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年俗

玉林年俗

玉林年俗是指舞獅·舞龍、麒麟拜年、春牛舞春、客家偷青等跳舞和年俗大觀六則。

概述

舞獅·舞龍

舞獅玉林人慶賀新春的主要民間文藝活動。舞獅必有武術隊相隨,意為打了獅即能逢凶化吉。解放前,兩個舞獅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隊相遇,一般都有一場爭鬥。原本時逢佳節,相遇後雙方佯斗逗樂,後發展為爭強鬥勝,兩不相讓,終釀成惡鬥,形成一種陋習。
近年來,隨著人們法制觀念的增強,形成了互敬互讓之風,打鬥的現象已近絕跡。 舞獅一般要大型鑼鼓的打擊樂來配合其動作,動作幅度很大,除了逐戶上門拜年,還在公共場所定點表演。表演程式一般是這樣:舞獅人站丁字腳,拜四大方向後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獅",繼而找青、舔青、吞青、剔牙、舔身、睏覺。此時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風趣的動作,然後是獅子的翻身、醒獅、拜四大向、回山。舞獅結束後是"打獅"武術表演,刀叉劍戟十八般武藝盡顯風采,常常博得觀者陣陣喝彩。 舞龍在玉林各縣(市)區也很活躍。一條龍長約三四丈,分為五、七、九戴,需五-九人共舞。在鼓樂聲中,打頭一人撐著圓形能靈活轉動的"龍珠","螺螺"作響,龍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龍頭即在空中跟著上下翻飛,龍身龍尾隨之協調舞動,蔚為壯觀。

麒麟拜年

春節元霄節,玉州、博白、陸川、興業皆有舞麒麟出街入村拜年賜福之民俗。
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關於其形象的描繪,普通的說法是:麒為雄,麟為雌。民間有麒麟送子的傳說,孔母先時無仔,祈於尼丘山,後天降麟兒,吐血石板。孔母坐板後孕,生下孔子。孔母感謝麒麟恩德,從櫃中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拿出紅繡綢,披掛於麒麟角上。從此便有麒麟頭帶花紅繡紱,於新年到各家拜年之習俗。 舞麒麟為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其骨架用竹篾紮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於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舞唱隊伍,最多七人,其中一人舞麒麟,一人掌彩門燈,二人撐彩聯,一人打鈸,一人敲鑼,一人領唱賀詞。有的尚有撐羅傘者,邊舞邊用力轉動羅傘,羅傘鏇得越快,越有勁,氣氛就越活躍。有的隊伍還配有吹綠笛,奏八音。現最簡化者,則一人自己敲鑼,自舞自歌。
麒麟每到一家門口,便鼓樂齊鳴,主人則燃放鞭炮。在歡快的鼓樂聲中,麒麟翩翩起舞,麟頭輕搖,慢轉緩鏇,或進幾步,退幾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輕盈,節奏明快,多彩多姿。鼓樂一停,歌師便響嗓亮喉,大顯身手,其歌七言四句,構思巧妙。如賀農村家庭副業歌: 腳踏汽車行大運,我在副業賀起身。 黃猄入屋福祿到,水浸石灰發起身。 種養承包搞副業,養雞養鴨一群群。 朝似黃蜂飛出巢,晚如百雀回家檳。 養雞好比出山鳳,養鵝每隻幾十斤。
還有賀種田歌、賀商店歌等。有的商店不宜頌其生意興隆,如醫藥店,若新年頌其發財,則民不吉利,故極少有麟慶賀。但高明的歌師卻能避其顧忌,頌其醫術妙,藥性好。
改革開放富裕後,許多飯店在春節期間照常營業。舞麒麟者口渴肚飢之時,便到飯店拜年唱賀歌,歌師的歌聲,令食客胃口大開,老闆的臉上亦綻開了笑容。主人於是捧來煙、茶、糖果、餅乾,逐個招待,然後讓歌隊人員在廚房用餐。

