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海州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海州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州區是連雲港市“三個主城區之一”中心城區,位於連雲港市區南部,東部與連雲港市連雲區、東辛農場毗鄰,南部與灌雲縣交界,西部與東海縣相連,北部以新沭河為界與連雲港市贛榆區相望,海州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2014年年底,全區行政區域面積697.09平方千米。總人口110.1萬人,轄13個街道、4個鎮、86個行政村、104個社區。海州區河流縱橫交錯,水陸交通便利,中國四大磷礦之一的錦屏磷礦位於境內。 海州有印跡可考的歷史1萬年,建城2000多年,先秦時期置縣,公元前212年建郡,1500年前設州,擁有將軍崖岩畫、孔望山摩崖造像、漢代圓雕石像、“五大宮調”、九庵十八廟等諸多國家級文化遺產,有國家和省市級文保單位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6類205項。

基本信息

歷史

民國以前

海州區海州區

海州歷史悠久,據最早的歷史地理書《禹貢》記載,海州在夏商時期屬九州之一的徐州。周朝時,將原來徐州之域分為青州、兗州,海州屬兗州。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屬郯國。秦朝屬東海郡。

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東漢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三國魏時屬東海國。

西晉隸屬於徐州東海郡。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立青州、冀州。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

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廢東海郡,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置總管府。武德七年(公元625),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海州屬河南道。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東海郡復改為海州。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海州入吳國。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公元959),為後周所占。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8),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3),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2),海州改為西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後改為海寧府。至元二十年(公元1284),海寧府改為海寧州,屬淮安路。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2),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從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屬安徽省淮安府。康熙五年(公元1662),淮安府復歸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裁州存縣,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治海州城內。同年4月,析東海縣東南境11鎮置灌雲縣。民國3年6月,江蘇省劃設5道,東海縣隸屬徐海道。民國16年4月,道廢除。民國18年,海州劃為東海縣第一區,區公所設于海州城內。民國22年後,江蘇省試行行政督察區制,東海縣先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和東海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于海州城內。

民國28年3月,日軍侵占海州後建偽縣政權,後成立東海縣治安維持會和偽東海縣政府;民國東海縣政府轉移農村,至民國30年冬解體。民國35年,第八行政區屬徐州綏靖公署,轄區及行政專員公署駐地未變。

解放之後

民國37年11月6日,駐守海州地區的國民黨44師棄城西撤。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海州,中國共產黨新政權合海州、新浦及東境連雲市成立新海連特區,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公署,下轄新海市、連雲市和雲台辦事處。同年11月15日,成立以海州城為中心的新海市錦屏區,區公所設于海州城內。

1949年11月25日,新海連特區改稱新海連市,錦屏區隸新海連市。1949年12月,東海縣河南鄉劃歸錦屏區。1950年5月1日,新海連市與東海縣合併稱新海縣,同年11月,改錦屏區為新海縣第四分區。1950年12月,撤新海縣,恢復新海連市建制,同時改新海縣第四分區為新海連市錦屏區。

1952年7月,錦屏區易名為海州區,仍隸新海連市。1952年8月後,東海縣富安鎮劃歸海州區。1953年1月,新海連市改屬江蘇省。

1953年11月,經海州區首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成立海州區人民政府。1955年11月,海州區人民政府改稱海州區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政社合一,稱海州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新海連市改稱連雲港市,海州區隸屬關係未變。1963年5月,改海州人民公社稱海州區人民委員會。1969年11月,成立海州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復稱海州區人民政府。

1978年,海州區增設幸福路街道辦事處,下設新增劃的幸福路、紅旗、洪門、江化、車站、新海、文化7個街道居民委員會;改海州街道辦事處為硯池街道辦事處,領硯池、市橋、南中、鼓樓、中大街、新建、東門、西門、雙龍9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1983年6月,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並海州、新浦兩區為新海區。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覆,海州、新浦兩區分治,恢復海州區建制。

1992年6月,經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區政府派出機構。

行政區劃

海州區轄4個街道、2個鎮:海州街道、幸福路街道、朐陽街道、洪門街道、新壩鎮、錦屏鎮。

歷史沿革

海州區海州區

1983年6月23日經省政府批准,將新浦、海州兩區合併為新海區,管轄包括新浦、海州及錦屏、新壩公社和新浦農場。1986年6月國務院批准,新海區劃分新浦、海州兩區。

