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劇

甬劇

甬劇,早期曾名“串客”,寧波灘簧。它是源於浙江寧波地區、流行於浙江東部和上海市的戲曲劇種,與浙江的姚劇、湖劇一樣,同屬灘簧腔系。該劇的起源有二說,一是認為系由寧波地區田頭山歌、馬燈調融合盲人“唱新聞”發展而來,另一說是一些甬劇老藝人認為“串客”與寧波亂彈的合流。

基本信息

起源

又名寧波灘簧。流行於浙江寧波及舟山地區的廣大農村和城鎮。它經歷了對子戲形式的“串客班”和滑稽加說唱形式的“灘簧班”兩個階段。在“串客班”時期,所唱的多是當地的民歌小調,由36支小曲作基礎,並吸收當地曲藝“新聞調”。三五人為一組(包括伴奏人員),在農村廣場、茶館、廳堂演出。劇目以家庭戲為主,其中《金生

甬劇甬劇
弟》一劇頗受民眾歡迎。1910年左右,受餘姚鸚歌班的影響,音樂上作過一次較大的改革。變換後的曲調以敘述體的上、中、下韻為中心,有較舒展的起調、上下句式的大段平板、句幅較長的落調,形成了“起、平、落”的曲體結構,並在平板部分,再分以緊板及疊板,發展成“起、平、緊、疊、落”等種種板式變化,伴奏具有江南絲竹風格,地方特色很濃。1915年進入上海後,受到其他灘簧戲的影響,在音樂上又有所豐富。劇目有《打窗樓》、《拔蘭花》、《雙落髮》、《呆大燒香》、《賣草囤》、《磨豆腐》等,並一度改名為“四明文戲”。1940年前後,又借鑑話劇、文明戲、滑稽戲等劇種,演出了《啼笑因緣》等一類劇目,曲調語言更為風趣抒情,富有生活氣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演出了《兩兄弟》、《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不少現代劇目。同時還編演了《半把剪刀》等清裝戲,在音樂表演上,也有相應的提高。

發展

甬劇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清光緒六年

甬劇甬劇
(1880年)寧波串客藝人(業餘從藝出身)鄔拾來、杜通堯等受茶館老闆馬德芳、王章才之邀來上海,在小東門“鳳凰台”、“白鶴台”等茶樓演唱。因為早在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已有大量寧波籍人來上海經商。嘉慶三年(1798年)寧波旅滬同鄉會已在上海城廂北門外購了30多畝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的上海知縣藍蔚雯是寧波定海人,寧波人在滬勢力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甬劇較早進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進入上海後,隨著演唱藝術的豐富與發展,經歷了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幾個階段,形成了能適應廣大觀眾審美要求,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

早期劇目

早期所演劇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戲,如《借披風》、《繡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髮》等,大抵為表現男女愛情故事。伴奏比較簡單,以一鑼一板為主。隨著觀眾欣賞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寧波灘簧在演出劇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術及化妝,都有一定豐富與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區的女藝人筱愛春、筱鳳春等來滬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呂月紅等女藝人先後在新新、永安、福安等遊樂場演出,寧波灘簧實行了男女合演,行當也進一步豐富。這個階段灘

甬劇甬劇
簧班社發展很快,最多時達20個。

寧波灘簧在上海演出期間,因編演內容觸及時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滿,下令禁演。後經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戲”、“甬江古曲”。但在進入3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又以“四明文戲內容淫穢,有傷風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遊藝協會將“四明文戲”改名為“改良甬劇”。之後,部分甬劇藝人受兄弟劇種進行藝術改良的影響,為使甬劇劇目題材擴大,曲調豐富,競相聘用文明戲演員當編導,編演時裝大戲。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戲編導葉峨樵為編劇,在中南飯店演出根據京劇《清風亭》改編的《天打張繼寶》,並使用布景和燈光,獲得成功。嗣後又從文明戲移植了不少大戲,如《啼笑因緣》、《三縣並審》、《楊乃武》等,以及重新編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曲調

與劇目題材擴大的同時,曲調也有了豐富與發展,經常演唱的聲腔除灘簧調為基本曲調外,還有【五更相思】、

甬劇甬劇
【一匹布】、【滿江紅】、【四大景】等。民國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藝人賀顯民在恆雅劇場參加“改良甬劇”演出後,自編、自導、自演《華姐》等新戲,開創了從清裝戲過渡到西裝旗袍戲的先端。並與徐鳳仙等一起,探索甬劇音樂的改革,加強甬劇唱腔的鏇律性,將原來26定弦的【老基本調】改為52定弦的【新基本調】,使甬劇音樂更具抒情性,受到廣大甬劇藝人歡迎與廣泛套用,也為後來創造甬劇“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礎。

