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

高郵市

高郵市地處長江三角洲,位於江蘇沿江經濟開放帶的北側,京滬高速公路和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市南北,運河大橋、湖區漫水公路和高郵、珠湖船閘連線運河東西。下轄13個鄉鎮、街道和3個區,面積1963平方千米,總人口81.81萬人。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425億元,高郵旅遊接待遊客350萬人次,旅遊收入30億元。

基本信息

概況

高郵市地處長江三角洲,位於江蘇沿江經濟開放帶的北側,京滬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市南北,運河大橋、湖區漫水公路和高郵、珠湖船閘連線運河東西。全市總面積達19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8平方公里,人口83萬,市區人口15萬。轄19個鎮,1個回族鄉。因秦王嬴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是全國2000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高郵經濟發達、交通便捷、商業繁榮、人文薈萃、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現正在建設成為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

行政區劃

高郵市轄19個鎮、1個民族鄉:高郵鎮龍虬鎮馬棚鎮車邏鎮八橋鎮漢留鎮湯莊鎮卸甲鎮三垛鎮甘垛鎮、司徒鎮、橫涇鎮、界首鎮、周山鎮、周巷鎮、臨澤鎮、送橋鎮、郭集鎮、天山鎮、菱塘回族鄉

歷史沿革

秦始皇時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後來這裡一直是古代驛道上的重要驛站。西漢元狩五年(前118年)設高郵縣。宋代以後,歷為軍、路、府、州,1912年廢州復置高郵縣。1991年2月9日撤縣設市。

地理氣候

氣候:高郵位於北緯32 °47′,東經119 °25′,地處江淮平原南端,地形以平原為主,屬亞熱帶溫潤氣候區,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平均風速3.6米/秒;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1030毫米,年平均氣壓1016毫巴,年平均相對濕度67%,無霜期為217天。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無霜期長等特點。

簡介

高郵市 行政隸屬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地處交通便捷的長江三角洲的江蘇中部,位於北緯32°38′-33°05′,東經119°13 ′-119°50′,東鄰興化南連江都邗江、儀征,西接天長(安徽)、金湖,北界寶應。高郵市區距揚州市區公路距離為65公里,直線距離為45公里。高郵市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同三、京滬高速公路共用段穿越全境;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西瀕高郵湖,運河大橋、湖區漫水公路和運河兩岸的船閘溝通了皖北與蘇中。其交通樞紐作用古來便謂之“襟帶蘇皖,控引河”。
距今有7000年歷史的龍虬莊遺址

發展

高郵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又稱盂城。是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97中國郵文化節曾在這裡隆重召開。
明代洪武8年始建的古代驛站-盂城驛
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高郵市域南北長50.4公里,東西寬57.6公里,總面積1962.58平方公里,為江蘇省土地總面積的1.9%。淨陸地面積1463.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4.59%;水面498.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5.41%。地勢西南部分為丘陵,東北較低洼,大多為水鄉平原。富饒的高郵湖為江蘇第三大湖,依傍著寬闊的京杭大運河,眾多湖灘分布東西,數百條河流交錯有致,為揚州市水面最多的縣份。高郵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平均氣溫14.6℃,常年降水量1000毫米上下,無霜期220天左右,四季分明,寒暑顯著,陽光充足,水源充沛。石油、天然氣、泥炭、優質礦泉水等資源蘊藏豐富。
江蘇省第三大湖高郵湖
資源:全市境內河湖交錯,資源蘊藏豐富,碧波蕩漾的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國第六大淡水湖,盛產60多種魚、蝦、蟹、貝、蓴菜、 蘆葦等動植物。具有千年飼養歷史的高郵麻鴨為全國三大優良鴨系之一,高郵鹹鴨蛋已列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高郵雙黃鴨蛋更是享譽海內外。
人文歷史: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高郵,歷史悠久,人文景點眾多,現在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虬文化遺址和古盂城驛等59處名勝古蹟。被考古界稱為江淮史前文化明珠的龍虬莊遺址的成功發掘將高郵歷史從5000 年上溯7000年前。明代洪武8年始建的盂城驛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驛站。高郵歷史的深厚底蘊培育了宋代詞人秦少游、清代訓詁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現代古生物學家孫雲鑄和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眾多人傑,也融匯了他們的人文風采。