?年,海州區轄朐陽、錦屏2鎮,洪門、新壩2鄉和海州、幸福路2個街道辦事處。

2000年,海州區轄4個街道、2個鎮:幸福路街道、海州街道、朐陽街道、洪門街道、錦屏鎮、新壩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44759人,其中:海州街道22423幸福路街道20612朐陽街道20945洪門街道13438新壩鎮31024錦屏鎮36317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4個街道、2個鎮。(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海州區海州區

海州街道 轄:5個社區居委會(鼓樓社、新建、雙龍、硯池、南門)。

幸福路街道 轄:5個社區居委會(文化、幸南、幸中、西大嶺、江化)。

朐陽街道 轄:3個社區居委會(西門、錦化、孔望山);4個村委會(西門、園林、網疃、孔望山)。

洪門街道 轄:2個社區居委會(紅旗、洪門);2個村委會(新莊、洪門)。

新壩鎮 轄:16個村委會(大屯、大穆、未口、樊莊、普安、新西、新壩、四里、陳戶、武圩、牆框、沙杭、王付、小盪、朱圩、大井)。

錦屏鎮 轄:3個社區居委會(東山、中山、西山);11個村委會(劉頂、新海、李圩、桃花、酒店、崗嘴、獅樹、陶灣、朐山、范莊、許莊)。

地理

海州區錦屏山

地形地貌:海州區地形以平原為主,約占總面積的80%。境內地勢低平,平原高山齊觀,河湖丘陵、灘涂俱備,平均海拔為5米。錦屏山馬耳峰海拔為427.7米,為全區最高點。平原占總面積80%。城區南側有錦屏山、白虎山,東部有較著名的孔望山、石棚山等。

孔望山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城東,在錦屏山的東北麓,是南雲台山的余脈。

在孔望山和錦屏山之間,有一座高不過百米的小山——石棚山,距市區僅5公里。

錦屏山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因山色錦繡,美如畫屏,而被康熙皇帝命名為錦屏山。

氣候:海州區氣候條件優越,屬於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受海洋調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適中,雨熱同期。常年平均氣溫14度,最冷月份為1月,最熱月份為7月。降水量904.8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

水文:玉帶河橫貫區境北側。最南面是與灌雲縣交界的泊陽河,向東直通黃海。城西有全市最大的薔薇河,它不僅是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民眾生活的主要用水資源,更是全市人民唯一的飲用水源。

資源

農業、煤炭、煤矸石等資源十分豐富。農業資源豐富,現有耕地12萬畝,林地3萬畝,水域5萬畝。近幾年來,不斷加大農業機構調整力度,建成了新壩無公害菜豆、傲來牌珍珠鳥、興順牌紅提葡萄等省級無公害品牌和3個無公害生產基地,形成了精細蔬菜、優質瓜果、特種養殖、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是市區重要的“菜籃子”。

經濟

服務業

海州區工業區

近年來,我區在強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狠抓以商貿旅遊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促進了全區服務業水平不斷提升。“十五”以來,本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6%;2004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1億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在面臨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和完善城市功能歷史任務的同時,服務業也面臨著快速發展的重要契機。今後一段時期,我區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區域差別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縱深整合地方特色資源,突出發展生產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不斷最佳化服務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發展質量,使其與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相協調、相促進。到2010年,全區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9:61:30,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較快上升,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達50%左右,著力把海州打造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

農業

海州區位於市區西南部,總面積15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萬畝、水域5萬畝、林地3萬畝,山石資源豐富),人口14萬。農業生產水稻小麥蔬菜花卉水果、生豬、水禽、珍禽(其中洪門古安梨曾為歷代貢品),是連雲港市區重

海州區農業

要蔬菜及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目前全區形成1萬畝生態林,1千畝歐亞葡萄園,5千畝無公害蔬菜基地,5百畝孔望山盆景園,30萬羽無公害珍珠雞養殖園,5萬頭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等觀光農業,已被確定綠色食品1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4個,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6個。

海州區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屬於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受海洋調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適中,雨熱同期。常年平均氣溫14度,降水量904.8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適宜於南北兼容的生物生長繁育。

海州區農業充分發揮城郊特色,觀光農業特色,以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特色種養殖基地為主要發展方向,以“海州裕苗蔬菜基地”為龍頭企業,運作朐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的“錦翠”牌番茄、翡翠黃瓜等無公害蔬菜逐步走入市場和超市;珍珠雞,年產量達30萬隻,珍珠雞蛋、烤雞等系列產品已大量投放市場;500畝花卉盆景基地與孔望山景區溶為一體,相得益彰;紅提葡萄、芙蓉烏等特色種、養殖基地正飛速發展。