春牛舞春

玉林各縣(市)區在春節期間有舞春牛的習俗。 舞春牛之起源甚古,進入農耕時代後,許多農事活動被搬演成舞蹈,以表達人類情感,被視為"母體藝術"。 演出之春牛,用竹和紙紮成牛頭,用黑夾皮做牛身。演出時,以二人分舞牛頭、牛尾,人蒙在夾被內,彎腰慢行,如牛爬行的形狀。演唱者為男角牛公一人,手拿錢尺,女角牛婆一人(男扮女妝),一手舞扇,一手舞手帕。其他旦角、丑角屬配角。出場時,以唱舞為主,舞蹈表現了牛的勤勞形象,如趕牛出門、逗牛爬料、上山下坡、犁田爬地等,動作富於生活氣息。音樂以吹大笛為主,配以鑼鼓鈸等打擊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樂。唱詞為有關勤勞生產以及舊社會家庭糾紛趣事,並插進一些風趣詼諧的"大話木耳"。其最著名的唱詞,為春牛調牛郎歌,如茂林泉塘著名民間歌手張日明演唱云: 諸君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 又用鐵圈穿我鼻,又用麻繩套我頭。 趕出田邊犁架起,大垌山沖田百丘。 深山曲木擔在膊,爬地青藤箍緊喉 …… 一世勤勞為大眾,還將汗水付東流。奉勸一言留世上,諸君一定愛耕牛。 此歌以擬人化手法,唱盡耕牛的苦楚,令人感動,許多人聽罷,紛紛拿出封包,以藉慰"耕牛"。
春牛隊到各村賀春,表演形式有獨腳春牛、兩腳春牛、四腳春牛。其中兩腳春牛在一塊土布的一端綴上一對黃牛角,由一人披在身上舞動。獨腳春牛如竹馬式、四腳春牛如舞獅式。由八音鑼鼓開路,邊走邊舞。春牛後面,由數名乃至數十名牛公、牛娘,挨家逐戶演唱。春牛隊每到一家,先舞動春牛,以示祝賀,接著,牛公、牛娘且歌且舞。歌詞內容多為慶豐收、賀新春、祝平安等。賀遍全村各戶後,便到村邊開闊處進行表演。這時,牛公牛娘踏著採茶舞步,放聲高唱。歌唱內容有:農事歌、恭喜歌及讚頌好人好事歌等,撐春牛者則在演員中穿梭舞動。最後以"十二月慶豐歌"結束。

客家偷青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舊時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是陸川客家婦女精心"偷青"的佳期。"偷青"即采青、摘青,將蔥蒜蘿蔔脈菜芥菜等青菜"偷"些回來,讓全家老少生吃或熟吃。
"偷"是悄悄出動的,多是到別人的菜園去摘。青菜被"偷"的人家,按祖傳的習慣,不準追查,不準生氣,不準哼聲,只準暗暗高興。因此,挨"偷"的人家總是希望別人前來多"偷","偷"去越多越有福氣…… 元宵當晚,博白鄉下的青少年也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偷青"。博白話生菜諧音"生財";蘿蔔也叫"菜頭",音近"彩頭";蒜音同"算",取其意為"好打算"。舊社會,窮苦百姓希望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討個"生財"的好"彩頭",過上一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漸漸形成了偷青的習俗。可見,"偷青"是舊社會裡窮苦百姓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對窮苦命運的抗爭。 不過,現階段"偷青"多是"偷"自家菜園的,而且接二連三去"偷"……老一輩人說,青枝綠葉是勞動成果,"偷"青吃了,要飲水思源。

採茶舞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彩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年關"美牙節"

