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區

宿城區

宿城區地處江蘇省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之通衢,屬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和“長三角”腹地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顯著,先後被評為省“精神文明先進區”、“黨建工作先進區”、“文化工作先進區”、“雙擁模範城區”、“衛生城市”。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宿城區總面積866平方千米。總人口85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郵編:223800。代碼:321302。區號:0527。拼音:SuchengQu。宿城區既古老又年輕,為地級宿遷市唯一轄區。轄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40個居民委員會,區域面積156平方公里。言其古老,是因宿城區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周朝時期建鍾吾國,項王故里、馬陵公園極樂庵、蘇北大戰紀念館和大量的革命史料等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說其年輕,是因其1996年9月才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至今僅5年多時間。 宿城區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境,徐州觀音國際機場、隴海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等眾多幹線交織構成了立體化交通網路。 宿城區自然資源豐富。本區氣侯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活,適宜各種果樹栽培、水產養殖、苗木花卉生長和畜禽養殖。萬畝林果帶綿延古黃河數十里。優質石英沙、高品位瓷土礦儲量可觀,開採價值極高。宿城區國民經濟基礎較好。建區以來,按照“工業強區、三產興城、農業富民、社會文明”的發展戰略,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以花卉、林果、蔬菜發展為重點,城郊型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的格局工業經濟形成棉毛紡織、玻璃燈具、建築建材、彩塑包裝、醫藥化工、食品釀造等六大支柱產業。市場體系逐步完善,現有各類市場30個,營業面積62.5萬平方米。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科教、文化、衛生、通訊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顯著,先後被評為省“精神文明先進區”、“黨建工作先進區”、“文化工作先進區”、“雙擁模範城區”、“衛生城市”。

自然地理

宿城區地處江蘇省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之通衢,屬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和“長三角”腹地區。嶂山森林公園位於宿遷市北郊7公里處,西鄰駱馬湖,總面積1萬餘畝,林地約6000畝,有側柏、刺槐、黑松、麻櫟等70多個樹種。此處屬層巒翠迭的丘陵崗地,最高處,海拔73.4米(為市區之最)。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

宿城區自然地理

洪澤湖、駱馬湖水域總面積達350餘萬畝,淡水資源十分豐富,駱馬湖水質常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駱馬湖

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地跨新沂、宿遷兩縣結合部,湖區北起堰頭村圩堤,南至揚河灘(宿遷市)閘口,直線長27公里余:西連中運河,東臨馬陵山南蘼--嶂山嶺,平均寬13公里,總面積37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當蓄水位23.0米時(古黃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線東南部水深5.5米,庫容量為7.5億平方米。宿城區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熱資源比較優越,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1℃,年均日照231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約為 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數2271小時。無霜期較長,平均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動積溫5189℃,全年作物生長期為310.5天。年均降水量為8

宿城區自然地理

92.3毫米,由於受季風影響,年際間變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澇、秋冬乾天氣。2002年,氣溫偏高,降水、日照偏少,春季連續陰雨,長時間低溫寡照;夏、秋持續乾旱少雨。

氣溫

2002年,年平均氣溫15.3℃。平均氣溫除1月、5月比常年偏低外,其他月份均比常年偏高,其中2月份比常年高4.4℃,1月和5月分別高3 .3℃和3.6℃。極端最高氣溫38.3℃,出現在7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9.5℃,出現在12月26日。

降水

2002年,年降水總量631mm,比常年少277.5mm。春季陰雨連綿,3月和5月降水比常年偏多。夏、秋兩季降水明顯偏少,6月至12月降水比常年偏少,其中7月和8月降水分別比常年少111.7mm和91.1mm。日最大降水量85.8mm,出現在7月23日。 日 照
2002年,年日照總時數2173.0小時,比常年少35.5小時,1月、5月日照分別比常年少55.3小時和90.3小時,5月上旬連續陰雨,日照時數僅有19.6小時,比常年少52.3小時。

人口

2014年末,宿城區戶籍總人口71.85萬人。其中:男性36.90萬人,女性34.94萬人,男女人口性別比為105.6(女性為100)。2014年,宿城區人口計畫生育率95.58%,人口出生率為8.48‰,人口死亡率為3.79‰,自然增長率為4.69‰。

交通

水運

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越宿城區。

公路

寧宿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宿新高速穿過宿城區,249省道、305省道縱橫交錯。

