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劇

花兒劇

花兒劇流行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海固地區和銀川市地區,也稱“花兒歌劇”、“花兒歌舞劇”,因其音樂主要來源於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民歌“花兒”而得名。1979年,銀川市文工團首次把民間敘事詩《馬五哥和尕豆妹》用花兒的曲調加以改編,並正式上演。同年,西吉縣文工團又創作並演出了《曼蘇爾》,1980年,又創作了《金雞姑娘》。

起源地

花兒劇花兒劇

臨夏,是花兒之鄉。花兒源遠流長,聞名遐邇,蜚聲中外。花兒為花兒劇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它的誕生,為我國的戲劇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嬌艷醉人的藝術奇葩。同時,也把臨夏花兒這一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達到了民間藝術與戲劇藝術的完美統一。花兒劇的綻放,是各族兒女精心澆灌的成果,是全州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晶。在1984年,臨夏州文化局專門成立了花兒劇創作組。他們深入生活,蒐集大量素材,創作了一批較好的花兒劇文學劇本。如《恭喜發財》、《娑羅樹傳奇》、《喜鵲喳喳》、《米拉尕黑》、《瓜園

花兒劇花兒劇

情》、《花兒案》等.為參加全省調演,決定以《花兒案》為素材,重新結構編寫。集中人力,八易其稿,劇本脫稿時,更為《花海雪冤》自治州歌舞團於1985年12月首演該劇。這是第一次將花兒以大型戲劇形式搬上舞台,是我州向新劇種挺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動作。《花海雪冤》以濃郁的民族風格,優美的唱腔,動人的故事,別致的舞蹈,奇特的風情與習俗,幽默詼諧的語言,榮獲1985年甘肅省戲劇調演特別獎。1987年7月,應文化部邀請,進京演出。在北京演出期間,國家領導人及眾多戲劇家、藝術家觀看了演

出。文化部隆重召開專題座談會,對演出作了全面的肯定。首都各大報紙紛紛發表專題文章,評介該劇的演出盛況和成就。著名作家、時任文化部部長王蒙指出:“《花海雪冤》的故事、音樂、唱腔、唱法、舞蹈都是民間的,民族性特彆強,給首都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花兒漫上首都、奇葩享譽京華”是花二劇轟動北京的真實寫照。

藝術特點

花兒劇花兒劇

花兒劇是一種集歌、舞、劇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戲劇。 花兒以即興山歌為主,河湟花兒的曲調有快調和慢調之分:快調里的襯句教少,拖腔也相應減少,較為簡潔緊湊。慢調曲柔緩悠遠,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襯句來拖腔,聲調音域範圍廣,多有起伏,其高音階區域用假聲演唱。劇本的唱詞以花兒的曲令為基調格式,並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對仗等我國古典詩詞的修辭方式。花兒劇本的唱詞大多採用比興的修辭手法,並在段落中較多地運用疊字、疊句的手法,以及諸如

“者”、“嘛”、“呀”、“哈”、“哎”等虛詞來做襯字。花兒的原有鏇律是花兒劇的主要基調的花兒在演唱的時候,大多是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進行的對唱模式,其中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各分為相對應的兩段,一般是“比”在前半段,後半段(第三、四句)為興。在兩段中的上句各多為三、三、三句式,而下句則為三、三、二句式;並且一般上句多用單音節詞結尾,但下句一定要用雙音節詞結尾。河湟花兒的唱詞通常是一種單音節和雙音節相互交錯、奇偶句式交相出現的格律詩歌。在念白上則使用六盤山地區的方言

花兒劇花兒劇

花兒的唱詞在結構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稱為“齊頭齊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組,分為兩段。如《金雞姑娘》中的唱段:“四季里日月來又歸,比不上母親的勞累。小溪(者)彎彎流不盡,好似那母親的汗水。”;另一種稱為“折斷腰式”:也是四句一組,但在齊頭齊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間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間,各有一個半截句,從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組成的長短相間的句式。如《曼蘇爾》中的唱段:“上去(嘛)高山望東海,亮閃閃,好一條美麗的彩帶,告訴給白雲捎過來,浪花里,放養的曼蘇爾穿戴。”
舞蹈是花兒劇的重要表現手段,它以回族民間舞蹈動作為主,並在此基礎上廣泛地吸收東鄉族、維吾爾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宴席曲》中的一些動作外還在民族的日常習俗如“禮拜”、“睹瓦”等形式中尋找舞蹈的餓藝術所在,並從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語彙來表達,並在個別地方還大膽地借用了回族的民間傳統武術形意拳的某些動作。

花兒劇花兒劇
花兒的演唱曲調稱作“”,不同的曲調有不同的令名(曲牌名),象{三令}{白牡丹令}{大令}{尕馬兒令}等。它的唱腔則是在各種“令”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了其他民族及其相關的戲曲和其他相近的宗教音樂加工而形成的,在保持原調色彩的基礎上又豐富了本身唱腔的音樂渲染力。當然,原初的花兒曲調一般只是一個個的小片段,後來,為了使劇本的演出更加適合劇本人物的感情起伏,諸多變化的需求,也逐漸嘗試運用吸取外來板式變化的手法,使演出更富有表現力,取得了的戲劇效果有較好的反響。例如《金雞姑娘》的演出就是在傳統的花兒的曲調(令)的基礎上,加進了戲曲的打擊樂,文場以板胡、高胡伴奏為主;武場伴奏樂器有梆子、堂鼓、鼓板等;道白則是採用了韻白的形式,使得整個演出風格更向戲曲形式轉變,豐富了表現能力。