昔日在玉林街的商貿市場上,每逢臘月或年初有個宴請,由廠家或店主老闆招待下屬,美其名為"美牙節"。但對於下屬店員、工友來說,這是一個不知來年何去何從的"年關"。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這一年俗源於明、清時代的街市廠店。明末清初,許多廣東粵商來郁經商,多顧請當地人充當員工。打工者先當"火頭"(炊事員)、打雜、售貨員,或當上掌柜、再提升者當"二皮老闆"。 每到農曆十二月中旬,廠場店鋪要對當年財經什物來一次全面清算,以知盈虧,並早作來年規劃和人員安排。到時,老闆對下屬舉行一次會餐(玉林人稱為"打牙祭"),席間老闆說什麼"一年來多蒙眾位兄弟扶持,鼎力相助,使小店(廠場)得以維持,日趨興旺,實為感激不盡"等等。如果席間某些人備受老闆頻頻敬酒、送菜,則預示著凶多吉少,是被解僱的對象了。如果晚上老闆又同你坐談,更是大局已定。老闆態度還是"很好",但最後的話題卻是:"兄弟呀!當前年景不佳,非常時期,時價無定。奈何小店(廠場)連連虧空,債務重負了。十分對不起,兄弟高人自有大志,另可高攀……" 昔日的美牙年關也發展到農村長工、作坊等,有的在臘月十六或廿四進行。因為商店臘月太忙,需要用人,也有在正月初二才舉行的。不論在臘月、正月,反正都是"年關"。

玉林年俗大觀六則

玉林年俗大觀一:玉林人的除夕夜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在北方的許多地方,年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這一天叫過小年。在湖北過了臘月二十四,各家都可以任選一天吃自己家的年夜飯。玉林沒有過小年這一說,玉林的年是一定要等到除夕夜才正式開始的。
除夕的重頭戲是晚上全家人一起吃的團圓飯,這是家庭一年之中最豐盛的一餐。這餐團圓飯雖然豐盛,但並不像北方有幾碟幾碗、多少菜、多少湯等規定,只是菜中雞、魚、肉是一定不能少的。其實過去年夜飯的餐桌上並沒有雞和魚,而是嚴格使用三牲,即豬、牛、羊,做好了先設案點燭、燃香、燒福紙,敬天地,敬祖先之後,再擺上除夕的飯桌。後來雞、魚取代了牛、羊,加上水果和肉一起擺上了供台。供奉天地、祖先時要心懷虔誠和恭敬,因為沒有天地就沒有生命、沒有人,而沒有上宗就沒有下祖當然也就沒自己。
拜過天地和祖先,一家人就團團圓圓坐在一起,享用豐盛的年夜飯,如果家中有外出無法趕回來吃飯的,桌上要留有他的碗筷和位置,取意全家聚。中國人厚重的家庭觀念也在這頓年夜飯上充分地展現出來:重團聚避離散。各家的年夜飯,飯菜要特意多煮些,留作過年吃,意為有餘。
吃年夜飯前各家要張燈結彩,貼門飛、春聯、鬥神,並備好年貨作迎春之用。貼門飛、春聯、鬥神一般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門飛、春聯選的都是些吉祥、喜慶、祝福的話,貼上後一年都不撕掉直到第二年除夕前換新時才撕去舊的,意為去舊迎新。門飛一般大門貼五張,房門貼三張,窗戶貼一張,內容與前一年不一樣,且廚廁、主人房、偏房甚至豬、牛圈都有各不相同的內容,不能貼錯,所有的門窗都要貼。貼在各家大門兩旁的春聯特別講究,因為春聯的內容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信仰等,絕不能隨意亂寫,更不能亂貼,所寫的字也極講究,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寫的。家家戶戶貼上了門飛、春聯、鬥神,過年的喜慶氣氛就瀰漫在人們的生活中了。
點長明燈是玉林人除夕夜的又一個重要內容。許多人家在焚香、燃燭、燒福紙敬天地、拜祖先時,就點起了長明燈,有的人家是在吃了年夜飯之後點上長明燈,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吃零食,守歲。玉林人守歲守到子時就可以了。子時的鐘聲一響家家戶戶爭相燃放新年炮。在容縣、博白等地除夕守歲大多徹夜不眠,守一個通宵。

