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檢字法

筆畫檢字法又稱筆數法、筆畫查字法。是中文類工具書常用的檢字法之一。如《辭海》《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就使用了筆畫檢字法。

釋義

筆畫檢字法是按漢字筆畫多少為排列順序,筆畫數少的在前,筆畫數多的在後;筆畫數相同的,再以起筆按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乛)為序排列。
筆畫檢字法單獨作為一本工具書的檢字法,比較少見,一般把它作為一個備選檢字法,附在其中,以供其他檢字法無法檢索出漢字時,用它來幫助檢字。
筆畫檢字法的標準也不是那樣容易掌握的。由於漢字的書寫習慣不同,一些漢字的筆順先後也往往因人而異,例如“有、右”之類的漢字,有人先寫橫,有人先寫撇,排列漢字標準就不好定。又如“火、必、臼、凸、凹、及、米、犰”等字,都有筆順不一致的問題,排列和查檢之間就容易產生矛盾。

筆畫檢字法實例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縮印本)中,收有筆畫查字表。它的查檢說明如下:
1 筆畫查字表收錄了《辭海》中全部單字,單字後註明頁碼。
2 單字按畫數分別排列。同畫數內單字少的按第一筆,單字多的按第一二筆的筆形橫一丨丿丶乛的順序歸類。畫數和筆數相同的字,按字形結構排列,先左右形字,再上下形字,後整體字。
3 起筆部位從習慣。起筆筆形以新字形為依據。

漢字檢字法發展簡史

中國漢代以前尚未出現正規的檢字法。當時的字書均按漢字的意義排列。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首創部首檢字法。梁代顧野王編《玉篇》,遼代僧人行均編《龍龕手鑒》,北宋司馬光等編《類編》,金代韓孝彥編《四聲篇海》,明代梅膺祚編《字彙》,先後對部首法進行了改進。直至清代《康熙字典》以及近現代《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都以部首法作為主要檢字法。在部首查字法盛行時,人們又根據漢語的聲韻調關係編列排檢漢字,其中以三國魏李登的《聲類》為最早,當時的聲韻調都是用漢字來代替的。
爾後又出現一種作為輔助部首檢字法的筆畫法,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依漢字起筆分類,以及將筆畫、筆形相結合的檢字法。
近代西方文化輸入中國後,受西文字典及其排序方法的影響,曾出版了多種以羅馬字拼音編制的字典。20世紀20~30年代新檢字法蓬勃發展,先後出現了高夢旦的改良部首方案、林玉堂的漢字索引制、杜定友的漢字形位排檢法。沈祖榮和胡慶生的12種筆畫檢字法、王雲五的四角號碼法等據蔣一前《中國檢字法沿革史略》統計,至1933年共有檢字法77種。
1958年以後,由於漢語拼音方案公布,遂產生多種漢語拼音排檢法。1961年11 月,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組成漢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組,於1964年4月提出4種標準草案推薦使用,即改良部首查字法、四角號碼查字法、 筆形查字法、拼音字母查字法。
80年代,漢字排檢法研究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已研製出各種漢字信息處理方法及漢字編碼技術。漢字排檢法已有數百種,但多數因使用不便而被淘汰;即使較為通用的幾種也優劣並存,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漢字排檢法可分為 3種類型:義序排檢法、形序排檢法音序排檢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