發展

花兒劇花兒劇

早在1956年農曆“六月六”蓮花山花兒會上,莊壯第一次目睹了美麗的蓮花山盛大的花兒會,被花兒歌手們出色的演唱所傾倒,從此,他致力於收集、整理花兒曲令,將花兒曲調運用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他還利用一切機會,實地走訪調查,上山爬窪,蓮花山、臨夏的大小村莊、溝溝岔岔都曾留下他的足跡,並結識了許多花兒歌手。他告訴記者:“花兒可以說是我們甘肅的民族品牌,為甘肅的音樂創作作出過許多貢獻。我省的音樂工作者大都受到過花兒的薰陶、影響,像《馬五哥與尕豆妹》《花海雪冤》《牡丹月裡來》《向陽川》等都是以花兒音

樂為素材創作的,曾受到過專家和觀眾的好評。2004年,臨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中國花兒之鄉 ’的稱號。”對今後花兒的發展,莊壯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對我來說,搞花兒劇這種想法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自己早年也做過努力,但種種原因,還不盡如人意。我認為用花兒搞歌劇是有一定基礎的。

回族文化是寧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花兒文化又是回族文化體系中最大的亮點。截至目前,已有4名海原回族花兒歌手在中央電視台星光拍攝基地錄製節目。去年9月,該縣著名回族花兒歌唱家馬漢東、妥燕參加了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政府主辦的“和諧中華”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首 《心中的花兒火辣辣》,以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寧夏獨具特色的回族風情

花兒劇花兒劇

花兒鏇律優美、抒情悠揚,曲調豐富,地方特色突出,又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每年的各種花兒會,使花兒有著廣闊的演唱陣地。我省應該利用花兒這一獨特優勢,充分發揮花兒這張品牌,花大力氣搞出成果,讓全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參與進來,互相交流,互相促進。”他談到具體實施時可以採取兩個措施,那就是一手抓花兒會,一手抓花兒劇。“抓花兒會就是將民眾每年舉行的花兒會與政府的號召、組織、引導結合起來。像‘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在我省是有代表性的花兒會,利用這些花兒會,吸引國內外歌手來參加,為歌手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同時還可以從中發現更多優秀歌手,進行培養,以推動花兒演唱會水平的不斷提高。”“抓花兒劇,就是在原生態花兒的基礎上,廣泛吸收靠近花兒風格的各族民歌及用花兒素材創作的歌曲、歌劇、器樂曲、舞蹈等藝術形式的優點,創立花兒劇。”

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花兒劇團。臨夏完全可以成立一個花兒劇團,集中精力,搞出精品花兒劇,在民眾中廣為傳

唱,這樣花兒發揚光大,走向全國就有了一定的保證。隨著回族花兒的聲名日盛,海原縣以此為基礎,結合回族舞蹈、戲曲等表演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合、創新,全力開創獨具一格的寧夏特色舞台劇種——回族花兒劇。從2000年創作編排的第一部大型作品 《花兒故鄉》在全區巡演中大獲成功、連續3年被確定為自治區迎接福建省黨政代表團的 “保留節目”以來,該縣已推出表現閩寧合作互助主題的巨製《海風吹綠黃土地》等20餘部大大小小的花兒劇作品,先後通過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音樂頻道等媒體與全國觀眾見面。

主要劇目

花海雪冤》所邁出的步於是沉穩而堅實的。它揭開了自治州民族戲劇嶄新的一頁,為自治州戲劇的發展,開拓了一條燦爛的道路。
繼《花海雪冤》之後,又創作上演了《牡丹月裡來》、《雪原情》、《霧茫茫》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大型花兒劇。2003年又創作出了一部取材於東鄉族美麗的民間傳說的大型花兒劇《月光寶鏡》,將於2004年立於舞台。

角色行當

流行於寧夏地區的“花兒”有“山花兒”和“河湟花兒”兩種。 其中,山花兒又稱乾花兒,以流行於南部山區和同心回族的聚居地區為主,除幾種主調外有較多的變體;河湟花兒則主要在回族聚居區流傳,深入勞動人民民眾,為人們喜聞樂道,其骨幹曲調有數十種,並帶有眾多變體。

精品劇目《回鄉婚禮》

《回鄉婚禮》劇照《回鄉婚禮》劇照
《回鄉婚禮》劇照《回鄉婚禮》劇照

《回鄉婚禮》是寧夏本土挖掘培育出的原創回族花兒精品劇目。劇目以典型的回族花兒歌舞藝術形式,以花兒歌詞為格律、花兒音樂為主鏇,將回族生活場景與花兒歌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舞台藝術再現了回族獨特的婚姻習俗,展示了回族同胞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該劇目在全國各地巡迴上演過程中,始終堅持本土音樂和本土演藝,保持樸素民俗風格和濃郁鄉土氣息,贏得了良好的藝術口碑和廣泛的社會讚譽,逐步成長為寧夏民族演藝文化園林的一朵璀璨奇葩,榮獲寧夏第八屆文藝創作一等獎。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