玉林年俗大觀二:初一燃放開年炮

在玉林,各家各戶大年初一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開年炮。在海南初一清晨的爆竹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邪,後來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而在無錫開門炮要放3聲。玉林的開年炮放多少依各家的興致而定,可多可少,並無嚴格規定。放了開年炮,各家男女老幼穿上新衣聚在一起互相祝賀新年,敬天地、敬祖宗、敬長輩,長輩要賞給晚輩紅包利是(壓歲錢),中國傳統中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長輩派發紅包給晚輩,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晚輩。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所以,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
在容縣,自初一凌晨起,鄉村城鎮家家戶戶,聚集於中堂,焚香點燭,以茶、酒、餅、糖、糕點和生果為供品,祭拜祖先和“天神”,祝願“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老少平安”,接著燃放鞭炮,以寓除舊迎新。堂上團拜歡聲洋溢,晚輩向長輩道喜、祝福時,長輩賞以紅包,名為“發新年彩”。玉林各地貼春聯多在年三十,而容縣的習俗是在大年初一,門首均貼上長方形紅紙(門飛)3—5張,謂之“貼利市錢”。人們首次見面,必互相慶賀,道一聲“恭喜發財”,是為“拜年”。一年伊始,要說吉利話,凡“死”、“病”、“冇”等字都須諱忌
在玉林,習慣上孤男寡婦,以及有喪事的人不宜參加拜年活動。人們認為大年初一“一日定一年”,故當日禁忌極多。父母們事先都要囑咐孩子,說話要避凶就吉,不許亂講,曰忌講粗口話,忌打架罵人和打爛東西,如違犯了要講吉利話。見老人要恭喜,說聲添福添壽;見商人要恭喜發財一本萬利等。不許講當刂、殺,殺雞殺鴨要說割雞割鴨;湯水要說成“順”;豬頭腦,應稱“豬歡喜”;辣姜叫做“和氣”。新年不能煲藥,稱藥為“太平茶”。初一這天各家各戶一律不準殺牲,不能見血。所需的豬羊雞鴨需在除夕夜當刂殺停當。初一不得耕種更不能掃地,要留住財喜。
北方一些地方,初一早上全家吃了過年餃子後,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再去遠處各家的“早拜年,晚拜壽”,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與此大為不同的是,玉林人初一這天是不出門的,鄰居們見面,互相拜個早年,住在附近的兄弟姐妹們之間互相拜個年,這一天人們只在家和家的附近活動。
北京人“年初一的餃子”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在年三十晚上零點一過就端上桌。與此相反,玉林人初一這天的飲食特別簡單,這天人們大多只吃兩頓,早餐一般吃大米粉,取長長久久之意,且以西街口的大米粉最負盛名。因為早餐吃得較遲,中餐就省略了。晚餐也是吃年三十晚上吃剩的飯菜,熱一熱稍加一兩個菜就是晚餐了。

