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趕牛

中國民歌的一種題材,起源於大別山一代。

慢趕牛

內容

中國民歌體裁山歌類的一種。原為大別山區農民驅趕牛群時即興唱的一種較自由的歌調。主要流行於以皖西大別山區金寨、六安為中心的地區。按照分布地區及音樂風格,可分為中、北、南3個流傳區。
“中路慢趕牛”是這一歌種的主體。以金寨及其周圍地區流傳的歌調為代表。其唱詞結構多為7字5 句體,內容以反映青年男女互相思慕之情為主;曲調大都建立於五聲羽調式基礎上(調式音列為la、do、re、mi、sol、la),音域常在十度之間;節奏節拍較單純規整,變化也小;五聲羽調式的級進音型與大三、四、五度跳進音調的交替使用,形成了鏇律既流暢,又頗有稜角,剛柔相濟的特殊性格。同時,中路慢趕牛的曲體也很有特點,典型結構形式是:全曲分成8個樂句,3個段落。其中,由1、2、3樂句構成的首段是樂旨的核心;第2段為首段的變化重複;末段與首段大同小異,但篇幅作了壓縮。除單章結構外,還有多段體的,當地稱為“排歌”。同時,還有“搶句子”(“加垛句”)、“斬板”(擴充)和“快板”(緊縮)等不同結構形式的區分。
“北路慢趕牛”流傳於淮南一帶,唱詞也為7字5句體,鏇律由五聲徵調式構成,音域常在八度左右。5個樂句分成兩個段落,前3個樂句是主題,後2個樂句是它的變化重複。因演唱時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故在兩段之間,有1 鑼鼓句。它的節奏規整而鮮明,具有歌舞特點。
“南路慢趕牛”傳唱於長江北岸的安慶一帶。它們多由3對上、下句段落組成,鏇律起伏小,基本以五聲徵調式級進音型為主,音域僅在五、六度以內,具有細膩、柔婉、內在的特徵。

配圖

所屬分類

中國民歌
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