但是,由於“改良甬劇”在劇目內容上沒有大的突破,加之戲班自身的藝術素質的局限,在抗日勝利以後,甬劇日趨衰落。

音樂

甬劇音樂曲調豐富,總計約有九十種。主要有從農村田頭山歌、對山歌演化而來的“基本調”,從寧波亂彈班中帶來的“月調”、“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詞和一些地方小調。甬劇基本調(也稱老調)主要用於塑造人物,表現人物較複雜的思想表情。敘述故事情節。小調則用來作為情節片段之間的穿插。 解放前活躍在上海、寧波等地有較多的甬劇表演團體,當時著名甬劇藝人有賀顯民、徐鳳仙、金翠香、金玉蘭、黃君卿

甬劇甬劇
等。解放後上海成立堇風甬劇團,寧波成立寧波市甬劇團。上海堇風甬劇團以改編整理傳統劇目為主,如《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雙玉蟬》、《借妻》等。寧波市甬劇團以編演反映現代生活為主,如《兩兄弟》、《亮眼哥》、《紅岩》等,同時也整理了如《田螺姑娘》等一批傳統戲。 甬劇適宜於演清裝戲、三十年代西裝旗袍戲和現代戲,特別擅長於演現代戲,因此受到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廣大觀眾的歡迎。解放後,寧波、上海兩地甬劇團演出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寧波、上海、舟山等地。其中上海堇風甬劇團曾在1962年晉京演出,寧波市甬劇團在l990年和1995年兩次赴京演出,均產生過較大影響。目前甬劇專業表演團體僅存寧波市甬劇團一家。

化妝

“四明文戲”時期“寧波灘簧”的表演“旦角”臉部開始用鉛粉打底化妝。嘴唇化妝一般用蓋有金印***的摺狀胭

甬劇甬劇
脂板塊,攜帶方便。而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戲班,演出化妝以紅紙沾水之後搽敷臉面,又以鍋底灰作煤黑。四十年代以後,甬劇化妝大都運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筆舔墨描畫,直到1950年以後,甬劇化妝才開始用上油彩。

在甬劇歷史上,並無臉譜的記載。一般“丑角”都是安顆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則“包帽”後“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則在化妝上多以描繪、舔貼(如皺紋、鬍鬚)來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樓和娛樂場所演出,為了彌補體型上的不足,特別注重化妝和服飾的藝術效果。二十年代中期,由於女演員登台演出,代替了“男旦”,加上上演的劇目又主要表現城鎮生活,有些女演員常常忽視登台化妝的重要性。

服裝

早期寧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戲”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對襟衫,下圍竹布裙,有的則戴氈帽,穿蒲草鞋。而在一些“清客戲”中,文人多著長衫,戴紅頂子的丘帽,穿“雙根梁”鞋。

到了三十年代後期,“旦角”開始穿旗袍,有的還穿上當時流行的時裝登台演出。演員的衣著基本上不講究人物

甬劇甬劇
角色的生活年代。直到“改良甬劇”時期,演員才真正開始注意服飾的舞台效果。

解放以後,甬劇開始重視服裝造型和服裝的用料。“在清裝戲中,官服褲子、紅纓帽、內箭衣(馬蹄袖)用料輕柔,色彩避免過沉,寬窄適當並按體型裁剪,減弱重、硬感;而女性服裝,料子也多用綾、羅、緞、紗、紋料,多取織棉暗花,並加以高開叉(使之顯露女性腰身),有的還適當減狹闊邊,配以百襉裙。”(許滔《甬劇舞台美術》)

道具

甬劇甬劇
甬劇在“串客”時期演員表演“對子戲”時大都只有隨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四十年代的“改良甬劇”,大都是上演時裝大戲,舞台上開始用實物作道具,男角用摺扇,女角拿一塊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簡單的生活用品。解放以後,甬劇主要以上演現代戲為主。由於劇情的需要,有的道具的功能已不僅是起裝飾和襯托作用,而且成為戲劇矛盾展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布景

甬劇在“寧波灘簧”階段,演員在茶樓、酒館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甬劇曾上演過《濟公活佛》、《田螺姑娘》等機關布景戲,有過“水缸出人”、“螺殼爆炸”、“油煎濟公”、“開櫥失蹤”、“飛刀彈回”等場面。當時“最負時譽的民間畫師是王雲林,所繪景物,追求透視立體,尤其是一些器皿雜物,四米以外,幾可亂真。”(許滔《甬劇舞台美術》)