玉林年俗大觀三:“開年”之後探親忙

玉林人春節的拜年活動是從年初二開始的。大年初二在玉林俗稱“開年節”。這天一早家家戶戶當大閹雞祭祀祖先和社頭(土地廟)、灶君等,燃鞭炮、福紙,叫“燒開年紙”。燒了開年紙才能開始走親戚。親戚由親及疏,一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般到初十走完近些的親戚,容縣等地走到正月十六。民間習俗,走親戚要帶上自製的年糕、糯米粽、糕點、糖果等。
新媳婦要偕同丈夫一道回娘家探望父母,稱為“探年”。回娘家的一對新人大多要挑一個年禮擔,年禮擔是一對有蓋的漂亮竹籃,內裝雞、米、面、酒、肉、糖、餅、米花、脆子、年糕等。這些食物點心都是婆家做的,餅做得特別藝術,上有壓出的花紋,中間有喜字或福字以示吉祥。女婿挑去岳父母家的年禮擔,除了一般的年禮外,一定要有肉和面,意為有肉有面子。
中老年人,特別是有女兒出嫁的人家,年初二這天多打發孩子們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他們自己則要留守家中,等著出嫁的女兒同女婿、外孫一起回來“探年”。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從初一到初五都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或是出門逛廟會的日子。這段時間裡,街上所有店鋪都停業休息,只有賣鞭炮的店開著門。但在各種廟會上人們能隨心所欲買到任何東西。初五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趨於平淡。玉林則不同,玉林過年的氣氛是慢慢醞釀出來的,到正月十五、十六達到高潮後才恢復往日的平靜。
正月初三一早,玉林的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把除夕夜燃放的炮仗殼,掃出收集起來倒在三叉路口。倒垃圾時人們口中念念有詞:“富的來,窮的去。”這叫送窮鬼。在開封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舊皇曆說這一天“諸事不宜”,所以在開封初三忌走親戚,雖然所忌內容不同,但禁止走動的形式和玉林則相同。
其實除了初二的“探年”活動,玉林人真正親友間的拜年活動是從正月初四開始的。來玉林這么多年,婆婆在世時,每年正月初四或初五,愛人都會帶著我和孩子回家給母親拜年,愛人兄弟姐妹較多,大家約好了一起回去,殺雞宰鴨,忙忙碌碌做一桌豐盛的飯菜,兒孫滿堂的一大家人,熱熱鬧鬧圍坐一起,美滋滋地品嘗新年後的第一頓大餐。家婆過世後,愛人身為長子,我們家自然成了兄弟姐妹們聚會的場所,熱鬧歡樂的場面繼續一年一度在我們家上演著。

玉林年俗大觀四初六開始會朋友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到了正月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鋪要開張了。各家在開業前都要在門口掛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櫃檯里響起一片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此時,“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在香港初六是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年雖沒過,店鋪都開始復業了。而在玉林正月初六人們走完了親戚,備上年禮開始去要好的朋友家拜年。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依然是女兒、女婿“探年”時一樣的年禮擔,所備的年禮除了習俗應有的禮品外,可根據所探望朋友的喜好,準備一些朋友心儀的特別禮物。年糕、酒、面、餅等年禮是必備的,取意年年高升、長長久久、很有面子、送喜慶。除這些年禮外,送柑這種南方人的過年習俗在玉林也很流行。由於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表示送人吉利好運。國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著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為了對對方或長輩表示尊敬,送柑者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從過年的習俗上不難看出,中國人不止看重家庭,看重親情,也非常看重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這一點在玉林的年俗上也表現得十分突出。玉林自古遠離皇都,地域所限外來人口較少,良好的氣候條件和相對富裕的生活,讓玉林人特別依戀腳下的這片土地,所以玉林總是出去的人少,回來的人多。鄉土鄉音,熟門熟戶,知根知底,人們彼此之間都走得比較親近,所謂拐個彎都沾親帶故,基於這樣的一些原因,玉林人把朋友看得同親戚一樣重。其實所謂的好朋友,無非是遠親近鄰中與自己特別投緣,特別合得來的人。所以玉林人朋友之間互相拜年是很鄭重的,規格與走親戚相同甚至比走親戚的規格還要高。所以玉林會在過年這個重大的節日裡,專門定出朋友間相互拜年的時間。在這樣年復一年的拜訪中走出了多少世交?人們早已無法統計。