交通線路

高郵市區距揚州市區公路距離為65公里,直線距離為45公里。高郵市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同三、京滬高速公路共用段穿越全境;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西瀕高郵湖,運河大橋湖區漫水公路和運河兩岸的船閘溝通了皖北與蘇中。其交通樞紐作用古來便謂之“襟帶蘇皖,控引下河”。

美食

[高郵六大名宴]
六大名宴之全鴨宴—全鴨宴共分四個系列,即宴、席、會、展。春有桃花宴,宴中有溢彩誘人的雛鴨迎春、冰清玉潔的芙蓉鴨舌、栩栩如生的西湖鴨群、香脆可口的鴨肉春卷;夏有荷花全鴨席,宴間有消香解熱的荷花白燜鴨、三色鴨雪糕、玲瓏剔透的玉骨穿翅、鹽水香鴨;秋有菊花全鴨會,宴席的銀杏鴨丁、琵琶鴨舌、仙鶴望月、冬有梅花全鴨展,宴有涮全鴨、雪蓋鴨方、油炸鴨串及萬紫千紅的鴨血豆腐
六大名宴之珠湖魚宴—高郵湖別稱珠湖。珠湖生態環境良好,水質清澈無污染,湖中水產品豐富,盛產青魚鯿魚白魚鯉魚鯽魚銀魚黃瓜魚鰻魚黃桑魚等60多種魚類,以及大青蝦、白米蝦、蟹、龜、鱉等。利用珠湖水產品烹製的珠湖魚宴,冷菜別具風彩,有魚躍龍門、七星彩蝶等;熱菜別開生面,有太極雙魚、蟹黃魚羹、鴻運當頭、清燉魚珠、荷香粉魚、魚茸竹蓀、奶汁鱖魚等:點心別出心裁,有譬玉蝦包及珠湖湯麵等。

六大名宴之少游宴—秦少游是北宋著名的詞學家,也是當年的美食家,曾在高郵文游台與蘇東坡、孫覺、王鞏相聚載酒論文,品酒評菜,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在其文筆生涯中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美食詩篇。“少游宴”就是依據其《蓴姜法魚糟蟹寄子瞻》等詩文,結合高郵傳統特色菜餚,整理推出的特色宴。它將汁、味、形連在—起。講究原汁原味,—菜一味,取料考究,製作精細,使之“原形畢露”,樸實無華。同時將野、水青連在—起。多採用“三野”,即野鴨、野雞、野禽蛋;“三水”即湖中魚、河中蝦、泊中蟹;“三青”即地青(蔬菜)、樹青(水果)、水青(水中植物如蓴菜、芹菜等),形成的各種菜餚鮮美異常。

六大名宴之盂城驛宴—由於年久失傳,高郵市委黨校培訓中心誠邀各界相關人士查閱典籍,走訪耆老名流,經反覆研究推出的古代飲食文明與現代飲食文化相結合的高郵特色宴席。冷菜有鴻雁傳書、雪泥鴻爪等,熱菜有馬蹄踏雷、魚傳尺素、龍舟載寶、快馬揚鞭等,點心有玉兔望月、步步升高、四喜迎賓、黃金碎銀等。

