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話

博白話

博白話是指在博白縣內及周邊附近地區使用的漢語方言,一般分新民話、地佬話;博白縣,另還有少量廉州話、閩南語分布。其中,博白新民話又稱涯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群-客語支-粵台片-涯話小片;博白地佬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群-粵語支-勾漏片。

概況

廣西漢語中人數較少的方言分布圖廣西漢語中人數較少的方言分布圖
博白話是指在博白縣內周周邊附近地區使用的漢語方言。由於博白是混合群居社會,當地居民使用的方言有地佬話新民話,本地還有少量閩南語分布;所以通常博白話不是指一種方言,而是指博白內本地居民使用的方言,如當地的新民話地佬話、當地的閩南語、廉州話等。以下是博白方言的分布情況:
(1)新民話 屬客語粵台片涯話小片,聲母23個,韻母48個,聲調6個。主要分布在南部東平、合江、沙河、龍潭、大壩、雙旺、松旺、菱角,東部鳳山、新田、大垌、沙陂、那卜、英橋、文地、三江、寧潭,北部三育(部分)、黃凌(部分)共19個鄉鎮,以及博白、城廂、綠珠、徑口、大利、頓谷、那林、江寧、旺茂、三灘、浪平等鄉鎮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96萬,約占3/5。
(2)地佬話 屬粵語勾漏片,有24個聲母、55個韻母和10個聲調。主要分布在縣城,北部城廂、綠珠、雙鳳、徑口、浪平,西部水鳴、大利、永安、頓谷、那林、江寧,中部亞山、旺茂、三灘(部分)等十多個鄉鎮,以及東平、沙河等鎮的部分村落。使用人口約60萬,約占2/5。
(3)福建話 屬閩語當中的閩南語,分布在浪平鄉少數村落,使用人口不到1萬。
(4)廉州話 屬粵語欽廉片,分布暫時不詳。

新民話篇

新民話的起源

唐宋“國語”
新民話源出商周官話,在唐末宋初從中原漢語分出,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先秦詞語、音韻,這能從客家人用新民話誦讀先秦經典、唐宋詩詞中表現出來,國語不能押韻的、客家話都可以押韻。甚至有學者為此指出新民話是唐宋標準“國語”。
羅香林在《客家源流考》認為:“就種族遺傳說,客家民系是一種經過選擇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強化血統”,《梅州市梅縣區鄉土歷史讀本》載:“客人是中華民族最有力的一派”。柏楊《中國人史綱》說:“四世紀大分裂時代,中華民族從中原南遷,定居在五嶺山脈周圍,因為是僑居身份所以稱為‘客家人’,他們的後裔仍操著三世紀中原的古中國言語,可能是中華民族中血統最純的一支。”馬英九受台灣某客語電視台專訪時也特彆強調:“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文化!”可見,從顧炎武、黃遵憲、章太炎、林海岩、羅香林、柏楊到易中天這些“大家”,以至台灣“總統”馬英九,都有客家血統語言說,這不難看出客家為何歷經千年仍然恪守著“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族訓、“天下客家是一家”的祖意。
五次南遷說
綜合有關資料考證,迫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而引發的戰亂(即五胡亂華)、中原人口急劇膨脹而使耕地驟減等因素,客家先民自東晉開始南遷,當前學術界公認的是大規模遷徙“五次論”。第一次在東晉永嘉之亂至隋唐,多自河南遷江西。第二次在唐末宋初,黃巢起義迫使河南、安徽以及進入江西的漢人繼續南遷到閩西及贛南,進入宋代而形成客家民系。第三次是宋室瀕亡之時,南移漢人到達粵東、粵北一帶。第四次是在清康熙至乾嘉之際,清廷推行“湖廣填四川”的人口政策,又因鄭成功反清復明和南明政權的影響,部分客家人進四川、過台灣、入湖南、到廣西。第五次則在乾嘉之後,由於滿清鎮壓南方漢民的顛覆活動,分布在粵東北、粵中一帶的客家人從而遷至粵西、海南一帶。及至近代,部分客家人而遷往海外,主要分布在歐美、東南亞一帶。
入遷廣西
現在的新民話,主要在客家遷徙後期形成。新民話相對當地話(如地佬話)而言,即“先入為主,後來為客”之意。從當地大量族譜記載可知,三地新民話人祖先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和江西。但是,入桂時間不是羅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所估計的是清初,而是在明代或稍早一點。如:
合浦《張金公六羅開基宗支譜》有載:“……揮公開宗立姓為張姓一世祖,繁衍生息,後裔遍布中華及海外各地。我宗支一百三十三世祖,仁良公,字天柱,號法受,祖妣黃氏,生有三子(長子張金)……(初)住福州省汀州府上杭縣豬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公曆1467年)……由閩遷粵……初到粵西暫住……明朝成化7年(公曆1471年)遷居廣東省廉州府石康縣六羅村(今廣西浦北縣張黃鎮六羅村委)。”
博白朱姓始祖於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安遠縣遷來。另一脈朱姓自福建黃石經廣東高州、化州於明末清初遷入博白。彭姓據《彭氏源流》及祠堂碑記所載,由江西吉安盧陵而入粵到潮州,明代後期遷至廣西陸川,"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攜眷由陸川遷博白卜居於鳳山嘉里美村"。
黃姓據《黃氏族譜序》說:"溯我上縣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5年戊午(公元1318年)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來任石城縣尹,於天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遷治新和驛(即今廉江縣址),公致仕後即奠基縣之舊治黃村(即今之上縣村),距今已66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人,誕凱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葉茂,長凱留舊籍,梅遷吳川,柏遷博白那亭(即今文地鎮內)。"由此看來,柏珊遷入博白時間當是元朝末年。

