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淮陰區,隸屬於江蘇省淮安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平原的腹地,東與淮安市、漣水縣相依,南瀕洪澤湖,西與宿遷市泗陽縣相鄰,北隔六塘河與宿遷市沭陽縣相望,中間半環抱清江浦區。介於北緯33°22′—33°56′,東經118°56′—119°09′之間,南北長62.5千米,東西寬38.5千米,總面積為1264.10平方千米。 淮陰區因古代縣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為陰)而得名。截至2016年,下轄14鎮、7鄉 ,總人口93.3603萬人。 2016年,淮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5.72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9.0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2.3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4.28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15.85:41.86:42.2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754元。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夏,淮陰以淮河為界,分屬徐、揚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稱為東夷、淮夷之地。

韓信故里 韓信故里

春秋末,屬吳。吳被滅後屬越。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楚國屢侵泗水流域,淮陰歸屬時越時楚,後來終屬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屬泗水郡(一說屬東海郡,也稱郯郡),淮陰縣治所設在今楚州區。

西漢初,分出淮陰縣西南地域置富陵縣(今洪澤湖內和洪澤、盱眙的部分地區)。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韓信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邑。十一年,韓信被殺,淮陰侯國取消,仍稱淮陰縣。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富陵為其屬縣。

新莽,改淮陰為嘉信,並改臨淮郡為淮平郡。

東漢初並臨淮郡入東海郡,淮陰縣屬之,且撤富陵縣,其地入淮陰縣,永平十五年(72年)分臨淮郡故地立下邳國。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國名廢除,仍為臨淮郡,淮陰屬之。

三國時屬魏,魏承漢制,沒有變更。

西晉初,仍屬臨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廣陵郡治於淮陰,至晉元帝渡江,廣陵郡移去,其間共三十四年。

東晉以征北、鎮北將軍,青兗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鎮淮陰,淮陰遂為重鎮。永和八年(352年),荀羨以北中郎將徐州刺史鎮守淮陰。他認為淮陰舊鎮“地形都要,水陸交通,易以觀釁,沃野有開殖之利,方舟運漕”,卻“無地屯兵”,因而在秦漢故城(即甘羅城)之南一里許,營造新的城池(後來的淮陰故城,今碼頭鎮附近),自此淮陰為南朝國防要地。

南朝劉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領,劉宋於淮陰僑置兗州鎮,泰始七年(471年),改稱北兗州。蕭齊建元四年(482年),兗州鎮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復立東平郡於淮陰,領壽張、淮安二縣。

洪澤湖 洪澤湖

梁改為淮州,郡治淮陰故城,縣改稱懷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蕭弄璋為北兗州刺史,州民發兵拒之,於是淮陰復稱北兗州。侯景派直閣將軍羊海幫助蕭弄璋,羊海帶著隊伍投降東魏。東魏踞淮陰,仍稱淮州郡懷恩縣。陳太建五年(573年),吳明徹伐齊,十一月,淮陰城降陳。九年(577年初),沒於後周,恢復縣名為壽張。再立東平郡,和蕭齊時一樣。

隋初,復為淮陰郡,不久廢淮陰郡為淮陰縣。大業初(605年),並淮陰于山陽縣(今楚州區)。

唐武德初年,恢復淮陰縣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陰第二次併入山陽縣;乾封二年(667年),淮陰又從山陽劃出恢復縣建置。

五代至北宋時,仍稱淮陰縣。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劃出淮陰縣西境置吳城縣,三年後又復歸淮陰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縣為鎮;後一年復為縣。金皇統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與金和,約以淮水中流為界,於是淮陰縣淮河以北的地方(吳城鎮、金城鎮)都割給了金人。金以吳城鎮(沿淮北岸一線)隸臨淮,金城鎮(淮河北岸北部地區)隸漣水。南宋也在嘉定七年(1214年),將淮陰縣治所遷徙到八里莊(《光緒丙子清河縣誌》疑為韓信城)。其後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陰降金,改為鎮淮府,次年,即為南宋江淮安撫制置使趙善湘收復(淮陰自秦設縣至南宋,縣治均在淮河南岸——今碼頭鎮境內或附近)。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首次設定清河縣,屬清河軍。1274年,淮東制置使李庭芝遷縣城於大清口(也稱泗口,約今袁集鄉桂塘村),同時(或前後),劃出原淮陰縣東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縣。清河縣建立3年(遷縣城後僅2年),地入於元。