六大名宴之汪氏家宴—“汪氏家宴”是根據汪曾祺生前親自烹飪過的菜、愛吃的菜、作品提及到的菜以及他招待客人的菜,經名廚鉤沉,悉心研製而推出的水鄉家常菜。“汪氏家宴”取料平常,都是高郵當地產的,如麻鴨、鴨蛋、慈姑、茶乾、揚花羅卜、螺螄、昂絲魚、虎頭鯊等,看起來平常,吃起來有味;做起來簡單,食後回味。汪曾祺曾書寫一幅《虎頭鯊歌》贈友人,其中有“虎頭鯊味固自佳,嫩比河豚鮮比蝦。最是清湯烹活火,胡椒滴醋紫薑芽。酒足飯飽真口福,只在尋常百姓家。”

六大名宴之清真宴—清真宴是高郵菱塘回族鄉穆菱賓館會同伊斯蘭教徒吸收漢民烹飪技藝特長,促進清真飲食的發展,而創造出獨特風格的淮揚清真飲食。淮揚清真菜是伊斯蘭飲食文化與中國東南、華南飲食文化的融合,既是淮揚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清真飲食南北兩大流派的南方代表。

[高郵十大名菜]
十大名菜之甓合珠聯— 高郵雙黃鴨蛋。醃製後的高郵雙黃鴨蛋,蛋白似白玉凝脂,蛋黃如紅桔流丹,具有油露、松沙、鮮美、細嫩。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北宋文人孫覺臨湖夜讀,因看到甓社湖(即高郵湖),上一巨大湖蚌張開扇殼,露出珠光之故,當年考上了進士,可謂珠光兆祥,珠光兆福。清嘉慶庚午年間,甓社珠光出現過兩次。高郵人即以潔白的湖水和連續出現的珠光,與蛋白如玉、蛋黃成雙作比喻,稱高郵雙黃蛋為“甓合珠聯”,寓意吉祥。
十大名菜之珠湖雪浪—即雪花豆腐。世界上發明豆腐的是淮南的王劉安,而首創“雪花豆腐”的是高郵人,所以高郵的“雪花豆腐”風味獨特。加工切成的豆腐塊細如飛雪,如珠湖之浪花,它鮮美、香甜、細嫩、光滑、舒適、暖胃,食後回味留連,越吃越想吃。藝術大師劉海粟曾為其題詞:“其味無窮”。
十大名菜之地久天長—即砂鍋天地鴨。此菜是將高郵湖飛天的野鴨和高郵地上家養的鴨合二為一而得名。“地久天長”可紅燜,可清燉,既有野味,也有秀香,秀野交織,別有風味。此為冬令滋補佳肴。
十大名菜之金寶大發—又名香酥麻鴨。香酥麻鴨油氽棗紅、乳制金黃、皮脆肉嫩、鹹中藏甜甜中寓香,筷子一拔,骨架傾倒,肉脫骨,皮鬆脆,是宴席之上等菜。“金寶大發”來自鴨子,鴨子諧稱押子,它預祝新婚夫婦優生優育,早得貴子,精神大發,財源大發。

十大名菜之霞蔚鳳仙—就是釵燒野鴨塌。此菜加工工藝十分考究,正象郭沫若在“鳳凰在烈火中永生”中所描寫的:火光熊熊,蒸氣蓬蓬,新鮮、淨朗、華美、芬芳。此菜特點是:清湯嫩肺天然美,骨脆肉酥野味香,是難得的佳肴。

十大名菜之雛鳳迎春— 即香鹵桃花鶿。鶿是高郵特有的一種小水鳥,每年桃花盛開,小秧青青時為最多,所以又稱桃花鶿。用五香八角鹵桃花鶿,香脆、肉酥、細嫩、清醇。
十大名菜之金裹銀裝—又稱金絲魚片:背面有金黃色的金絲魚,高郵人稱之為昂嗤魚。高郵地處水網地區,盛產昂嗤魚,它的肉質細嫩,製作時取其腮邊兩塊大如母指的蒜瓣子肉熱炒。餐桌上的金練魚片一面金黃,一面潔白,金體玉身,鮮嫩無比。