甬劇甬劇

解放後甬劇有較大影響的舞台美術布景設計作品是1964年由李榮根、周東昭設計的甬劇現代戲《老冤家》。此劇經過舞美設計兩次修改,最後採用“小裝置”(小型景片局部遷換),通過無縫紗和多層次的色光(當時還沒有投影幻燈)來展示天幕遠景、近景和中景部分的樹枝、牆、花叢,有的用紙紮、堆塑、三合板。這些布置在燈光的配合下效果十分逼真。

其他較有影響的布景設計作品還有《天要落雨娘要嫁》(周東昭設計)、《半把剪刀》、《亮眼哥》(設計周東昭,繪景王人傑)、《愛情十字架》(張咪康設計)。其中《亮眼哥》獲浙江省首屆舞台美術展覽設計獎,《天要落雨娘要嫁》獲浙江省首屆舞台美術展覽優秀設計獎,《愛情十字架》獲浙江省第四屆戲劇節舞台一等獎。

輝煌

甬劇甬劇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廣大甬劇藝人以強烈的翻身感,積極投入到戲曲事業的新天地。張秀英、王寶雲、周廷黻、邱志政等主要演員與編導參加了由市文化主管機關主辦的戲曲學習班,學習中共中央制訂的戲曲工作方針政策。同年10月,張秀英將自己的張家班正式改名為立群甬劇團。這是上海甬劇界第一個民間職業劇團。

翌年4月,甬劇改進協會成立。10月,協會創辦了正風甬劇研究社,集中培訓了24名演員,擴充了甬劇隊伍。1951年8月,堇風甬劇團(1950年成立)重新編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調】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樂器,增強表現力,受到觀眾歡迎。之後數年,演出團體時有重組、合併。1955年,徐鳳仙、賀顯民退出“鳳笙”加入堇風甬劇團,使堇風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強。

甬劇甬劇
1958年上海整頓文藝隊伍,甬劇團體有較大的調整,部分劇團支持外省,留滬藝術力量經過調整,充實堇風甬劇團。由於藝術力量有了加強,陸續上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戲,如《半把剪刀》、《雙玉蟬》、《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現代戲有《高尚的人》、《東風吹春》等。

堇風甬劇團很重視劇團的素質建設,除在各劇場演出外,每年堅持2~3個月深入工廠、農村、部隊送戲上門;1958年下半年,劇團赴浙東地區巡迴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與好評,上海《文匯報》還為此發表題為《浙東三月》長文,報導他們的先進事跡。1960年,該團被評為上海市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主要演員、團長賀顯民也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

1962年3月,劇團被邀首次進北京陸續演出了《半》、《雙》、《天》三劇,引起首都文藝界的注目,演出期間,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全國劇協等的領導周揚、夏衍、徐平羽及馬彥祥、劉厚生等先後觀看演出,戲劇評論家相繼發表贊評,三個劇目被稱為“三大悲劇”。上海《文匯報》發表社論《好好學習“堇風”的榜樣》。

堇風很重視培養接班人。1960年,在靜安區戲曲學校內設甬劇班,由副團長張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員親自上課授藝。

這個階段不僅是堇風甬劇團的黃金時期,也是甬劇近二百年發展史上的高峰。

甬劇甬劇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主要演職人員被“批判”,賀顯民被迫害致死。劇團於1972年1月被解散,從業人員分別轉業。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後,賀顯民等人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但是劇團在“文革”中受到沉重摧殘,終因演員行當不齊、人員老化等等原因,恢復無力。儘管如此,甬劇各藝人的敬業精神不減當年。1980年徐鳳仙、張秀英等組織業餘甬劇團在黃浦區文化館演出《半把剪刀》等傳統戲;是年,徐鳳仙、范素琴等赴浙江寧波,培養甬劇新人,為寧波甬劇團恢復作了貢獻,1983年3月,徐鳳仙等參加“兩省一市灘簧戲研討會”,1987年徐鳳仙赴香港演出;1991年10月,柳中心、范素琴在靜安區文化系統老年節演出《生日蛋糕》,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新氣象

在七藝節中,甬劇一改地方小戲的形象,以一出耳目一新的《典妻》奪得頭魁,讓世人欣賞到濃郁的浙東風情。就在《典妻》上演之際,寧波電台也通過《阿拉寧波人》欄目,從各個方面向聽眾介紹了甬劇的知識,讓我們看
甬劇甬劇
到了甬劇的希望。

我想應該不止於此。今後,我們更當趁熱打鐵,乘勝追擊,把甬劇進步到一個符合現代人欣賞習慣的、適應現代演出市場的地方大劇種

甬劇從田頭山歌到紮根於上海灘的一大劇種,前輩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今天,要讓甬劇再重現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但是,我們有責任整理、創作更多的新戲和更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城鄉更多的戲迷得到愉悅,讓甬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