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

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河北省地方劇種之一。約產生於明朝末年。它長期流傳在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樸實、激越、剛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撥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戲曲劇種,又名老調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保定、滄州衡水石家莊等地區。清初,這一帶農村舉辦民間花會時,

老調老調

在“小車會”、“旱船”等節目裡多傳唱一種“河西調”,俗稱“娃娃”,即元、明以來俗曲中之〔耍孩兒〕。其結構為8句一段的曲牌形式。句式為 3句、3句、2句的“三三二”段體,演唱時可根據情節的需要,在曲牌中間部分插入上下句反覆的句式。老調的唱腔,最初是在河西調的基礎上變化產生的,並受到當地高腔以及說唱藝術的影響,形成戲曲雛型。後又吸收和借鑑山陝梆子,發展成為獨立的板式變化體唱腔結構體制的戲曲劇種。早期演出劇目以生、淨戲為主,如《山海關》、《反雲南》、《高平關》、《下河東》、《下邊庭》、《康熙訪山東》等。生、淨分行不分腔,都由老生扮演,同唱老生調,俗稱為“老調”。又因採用棗木梆子擊節,故又稱老調梆子。老調形成之後,一直與演生、旦戲見長的絲弦合班演出,藝人也兼唱兩種聲腔,民眾稱它們為“老調絲弦”。

發展

光緒年間至抗日戰爭之前,是老調劇種較為發達的時期。著名戲班有韓大倉班、高老壽班。著名藝人先後有韓大

老調老調
倉(霸州紅)、周福才張貴良(小蓮花)、張連明劉殿甲張文海等,有的到過北京天津張家口瀋陽哈爾濱等地演出。老生周福才,在名鼓師白壯、名琴師白強的協助下,革新演唱藝術,吸收並融化西河大鼓河北梆子的唱腔,從原來生、淨不分的老調唱腔中,創造出新的老生唱腔,不僅促成生、淨分腔的變化,而且豐富了老生唱腔的表現力。同時,他學習了河北梆子《調寇》、崑曲《湖心寺》、京劇《雙獅圖》等劇目的身段和技藝,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之後,老調分成兩大流派,周福才等經常活動於保定地區東北部,以演出《調寇》、《臨潼山》等文老生戲為主,注重唱功和做功,質樸抒情,善於刻畫人物,稱東路。蕭寬玉(槓子紅)等,經常活動於保定地區西南部,以演《下河東》、《太平城》等文武老生戲見長,注重靠架和武打,唱腔挺拔,動作豪放,稱西路。老調常用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撥子、起腔、亂導板等。伴奏樂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嗩吶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老調日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成立了河北省定縣、正定、高陽、安國、阜平縣專業劇團。50年代,有以專唱老調或專唱絲弦的劇團出現,結束了老調、絲弦合班演戲的狀況。1959年組成保定地區老調劇團,並培養出第一代女演員,使旦行的劇目和表演有了相應的發展。代表劇目有《調寇》、《潘楊訟》、《忠烈千秋》、《下河東》、《國公圖》、《楊金花奪印》等,也演出過《袁天成革命》、《母女倆》、《紅燈記》等現代戲。其中《潘楊訟》、《忠烈千秋》已攝製成影片。名演員有崔澄田劉守謙馬建章王貫英周淑琴辛秋花等。

在老調發展的初期,藝人都是半農半藝,農閒唱戲,農忙下地,直至清光緒年間,才有了職業班社。當時的班社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知名的班社有韓大倉班和高洛壽班。從清末民初,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是老調興旺發達時期。在此期間,其職業班社曾先後到過北京、天津、張家口以及瀋陽、哈爾濱等地演出。這個時期,老調湧現了一批優秀演員,如周福才、張貴良(藝名小蓮花)、張連明、劉殿甲、張文海等。其中,尤以周福才影響較大,他對老調藝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音樂唱腔方面,他深入地研究了西河大鼓和河北梆子的板式變化規律,有選擇地加以吸收融化,從傳統的生淨不分的男腔中,創造出有別於淨腔的老生唱腔;同時改進了原來基本上從高腔搬過來的武場樂器,改用河北梆子鑼鼓;在表演上他學習了崑曲《湖心寺》、河北梆子《調寇》和京劇《雙獅圖》的身段表演,廣學博採,使之融於自己的藝術創造之中,從而形成了他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周福才所開創的藝術道路,把老調藝術引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老調樹立了新的風格特點。因此,他被人們看做是老調泰斗,是最有代表性的老調藝術家。

起源

老調起源於冀中白洋淀周圍農村花會中的俗曲(河西調),受當地高腔和說唱藝術的影響,約於清道、鹹豐年間

老調老調
成。因早期老調行當以生、淨為主,且生淨兩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老調形成後,一直與以生、旦為主的絲弦班合演,藝人兼唱兩種聲腔,即所謂老調絲弦班。老調的伴奏樂器在河北梆子興起後吸收了梆子的大板胡和棗木梆子,故又稱老調梆子。

