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區

虎丘區

虎丘區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總面積為258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為57.23萬。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轄區內,與虎丘區政府機構合署辦公。總面積258平方千米,總人口47.2萬。下轄楓橋、獅山、橫塘、鎮湖4個街道及滸墅關、通安、東渚3個鎮,下設通安、東渚、滸墅關3個分區和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17.7℃;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降水量1099.6毫米。

基本信息

簡介

虎丘區虎丘區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側,東臨京杭大運河,南鄰吳中區,北接相城區,西至太湖。總面積258平方千米,總人口47.2萬。下轄楓橋、獅山、橫塘、鎮湖4個街道及滸墅關、通安、東渚3個鎮,下設通安、東渚、滸墅關3個分區和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高新區管委會、虎丘區人民政府駐地在運河路。

蘇州虎丘區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國務院“保護古城風貌,加快新區建設”的批覆精神於1990年11月開發建設的,1992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7年被確定為首批向APEC成員開放的亞太科技工業園,1999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內首家“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0年被外經貿部、科技部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2001年被批准建設國內首家國家級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2003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成立出口加工區,2003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建設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虎丘區始建於1951年,當時稱郊區,由吳縣劃出城東、城西兩區組成,2000年9月8日被批准改名為虎丘區,下轄橫塘、虎丘、滸墅關3個鎮和白洋灣街道、滸墅關經濟開發區。

虎丘區虎丘區
2002年9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對新區、虎丘區、相城區、吳中區等進行了區劃調整,將虎丘區虎丘鎮和白洋灣街道以及橫塘鎮的部分村劃出,由相城區和吳中區劃入通安鎮和東渚鎮、鎮湖街道,建立蘇州高新區、虎丘區。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交通十分便利,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9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張家港港口90公里、太倉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滬鐵路、京杭大運河和繞城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建設中的世紀大道橫貫東西。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東接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蘇州古城,西瀕三萬六千傾煙波浩淼的太湖,南與蔥翠綿延數十里的江南丘陵連為一體,石湖風景區洞庭東西山風景區天靈風景區楓橋寒山寺、虎丘風景區環繞四周。區域內吳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厚,有“江楓古韻”、“寒山鐘聲”等歷史文化遺產和“金山石匠”、“鎮湖刺繡”等傳統工藝。

根據規劃,到2010年,蘇州高新區將建設成為城市園林化、開發園區化、產業生態化、環境自然化的現代化新城區。區內目前有獨立設定的公辦國小11所、民辦學校4所。擁有眾多高檔飯店和日本料理一條街。有高爾夫球場、蘇州樂園、何山生態公園、上方山森林公園、玉山公園等。中法友好醫院、蘇州第七人民醫院、蘇州聖愛醫院及眾多醫療診所。蘇州家樂福、百潤發等多家大型超市和淮海路商業街;在建蘇州最大的購物商城“國際商城”。

行政區劃

虎丘區轄4個街道、3個鎮:橫塘街道、獅山街道、楓橋街道、鎮湖街道、滸墅關鎮通安鎮東渚鎮

歷史沿革

虎丘區虎丘區
1951年,由吳縣劃出城東、城西兩區組成蘇州市郊區。

2000年1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蘇州市郊區更名為虎丘區。9月8日正式掛牌。轄橫塘、虎丘、滸墅關3個鎮和白洋灣街道、滸墅關經濟開發區。

蘇州高新區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國務院“保護古城風貌,加快新區建設”的批覆精神於1990年11月開發建設的,1992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0年,虎丘區轄1個街道、3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26242人,其中:白洋灣街道10457人、橫塘鎮 65084人、虎丘鎮 65342人、滸墅關鎮 52379人、滸墅關經濟開發區虛擬鎮 32980人。