工業

自2003年換屆以來,新一屆政府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把振興工業作為富民強區攻堅的主要戰場,作為全面推進小康工程的關鍵舉措,作為增強執政能力的具體實踐,堅持外向驅動,突出龍頭帶動,狠抓項目推動,克服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4年國家巨觀經濟政策偏緊等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全區工業發展呈現出引進項目體量大、規模效益好、建設速度快的良好態勢,園區的軟硬環境建設、工業項目產出效益等方面都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4年底,全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9億元、全部工業稅收7601萬元,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55.6%、73.5%,工業企業對全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增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牢固樹立項目為先、服務至上的理念,強化重點項目的全程服務,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全區工業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2003年以來,全區總計引進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1個,計畫總投資11.8億元,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8億元。截止目前,已經竣工投產35個,在建26個,累計安排就業人數達5000多人。這些項目的引進建設,在促進全區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二是工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招商引資工作過程中,不僅注重工業項目數量的增加,更加注重工業項目的體量規模。2003年,全區共引進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17700萬元,項目平均投資1180萬元;2004年,共引進投入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達到31個,總投資54638萬元,項目平均投資1763萬元;今年以來,全區引進投入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達到45940萬元,項目平均投資突破3000萬元,與2003年相比,項目單體規模增長了154.2%。同時,工作中我們強化導向,狠抓關鍵,突出培育引進對我區產業發展有深遠影響的重大項目,全區的重大項目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簽約引進了投資3億元的鏇挖鑽機項目、投資1.2億元的全自動紡絲卷繞機設備項目、投資1億元的流體裝卸設備項目、投資1.2億元的鷹游紡機三期項目和投資1.1億元的力龍紡機項目,為夯實我區經濟發展後勁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是項目整體質量不斷提高。在投資額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從簡單的加工製造到自主研發,產品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也在逐步的由弱

變強。天明紡機、遠洋流體、鷹游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都有了自己的研發隊伍,形成了自己拳頭產品,相互配套的規模經濟也正在形成。如連雲港遠洋流體設備裝卸有限公司自行研製的高新技術產品,目前國內市場占有率約占80%。

四是園區支撐作用日趨明顯。海州開發區和洪門工業園區,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政策支持、強烈的招商意識,通過近幾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的發展,園區對全區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並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從投入規模看,2003年以來進入園區的500萬元以上項目中,87%集中在兩個園區,並且園區的項目平均投資是其他鎮辦的2倍多;從銷售收入看,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21.55%提高到2004年的45.74%;從財政收入看,海州開發區、洪門辦事處2002年財政收入分別是1041萬元、663萬元,2004年提高到1800萬元、1090萬元,分別增長了72.9%、64.4%。

洪門工業園區

洪門工業園區地處本市市區西大門,規劃面積1.01平方公里,是海州區主要的工業集中區之一。園區緊鄰204國道,距汾灌高速公路僅1.5公里,西至民航機場20公里,東距港口30公里,北到火車站不足5公里,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網路。園區自2003年開發建設以來,始終堅持“以招商引資為主題、以基礎設施為主導、以項目建設為主線”的發展思路,加大投入、科學規劃、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先後投入2000餘萬元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鋪設了經四路、經五路、緯二路、緯三路等園區道路近5公里,架設“洪門線”、“新浦線”兩條10KV供電線路,並配套實施了沿路排水、亮化、綠化工程,基本實現了“七通一平”,為進區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目前,園區進區項目已達40個(含已簽約項目),其中建成投產24家,年內可產生稅收近700萬元。2007年基礎設施方面:園區已完成了經四路、緯三路西段、11家廠區綠化工作以及經四北路、緯二路、創業園主幹道建設工程及緯二路西段供電線路延伸工程,園區硬體環境明顯改善,創業園已完成兩棟標準廠房的建設任務。2007年工業園區新上項目14個,其中過5000萬元項目1個;總投資過2000萬元項目5個。

旅遊

海州區孔望山

海州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的搖籃,秦置朐縣,歷史綿延2000多年,向為歷朝州、郡、縣之治所及東海、贛榆、灌雲、沭陽等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以“淮海巨鎮”和“東海名郡”著稱。

海州區境內山川秀麗、風光迷人,資源豐富、遺存眾多,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目前,已有國家4A級風景區一個,國家3A級風景區兩個。主要景區有孔望山、石棚山、桃花澗、白虎山、海州古城等,全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0餘處。