十大名菜之玉珠藏丹— 玉珠藏丹就是夾心魚園。魚園象徵玉珠,夾心的肉園為丹。巧妙地將魚肉結合在一起,使珠中藏肉味,丹外聞魚香。
十大名菜之文游玉帶— 文游玉帶是黃瓜魚的雅號:黃瓜魚.金魚眼,通體白色透明,體修長色似玉,在文游台附近的澄河裡.每當黃瓜盛開時,河裡就出現這種奇美的魚。故名黃瓜魚。此魚柔軟細嫩,營養豐富,色香味具佳,為魚中珍品。

十大名菜之三陽開泰—即高郵羊肉湯,為高郵臨澤鎮名菜。臨澤鎮地區湖盪多、草灘廣、水草肥,故這裡的羊肉湯無腥味,熱能高,暖性強.含脂少,膽固醇低,味美可口。寒冬臘月,喝高郵羊肉湯,如同三月的艷陽在心中暖洋洋的,通體舒暢,故名三陽開泰。

特產

[高郵董糖]
秦郵董糖是揚州高郵的傳統名特產品,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名酥糖,之所以稱董糖,有兩種說法。一說以此糖為董姓師傅所制而得名,一說此糖為明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所創,故名。

董糖用糯米粉、芝麻、白糖、麥芽等原料,手工精製而成,色澤呈深麥黃色,厚薄均勻,入口酥軟,味美香甜,老少皆宜,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高郵鴨]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高郵鴨是我國三大名鴨之一,屬蛋肉兼用型麻鴨。它具有善潛水、覓食力強、適應性廣、生長快、個體大、肉質好、產蛋率高、蛋品質好等特性,並以善產雙黃蛋而馳名中外,當年飼養的早春鴨,能產少量三黃和四黃蛋。
高郵鴨體態均衡勻稱,呈長方形,種公鴨胸深軀長,頭頸上半段毛色為深孔雀綠色,背腰為紫黑羽,胸部為褐色蘆花毛,腹部白羽,尾部黑色並有雄性鉤羽,成年公鴨體重3.5公斤左右,種母鴨方頭暴眼,細頸長身,緊毛細花,紫嘴紫腳,鏡羽為紫藍色,體重3公斤左右,最大的4公斤以上。
高郵鴨年產蛋220-250枚,高的可達262枚,平均蛋重83克,大的90克以上,年平均產蛋19公斤左右。在春、秋產蛋高峰季節,一般雙黃蛋占l%,蛋重106克,大的達到143克,當年飼養早春鴨當年產蛋,其中雙黃蛋可達14%,並發現少量三黃蛋和四黃蛋。  
 
高郵鴨飼養形式不限,既適應放牧,亦適應圈養、旱養及集約化飼養。生長速度較快,料肉比為。放牧時,70日齡體重2.6公廳。全淨膛屠宰率73%,胸腿肌占屠體的26%以上,肉品含脂肪少,瘦肉多,烹調後味美爽口,加工成板鴨暢銷國內外。
高郵鴨繁殖能力強,母鴨140天左右開產,最早見產100天左右,公母比例1:20-33時,受精率達92-94%,孵化率85%以上,關養仔鴨60日齡育成率95-98%。
高郵鴨羽絨豐滿,具有天然色彩,並有銀灰光澤。羽絨朵大絲長,質地柔軟,蓬彈力強,製成被、服,保暖性能好,成為市場緊銷商品。
高郵鴨與白羽肉鴨雜交,雜優率30%左右,與良種蛋鴨雜交後產蛋量提高20-30%,經濟效益都明顯提高,高郵鴨經過多年選育提高,已先後推廣到黑龍江、新疆、四川、廣東、湖南、江西、上海、北京等20多個省市,並出口到日本、美國菲律賓坦尚尼亞等國家。
[高郵雙黃蛋]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高郵市地處中國長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區,是一座美麗富饒、人文會萃的歷史文化古城,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不識高郵人,先識高郵蛋.高郵鴨蛋大質好,尤以善產高郵雙黃鴨蛋而馳名中外。雙黃鴨蛋大如鵝蛋,蛋黃如血,蛋白如雪,雙黃鴨蛋蛋殼比鵝蛋質細,有的在蛋的中部還有一道凸起的圓圈,有蛋中之王之美稱。高郵麻鴨產雙黃蛋只占產蛋總數的百分之一左右。