2002年9月,蘇州市進行區劃調整,將虎丘區虎丘鎮和白洋灣街道以及橫塘鎮的部分村劃出,由相城區和吳中區劃入通安鎮和東渚鎮、鎮湖街道。

?年,虎丘區轄楓橋、獅山、橫塘、鎮湖4個街道及滸墅關、通安、東渚3個鎮,下設通安、東渚、滸墅關3個分區和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總人口47.2萬,其中常住人口28.5萬人,暫住人口18.2萬人,外籍人口0.5萬人。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轄1個街道、5個鎮。(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獅山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新升、馨泰、獅山、何山);村委會(星火、永和、曙光、獅山、黃山、落星、石城、明星、新升、興隆、何山、典橋、徐何、金莊)。

橫塘鎮 轄:居委會(橫塘);村委會(新豐、石湖、梅灣、青春、漁場)。

滸墅關鎮 轄:居委會(龍華、和祥、嚴廣、北津新村、北津、上青、南津、中津、滸香);村委會(保衛、保豐、牌樓、下山、吳公、橫錦、蓮香、楊安、永安、九圖、青燈、真山、香橋)。

楓橋鎮 轄:居委會(楓津、西津橋);村委會(津橋、支津、毛家、木橋、支英、開山、合利、東浜、馬浜、新元、銅墩、廣東、向街、三聯、三元、丁新、旺米、馬澗、聯港、俞宅、朝紅、新村、建林、楓漁)。

東渚鎮 轄:居委會(東渚、西渚、寺橋街);村委會(玉屏、絞里、環龍、茅山、五橋、陽山、寶山、南山、南河、青山、龍山、東新、協新、下許、淹馬、黃區、長巷、姚市、中村、新蘇、姚江、大寺、新莊、市橋、新橋、秀o、山旺、西村、馬山、石帆、西京、三湖、上山)。

通安鎮 轄:居委會(通安鎮);村委會(樹山、新錢、青峰、珠莊、前橫涇、北窯、中橋、平王、嚴山、彭山、俞巷裡、西涇灣、金墅、航船浜、街西、莊前、箭瀆、東涇、華山、北河、同心、顏家、新合、通安、漁業)。

高新區滸墅關分區 轄:村委會(大新、共和、運河、興賢、四明、大同、觀山、陽東、石林、新民、長亭)。

【2003年區劃調整】 撤銷橫塘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橫塘街道辦事處;撤銷楓橋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楓橋街道辦事處

2004年底行政區劃一覽

通安鎮面積40.00平方千米,人口41356人。

東渚鎮面積37.72平方千米,人口31441人。

滸墅關鎮 面積40.00平方千米,人口47148人。

鎮湖鎮面積20.20平方千米,人口21963人。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鑑·電子版》整理。缺街道數據。)

截至2005年12月8日,全區共有3個街道、3個鎮。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區共有3個街道、3個鎮:獅山街道、橫塘街道、楓橋街道、滸墅關鎮、東渚鎮、通安鎮。

自然地理

虎丘區虎丘區
虎丘地形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吳淞標高4.88m—5.38m,土質粘性,地耐力強,地質穩定。

特 點:小山地多,地質硬、地耐力強;

地耐力:約18-24噸/平方米;

土 質:以粘土為主;

地震設防:歷史上屬無災害性地震區域。

虎丘山脈

天平山:天平山距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約5公里。南連靈岩山,北接支硎山,東鄰金山,海拔221米,是蘇州西南諸山中最為高峻的一座山峰。因其山巔平整故名天平山。山上白雲繚繞,又名白雲山。全山上下分為上白雲、中白雲、下白雲;自山麓至白雲茶室為下白雲,從一線天經飛來石到中白雲亭為中白雲,中白雲亭向上過二線天、大石屋直至山頂為上白雲。北宋時期范仲淹將其高祖葬於山麓,宋仁宗把天平山賜給范仲淹為家山,又稱范墳山。

