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船工號子

運河船工號子

運河船工號子是縴夫們為了在拉縴中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民歌。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運河船工號子
所屬地區:河北·滄州·滄 縣
遺產編號:Ⅱ-2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滄縣
遺產級別:市

歷史溯源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隊近日在位於京杭大運河畔的滄州市滄縣捷地鄉,發現了7名大運河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並對號子進行了搶救性記錄和整理。這是河北省第一次發現並記錄大運河船工號子。
據參與普查的河北省滄縣文化館館長王建國介紹,滄縣捷地鄉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北通天津,南接山東,為運河上的咽喉。自隋末大運河通行,滄縣捷地就出現了拉縴船夫。
運河船工號子運河船工號子

基本特徵

船工號子是縴夫們為了在拉縴中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民歌。這次記錄的滄縣船工號子有起錨號、搖櫓號、拉縴號等十餘種。除起錨號子是大家齊聲唱外,其餘的號子都是一人領唱眾人和。船工號子節奏急促,領、和呼應緊湊,為呼喊性音調,聲調高亢、激昂,多為上下句結構和比較簡單的咳、哎、嗨、喲、嗖等呼和詞。
據介紹,滄縣船工號子何時出現目前仍無確切資料記載。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滄州成立船運社開始使用機帆船,不再人力拉縴,船工號子在運河上也隨之消失。這次普查中,工作人員偶爾發現了一名老人仍會唱船工號子,隨即進行了記錄。
據調查,目前滄縣會唱船工號子的僅有7人,都是曾在大運河上拉過纖的老船工,其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已經70歲。

重要意義

據介紹,船工號子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這次發現對研究大運河人文歷史有重要的史料補充價值。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