高郵鴨蛋經精製加工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具有松、沙、油、細、鮮、嫩等六大特點,營養豐富,成為席上佳肴,饋贈親友之上品。主要產品品種有:雙黃鹹蛋、松花蛋、真空包裝熟制鹹鴨蛋等。生產企業有中國江蘇高郵鴨集團,高郵市蛋品廠等。

景點

名勝古蹟

[魁樓]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魁樓 ,又稱魁星樓。座落於高郵宋城東南角之上,始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三級,樓閣建築。1984年,當時縣人民政府撥款修葺一新,並按照清代畫樣,恢復第一層重檐迴廊。遊人可沿梯拾級登高遠眺。這裡原為清初大學士王永吉的別墅,王常與孫崇彝等觴詠於此。光緒時增修為蝶園,以後園廢。後來為了紀念,魁樓西一條南北向的路被命名為蝶園路。

位於一個小山坡上,介於淨土寺塔和鎮國寺塔之間,幾乎成一條直線,成了連線雙塔的紐帶,古時候還有關於三者的動人愛情傳說呢!大意是講,由魁樓當紅娘,給兩塔牽線搭橋促成一段美好婚姻的故事。魁樓因造型美觀,而又建築在山坡上,環境優美,周圍的人們都喜歡來這裡放鬆心情、鍛鍊身體,地方!90年代,為了更好的保護魁樓,政府多次對魁樓進行維修,對圍牆進行了修補和加固,並在原碟園處修建市民休閒廣場,使其成為遊人很好的休閒場所。魁樓為高郵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盂城驛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盂城驛位於高郵城南門外館驛巷內,驛站開設於明洪武8年,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古驛站遺存之一,經修復,闢為全國唯一的“郵驛博物館”。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盂城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傳道信息的國家之一。驛站是古代官辦飛報軍情,遞送儀客、運輸軍需的機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郵驛,稱之“國之血脈”。

秦王贏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設郵亭,漢建縣,歷史就莊重地把這土地正式命名為高郵,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把自已的名字與郵傳聯繫在一起的唯其高郵。從此高郵因“郵”而生,因“郵”而興,一支“郵”字歌,從古唱到今。

盂城驛開設於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盂,古代盛飲食、水等的園口。盂城,高郵的別稱,取意於宋代詞人秦少游描寫家鄉“吾鄉如覆盂”的詩句。盂城驛位於城南館驛巷內,明代南北大動脈(京杭運河)上的一處永馬兼備的重要驛證。原規模宏壯,現存有廳堂、庫房、廊房、馬神祠,前鼓樓等古建築,雖歷經蒼桑,但古風猶存,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遺珍”。在國家郵電部江蘇省政府、省各級郵電、文化、城建和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棗1995年間高郵市人民政府堅持修復盂城驛,並在此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唯一的郵驛博物館,使古驛得重光。中國明史學會、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郵電部文史中心聯合於8月17日在高郵召開了於’95郵驛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郵電部於8月17日發行《古代驛站·盂城驛》郵承並在對站內舉行首發式,盂城驛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門廳

廳前懸掛“驛”字燈籠一對,門上方懸掛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題寫的“古盂城對”橫匾,大門左側的綠字白字“郵驛博物館”豎牌為國家郵電部副部長劉平源題寫。大門西側的獅子盤繡球石鼓造型古樸,形象生動,似乎向唱出古代驛站今又重光,迎接各方遊客前來參觀。兩廳後車廂房為存放迎送器具的轎房,兩廂房為通信,運轎工具的驛具房。