其中,海州古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十一年(512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此立秦東門,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發的門戶,素有“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譽。90年代以來,相繼修復了古牌坊、鐘鼓樓、百子庵、雙龍井、朐陽門廣場等景點或標誌性建築。城內的道路、沿街的店鋪及景觀建設,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有著“蘇北夫子廟”之稱。

海州區孔望山

孔望山風景區:孔望山景區,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距市區2.5公里,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這裡有原始社會新時器時代祭海的杯盤石刻,有秦王朝的東大門遺址;有中國最早的東海神廟遺址;有迄今為止中國唯一的漢代圓雕石象;有北齊年間的千年古剎;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官宦文豪的題刻;特別是東漢摩崖造像的發現,取代了敦煌莫高窟“中華母窟”的桂冠,證實了以孔望山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價值無法估量,堪稱國寶。加之那巧奪天工的龍洞,神奇美麗的傳說,“華夏第七十一福地”的稱謂享譽海內外。

1、佛教摩崖造像,位於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勢鑿成。現存造像105個,分布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山崖上。造像有佛、菩薩、弟子、力士和供養人。大多反映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傳統。本生故事有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圖。佛教故事有“說法圖”、“涅磐圖”等。

2、龍洞庵,位於孔望山南側,始建於北齊年間,唐中宗時改建為龍興寺。明代於舊址上重建,更名“龍洞庵”。“文革”中龍洞庵也遭受了劫難,塑像被毀,文物流散。龍洞庵的整個建築以大殿的山門為一中軸線,組成一個高低錯落,左右對稱的建築群。從山門拾級而上,穿過圓洞式山門,進入院中,單檐硬山頂的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的佛像,兩側是阿儺和迦葉兩個弟子。兩側周圍是十八羅漢彩繪塑像。前山門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彌勒佛,後是韋馱塑像,兩側是四大天王。東廂房是觀音殿。整個建築輪廓雄渾,氣勢壯觀。大殿兩側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蒼翠欲滴。東側有棵始植於宋代的糯米茶樹,春季花開時節,菊院清香。院內還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

3、孔望山杯盤刻石,位於孔望山的最高處,是在一塊天然大石上鑿成。大石全形如硯,故稱“硯石”,大石略呈長方形,東西320厘米,寬200厘米,厚70—120厘米,底部有三塊小石支撐。大石東段鑿成平面,平面正中有一直徑40厘米的盤形凹刻,周圍有8個標形凹刻。大岩東北端厚壁上鐫有隸書體“硯石”兩字,字徑14厘米。孔望山杯盤刻石是東漢時期祭祀東海君之物。

4、孔望山石象,位於孔望山摩崖造像東約70米處,石象為主體圓雕,是依一塊花崗岩巨石的自然形狀雕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軀體還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長4.8米,背寬3.5米。象身西側有一高88厘米,寬49厘米,深0.2厘米的陰鑿凹面,系未見刻銘的題榜。象身東側以陰線刻一高113厘米,寬62厘米的方框,內刻隸書體“象石”二字。在刻銘與象前腿之間,有一個平面淺浮雕象奴,高92厘米,頭帶“T”字型髮髻,雙腳帶有腳鈴,右手持一鐵鉤。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蓮花。

5、龍洞石刻,位於孔望山龍洞庵兩側“龍洞”的內外石壁上。題刻20多處,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龍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為豐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陳文燭寫的《孔望山銘》。有明代嘉慶時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書題刻“歸雲飛鳥”,還有明邵瑞良的“歸雲洞”題刻。明代林廷玉的詩刻:“看龍洞偶成,幻化成溟濛,丹崖一洞空。地靈呼即應,應是訝相逢。”還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詩刻,最具代表性,詩曰:“龍洞良宵月照,黃花滿地秋香,此時此會文彥,一殤一詠情長。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東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憶綢繆。”字型嚴謹,風格古拙,筆力遒勁,風格猶如宋篆,而且寫景抒情,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6、東海廟遺址及東海廟碑,位於孔望山西南端,碑的內容為東海相桓君修繕東海廟的緣起、經過及“尊靈祗、敬鬼神”的宗旨。碑背有一行17字:“闕者,秦始皇所立,為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

海州區桃花澗

桃花澗風景區:桃花澗景區,為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坐落在錦屏山南麓。景區內有眾多歷史遺址,豐厚的文化內涵。其中,將軍崖岩畫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部反映東夷部落生活的歷史畫卷,被譽為“東方天書”;桃花澗舊石器遺址出土了眾多的舊石器,向世人展示了四、五萬年前東夷民族和大自然抗爭的文化史章。此外,在桃花澗的東北側還有紫竹庵、彩雲硯等遺址,並有多處古人的石刻銘文。