元初,清河、淮陰、新城三縣並置,撤銷清河軍,以縣屬淮安路錄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陰入山陽,淮陰於是四入山陽,而清河因為後成立而獨自存在。泰定元年(1324年)黃河決口,大清口縣城被毀,縣尹耶律不花遷清河縣城於甘羅城,清河始得淮陰故地而縣境及於淮水之南。天曆元年(1328年)縣尹達魯花赤哈麻又因甘羅城地僻水惡,居民甚少,遷縣城於小清口之西北。離淮陰故城十里遠,開始沒有城牆,後來因戰事需要,築有東西北三面城牆(南面臨河),邊長3.5千米(今碼頭舊縣)。

劉老莊 劉老莊

明初,清河縣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碼頭舊縣),嘉靖年間,大清口淤塞,黃河全經小清口入淮,縣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楨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戰亂並起,復遷治甘羅城。

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河縣治仍遷小清口西北(今碼頭舊縣),隸屬淮安府。康熙中,縣城屢圮於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蘇巡撫陳宏謀上疏請求移治,獲準後於次年遷至山陽的清江浦,而割山陽靠近清江浦十餘鄉併入清河,清江浦成為清河縣的新縣治,除南界棠涇(今周橋)、青州澗(今氵義河),仍屬山陽外,古淮陰之地全部歸清河縣所有。

民國初,廢淮安府,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三年(1914年),清河縣復稱淮陰縣(與河北省清河縣同名之故)。仍設治於清江浦。並設淮揚鎮守使衙門、淮揚道伊衙門於此,淮陰為其屬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淮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清江浦,淮陰縣為其管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軍入侵江南,江蘇省政府遷避於此。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1日,日軍侵占清江,江蘇省政府遷至淮東,淮陰縣政府在縣內農村活動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淮陰抗日民主政府在縣境北鄉花莊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新四軍解放淮陰城,取清江浦簡稱成立清江市,農村仍為淮陰縣。不久,蘇皖邊區政府成立,駐清江。淮陰縣為其所屬。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清江,其淮陰縣政府、淮陰專員公署均設於此;中國共產黨政府機關撤出清江市活動於北鄉農村。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軍解放淮陰城,淮陰城區與淮安城區合併為兩淮市,市府駐地清江浦。農村為淮陰縣。

1949年10月,官盪區劃入漣水縣。

1951年1月,縣城從淮陰縣劃出,單列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搬遷至王營鎮,因前進街太窄,在西馬路口西北角(現市人民醫院一院北宿舍區內)設署辦公(時為草屋)。

1952年,成立蔣壩區。

淮陰城區 淮陰城區

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再次合併,成立淮陰市。

1964年10月,市縣再次分置為淮陰縣和清江市,但淮陰縣政府仍駐清江博古路現“蘇皖邊區政府舊址”內。

1972年淮陰縣政府遷至王營鎮北京路73號。

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淮陰縣為其所屬。

2001年1月1日,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轄區不變。7月,淮陰區行政中心從北京路73號搬出分散辦公(區委區政府在人民銀行大樓內辦公,人大政協在勞動局、國土局大樓內辦公),並選址在工業園附近新建淮陰區行政中心。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淮陰區下轄14個鎮:王營鎮、趙集鎮、吳城鎮、南陳集鎮、碼頭鎮、三樹鎮、西宋集鎮、吳集鎮、漁溝鎮、丁集鎮、五里鎮、徐溜鎮、王興鎮、棉花莊鎮,7個鄉:韓橋鄉、凌橋鄉、劉老莊鄉、古寨鄉、新渡鄉、袁集鄉、老張集鄉。淮陰區政府駐王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淮陰區位於江蘇省北部平原的中心,南瀕洪澤湖,東隔鹽河與漣水保灘相鄰,北隔六塘河與沭陽錢集相望,西隔大運河與泗陽毗鄰。介於北緯33.22°—33.56°,東經118.56°—119.09°之間,南北長62.5千米,東西寬38.5千米,總面積1264.1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034.4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1.83%。水域面積257.0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8.17%。  

