製火老虎的扎制,從虎身連制,到點火試製進行了數十次的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05年底成功試製並按原始演出套路與觀眾見面。現在經過有關專家的指導,改進後的火老虎於2007年春節期間在縣文化廣場公演,省、市、縣新聞媒體給予了全面報導,給予較高評價。
孫永超現指導的製作工藝和演出套路的傳人有孫以銀、孫胖文、孫多元、孫同輝、孫志健、郭如義、孫志兵等。現收存著獅子舞和火老虎的全部道具及維修所必備的相關材料。
現已八十高齡的孫永超老人雖不能登場演出但激情仍在,經常指導年輕一代訓練獅子舞、火老虎的玩法技藝和道具製作,十分令人敬佩。

傳承意義

火老虎的形成,反映了淮河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可以表演。這一民間藝術,反映了鳳台歷史背景,人文景觀,對研究淮河中段歷史文化、社會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