1、桃花澗,是錦屏山最大最長的一條山澗,全長4.4公里,發源於馬耳峰,“兩岸桃花夾古津”的美景重現人間。桃花澗兩側象形石很多,形態各異,造型逼真。有形似兔子的,稱之為“玉兔望月”,名列桃花澗景區奇石之首。向桃花澗南側的崖頭上看,整個山頭像一個猿人的頭部,而且五官相當清楚,這處景點叫做“猿人嘯峽”。“猿人嘯峽”的下方有一巨石形似觀音,稱之為“觀音說法”。它的對面有一處古祭台,祭台中間供奉的是石祖,又叫“泰山石敢當”,當地人稱之為“石乾大”。在桃花澗景區既有石祖崇拜,,又有石母崇拜,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在桃花澗的入口處,一股清泉順石而下,這兒叫做“石門流水”,這裡有青峰、怪石、古潭、流水、蒼松,也是桃花澗里最精彩的一段。到了石門口的觀景平台上,可看的東西很多。對面山崖上叫“仙人曬靴”,澗南的山崖有“母子情深”。

海州區將軍崖岩畫

進到桃花澗里,景色清幽,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澗南岸還有很多野生的杜鵑花,俗稱映山紅,這是桃花澗的又一大奇觀“懸崖杜鵑紅”。再往前行,還有“仙人指路”、“雙龜探澗”、“三蟾趕日”、“萬卷經書”等奇石,自然美景盡收眼底。

2、將軍崖岩畫,又被譽為“東方天書”。該岩畫位於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因崖壁上原有人、馬的圖象而得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國發(1988)5號文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畫共分三組,分布在崖下一塊混石岩構成的覆缽狀山體上。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岩畫的線條寬淺不一,斷面呈“V”形,面壁光滑,應是以石器鑿磨而成。岩畫所處的位置海拔高度為20米。

考古還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甚至遠在1萬至2萬年前,將軍崖這一代依山傍海,氣候溫暖溫潤,適宜於原始農業和漁獵經濟的發展。200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專家在將軍崖南側就發生了很多1萬年前人類使用過的石器。這表明,早在萬年以前,這一帶就生活著上古時代的東夷先民。岩畫的內容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對農作物、天體星象、鳥獸的崇拜和依附意識,是當時生產生活圖景的一幅真實寫照。

3、桃花澗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桃花澗的兩岸,磷礦家屬樓的後側,坡積厚約兩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唯一含有小石葉工藝的遺址。這片遺址的時代為舊石器晚期,花文化類型上屬於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約四五萬年,甚至更遙遠。經考古發掘,發現了不少打制石器,其中包括船形石核,漏斗狀石核,石片刮削器等。

4、女陰石刻遺存,也叫石母、始母石。在將軍崖的下面,站在這個位置,如果朝東望和朝西望,就會發現這兩兩邊的山頭很像兩隻石獅,中間一塊巨石就是繡球,民間稱為“雙獅抱球”。女陰石就到這兩個獅子中間的山坡上,經專家初步分析,這很可能是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女陰石刻,它與贛榆徐福村和錦屏山桃花澗里發現的“石祖”,也就是“男陰”崇拜,同樣是人類生命和生殖崇拜的產物。

海州區石棚山

石棚山風景區:石棚山景區,為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是宋代文學家石曼卿、蘇東坡的宦遊之地,自古聞名遐邇。石棚山的得名是因為山上有一處天然石棚,據《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山有巨石,復壓岩上如棚因名,一名萬花岩,又名錦岩山。”山上滿布奇石,佛手岩、天蟾獨躍、犀牛斗象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景區內除漢糜竺墓、宋石曼卿讀書處、明張公去思碑、清錦岩碑林等原有的名勝古蹟之外,近年又投資數百萬元新建了虹橋、交華亭、花徑、石棚山莊諸景。該景區地處城郊,資源豐富,是海州“三山一澗一古城”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特產

加吉魚:加吉魚,是海州灣的名貴經濟魚類,屬鰓科,學名真鯛。魚群多活動於前三島一帶。加吉魚是肉食性魚,肉質最美,嫩似豆腐,味鮮勝仔雞,頭尤鮮美,越嚼越香。民間素有“加吉頭,馬鮫居,鰳魚肚皮唇唇嘴”之說。加吉魚又因身形優美,色彩吉慶,常被人們捧上喜宴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