地形地貌

淮陰區地貌形態為黃泛沖積平原。地形平坦,以廢黃河為分水嶺,向南北兩側逐漸傾斜低洼。運北地區,海拔10—12米,其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呈微波形斜面,而其中有部分窪地(夏家湖地區),海拔僅9—10米。運南地區,海拔在14—16米之間,稱做西南高平原,其地勢由北向洪澤湖邊呈波狀傾斜。  

氣候特徵

淮陰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交界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風顯著。  

自然災害

淮陰區主要災害性有大霧、低溫、寒潮、霜凍、乾旱、高溫、強對流天氣、大風、暴雨、颱風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五河口 五河口

淮陰區地表水資源總量年平均值約為6.4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量約1.58億立方米,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年降水量基本穩定在1000毫米左右)。正常年和中等乾旱年,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水資源的特點是:地表徑流比較豐富,約占地表水總量的24.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土地資源

淮陰區土地總面積126400公頃,其中耕地650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1.04%;園地1260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0%;林地14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09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3%;交通用地面積270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水域2572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0.3%,未利用土地815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16年,淮陰區探明岩鹽、芒硝儲量分別高達270億噸、12.8億噸。此外還有碳氫鈉石、粘土礦、天然氣、石油、硼礦、碘礦等多種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末,淮陰區總人口為933158人,比2014年末增加1607人。全年出生人口12910人,出生率為13.85‰;死亡人口2414人,死亡率為2.59‰;自然增長率為11.26‰。  

截至2016年末,淮陰區總人口為93.3603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445人。全年出生人口10916人,出生率為11.69‰;死亡人口2777人,死亡率為2.97‰;自然增長率為8.72‰。    

民族

淮陰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壯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淮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0.5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4年增長10.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6.76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169.47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164.33億元,增長11.5%。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14年的17.3:43.3:39.4,調整最佳化為16.67:42.31:41.0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288元,增加4665元。  

2016年,淮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5.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9.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9.05億元,增長0.5%;第二產業增加值182.39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184.28億元,增長13%。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15年的16.67:42.31:41.02,調整最佳化為15.85:41.86:42.2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754元,增加4466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5年,淮陰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83.0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26.42%。其中:固定資產項目投資247.6680億元,增長33.32%;房地產投資35.3389億元,下降7.22%。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4.6186億元,增長17.86%;第二產業投資211.1357億元,增長29.82%;第三產業投資67.2526億元,增長17.36%。

2016年,淮陰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39.5569億元,比2015年增長19.98%。其中:固定資產項目投資304.5450億元,增長22.97%;房地產投資35.0119億元,下降0.93%。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9.6251億元,增長108.4%;第二產業投資256.7459億元,增長21.6%;第三產業投資73.1859億元,增長8.82%。    

財稅收支

2015年,淮陰區財政總收入51.4957億元,比2014年增加3.3149億元,增長6.9%。其中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43.9435億元,增加4.7525億元,增長12%;公共預算收入中各項稅收收入36.7519億元,增加3.5356億元,增長9.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6.3624億元,增長7.66%。全年教育支出7.5646億元,增長2.26%;醫療衛生支出6.3224億元,增長1.9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7679億元,增長5.0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1.2799億元,增長35.81%;環境保護支出1.6291億元,增長6.66%;科學技術支出1.9503億元,減少18.69%;農林水事務支出15.7228億元,增長10.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7124萬元,增長56.65%;財政對社會保障基金補助支出2.3288億元,減少6.65%。  