高郵市高郵
皇華廳

皇華廳又稱正廳,為五開間明代建築,其功能為傳室政令的場所,驛站管理中心。中三間屏門止方懸掛“皇華廳”匾額,下方為“明、高郵州城圖”,兩側懸掛“訊息通靈會心不遠,置郵傳令盛德留行”的聯。正廳主要陳列驛、馬、船統計表,值班表,分工職責表,《郵驛律》等,廳中為官是接待場面,東房為簽房,學辦理公文之處,兩房為驛站人員構成雕塑,形象栩栩如生。整個廳堂形象地再現了盂城驛當年的生活原貌,游可充分領略到郵驛文化的豐富內涵。後在廂房為《乾隆皇帝視高郵》的微編景觀,西廂房為明清小說《醒世姻》盂城驛審廚夫的繳信景觀。

駐節堂

駐節堂又稱後廳,整個建築的樑柱為明代驛站遺存,是盂城驛的精華所在,雕刻圖案精改剔透,寓意去。本堂為四方賓客接待的地方。屏門上方懸掛“駐節堂”匾額,兩側懸掛中三間為接待官員的晚宴場面,造型生動。東西房為古色古香的寢房。後院為驛卒舍和庫房廚房等地。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鼓樓

鼓樓為十字脊重兩層的古建築,是驛站值更守夜,站崗望,傳鼓報的制高點,亦是今天盂城驛的形象標誌物。頂層下懸掛由該建築設計者、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先生題寫的“鼓樓”匾額,二層懸掛著國家外交部副部長邑人姜恩柱題寫的“飛”,中明史學會執行會長劉重日先生題寫的“置郵傳命”等匾額。底層牆面嵌有《捐款紀念碑》《重修盂城驛記》。治樓梯到明代那驛道急促的鼓聲,再望四方,萬千景象盡收眼底。兩覽河湖,漁帆點點,應塔聳立;在觀平疇,禾稼蔥蔥,綠野無邊;南看通衢,車輪濃濃,晝夜不息;北堂皇古城,高樓處處,日新月弄,真令人心曠神怡。

鎮國寺塔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因寺而名,因在城西,人稱西塔。據《(乾隆)高郵州志》記載:“鎮國禪寺,在州城西南隅,寺外有斷塔。唐舉直禪師建,國朝順治丙申寺毀於火,雍正二年邑人賈國維重修(按:鎮國寺,舊志作光孝寺,今據舉直禪師本傳及現存寺名更正)。”又載:“斷塔,今名西塔在州治西南隅鎮國寺外。舊傳塔有九級,為龍爪去其半,僅存六級,高八丈有奇,圍十丈有奇。邑人李自華增修七層。乾隆四十三年火起,諸級皆毀,遂成空塔。”又載:“唐舉直禪師,懿宗子僖宗弟也,行腳至高郵,得太平倉基地,亟請於朝。詔以其地為鎮國禪院,居之,仍賜號舉直禪師。”塔為方形,仿樓閣式,七層。由於歷代維修,同一個塔體上留下不同時代的建築痕跡,亦因此引起一些學者對建塔年代的爭議。1956年,大運河拓寬,塔被保存於河心島上。1957年該塔被列為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25日,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鎮國寺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景觀
東湖生態旅遊度假景區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東湖度假村位於高郵市馬棚鎮,擁有水陸森林面積400公頃。馬棚,因古驛道上賓士的驛馬在此換騎而得名,歷史上有過飲馬東湖的一頁。清初,這裡是濃蔭蔽日、鬱鬱蔥蔥的水鄉風景勝地,康熙皇帝南巡至馬棚時,鄉賢賈國維在《御試河堤新柳》中云:“最是鸞旗縈繞處,深林搖曳有人家”,當年景致可見一斑。東湖度假村自1998年開放接待第一批遊客,現已成為名播遠近的生態度假旅遊景區,並以具有“野鴨放飛、野生候鳥、野生荷花、野生植被”的水鄉原生風光的質樸、自然、和諧之美,躋身江蘇省20個生態旅遊精品的行列。

