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雜技團

簡介

臨泉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最突出的特點是雜技藝術,被稱為雜技之鄉.早在清朝末年,就出現”大馬戲班”.逢會的時候,在集鎮、廟宇的空地上拉圍豎桿演出,主要節目有蹬技、頂技、走鋼絲、轉碟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跑馬上刀山”,動作驚險,令人叫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臨泉農村湧現了一批小型雜技隊和魔術隊。1972年,臨泉縣成立第一個較大的民間雜技團――高塘雜技團之後,又陸續出現了迎仙雜技團、飛燕雜技團、陳營雜技團等一定規模的雜技團(隊)。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已組建雜技團(隊)1200多個,僅田橋鄉就有雜技隊、魔術隊90多個,田橋鄉的半拉廟村,有37戶人家,共有雜技隊7個,每戶都有1――3名演員,成為名副其實的雜技專業村。

發展情況

臨泉縣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1、2個雜技團起步,經過流動發展,現擁有雜技馬戲魔術團隊800多個,遍及全縣31個鄉鎮,無一空白。擁有10個以下的團隊有:土坡鄉張新鎮、楊橋鎮;達30個以上的雜技團隊有:單橋、迎仙、滑集、黃嶺、白廟5個鄉鎮;擁有40個以上雜技團隊的有田橋、張營、宋集、龐營4個鄉鎮,其餘都有10―30個團隊。
韋寨鎮韋周行政村韋小莊35戶180人,組建雜技隊24個。龐營鄉耿莊行政村3100口人組建雜技隊130個,僅王閆莊自然村就有56個。迎仙鎮小李莊一個500人的村莊組建了迎仙雜技馬戲團、東方雜技團、青年雜技團、漢朝雜技團、海山雜技團五個大中型雜技團。張營鄉馬樓一個700口人的自然村組建了中小型雜技馬戲魔術團隊28個,家家有人從事雜技活動,成為原行態雜技專業村。同時湧現了鄭莊鄭克貴等幾百個家庭雜技團。臨泉是名副其實的雜技之鄉。近年已輻射到周邊縣境、潁州區、阜南縣、界首市及河南新蔡縣等。 臨泉縣大中型團隊47個,每團擁有汽車3――5部,雙龍門架,可容1000――3000人的演出大篷、座椅、音響、服裝、道具、馬匹獸類等,固定資產均在60萬以上。其中飛燕馬戲團、迎仙馬戲團、美猴王馬戲團固定資產在百萬元以上,六百多個小型團隊也各擁有汽車一部、音響、服裝、道具等,固定資產在10萬元以上,這些雜技、馬戲團隊從業餘到專業演出,逐步走向職業化的道路。

演出活動

臨泉雜技團隊曾先後為日本、美國、墨西哥、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十多個國家的外賓作接待演出,促進了與世界的文化交流。迎仙馬戲團應邀參加北影彩色故事片《紅姑寨恩仇記》、《大相國寺》等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拍攝錄製演出。先後有《紅旗》、《人民日報》海外版,《農民畫報》、《半月談》、《中國文化報》、《雜誌與魔術》、香港《大公報》、《明報》等三十多家報刊雜誌報導。北京、安徽、河南、新疆等七家電視台先後報導演出盛況,香港電視台還以《中國民間藝人的故事》為題錄製成上、下集電視片。

主要類型

臨泉縣雜技團(隊)分為兩大類:一是以演出“武術”、“雜耍”、“手技”、“小魔術”等節目為主,一般由7人組成,多數擁有汽車,一車一隊,流動性大,年平均收入4―18萬元。另一類是以演出雜技、“馬戲”等大型節目為主的馬戲團,由幾十人組成,擁有汽車多部、大篷和座椅,售票演出,年平均收入在40―100萬元。臨泉縣大中型雜技、馬戲團隊50餘個,影響較大的有雜技馬戲團有:迎仙馬戲團、飛燕馬戲團、飛燕雜技三團、泉藝馬戲團、美猴王馬戲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