2016年,淮陰區財政總收入48.8121億元,比2015年減少2.6836億元,下降5.2%.其中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40.5759億元,減少3.3675億元,下降7.7%;公共預算收入中各項稅收收入30.1207億元,減少6.6312億元,下降10%。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2.7121億元,下降5.5%。全年教育支出8.5438億元,增長12.94%;醫療衛生支出6.4868億元,增長2.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7817億元,增長0.1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4.5467億元,下降59.69%;環境保護支出6583萬元,下降59.59%,科學技術支出2274萬元,下降88.34%;農林水事務支出18.1312億元,增長15.3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158萬元,下降55.67%;財政對社會保障基金補助支出2.0804億元,下降10.67%。  

人民生活

2015年,淮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280.3元,比2014年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02.6元,增長9%;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18339.7元,增長9.2%。全區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為31.6%。  

2016年,淮陰區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20141元,比2015年增長9.8%;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6.4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93.2元,增長8.4%。全區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為29.8%。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5年,淮陰區糧食種植面積139.49萬畝,比2014年增加0.3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8.75萬畝,減少0.28萬畝;蔬菜種植面積47.75萬畝,增加1.23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4.45萬噸,增加0.07萬噸。其中,夏糧產量27.02萬噸,減產0.38萬噸;秋糧產量37.43萬噸,增產0.45萬噸。全年油料產量1.96萬噸,減產0.13萬噸。  

2016年,淮陰區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0.22萬畝,比2015年增加0.73萬畝;油料種植面積8.45萬畝,減少0.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48.69萬畝,增加0.94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3.09萬噸,減少1.36萬噸。其中,夏糧產量26.15萬噸,減產0.87萬噸;秋糧產量36.93萬噸,減產0.5萬噸。全年油料產量1.92萬噸,減產0.04萬噸。    

林業

2015年,淮陰區木材產量7.84萬立方米,比2014年減少1.88%。  

2016年,淮陰區木材產量7.72萬立方米,比2015年減少1.5%。    

畜牧業

2015年,淮陰區肉類總產量7.23萬噸,比2014年減少2.17%。其中,豬肉產量4.6萬噸,減少1.92%;牛肉產量0.12萬噸,與2014年持平;羊肉產量0.22萬噸,與2014年持平;生豬年末存欄32.2萬頭,增長0.47%;生豬出欄60.8萬頭,減少2.19%;禽蛋產量2.61萬噸,增長5.67%。  

2016年,淮陰區肉類總產量7.2萬噸,比2015年下降0.48%。其中,豬肉產量4.44萬噸,下降3.14%;牛肉產量0.13萬噸,增加9.26%;羊肉產量0.21萬噸,下降2.06%;生豬年末存欄30.06萬頭,下降4.82%;生豬出欄58.8萬頭,下降3.29%;禽蛋產量2.72萬噸,增長4.15%。    

漁業

2015年,淮陰區水產品產量3.21萬噸,增長6.29%。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1.92萬噸,增長6.08%。  

2016年,淮陰區水產品產量3.22萬噸,增長0.3%。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1.95萬噸,增長1.6%。    

農業基礎

2015年,淮陰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713.3公頃。  

2016年,淮陰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816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5年,淮陰區工業增加值144.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4年增長12.3%。規上工業實現利潤92.03億元,增長18.41%。  

2016年,淮陰區工業增加值156.5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11.1%。規上工業實現利潤102.06億元,增長12.77%。    

建築業

2015年,淮陰區建築業完成總產值248.35億元,外出施工產值140.36億元。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5.23億元,比2014年增長10.5%。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8.36億元,增長9.71%。  

2016年,淮陰區建築業完成總產值252.67億元,外出施工產值142.21億元。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5.89億元,比2015年增長6%。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10.12億元,增長21.16%。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5年,淮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99億元,比2014年增長12.2%。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99.84億元,增長11.46%和餐飲業零售額6.15億元,增長25.76%。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的消費品中,汽車類零售額減少12.8%,糧油類增長18.7%,肉禽蛋類增長5.8%,服裝類增長16.7%,日用品類增長10.6%,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50.1%,通訊器材類增長22.9%,化妝品類增長20.5%,中西藥品類增長24.1%,家具類增長32.4%。  