鐵路

宿城區內有連線京滬線和新長線的宿淮鐵路。

航空

宿城區西到徐州觀音國際機場50公里,東到連雲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

社會

文體事業

2014年,宿城區成功舉辦“大美宿遷·中國藝術名家採風邀請展”,華夏聯合文化博物館宿遷館正式開館。聯合拍攝電影《炮兵司令朱瑞》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央電視台《鄉約》欄目成功走進宿城。蘇北大鼓傳承人牛崇祥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提名獎,蘇北琴書《全 能 神現形記》獲省第十一屆“五星工程獎”金獎。設立“鍾吾文學藝術獎”,文藝期刊《梧桐巷》創刊。宿城區在江蘇省第十八屆運動會上奪得2枚金牌。

教育事業

2014年,宿城區投入7200萬元新建、加固校舍6.9萬平方米。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成立府苑幼教集團,新增省優質幼稚園2所。在宿遷率先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稱號。年末擁有各類學校39所,其中:職業中學3所、初級中學18所、國小18所,共有在校生總人數62033人;共有幼稚園65所,在園幼兒29512人;共有教職工人數6700人,其中專任教師5747人。

科技事業

2014年,宿城區發放科技創新券2500萬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3.2億元,被列入省科技富民重點縣(區)培育計畫。智慧型電網產業園建成研發檢測中心,與東南大學等單位聯合建立智慧型電網研究院和協同創新示範基地,綠色建材產業園依託國家建材研究總院建立綠色建材實驗室。首批科技鎮長團到任。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95人,新增企業研究生工作站3個、省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2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箭鹿集團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循環經濟產業園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

醫療衛生

2014年,宿城區城鎮居民醫保續保擴面13.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以上,全年累計支付補償資金超過1億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區、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路初步形成。全區擁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4個,民營醫院衛生院19個。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230人,其中執業醫師252人,註冊護士366人。年末擁有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數1030張。“創衛”一次性通過國家技術評估。

社會保障

2014年,宿城區新增城鎮就業721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城鎮職工“五險”累計參保20.4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保擴面17.1萬人,城鎮居民醫保續保擴面13.8萬人。投入1500萬元對鄉鎮敬老院進行提品升級。全年累計脫貧人口6萬餘人,脫貧率達75%,2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

居民生活

2014年,宿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0元,同比增長11.0%。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105元,同比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20元,同比增長12.1%。收入比從上年的1.91降低到1.90。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863元,同比增長7.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013元,同比增長11.0%。

風土人情

在宿遷,民間把三、六、九視為“吉日”,無論是舉行婚禮、葬禮、探親訪友、新房開工,選定二、四、七的很少。 明朝時,宿遷鄉間有對老夫婦,膝下無子,僅有一個女兒,取名李花。李花成年後,如花似玉,非常美麗。由於李花小時受父母溺愛,養成一身嬌氣。儘管長得漂亮,卻無人敢為她提親。不知是誰,將她的美貌在縣官面前提起了。於是,縣官便用重金娶她為妻。李花進了官府,頓覺身價百倍,得意忘形,連生身的父母也不放在眼下。過門三日,爹娘來接,被她拒之門外。從此,和娘家斷了來往。起初,李花在官府吃香喝甜,心情舒暢,自不在話下。天長日久,食多嫌飽,肉多嫌肥,常常覺得不順心;加上吃了玩,玩了吃,手不提籃,肩不挑擔,筋骨得不到活絡,血脈也不能暢達,以致茶飯不思,晝夜難眠,日漸消瘦了。 縣官見夫人有病,心急如焚,慌忙派人四處求醫。哪知,李花吃藥怕苦,扎針怕疼,宿遷城鄉有名的醫生都對她束手無策。不得已,縣官只好派人出外請“本草專家”李時珍來診治。 李時珍聽差役陳述,心中有數,略加思索,便抽出處方箋,一揮而就。差役接過一看,寫的是--“速做新履,送於雙親,病減半;親手給老人穿上,病則愈;每年三六九探望父母,此病永不再患。”