玉林年俗大觀五:添丁人家初十掛燈元宵

傳宗接代、沿續香火是中國人厚重的傳統情結。在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期間,人們依然會牢記此事。在北京春節期間的廟會中,想生兒子或不孕的婦女會去白雲觀廟會栓娃娃,即到元君殿送子娘娘處“請”一個娃娃,認為如此便可如願得子。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玉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一年四季皆可耕種,而在田地上耕作的主勞力男丁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鄉村家中生了男孩,新添了男丁是一件喜事。在玉林的年俗中,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初十那天要到社頭、祠堂和自家廳堂掛燈。燈是用彩紙紮的花燈。掛燈那天,主人辦酒席款待前來恭賀的親戚朋友,這叫吃掛燈酒。掛在社頭的花燈要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才燒掉,叫完燈。在鄉村,從正月初十開始,各處社壇都掛滿了頭年添丁者所送的大小花燈。求子者,半夜到社壇去偷燈,並焚香,對社神許願,待到自家添丁後,再送燈還神。
去年正月初十,愛人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回老家去吃他們一位舅舅添丁的掛燈酒。吃了早飯出發,晚上才回來,中、晚餐都在舅舅家吃的。這位舅舅人很老實,家中也不太富裕,很遲才娶上媳婦,媳婦過門才一年多就給舅舅生了個大胖小子,舅舅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過起來。不知舅舅是否在某年正月初十的晚上去村中的社頭偷過燈、許過願?也不知那天晚上村中求子的人去社頭偷燈許願時,是否偷到他掛的燈?不管怎么說,他滿懷喜悅和感激掛在社頭的燈,閃亮著他的滿足和自得。
梁家宣先生說,他小時候喜歡過年,最喜歡的是元宵節的晚上,隨父親或家人上街看燈。那時玉林的街不大,沒什麼車輛,只有行人,是完全意義的步行街。元宵節各家掛在門前的異彩紛呈的各式燈籠,更是家家戶戶手工藝術的大展示,紙燈籠、絹燈籠、圓燈籠、方燈籠、六角燈、八角燈、宮燈、走馬燈……紅色、黃色、粉色、綠色、彩色……燈籠上的畫有嫦娥奔月、有仙女下凡、有八仙過海、有王母祝壽、有《封神榜》、有《三國演義》……梁先

玉林年俗玉林年俗

生隨著大人一路看過去,總覺得自己的雙眼不夠用,恨不能多長几隻眼。那如夢如幻的一切,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最最美好的回憶,這回憶溫暖著他的一生。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十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湯圓,當晚,各家各戶煮了湯圓,全家老幼圍坐在燈下吃湯圓,意取團團圓圓。
在博白這天各家要殺雞燒“完燈”紙,祭祀諸神及祖先。當晚人們到野外菜地,摘別人幾兜青菜回家,謂之“偷青”,表示好“兆頭”。沙河、頓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還在種青麻的地上翻滾,認為可治腰痛。
在我國的年俗中,元宵這一天,佛教徒與道教徒一般都會到廟或觀里去許願。另外,元宵是月圓之夜,總使人聯想到愛情,這個節日對戀愛中的情侶又具特殊意義。
做為“燈節”的元宵,觀燈的習俗自唐代沿續至今。在華人占人口大多數的新加坡,元宵這天多舉辦燈籠製作比賽和花燈展。玉林近年來每逢春節都會在人民公園舉辦燈展,只是這些燈展多來自外省,以四川自貢為多。
猜“燈謎”是“元宵”活動之一,謎語有猜字、短句、歷史人物等等,種類繁多,包羅萬象。這種古老的遊戲有助於提高我們對文字的理解力,啟發智慧。

玉林年俗大觀六:十六“完燈”才“散年”

玉林人年過得慢,結束得也遲。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過了正月十五,年就過完了。在玉林要過了正月十六,才“完燈”“散年”。正月十六,家家戶戶略備酒菜,祭拜祖先後,燒掉十五掛出的燈籠,謂之“完燈”“散年”,至此,春節活動始告完畢,農村開始投入春耕。所以,玉林又有不重十五,重十六的說法。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在玉林是有特指的,她不是中秋節後八月十六的月亮,而是元宵節後正月十六的月亮。

相關

民間風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