2016年,淮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08億元,比2015年增長12.4%。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11.66億元,增長11.84%和餐飲業零售額7.42億元,增長20.6%。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的消費品中,汽車類零售額增長9.9%,糧油類減少5.5%,肉禽蛋類減少6.2%,服裝類增長15.5%,日用品類增長10.6%,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7.8%,通訊器材類增長6.6%,化妝品類增長14.8%,中西藥品類增長26.1%,家具類增長19.8%。    

對外經濟

2015年,淮陰區貨物進出口總額28478萬美元,比2014年減少41.91%。其中,出口總額14440萬美元,減少55.38%。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3776.2萬美元,下降8.7%。  

2016年,淮陰區貨物進出口總額22031.6萬美元,比2015年減少22.7%。其中,出口總額16036.5萬美元,增長11.1%。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5777.1萬美元,增長14.5%。    

房地產業

2015年,淮陰區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商品住宅投資25.2259億元,比2014年下降12.75%;商業營業用房投資6.3287億元,增長44.38%。  

2016年,淮陰區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商品住宅投資26.2347億元,比2015年增長3.99%;商業營業用房投資5.3903億元,下降14.83%。    

郵電通信

2015年,淮陰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1218億元,比2014年增長4.0%。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478萬元,增長8.06%;電信業務總量3.5740億元,增長3.4%。固定電話年末用戶13.1萬戶。行動電話年末用戶48.7萬戶,其中3G、4G行動電話用戶21.3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3.9萬戶。  

2016年,淮陰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2725億元,比2015年增長3.7%。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199萬元,增長13.16%;電信業務總量3.6526億元,增長2.2%。固定電話年末用戶13萬戶。行動電話年末用戶48.8萬戶,其中3G、4G移動電活用戶21.3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3.98萬戶。  

保險業

2015年,淮陰區保險公司保費收入5.7457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2.3066億元,人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4391億元。  

2016年,淮陰區保險公司保費收入9.9485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1.8069億元,人壽險業務保費收入7.7487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5年,淮陰區專利申請總量196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10件;專利授權108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6件。  

2016年,淮陰區專利申請總量276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16件;專利授權153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4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末,淮陰區共有學校總數66所。其中,普通中學32所,職業高中3所(含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國小3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年職業高中教育招生3390人,在校生10078人,畢業生3502人。全區普通中學招生10418人,在校生30709人,其中女生14742人,畢業生11137人。全區普通國小招生10231人,在校生61410人,其中女生28719人,畢業生8387人。幼稚園在園幼兒33748人。全年全區專任教師總數6818人。其中,職業高中教師515人,普通中學教師2710人,國小教師3593人。  

截至2016年末,淮陰區共有學校總數67所。其中,普通中學32所,職業高中2所(含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國小3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年職業高中教育招生3319人,住校生10119人,畢業生3513人。全區普通中學招生10628人,住校生30783人,其中女生14554人,畢業生10389人。全區普通國小招生10579人,在校生62360人,其中女生28886人,畢業生9114人。幼稚園在園幼兒33524人。全年全區專任教師總數6720人。其中,職業高中教師649人,普通中學教師2730人,國小教師3319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5年末,淮陰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年圖書總藏量12.4萬冊。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6.5%。  

截至2016年末,淮陰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年圖書總藏量12.5萬冊。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有線電視人戶率96.6%。  

體育事業

2015年,淮陰區在市以上各類比賽中共獲得獎牌19枚,其中全國金牌1枚,省級金牌6枚、銀牌5枚、銅牌5枚。全年共向市以上運動隊輸送體育後備人才28人。  

2016年,淮陰區在市以上各類比賽中共獲得獎牌28枚,其中全國金牌2枚,銀牌2枚,銅牌2枚,省級金牌10枚、銀牌5枚、銅牌7枚。全年共向市以上運動隊輸送體育後備人才43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末,淮陰區共有衛生機構29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技術人員395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604人,註冊護士1676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645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72‰,嬰兒死亡率4.4‰,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100%。  

截至2016年末,淮陰區共有醫療機構287個(包括保健所一個),其中醫院5個、衛生院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技術人員395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604人,註冊護士1894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758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56‰,嬰兒死亡率4.54‰,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100%。  