靈岩山:靈岩山是全國名山之一,地處太湖之濱,位於蘇州城西南15公里處,海拔220米。因山上有許多狀似靈芝的岩石,故稱靈岩山。

虎丘水文

虎丘區虎丘區
黃海海拔為4.88m—5.38m;近50年平均水位(海拔)2.76m;百年一遇的洪水位(海拔)4.41m;地表水位平均值:3.6m—3.0m。

虎丘氣候

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17.7℃;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降水量1099.6mm。

風向:常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夏季),其次為西北風(冬季)。

經濟概況

虎丘區虎丘區
蘇州虎丘區經過十五年的開發建設,走出了一條“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創新道路,正在成為由“蘇州製造”向“蘇州創造”躍升的強大引掣。目前,全區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機械、汽車零部件、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68家、高新技術產品318項,軟體企業100多家,授權專利2000多件。

全區共有留學人員500多人、博士600多人,碩士3000多人。“十五”以來,每年實施科技項目100多項,科技發展資金年年增加,2005年科技三項經費占財政可支配支出的4%以上,2006年將達到5%以上,全區科技經費投入總額超過了50億元人民幣。

蘇州虎丘區傾力打造了一大批一流的科技創新載體並形成了體系。蘇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累計孵化企業1000多家,畢業企業600多家;留學人員創業園集聚進園企業近300家,產品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新藥創製中心集聚了生物醫藥研發企業69家,有20個項目獲國家創新基金資助,成為國家級新藥研發平台;首家國家級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建立了水體修復、有機毒物轉化中試平台,成為集科研、環保產品展示和展銷、技術交易和信息交流於一體的智慧型型環保科技中心。

與此同時,虎丘區先後引進、建立了一批中介技術服務機構,建設了風投公司、科投公司、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以及產權交易所等融資平台,不斷完善科技服務鏈,推動中小企業產業化。中國蘇州軟體學院實訓基地,賽寶華東實驗室,賽迪安博軟體評測、培訓、監理中心,江蘇省軟體測試服務中心蘇州分中心,新藥創製中心的"中藥現代工藝工程中試"等10大公共實驗平台,完善了在技術支撐、技術服務、人才培訓、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同時眾多企業在風投介入後,均得到快速發展。

通過不斷完善和發展創新體系建設,區內湧現出了一大批代表國家乃至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自主創新企業群。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相繼自主開發出從5噸到16噸、18噸等一系列大型振動試驗台,其多項技術指標趕上或超過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有能力生產該系列產品的國家,並為“神五”、“神六”成功飛天作出了貢獻;蘇州星恆電源有限公司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生產的鋰離子動力電池成為同級產品中全球最早通過美國UL認證的產品;蘇州華飛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在對248納米光刻膠項目攻關中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中國空白,使中國躋身這一領域世界前列;蘇州恆久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年產100萬支數碼有機光導鼓(簡稱OPC)的高度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及相關技術裝備,成為目前具有此項能力的世界五家企業之一,去年公司又投入研製年產400萬支OPC的生產流水線,現在已完成設備安裝。

蘇州捷美電子有限公司5年來開發出生命科學領域內六大系列上百個擁有全部智慧財產權的產品,企業效益每年以50%至100%的速度增長;蘇州科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三網合一”技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去年7月25日,公司在新加坡SESDAQ正式掛牌,成為蘇州虎丘區孵化器畢業企業中第一個實現海外上市的企業。

為了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蘇州虎丘區結合二次創業,重點建設部省共建蘇州科技城蘇南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將成為蘇州市自主創新的強大引擎和正在崛起的自主創新高地。

虎丘區虎丘區
蘇州科技城是中國第一個大型研發創新專區,已被列入蘇州市建設“國際新興科技城市十大工程”,是專門為研發機構、創新企業、研發人員“量身定做”的區域創新載體。從興建之始,蘇州科技城就以自主創新為己任,將發展的目標鎖定為打造全省一流創新高地,儘快建設成為長三角區域性技術創新中心。致力於打造"三大高地":高新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創新高地、聚集各類研發創新精英的人才高地、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輻射高地。