清光緒以前,老調沒有固定班社,演出主要在農村子弟會或玩藝會,藝人多是半職業,農忙務農,農閒從藝。從清光緒年間至抗日戰爭之前,是老調較為發達的時期。光緒初年,班社日益增多,首先出現了韓大倉班、高老壽班,以後出現了小蓮花班、周福才班、槓子紅班等二十多個班社,同時湧現出二十多位較有成就的藝人。1890年,老調名家韓大倉帶領老調班進京,演出於天橋廣興園。這一時期,老調的演出範圍輻射到北至哈爾濱,南至安陽的廣大地域。

老調著名藝人周福才吸收和借鑑了崑曲、京劇、河北梆子、西河大鼓的優長,創造出一套新的老生唱腔,改變了原來生淨不分腔的唱法;樂器伴奏也使用了蘇器,後又將大板胡改為小板胡。同時,他還向一些通音律、愛戲文的貢生、秀才等請教,請其釋詞、改句、正音,成為承前啟後的傑出代表。自此,老調形成東西兩路。以周福才為代表的東路老調,經常活動於保定地區東北部,以演出《調冠》、《臨潼山》等文老生戲為主,注重唱功和做功,質樸抒情,善於刻畫人物;以蕭寬玉(槓子紅)為代表的西路老調,經常活動於保定地區西南部,以演《下河東》、《太平城》等文武老生戲見長,注重靠架和武打,唱腔挺拔,動作豪放。

老調屬梆子聲腔,常用的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哭板等。文場伴奏樂器以胡板為主,武場與河北梆子同。

目前,保定老調劇團是該劇種的中堅。

老調代表劇目有:《山海關》、《鐵冠圖》、《楊家將》、《潘楊訟》、《忠烈千秋》、《楊金花奪印》、《母女倆》、《紅燈記》等。

甬劇

甬劇是用寧波地區方言演唱的戲曲劇種。屬於花鼓灘簧聲腔。它最早在寧波及附近地區演唱,當時稱“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後又稱“寧波灘簧”,1924年“寧波灘簧”在上海遭禁演後稱“四明之戲”,1938

老調老調
年上演時裝大戲後又稱“改良甬劇”,直到1950年,這一劇種才正式定名為“甬劇”。

甬劇音樂曲調豐富,總計約有九十種。主要有從農村田頭山歌、對山歌演化而來的“基本調”,從寧波亂彈班中帶來的“月調”、“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詞和一些地方小調。甬劇基本調(也稱老調)主要用於塑造人物,表現人物較複雜的思想表情。敘述故事情節。小調則用來作為情節片段之間的穿插。

解放前活躍在上海、寧波等地有較多的甬劇表演團體,當時著名甬劇藝人有賀顯民徐鳳仙金翠香、金玉蘭、黃君卿等。解放後上海成立堇風甬劇團,寧波成立寧波市甬劇團。上海堇風甬劇團以改編整理傳統劇目為主,如《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雙玉蟬》、《借妻》等。寧波市甬劇團以編演反映現代生活為主,如《兩兄弟》、《亮眼哥》、《紅岩》等,同時也整理了如《田螺姑娘》等一批傳統戲。

甬劇適宜於演清裝戲、三十年代西裝旗袍戲和現代戲,特別擅長於演現代戲,因此受到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廣大觀眾的歡迎。解放後,寧波、上海兩地甬劇團演出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寧波、上海、舟山等地。其中上海堇風甬劇團曾在1962年晉京演出,寧波市甬劇團在l990年和1995年兩次赴京演出,均產生過較大影響。目前甬劇專業表演團體僅存寧波市甬劇團一家。

安國老調

安國老調是一個流傳冀中、冀南廣大地區,深受觀眾喜愛的民間戲曲。它源於元明以來流行的民間小曲“河西

老調老調
調”,在近代唱腔板式及文武場伴奏上大致相同,但它卻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

安國老調於民國初年趨於成熟,不僅有《萬壽山》、《反徐州》、《呼延慶打擂》、《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劇目,而且文武場齊備,各種行當健全。程各莊、張鄉、大章、西崔章紛紛組建老調戲班,到深澤、武邑、饒陽、安平一帶演出,形成老調一家獨占冀南的局面。

安國縣老調劇團從1958年起開始上演現代戲,編創移植了《野火春風斗古城》、《赤道戰鼓》、《劉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現代戲,設計出新式布景,加上管弦樂,為適應劇情發展需要,又編創了文腔中低回婉轉的“反調”,填補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時還對花臉唱腔進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運用,受到觀眾的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