勞動就業

2015年,淮陰區實現新增城鎮就業7852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49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8%。  

2016年,淮陰區實現新增城鎮就業8377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63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5%。    

社會保障

截至2015年末,淮陰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031萬人,增加286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8.145萬人,增加1059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6.345萬人,增加901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636573人,減少14499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4.33萬人,減少3205人。  

截至2016年末,淮陰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23萬人,比2015年增加195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19.53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7.6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6.44萬人,增加913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63.8361萬(含新生兒全額款人數1788人),減少14399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5.35萬人,減少13472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5年末,淮陰區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37個,床位3322張。全年648位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2014年減少1581人;17962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減少3789;3446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濟。  

截至2016年末,淮陰區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40個,床位3930張。全年628位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2015年減少20人;16968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減少994人;3765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濟。    

環境保護

2015年,淮陰區空氣品質良好天數264天,達標率72.3%;PM2.5濃度為59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4.8%;古黃河飲用水源水質良好,水質達標率100%;COD和SO2淨削減率分別為6.5%、4.3%;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5.12%;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3.3%,城市綠化覆蓋率40.35%。  

2016年,淮陰區空氣品質良好天數238天,達標率68%;PM2.5濃度為54.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7.6%;古黃河飲用水源水質良好,水質達標率lOO%;COD和S02淨削減率分別為345%、8.17%;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5.15%;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3.77%,城市綠化覆蓋率40.36%。  

安全生產

2015年,淮陰區各類生產安全事故432起,死亡41人。  

2016年,淮陰區各類生產安全事故591起,死亡69人。  

交通運輸

交通

2015年,淮陰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06億元,比2014年增長5.3%。  

淮安火車站 淮安火車站

2016年,淮陰區交通公路總里程2131.66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896.66千米。  

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鹽徐高速公路和205國道、305省道穿淮陰區境而過。

2015年,淮陰區交通公路總里程2117.95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882.95千米。  

水運

京杭大運河、淮沭河、鹽河、古黃河、張福河在淮陰區內交匯。

鐵路

新長鐵路過境,淮安火車站位於區內,火車站已開行直達南通、北京、哈爾濱、成都、重慶、青島、蘭州、太原、西安等方向列車。

運輸

2015年,淮陰區農公班車客運量40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6000萬人千米。全年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50.5萬噸,比2014年增長18%。民用汽車擁有量62146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5094輛。  

2016年,淮陰區農公班車客運量55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6750萬人千米。全年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72.4萬噸,比2015年增長17.8%。民用汽車擁有量71514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62991輛。  

歷史文化

方言

風雪浦樓 風雪浦樓

淮陰區方言是官話方言區江淮官話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江淮官話內部頗有特色的方言點,在語言學上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淮陰區方言內部分歧不大,但南北東西之間仍存在一定差異。依照語音上的差別,可以將全區方言劃分成四個小片:

1.運南片:京杭大運河以南的幾個鄉,包括南陳集、南吳集、碼頭、韓橋、高堰、趙集等幾個鄉。這一片的共同特點是把“簡、講”二字都讀成jiǎng韻,與其他三片都讀成jiǎn韻,而“簡”的標準發音為“jiǎn”,“講”的標準發音為“jiǎng”。

2.東片:包括王營鎮、袁集、王興、新渡幾個鄉。這一片的共同特點是把“二”讀成èr韻,而南北兩片讀成[ε]韻,西片讀成[w]韻分開;把“姐”讀成j韻,與“擠”同音,與其他三片分開;把“急”與“接”讀成同音,與其他三片分開。

3.西片:包括凌橋、漁溝、三樹幾個鄉。這一片的共同特點是把“二”字讀成[w]韻,與其他三區分開。西宋集、湯集、北吳集沒有這一特點,但從口音上可把他們歸入這個片。

4.北片:包括古寨、徐溜、劉老莊、五里、老張集、丁集、大興、棉花莊等幾個鄉。這一片的共同特點是把“二”字讀[ε]韻,與東片、西片分開,與南片同;又把“講、簡”兩字讀成jiǎn韻,與南片分開。