啟動僅半年多時間,蘇州科技城已初具輪廓,已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2所、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14研究所、信息產業部電子第5研究所、網訊軟體、中科院清潔能源中心等30多家研發機構和項目入駐。最近,科技城內的大型綜合社區服務中心--1.2萬平方米的“生活新空間”正式投入使用,一家500平方米的聯華超市已經開業,而且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上銀行、跑電信、下館子、喝咖啡、孵茶樓、打球或是健身等等,都能在生活新空間裡完成。

中國蘇南工業技術研究院是蘇州虎丘區在總結與高校、院所合作經驗的基礎上,借鑑境外先進的運作模式,探索建立的“旗艦型”科技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台。它既不同於國內傳統的研究院所模式,也有別於各地蓬勃興建的孵化器運作,而是在對境外研發模式消化吸收基礎上進行“本土化”創新的產物。目前,中科院、清華大學已有意將一批國家級研發基地和項目落戶蘇南工研院。此外,首期建設的軟體、醫藥、環保、汽車零部件4個專業開發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地興建擴建之中。

交通概況

滬寧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交通十分便利,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9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張家港港口90公里、太倉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滬鐵路、京杭大運河和繞城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建設中的世紀大道橫貫東西。

滬寧高速公路

滬寧高速公路於一九九六年建成通車,是江蘇省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江蘇段全長248.2km,包括鎮江支線約258km,行車速度每小時一百二十公里,途經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市,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該公路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江蘇省蘇南和上海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促進了沿線經濟發展。

上海至南京高速公路江蘇段,簡稱滬寧高速公路江蘇段,是中國“八五”跨“九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是江蘇省第一條高速公路。

該路東起上海,從崑山花橋進入江蘇,西止於南京馬群,連線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六個大中城市。

土產特產

緙 絲 蘇州緙絲,是我國古老而稀有的手工藝品。緙絲以製作精良、渾樸高雅、艷中具秀著稱。它通經斷緯,織法奇特。織造時,藝人按預先設計編繪在經絲上的圖案稿,不停地變換各種顏色的梭子,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變換數以千計的梭子,可見功夫之深。

玉石雕刻 “蘇琢”聞名全國。蘇州玉雕以小件為主,多為瓶爐、人物、花卉、鳥獸。仿古爐瓶,古樸端莊、渾厚壯觀;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婉約丰韻;花鳥產品,善用巧色,紅嘴綠鸚哥,真是天造地設。在技藝上,善於運用鏤雕,致使產品玲瓏剔透,飄逸俊俏。

蘇州宋錦 蘇州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它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並稱我國三大名錦。唐代時蘇州就產土亥八蠶絲緋綾。五代時已產五彩燦爛的織錦。寧室南渡後,織錦中出現了專供裝裱書畫用的細薄織錦40餘種,這些織錦與書畫軸子同時保存下來,人們習慣抵消之為宋錦。

旅遊資源

虎丘區白馬澗生態園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東接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蘇州古城,西瀕三萬六千傾煙波浩淼的太湖,南與蔥翠綿延數十里的江南丘陵連為一體,石湖風景區、洞庭東西山風景區、天靈風景區和楓橋寒山寺、虎丘風景區環繞四周,白馬澗生態園位於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西部,是蘇州西部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7平方公里,是整個高新區的一塊原生態“綠肺”。

區域內吳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厚,有“江楓古韻”、“寒山鐘聲”等歷史文化遺產和“金山石匠”、“鎮湖刺繡”等傳統工藝,還有建於南宋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佛石塔”,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市文物保護單位“文昌閣道院”和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市文物保護單位“三里亭”,是一塊集江南山水秀麗和吳中文化溫柔於一體的“風水寶地”。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蘇州市縣級行政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