新民話的特點

古之正音
其實早在明清已有學者關注客家話(新民話),並對此做過研究,比如一代宗師章太炎(炳麟)。顧炎武曾說客家話是“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林海岩在其《客說》里提出“客音為先民之逸韻”,黃遵憲《梅州詩傳序》有云:“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少變”。章太炎在《客方言·序》中解釋:“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章太炎為此對客家語言系統產生興趣,而作過一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方言的詞源與客話所本,自志漢民族一派語言,早已如此。例如《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注》:“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話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guang,IPA(國際音標)[kuaŋ](註:今客語一般讀guong,IPA[kuɔŋ]),但今新民話讀“橫”為vang(IPA[vaŋ]),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有部分地區客家話說袋子裡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guang guang gu gu(IPA[kuaŋ kuaŋ ku ku])。經過章太炎這番比較試驗,從而證明新民話(即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中古語音。
語音特徵
雖然各地新民話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新民話存在共性,這些共同的語音特點也是一般客家話擁有的。這些也是判別新民話在語言學上歸屬於客語的依據。
(1)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ʰ-],“地、大、弟”讀作[tʰ-],“在、字、坐”讀作[ tsʰ-],“舊、舅”讀為[ kʰ-]。古非敷、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f-],而部分字新民話讀重唇音,如“斧、分”念[p-](這裡,“分”作“給”解,一般大家寫作“奔”),“孵,訃”讀[pʰ-],“扶、肥”也念[pʰ-]。古曉匣母合口字,新民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ʰ-][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y](即國語魚的韻母ü),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i];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2)聲調上,廣西境內自稱新民話的客語基本都是是6個聲調,暫無其他聲調數的例子。
(3)辭彙語法上,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眼珠仁(眼睛),眼汁、眼水(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緊、正、過、誒、倒”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常用辭彙
新民話的辭彙和語法比較豐富和穩定。如“吹牛”讀“車大炮”,“下雨”讀“落水”,“妹妹”讀“老妹”,“太陽”讀“熱頭”,“我們”讀“涯人”,“什麼”讀“乜介”,“猴子”讀“馬騮”,“吃飯”讀“食兜”,“豬舌頭”讀“豬利前”,“下面”讀“下低”等等。有的詞有音無字,但可以藉助粵語辭彙,口語通用。在構詞中,形容詞重疊多為“AABB”句式,如“花綠”說為“花花綠綠”。同時,常在前面加“老”或“阿”字作詞頭,如“老婆”、“老妹”、“阿叔”、“阿公”等,以示親切。在詞尾表示多時數常加“兜”字,如“某知幾多兜”。在語序中,同廉州話一樣,常把修飾性詞放在被修飾詞之後,如“我先走”讀“涯行先”、“多穿一件衣服”讀“著多件衫”。

地佬話篇

地佬話的形成

地佬話在形成和發展中受到山川阻隔、西甌駱越人、客家話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秦漢以來,中原漢人逐步南遷至博白。漢人進入博白後,一方面由於山川阻隔,與中原漢語越來越疏遠,逐步脫離北方漢語發展的軌道,但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漢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雜處,跟當地土著言語不通,風俗不同,但日久天長,互相往來,引起語言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最後通過民族融合、互相吸收,既繼承和發展了古漢語,又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形成了本方言——地佬話。客家人南遷至博白後,地佬話又受到客家話的影響。
“地佬”一詞僅在博白縣、陸川縣等地存在,是當地新遷來的客家人對先入居民的稱呼,“佬”在當地客家話中為“人”的意思,“地佬話”即為“地佬”講的話。同樣,相對而言,客家話在當地則被稱呼為“新民話”,“新民”即後來遷入的居民。

地佬話的分布

博白、陸川兩縣廣泛分布地佬話,屬於粵語勾漏片;最近有人說地佬話屬平話方言桂南系次方言,目前並未見相關論據。
現在,地佬話的分布地域,博白縣主要在縣城和北部的博白、徑口、浪平、雙鳳,西部的水鳴、永安、頓谷、那林、江寧,中部的亞山、旺茂和三灘部分地區等十多個鄉鎮。方圓六七十里,人口約六十萬,占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二左右。
博白以外的地區:陸川縣,地佬話分布在的平樂馬坡、沙坡、米場等鎮;另在浦北縣東北部有些鄉鎮也屬平話方言地佬話,如六鎮、官垌鎮等。

地佬話的現狀

目前博白比較強勢的語言是新民話(涯話)。由於當地講地佬話的人大多會講新民話,而講新民話的人基本聽不懂地佬話,使得新民話成了當地的通用語言,地佬話的套用有逐步減少的趨勢。若不採取措施,地佬話將成為一種瀕危漢語方言。

名人評地佬話

博白藉的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母語為“地佬話”,其在巴黎留學的博士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研究的對象就是地佬話。博白地佬話也因此在語言學界中名揚天下。
白籍的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廣西大學教授秦似(王力的兒子)說:“談到鄉音,我們鄉里講的是一種土話,跟玉林、北流、容縣、陸川的土白話差不多,屬於粵系方言一支。這種土白話保存了《宋代廣韻》(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韻書)的聲調系統,至今仍有十個調數。”

地佬話常用詞
常用字/詞 意思
什麼 么事 么人
沒或沒有 冇時間
一般是指多數人聊天 傾事情
聊/撩 出去聊
搵東西
攞或摞 攞過來
閂門 閂好
企身 企住
睇電視 睇妹兒
分你 分我
第三人稱 “他” 已得閒么
諗么事
討厭 厭惡
語氣詞 好噶 壞噶
咁/噉 語氣詞 咁大 咁多
語氣詞 來嘅
咯/囉 語氣詞 來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