這四片的劃分從當地人的語感上也可以得到印證,南片的人習慣上稱著“運南人”,東片的人常被稱為“毛(陰平)子”,而西片的人又會被東片的人稱為“侉子”,以上所述主要是當地人根據口音來劃分的。  

風景名勝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韓侯故里 漢淮陰侯韓信的故里,位於淮陰故城碼頭鎮,包括淮陰侯廟、韓信釣魚台、胯下橋、漂母岸、千金亭等。園內諸景點按秦漢建築風格在古蹟原址上修復,各景點圍繞韓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布,占地1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萬平方米。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八十二烈士陵園 八十二烈士陵園座落在淮陰區劉老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淮安市委、淮陰區委教育基地。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在華中淮海區劉老莊犧牲的82位烈士而設立的陵園。 

地方特產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中華絨河蟹 韓橋鄉是淮安市水產養殖基地鄉之一,擁有養殖水面10萬畝,從事河蟹養殖面積6萬畝,其中精養面積1.5萬畝。2004年韓橋鄉成功申報無公害河蟹養殖基地2萬畝,年產螃蟹2000噸。為使河蟹生產形成產業化、規模化,韓橋鄉建立了無公害養殖區,在養殖區內苗種的放養,一律按國家無公害生產標準嚴格管理。在養殖過程中對河蟹的飼料來源及藥物防治都嚴格把關,對養殖環境的生活垃圾實行袋裝清理,確保養殖環境無污染。同時定期對養殖環境進行藥物消毒,以減少病害的發生,促進河蟹健康生長。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三樹鎮雙孢蘑菇 三樹鎮雙孢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糖、維生素、核苷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僅營養豐富,肉質肥厚,味道鮮美,而且熱能低,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作用,可以延年益壽。以三樹鎮德美蘑菇專業合作組織為龍頭,全鎮蘑菇種植面積穩定在1300畝。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新渡草莓 新渡鄉淮漣村草莓生產基地位於淮陰東側、楚州北側,淮連公路穿村而過,南臨廢黃河,北側鹽河,氣候溫和,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沙壤土占80%,有利於草莓的生長。2006年為了擴大種植規模,新渡鄉成立了草莓協會,幫助農戶解決生產銷售中的難點問題,2007年由原來500畝露地發展到600畝保護地,新增保護地大棚100個,每畝保護地經濟產量在6500元左右,比露地生產高出2—3倍。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農家豆製品 淮陰人對大豆的吃法頗多,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上幾樣豆製品,每天餐桌上少不了豆腐乾、千張、豆腐等富有農家特色的豆製品。在淮陰的農家中,豆製品的做法很多,有炒豆腐乾、燒千張、燴千張、煎豆腐、油炸豆腐果、涼拌豆腐等。淮陰農家豆製品食之爽口、清香,其主要沿用石磨磨漿的傳統工藝,豆汁的纖維組織基本未被破壞,做出的豆製品嫩白細膩。用鐵鍋、柴火煮漿、鹽滷點制的豆製品最佳。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興棉西瓜 淮陰區棉花莊鎮的特產。產品優質無污染,在栽培過程中,施用生物有機肥,2003年通過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認定,符合A級綠色產品標準。“興棉”西瓜外型美觀,瓜身圓潤,色澤鮮艷,皮薄音脆,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以及豐富的維生素A、B、C和有機酸、胺基酸,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少量的無機鹽,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降壓的作用。富含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化為可溶性蛋白質。