差役看畢,不解其意。 李時珍見狀,便說:“夫人心血麻痹,失情傷感已有數年。靜心做鞋,消除煩躁,再回家看望父母,幫雙親做點事,活動血脈,盡兒女之情,病即轉危為安。”言罷,笑了笑,又唱了一首《三六九閨女回門歌》,並囑咐差役轉告李花。歌詞道--
三月三,回娘家植樹屋後邊;
六月六,小幼樹遇旱水灌透;
九月九,莫忘了施肥如澆油。 再說縣官得到妙方,喜出望外,一面說服夫人做新鞋,一面著手備樹苗。三月三日,即陪夫人探親。李花帶上新鞋,見到爹娘,心酸落淚,痛哭一場。哭聲發自肺腑,淚水出自心田,出了一身大汗,病情果真好轉。 那縣官脫下官服,摘下烏紗帽,形如百姓打扮,和李花一道幫老人在宅前屋後植樹種花;李花在六月、九月前來澆水、追肥。樹木花草茂盛,女兒女婿與老人的感情驟增。後來,李花的病再也不犯了。 李花那年做鞋送鞋正是閏三月,大家稱這鞋為“閏月鞋”。直到現在,宿遷民間還有出門的閏女給父母做“閏月鞋”的風俗和“三六九”省親幫老人植樹種花草的好習慣。時間長了,大家也就把“三六九”視為“除惡去疾、吉祥如意”的好日子了。

經濟概況

2005年,預計全區

宿城區宿城區優質小麥高產
實現GDP49.5億元,同比增長14.6%,是2000年的4.64倍;人均GDP達745美元。2005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33.1%,是2000年的6倍,其中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1億元,同比增長37.5%;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區劃調整前為5.9:48.9:45.2,區劃調整後為23.3:43.6:33.1,2005年預計為21.1:46.3:32.6。2005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同比增長13%;是2000年的1.6倍;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3790元,同比增長7.7%,是2000年的1.2倍。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0.69億元,年均遞增36.6%,預計2005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億元,是2000年的7.2倍。
2005年,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8.53億元,是2000年的5.1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5.75億元,是2000年的3.8倍。“十五”期間,工業經濟已初步形成紡織服裝,食品釀造,機械電子,木材建材等四大主導產業,工業成為拉動全區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
2005年,預計全區自營出口總額3700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19.4倍,年均遞增81%,實際利用外資450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3.9倍,年均遞增31%。

行政區劃

宿城區轄6個街道、10個鎮、4個鄉:幸福街道、項里街道河濱街道、古城街道、雙莊鎮耿車鎮、埠子鎮、龍河鎮、洋北鎮、倉集鎮、洋河鎮、中揚鎮、鄭樓鎮、陳集鎮、三棵樹鄉、羅圩鄉、南蔡鄉、屠園鄉;黃河街道、古楚街道

歷史沿革

1987年,撤銷宿

宿城區宿城區
遷縣,設立宿遷市(縣級)。1996年7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宿宿遷市設立宿豫縣和宿城區。宿城區轄原縣級宿遷市的宿城鎮和井頭、支口、雙莊、果園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宿城鎮黃運路。2000年,宿城區轄4個街道、1個鎮、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4465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幸福街道 71027 項里街道 43912 河濱街道 20327 古城街道 29372 雙莊鎮 44371 井頭鄉 23889 開發區虛擬街道 11753 
2003年宿城區行政區劃一覽(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幸福街道(居委會:鳳凰、新盛、馬陵、礦山、幸福、東大、城東)
項里街道(居委會:果園、十番、南關、永陽、黃河、項里、關口、付莊)
河濱街道(居委會:石簍、藥材、半窯、河濱)
古城街道(居委會:楚苑、新苑、府前)
雙莊鎮(居委會:白堡、董壩、陸劉、靳塘、牌坊、雙莊、探楚、支口、康堡)
虛擬鎮(居委會:城中、魏井、道口、朱圩、梨園、前庵)
井頭鄉(居委會:高灘、陸莊、王溝、新窯、閘東、井頭)
2004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蘇政發[2004]28號通知),將宿城區的井頭鄉劃歸宿豫區管轄;將原宿豫縣的耿車鎮、埠子鎮、洋北鎮龍河鎮羅圩鄉南蔡鄉三棵樹鄉和泗陽縣的洋河鎮、鄭樓鎮、中揚鎮、倉集鎮、屠園鄉以及泗洪縣的陳集鎮劃歸宿城區管轄。調整後,宿城區轄雙莊、耿車、埠子、洋北、龍河、洋河、鄭樓、中揚、倉集、陳集10個鎮和幸福、項里、河濱、古城4個街道及羅圩、南蔡、三棵樹、屠園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調整後,宿城區下轄10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區域面積836.57平方千米,轄區總人口81.26萬人。
2004年底宿城區行政區劃一覽:轄4個街道、10個鎮、4個鄉。
雙莊鎮面積40.55平方千米,人口33843人。耿車鎮面積35.01平方千米,人口32370人。
埠子鎮面積52.42平方千米,人口52653人。龍河鎮面積58.00平方千米,人口49945人。
洋北鎮面積59.56平方千米,人口37515人。倉集鎮面積55.91平方千米,人口47930人。
洋河鎮面積35.94平方千米,人口52176人。中揚鎮面積93.15平方千米,人口49955人。
鄭樓鎮面積60.86平方千米,人口46636人。陳集鎮面積78.57平方千米,人口53296人。
三棵樹鄉 面積36.23平方千米,人口32243人。羅圩鄉面積49.03平方千米,人口42575人。
南蔡鄉面積51.75平方千米,人口41005人。屠園鄉面積62.98平方千米,人口34582人。

