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虬莊遺址

龍虬莊遺址

高郵龍虬莊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虬莊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虬鎮,是江淮地區東部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發現文化遺蹟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龍虬莊遺址的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高郵龍虬莊陶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龍虬莊遺址發現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龍虬文化譽為江淮文明之花。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虬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虬文化源遠流長,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

基本信息

簡介

龍虬莊遺址龍虬莊遺址

龍虬莊遺址位於江蘇高郵市區東北約9華里處,真高2.4米,地勢低洼,四周環水,總面積43000平方米。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郵新石器時代的房址4處,灰坑35個,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其中有斧、錛、刀、鋤、紡輪、礪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動物的骨角製成的角鋤、骨鏃等生產工具和骨針、骨錐、骨墜、骨環等生活用具;有管、環、璜、墜、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各異製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復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隻豬形陶罐,既酷似,又誇張,其製作水平和審美情趣令人折服。 尤其是有4000餘粒炭化稻在同一個地方的不同深度發現,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元號特徵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

大事記

上世紀60年代,村民在此開挖魚塘時,挖出了大量陶器殘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動物骨骼。
上世紀70年代,經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的張正祥、紀仲慶先生調查,確認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關方面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
1993年,該遺址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有兩個揚州的考古項目一同入選,分別為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和江蘇揚州唐城遺址)。
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實施龍虬莊遺址博物館一期(部落村)工程,並於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5月18日,筆者陪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龍虬莊遺址實地考察,李老欣然題字:“高郵龍虬,煥彩流輝”。這次考察進一步堅定了他對高郵兩個認定的信心:“高郵是古代史中有關帝堯傳說的重要地點,高郵是研究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點。”
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
2016年,龍虬莊遺址入選全國優選旅遊項目名錄。
2016年,被列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大遺址專項保護規劃

四面環水

從高郵城向東北約10公里,就到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虬莊遺址。龍虬莊遺址四面環水,過了木橋,一處尋常的村落掩映在泡桐、水杉、柳樹、柏樹等雜樹下,腳下,就沉睡著揚州已知的年代最久遠的祖先。穿著現代衣衫的我們走進外部裝飾著黃泥土牆茅草屋的龍虬莊文物館,仿佛穿越7000——5000年的時光隧道,麋鹿角、石斧、骨針、墓葬、炭化稻、古陶、玉石器等各類文化遺物相繼映入眼帘。而最令人矚目的是其神秘莫測的刻文符號、不同凡響的稻作栽培、巧奪天工的制陶技術。

遺址陶文

龍虬莊遺址龍虬莊遺址
江蘇考古新發現:高郵陶文早過甲骨文1000年

人們普遍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館藏的國寶龍虬莊遺址陶文卻讓人產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長莊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這一塊從江蘇省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陶片圖文並茂,左邊的豎下來的4個字,看起來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經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組成辭彙表達完整的意思,該陶片上的文字卻不是很成熟,應該比甲骨文還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該陶文均以直線條為主,所以,該陶文極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自該陶文被發現以來,國內外很多古文字專家都對該陶文進行了研究,但至今為止還沒有能夠完整釋讀出來。據了解,目前我國甲骨文被辨認出來的文字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難以辨認了。

這片從高郵龍虬莊遺址發掘出來的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殘片上刻有八個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拓片如圖。左行四字,以直線為主,橫平豎直,結構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類似動物側視圖形,第一個似獸,第二個像魚或鱉,第三個如蛇,第四個若鳥。如此圖文並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元號,筆畫纖細,技法嫻熟。考古學家從形體上推定高郵龍虬莊陶文為早於甲骨文的一個文字型系;從其文字組合來看,比較成熟,似成詞語,並已脫離了早期發現的如仰韻、良渚等遺存的單個位元組,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這些文字元號被有關古文字專家稱為"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據悉,高郵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國上古書法史》。有關高郵陶文的論文專著有:《談高郵龍虬莊陶片的刻劃陶文》(饒宗頤《江漢考古》1996年4期,又載《東南文化》1996年第4期)、《龍虬莊陶文的發現與殷商甲骨文之源》(張敏發表於台北《故宮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997年8月)、《生命的頌歌———關於釋讀龍虬莊陶文的一封信》(周曉陸《東南文化》1998年第1期)、《龍虬莊陶文破譯》(劉志一《東南文化》1998年第1期)。現將高郵陶文的拓片及臨摹圖載於此,供研究欣賞。

歷史價值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江淮之間的高郵龍虬莊遺址先後進行了4次發掘。第一次發掘時,於河邊採集到一片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上有8個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刻文為兩行,左行四個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個類似動物圖形。刻文筆劃纖細,技法嫻熟,通篇包含一個完整的意義。這是繼山東省鄒平縣丁公遺址發現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間龍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後,又一次極為重要的考古發現。該次發掘的情況於1993年9月5日在《中國文物報》作了報導之後,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並被評為“九三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4年2月6日的《中國文物報》公布評選結果時,對龍虬莊遺址的刻劃陶文作了如下介紹:“在遺址上採集的陶盆口沿殘片上,有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國四千年前的文字?》為題,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聞》上作了介紹,稱之為中國尚未公開的至寶。中國古文字學家周曉陸著文說:“這肯定是文字,且為一段完整文句”。