東湖的四季,迷人的四季。春天,翠色滿湖,綠得清純。槳聲攪動圈圈綠暈。夜宿林中木屋,仿佛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入夏,修長挺拔的池杉,茁壯秀頎的意楊,婀娜多姿的楊柳,撐起東湖的一方蒼穹。每當秋風蕭瑟,黃葉將東湖鋪就得清幽靜謐,疏朗宜人。凝神屏息的垂釣者,樂園嬉戲的勇敢者,野鴨放飛的觀賞者,都在這兒撿得回歸自然的奇趣。數九寒冬,池杉披雪,湖結薄冰,鄉村俱樂部和林中木屋依然春意盎然。看到冰上滑翔的野鴨,你會覺得年輕許多。中國原駐聯合國大使、高郵人秦華孫游完東湖,興致勃勃,題詩一首:“水水清清碧碧,林林鬱鬱蔥蔥。鳥鳥嘰嘰喳喳,人人歡歡快快。”如今,度假村旅遊休閒項目逐步配套:古樸的龍舟,輕捷的快艇,迤邐的曲橋,爬滿青藤的客房,密林深處的木屋,還有森林迷宮、鴿子廣場、民俗園、珍禽苑、觀魚池、音樂台、勇敢者樂園、鄉村俱樂部等,適應著遊客們廣泛的興趣和多方面的需求。

東湖度假村最能吸引人的旅遊觀賞項目非“野鴨放飛”莫屬。中央電視台、美國華語台曾播出的專題片《養鴨奇人——陸高中》,把陸高中放飛野鴨的絕活稱為“中華奇觀”。陸高中確是奇人奇招,他能讓野鴨聽話。每當他亮開喉嚨,發出特有的吆喝聲,把成百上千的野鴨從林間、蘆葦叢中喚出來,飛落在他面前的水中,追逐、覓食、嬉戲,或作空中舞蹈,或作“水上芭蕾”。野鴨清晨飛出覓食,日暮,即使飛出幾十里以外的也能飛回鴨欄。人與野鴨的和睦共處,給馬棚度假村的生態旅遊作了最貼切的詮釋。

蘆葦場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蘆葦場位於高郵湖東北,擁有5.2萬畝灘涂資源,其中蘆葦面積2萬畝,盪區內河道縱橫交錯,形成“一里橫塘、二里縱浦”的稠密水網。春夏之交,葦葉青青,碧波萬頃;盛夏,滿塘荷花滿湖菱,葦葉沙沙,清香四溢;重陽時節,魚肥蟹壯,數百漁船來往穿梭;深秋時節,蘆花飄白,雲海茫茫。這裡長期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水質清澈透明,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生物豐富多樣,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高郵湖

高郵市高郵市江蘇高郵
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高郵湖,因水位高於運河而稱為懸湖,因位於高郵城西,又稱之為西湖。宋代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平阿湖等12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高郵湖曰:“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

高郵湖是美麗的湖,她既有天賦的自然美,也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甓社珠光”、“耿廟神燈”等。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淡水湖,總面積780平方公里。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放眼望去,湖面上煙波浩渺,天連水,水連天。秋日裡,在夕陽的映照下,天邊的風帆,水面的野鴨,空中的飛鳥,以及岸邊的蘆花組成一幅幅秀麗的風景畫,讓你如痴如醉,久久捨不得離去。

高郵湖,不僅是美麗的湖,也是富饒的湖。其水域寬闊、水質良好,為各種魚類、鳥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盛產青、白、黑、鯿、鯉、鰻等魚類,尤以青河蝦、銀魚、螃蟹更是聞名遐邇;水生植物有芡實、菱角、荷藕、蓴菜等;湖面上水島有鷗、鷺、鶴以及野鴨等常出沒於蘆盪。秀美的高郵湖不愧為是魚族的世界、鳥類的天堂、水生植物的博物館。