風景名勝

古蹟

宿城區歷史久遠,古蹟遺存甚多。境內有從春秋至明清時留下的4座古城遺址、多處秦漢以來的古墓葬群。歷史上地面古建築群星羅棋布,但由於歷經戰亂水患,破壞嚴重,但仍存皇帝敕建、敕封的極樂律院、顯佑伯行宮、孔廟、灶君廟、道生鹼店、耶穌堂、關壩台、通匯橋、通運橋、古下相縣城遺址(鄭樓)、三皇廟碑刻遺址、大王廟、鳳凰墩墓群、前大庵等。尤其是位於宿城區博物館內的“極樂律院”是華東大禪院之一,廟內建築仍完整,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方丈室、玉佛樓尚存,為人字梁全木結構,是研究古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項王故里也得到修復重建,項王手植槐至今仍蒼勁挺拔。對真如禪寺(俗稱南大寺)進行了重建。境內還有清末抗日英雄楊公泗洪之墓、劉江墓遺址。近現代歷史紀念地有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為紀念宿北大戰中犧牲的烈士而立,碑名為陳毅元帥所題,馬陵公園內建有宿北大戰紀念館。

景點

宿城區是宿遷市重點旅遊縣(區)之一,有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資源。千年名剎真如禪寺向遊人開放,重見昔日風采。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敕封顯佑伯行宮,為門樓上面帶戲台的建築。耶穌堂為青磚牆、紅瓦頂,多彩玻璃窗,是一座典型的近代西式宗教建築,在陽光的照耀下美麗壯觀。馬陵公園、宿遷市人民廣場、霸王舉鼎廣場,是城區主要風景名勝區。有京杭大運河城區風光帶、古黃河風光帶、馬陵河風光帶。
項王故里
項王故里為西楚霸王項羽出生地,建築古樸,宏偉莊重,院中古槐為項羽親手所植,古井、烏騅馬、馬槽、習武和栽植的名樹珍花。
極樂律院
位於城區的敕賜極樂律院(又稱極樂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就有“上有五台山、下有極樂庵”之美譽,現代存有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方丈室、玉佛樓。
嶂山森林公園
嶂山森林公園位於宿遷市北郊7公里處,西鄰駱馬湖,總面積1萬餘畝,林地約6000畝,有側柏、刺槐、黑松、麻櫟等70多個樹種。此處屬層巒翠迭的丘陵崗地,最高處,海拔73.4米(為市區之最)。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
駱馬湖
駱馬湖水域總面積達375平方公里,淡水資源十分豐富,駱馬湖水質常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地跨新沂、宿遷兩縣結合部,湖區北起堰頭村圩堤,南至揚河灘(宿遷市)閘口,直線長27公里余:西連中運河,東臨馬陵山南蘼--嶂山嶺,平均寬13公里,總面積37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當蓄水位23.0米時(古黃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線東南部水深5.5米,庫容量為7.5億立方米。

名人

古代

有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抗金名將魏勝、明代抗擊侵略東南沿海倭寇並被追賜為侯爵的劉榮(又名劉江)。

近現代

有抗日英雄孫明瑾,人民炮兵奠基人朱瑞,中科院院士胡寧、陳顒,蜚聲中外的蛇醫季德生,水利專家吳康寧,航天專家潛成運,清代女詩人倪瑞璇,乾隆老師徐用錫,著名社會活動家黃以霖,書畫篆刻家竇燕客,書法篆刻家黃龍,書法家陳韶華。陳書樵,國畫家蘇葆楨、范子登,台灣作家朱西寧,京劇表演家黃孝慈,著名導演蔡淑蘭,大德高僧釋淨一等。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宿遷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宿豫區宿城區
縣級市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