2003年,中央電視台網站刊載了題為《江蘇考古新發現:高郵陶文早過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著,被媒體在網上炒熱。稱:“江蘇省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圖文並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在全國展出時,高郵龍虬莊陶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據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敏考證,龍虬莊這層遺址被劃為“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年代“不早於公元前2200年”,這正是帝堯時代遺物。

遠古文明

龍虬莊遺址龍虬莊遺址
在一塊4000年左右地層出土的黑陶片是遺址發掘的重大收穫之一,上刻有四個原始文字和一組動物圖紋。據專家考證,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左右。龍虬莊遺址上還發現了4000多粒7000——55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館內收藏著一盒碳化稻,看上去黑黑的、稍長,其貌不揚。而專家鑑定,這些稻米經歷了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稻過程,序列完整,顆粒完整,為我國首次發現的人工最佳化水稻品種的珍貴實物史料,並說明龍虬莊先民的稻作農業延續了1500年之久。這一發現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區從長江以南劃到了淮河以南。1997年來此參加龍虬莊遺址暨江淮地區古文化研討會的日本金澤大學教授中村慎一先生題詞曰:“龍虬莊的古代稻作是我國彌生文化的母親。”龍虬莊遺址出土的最具地方特色的文物是各類巧奪天工陶器,有豬形罐、葫蘆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壺、三足缽等,形狀紋飾作用各異,有的憨態可鞠,有的造型逼真,有的構思奇妙,不禁令人嘆服古人的聰明靈巧。

保護規劃

2013年3月15日上午,市水務、旅遊、發改委、國土、規劃、文廣新局等部門負責人齊聚龍虬鎮政府會議室,討論研究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的《龍虬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初步方案,並就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市委副書記金春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秋紅,副市長錢富強參加研討會。龍虬莊遺址是全國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之一,是我市得天獨厚的一大資源,該遺址被發掘至今已有20年。我市將以此為依託,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龍虬莊文化遺址公園,以進一步做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龍虬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方案已初步編制完成。此次研討會對《龍虬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初步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研討和完善,為下一步通過國家評審做好準備。研討會上,金春林對《龍虬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方案給予肯定。他認為,龍虬莊遺址歷史價值高、文化影響力大,保護的水平越高,利用的潛質就越好。就如何做好龍虬莊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金春林要求,要準確定位,更深層次理解遺址的意義,了解其存在的價值,把握好開發、利用的規模和性質,著重保護、適度開發;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龍虬莊遺址的未來,開發、利用時必須尊重歷史,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做出特色、做出亮點;要做好“碳化稻”文章,可設立“碳化稻”展覽專館,將綜合博物展覽館和“碳化稻”展覽專館有機結合,充分展示出龍虬莊遺址的文化和特色,使之成為江淮地區學習、研究、探索古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基地。同時,各相關部門要主動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齊心協力,共同做好龍虬莊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會上,張秋紅、錢富強分別就如何進一步做好龍虬莊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遺址保護任重道遠
龍虬莊遺址 文物龍虬莊遺址 文物

龍虬莊遺址是高郵人的驕傲,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雖很寶貴,但規模太小、學術味太濃,難以調動普通參觀者的熱情。記者看到,仿古的黃泥土牆茅草屋有的草霉爛了,有的房檐下開始蜘蛛結網,有的茅棚傾斜,竟用幾根木棍支撐,部分存有珍貴文物的貯櫃牆壁上水漬印清晰可見。遺址管理人員倪兆陽痛心地說,龍虬莊遺址博物館自2004年5月1日開館以來,經營每況愈下。為了龍虬莊遺址的保護,地方黨委政府將遺址上200多戶居民遷出,嚴禁在遺址上動一樹一鍬,2003年實施了龍虬莊遺址博物館一期(部落村)工程,並修了一條混凝土路通向遺址,方便人們參觀。然而古人類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是一個全國性難題,他曾經到浙江河姆渡遺址等處參觀,感到這些遺址的開發同樣面臨窘境。

歷次考古

龍虬莊遺址 文物龍虬莊遺址 文物

1993年4~6月,第一次發掘集中在生活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分為江淮地區早期、晚期新石器時代文化和類似王油坊類型的龍山文化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出土陶器主要為釜、罐、缽、盆、豆、盉等,遺址的第三階段中採集一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殘片,上有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1993年9月—94年1月第二次發掘集中在墓葬區,共清理墓葬345座,出土遺物1266件。1994年3—5月,第三次發掘時在文化層中發現了4000多粒炭化稻米。1995年11—12月,第四次發掘,清理墓葬57座,出土遺物219件。龍虬莊遺址是一支文化風貌獨特、文化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明鮮的地域特徵,初步確認為一分布於大運河以東江淮地區的新的古文化類型。

重要意義

龍虬莊遺址的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間,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這也就是在“1997年龍虬莊遺址暨江淮地區古文化研討會”上被專家確認的“龍虬莊文化”。如今,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虬莊遺址生態博物苑正在興建,它將再現龍虬部落的原始生活風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