歷史名人

高郵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名人:

堯,聞名海內外的中華祖先,屬三皇五帝之一,相傳出生在高郵。據《史記·五帝記》中《索隱》記載:“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據1931年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三阿,在江蘇省高郵縣西北”,“高郵縣有北阿鎮,離城九十里,即晉時三阿”。金湖縣塔集鎮(歷史上一直屬高郵,1960年劃歸金湖縣)周圍一帶確有“三阿’之稱,即北阿、下阿、平阿,到目前,當地農民在農曆臘月二十四送灶神時,在灶符上落款上還寫著“高郵西北北阿鍥’。

孫覺(1027—1090)字莘老,北宋高郵人。曾任湖州、廬州、潤州、蘇州、福州、毫州、揚州、徐州等地知州,右諫議大夫,吏部侍郎兼右選,龍圖閣學士兼侍講。莘老,精通經學韜略,著作頗多,著有《周易傳》《春秋傳》等。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曾同蘇軾、秦觀、王鞏等登東嶽廟載酒論文。

秦觀(1049一1100)字太虛,後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高郵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他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等,為宋“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元豐元年(1078年),秦赴京應試,路過徐州拜訪蘇軾,秦觀作《黃樓賦》,蘇軾以為秦觀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高郵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台。

汪廣洋( 一1339年)明朝大臣,字朝宗,高郵人。官至都諫官、參政,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右丞相等。曾被朱元璋稱讚為“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後因牽連,謫海南賜死。著作有《鳳池吟稿》八卷。 王磐(1470—1530)明代散曲作家、畫家,亦通醫學。字鴻漸,高郵人。少時薄科舉,不應試,一生沒有作過官,盡情放縱于山水詩畫之間,築樓於城西,終日與文人雅士歌吹吟詠,因自號“西樓”。所作散曲,題材廣泛。正德間,宦官當權,船到高郵,輒吹喇叭,騷擾民間,作《朝天子·詠喇叭》一首以諷。著有《王西樓樂府》。

王永吉(1600---1659)明朝大臣,字修之,號鐵山,高郵人。曾任山東大理卿,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國史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事,為官清正廉潔。市博物館至今保留著王的遺冠和遺笏

吳三桂(1612一1678)明清之際高郵人,遼東(今遼寧·遼陽)籍,字長白。從小在郵習武,後中武舉,以父蔭襲軍官。明末任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駐防山海關。李自成克北京,招他歸降。不從,反致書多爾袞,引清兵人關,受封為平西王。以為清兵先驅,鎮壓陝西、四川等地農民起義軍。後會同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地區,殺明永曆帝。鏇奉命鎮守雲南,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勢力。清為加強統一,下令撤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舉兵叛亂,自稱周王。十七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式。不久病死。孫子繼位,鏇為清所滅。

賈國維(1671—1743)字奠坤,一字千仞,高郵人。殿試中探花。康熙第四次巡經高郵時。賈獻上《萬壽無疆》《黃淮永奠賦》,契合帝意,受到褒獎,並隨帝入都,後康熙第五次南巡,賈又隨帝而行,帝賜宮衣等。後任《佩文府》纂修官兼校勘官,《康熙字典》纂修官。著有《太史算》《望塵集》等。
王安國(1692—1757),字書城,號春圃,王念孫之父。王氏祖上居蘇州,明初遷高郵。王家世代書香,王安國稟承家訓,從小精讀四書五經,雍正二年以殿試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廣東學政,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王氏祖上素貧,王安國雖居官高位,但為人耿直、清廉。“由巡撫人為尚書,衣食器用不改於舊。”王安國六十四歲去世,乾隆賜白金五百治喪,諡文肅。著作有《王文肅公遺文》一卷,《補遺》一卷。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揚州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
寶應縣
縣級市儀征市高郵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