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老虎燈

火老虎燈

火老虎燈是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獨有民間風俗文化非物質遺產之一。起源於臨川騰橋的羅家村。其製作與眾不同,獨特之處是先用竹篾紮成長170公分,高50公分,前寬50公分。

基本介紹

火老虎燈是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獨有民間風俗文化非物質遺產之一。起源於臨川騰橋的羅家村。其製作與眾不同,獨特之處是先用竹篾紮成長170公分,高50公分,前寬50公分,狀似農家盛飯用的罩籮形內架,再用薄篾編成竹蓆鋪於上面,然後全身插上約40個長約4寸一頭開口的竹夾,再將長約6寸長的引硝(灌滿柯樹皮和杉木炭粉搓成的草紙引芯)夾於上面。整個火老虎塗上桔黃色,前寬部位用顏色畫上虎頭,虎頭下有篾環,虎身內有橫桿供操作表演時用。
騰橋火老虎燈表演騰橋火老虎燈表演

表演火老虎燈系一大二小三隻虎,加上“逗虎”者共四人。演員頭用白毛巾紮成蝴蝶狀,身著黑底黃邊對襟衫,紅底黃邊燈籠褲,腰系七尺長的黃布帶,腳穿白布套襪、蘿蔔鞋。表演時,一人一虎,演員肩扛虎腹上的一橫棍,左手握橫棍前端,右手抓虎前篾環,點燃引硝,虎演員在“逗虎”者的“引火棍”(約5尺長、兩頭用紅布扎著若干根燃著香的棍子)引導下,雙手將老虎弧形上下來回甩動.使燃著的引硝迎風濺進出一圈圈耀眼的火花,其演出全過程約八分鐘內的基本動作分為快跑和慢搖兩種,快跑時,三隻老虎快速晃動,兩腳如梭,”跑園場“、“穿∞字”,慢搖時,兩腳成弓前步,肩和手作大幅度的甩動和搖晃,無論快跑和慢搖,甩肩晃手都不能停,手肩晃動愈快,火圈就愈急愈密,根據昕表演的“引虎下山”、“下山虎”、“五虎擒羊"等套路,嗩吶還奏出歡快的“十八翻”、“下山虎”、“水波浪”等曲牌,整個表演與音樂、節奏配合默契,融為一體。
重於“火”,輕於“彩”,是火老虎燈的一大特點,尤其是夜間表演效果更佳:只見黑色的夜幕上圈圈火花迎風翻飛,似繁星閃爍,流螢飛舞,使人一飽眼福。
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火老虎燈有著它特有的淵源來歷,據當地民間老藝人介紹。此燈系騰橋一羅姓窮戶專為與有錢人楊姓的龍燈打擂台而制的對檯燈彩,原系五隻虎,故有“龍虎鬥”、“五虎擒羊(楊)”表演動作,後為避免宗族糾紛,故改為現在的一大二小三隻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當地老藝人根據老虎怕火習性,又增加了“引火棍”等動作.將戲劇中的“棍花”合到火老虎燈中,起到逗虎的作用,表演也由三人增為四人,使之內容更為豐富、完善:由於火老虎燈表演時容易燒壞.故需年年更新,該燈正月出燈,月底收燈,通常在語穀場及空地表演,並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燈規,此燈忌諱進楊姓村莊和人家,除此外均可玩燈。由於燈系羅姓所制,故不傳外姓,至今,除蓮源、榮山、河埠鄰鄉因招了羅姓人做招郎女婿學到一鱗半爪外,這一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燈彩,除騰橋羅姓世紀承襲外,始終得不到廣泛流傳。新中國成立以來,火老虎燈曾多次獲地區民間藝術燈彩表演獎,1961年曾參加全省民間文藝會演,受到好評。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有關部門專門組織人員對該燈進行全面蒐集、錄相,整理成冊,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到較為廣泛的繼承和發展。
表演表演

在我國民間燈彩藝術瑰寶中,有種至今鮮為人知,別具一格的燈彩,它就是火老虎燈,起源於臨川騰橋的羅家村。其製作與眾不同,獨特之處是先用竹篾紮成長170公分,高50公分,前寬50公分,狀似農家盛飯用的罩籮形內架,再用薄篾編成竹蓆鋪於上面,然後全身插上約40個長約4寸一頭開口的竹夾,再將長約6寸長的引硝(灌滿柯樹皮和杉木炭粉搓成的草紙引芯)夾於上面。整個火老虎塗上桔黃色,前寬部位用顏色畫上虎頭,虎頭下有篾環,虎身內有橫桿供操作表演時用。
表演火老虎燈系一大二小三隻虎,加上“逗虎”者共四人。演員頭用白毛巾紮成蝴蝶狀,身著黑底黃邊對襟衫,紅底黃邊燈籠褲,腰系七尺長的黃布帶,腳穿白布套襪、蘿蔔鞋。表演時,一人一虎,演員肩扛虎腹上的一橫棍,左手握橫棍前端,右手抓虎前篾環,點燃引硝,虎演員在“逗虎”者的“引火棍”(約5尺長、兩頭用紅布扎著若干根燃著香的棍子)引導下,雙手將老虎弧形上下來回甩動.使燃著的引硝迎風濺進出一圈圈耀眼的火花,其演出全過程約八分鐘內的基本動作分為快跑和慢搖兩種,快跑時,三隻老虎快速晃動,兩腳如梭,”跑園場“、“穿∞字”,慢搖時,兩腳成弓前步,肩和手作大幅度的甩動和搖晃,無論快跑和慢搖,甩肩晃手都不能停,手肩晃動愈快,火圈就愈急愈密,根據昕表演的“引虎下山”、“下山虎”、“五虎擒羊"等套路,嗩吶還奏出歡快的“十八翻”、“下山虎”、“水波浪”等曲牌,整個表演與音樂、節奏配合默契,融為一體。
重於“火”,輕於“彩”,是火老虎燈的一大特點,尤其是夜間表演效果更佳:只見黑色的夜幕上圈圈火花迎風翻飛,似繁星閃爍,流螢飛舞,使人一飽眼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