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民謠

山歌民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作的,它語言樸素真摯,曲調流暢優美,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山歌民謠如同山野中那一層層野花,在時代的變遷面前頑強的生存下來,並煥發出新的活力。

簡介

山歌民謠就是民間歌謠的別稱。詩經魏風園有桃云:「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歌謠一詞,由來已久。民間歌謠往往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名稱,大抵合樂為歇,徒歌為謠,俚語為諺,總稱民歌。都是來自民間無名氏的歌謠。山歌是南方村野的民歌,舉凡村夫村婦、舟子樵夫、閻里小民所唱的小曲,統稱為山歌。其結構單調為四句二十八字類似七言絕句,但歌唱者可以隨意增加襯字,也有長短句的形式;內容多道情,情采慎摯拙樸,與文人用情的詩歌異趣。山歌一詞唐詩中已見,又北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中云:「再酌酒高揭吳喉唱山歌以見意。」

例子

宋人話本也常引吳中川歌入篇。明代吳中山歌盛行,明人最先輯集山歌的,有馮夢龍、卞文玉所編的適情十種。其後馮夢龍更輯「童痴一弄.掛枝兒」、「童痴二弄.山歌」,署名墨憨齋主人述,前者共收小曲三百九十首,後者收長短作品三百四十五首。馮氏的原刊本今不易獲見,民國二十三年上海傳經堂主人去徽州訪書,發現明寫刻本,次年,遂請顧頡剛先生校點後排印出來。其後中央書店更將山歌、黃鶯兒、謎語、掛枝兒及夾竹桃五種,合成一部,是當代研究民間文學、通俗文學重要的資料。此外清代華廣生所輯的白雲遺音、王廷紹所編的霓裳續譜,都是明清山歌時調的主要文獻資料。(邱燮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