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丁集黃瓜 丁集鎮1991年就從事日光能大棚蔬菜生產,並逐漸形成了以黃瓜為主產品的規模生產。年種植面積達1500畝,年可產黃瓜30000噸。丁集鎮種植的黃瓜無公害、無污染、瓜形好,色澤碧綠、瓜肉清脆細膩爽口,2006年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山藥 淮陰區碼頭鎮是淮山藥的原產地,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碼頭鎮地處廢黃河灘涂,土壤沙質適宜種植淮山藥,主要集中在太山、新河、玉壩、舊縣等村,產自這裡的淮山藥,根莖粗短,根毛多,品質好,肉質潔白細嫩,澱粉含量高,甜綿可口等特點,是時令進補佳品。《本草綱目》稱淮山藥為楚地仙物,經常食用,有健脾胃、止瀉痛、化痰涎、潤皮毛、降血壓、血糖、抗腫瘤及延緩衰老等藥用功效,也是蒸煮燒炒的美味佳蔬。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黃花菜 傳說很早以前,三莊、丁嘴一帶爆發瘟疫,名醫華佗來此教人們栽種萱草,食其花冠來防病強身。人們感念華佗,便以金針為名,稱為“金針菜”。 在淮陰,民間喜歡把黃花菜與葷性原料搭配,成品油潤爽口。在烹飪行業里,以黃花菜配製的名菜名餚很多,有以金針為主料,蝦仁為輔料的“金針吐玉”,有以葷料為主,金針為輔料的“鳳尾金針”,還有金針製作而成的“金針魚翅”。將上好金針,經漲發、洗滌、梳理、掛糊、油炸等過程,配以適時蔬菜以及蝦仁、雞脯,火腿等料,蒸後淋汁而成,其形如魚翅,色澤鮮明悅目,味醇而脆嫩。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吳集鎮炒花生 淮陰區吳集鎮以盛產花生聞名,產出的花生具有殼薄、粒飽、色美、味香、含油量高等特點。炒花生是吳集鎮頗具特色的傳統加工業。《地方志》中記載“北吳集炒花生製作技術精細,所炒花生乍看似生,剝開見仁亦無變化,入口方知已熟。具有香脆可口,久置不軟,紅衣易褪,多啖不渴等特點,聲譽已逾200餘年。”吳集炒花生採用地產的小油果花生,經精心篩選,名師精工炒制而成。這種花生通體潔白無糊斑,粒色紫紅且十分飽滿,大小均勻,開頭酷似傳說中的長生果。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凌橋大米 淮陰區凌橋鄉地處南北氣候交匯地帶,水資源充沛,水質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特別是凌橋及周邊5個鄉鎮優勢更佳,遠離城市,五河環抱,良好的自然環境,科學的生產和加工工藝使“凌優”牌系列大米晶瑩透亮,顆粒整齊,具有入口香、甜、綿的特點。產品為“凌優”牌系列大米以及“蘇凌”牌系列膨化食品,產品遠銷上海、合肥、山東、東、石家莊、昆明、新疆和江蘇省的蘇、錫、常、寧等地,並通過新疆出口吉爾吉斯斯坦。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淮陰[江蘇省淮安市轄區] 趙集冬粉 淮陰區趙集鎮、韓橋鄉緊鄰洪澤湖,屬湖區濕地地貌,水分充足,日照時間長,其地下2800米處為優質礦泉水,水源特好,且無污染,為山芋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質,因而生產的山芋品質優良,出粉率高。趙集冬粉系選用無公害紅薯基地淮陰區趙集鎮、韓橋鄉特產的優質紅薯澱粉為原料,經過高溫熟化、低溫冷凍等工藝精製而成,具有晶瑩碧透、色澤玉潤、細綿爽口、久煮不糊、口感細膩、柔韌爽消等特點。趙集冬粉被譽為“人造魚翅”,先後榮獲“淮陰市知名商標”、“江蘇省消費者協會推薦商品”、“首屆江蘇名牌農產品”、“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淮安市名牌產品”等稱號。 

著名人物

淮陰區有漢代著名的大軍事家韓信,漢賦鼻祖枚乘、枚皋,三國時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東吳丞相步騭,北宋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南宋時著名畫家龔開,清嘉靖年間狀元郎丁士美,清乾隆年間著名天文學家,歷算家汪椿、音樂家孫長源、醫學家吳鞠通,三品內閣中書吳昆田,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家李更生,著名的文史學家張煦侯,淮海革命舉旗人吳覺,全國著名的雕塑大師滑田友,攝影記者郎靜山,著名作家陳白塵,著名導演謝鐵驪,台灣知名作家司馬中原,金馬影后胡慧中,著名的新聞學者、書法家謝冰岩、知名《易經》研究學者程鋮等一批著名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