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創作組曲]

《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創作組曲]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由光未然(張光年)作詞,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是宣揚革命精神的音樂史詩,為中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的重要作品。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後期因江青的建議,被殷承宗等音樂家改編為《黃河協奏曲》,後來又出現了有石叔誠版的《黃河協奏曲》。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黃河大合唱》在台灣"戒嚴時期"曾經被禁止演奏。

基本信息

簡介

《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結構介紹

全曲由《序曲》(樂隊)、《黃河船夫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黃水謠》(女聲合唱)、《河邊對口曲》(對唱、合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合唱)等9個樂章組成。各個樂章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在表現內容、演唱形式和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全曲又由表現中華民族解放鬥爭的基本主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幾個基本音調始終貫串於整個大合唱,在音樂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題、首尾合唱呼應、中間各樂章交替發展和末樂章的總結概括,以及每樂章之前的朗誦為先導等,使整個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音樂語言明快簡練、通俗易解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合唱手法豐富多彩和樂隊的交響性發揮,全曲的宏偉規模和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構成了這部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藝術特色。《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和國家弱小的深重,深知民眾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鬥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1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箇中國。

背後故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曆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

《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
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儘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么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八個樂章。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鬥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音調清新、樸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後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黃河大合唱》當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採用三弦伴奏,人聲朗誦的第三段《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往往被略去不演。據說是因為戰時難找能勝任該段朗誦的演員,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卻成為慣例。從創作技術來說,冼星海運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聲寫作技巧來創作《黃河》;從題材上來說,則將現實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藝術性的加工塑造,這使《黃河大合唱》成為一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感的藝術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個世紀前《黃河》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卻仍然存在,每次唱之聽之,仍令人激動,其因在此。或許在今日重溫一下冼星海於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在蘇聯所寫的“創作札記”中關於創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對欣賞這部作品會有更深刻的體會:“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寫,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寫於陝北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時際演劇第三隊來延,光未然同志把黃河歌詞寫好後即交我去譜,寫成後由第三隊鄔析零指揮,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演出,其後魯藝周年紀念晚會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舉行了兩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評。以後延安遇到有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沈志遠和蒙古代表及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西北攝影團等,都是以《黃河大合唱》為中心。這曲是在魯藝一個小窯洞(魯藝舊址)里寫成的,為著第三隊要離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時間連總譜和合唱寫成了。因為各地不論前線和後方都歡迎這個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寫成五線譜,用交響樂隊伴奏合唱,比較簡譜所寫的更好些,但因為忙於教務和創作,一時未能執筆。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順利地把它完成了。這種配器法是歐美和各國都可採用,比較以前的簡譜更國際化,但同時這個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進步的技巧。 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曾屢次由我指揮,合唱隊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樂隊二十餘人,多用中國樂器。大禮堂幾乎容納不下,聲音遠遠可以聽到。還在延安的時候,人們就告訴我,重慶和國內各報都有說及《黃河大合唱》是抗戰期中新音樂的創舉。當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辦事處時,蕭三告訴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報報導我和《黃河大合唱》;蘇聯名記者和攝影師卡爾門先後在“國際文學”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幟”寫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國的一年》,其中也有關於我和《黃河大合唱》的評論。我當然不會因為這樣就滿足。尤其是有一天,吳玉章同志當全體魯藝術學生教員集合時,說及我的努力和《黃河大合唱》得到國際上的嘉許,我聽了之後,自問漸愧,因為我歷年所想創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產,一方面又要精練,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麼,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漸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寫了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後的呼吸為止。我不曾忘記丹第八十三歲臨死前還對我們說,他想寫作,仍想完成他關於理查特·華格納的文章!羅曼·羅蘭七十三歲的時候仍想學習俄文,因為他發現俄國文學的寶藏。貝多芬臨死時說:‘我不過寫了幾個音符……’我是什麼東西呢?比較他們差得多了,還不更努力么?”

作者簡介

曲作家

冼星海,生於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曆五月十一日),原籍廣東番禺,[span]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冼星海冼星海

一九三〇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湧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〇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詞作家

光未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國小教員,享年89歲。
著作有: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原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專輯簡介

作詞: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整理:李煥之
合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
指揮:時樂蒙
朗誦:林中華錄音時間:1955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裡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迴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此後的數十年來《黃河大合唱》一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黃子孫中永遠傳唱!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際,香港舉辦了歷時14天的“黃河”音樂節。《黃河大合唱》全曲演唱僅40分鐘,然而那天的謝幕竟長達20多分鐘。在台灣,《黃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時間長達40多年。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到香港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對《黃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很多人想辦法爭取《黃河大合唱》在台灣的演出,各種報紙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呼籲。在台灣被禁錮了40多年的《黃河大合唱》最終得以演出。2001年4月14日,美國紐約的百老匯春意盎然。“黃河之聲”中國經典名曲音樂會吸引了來自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旅美華人,也吸引了眾多的美國人。美國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紐約時報》兩次介紹該音樂會。音樂會的下半場是美國人用中文演唱氣吞山河的《黃河大合唱》。開場的《黃河船夫曲》激烈緊張,這段唱曲節奏較快,歌詞繞嘴,對於美國歌手們來說發音相當困難,但他們那種“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態度,反而把樂曲表現得更有力度。美國合唱團的女聲部音質清麗,極富彈性,中文發音準確,金髮碧眼的女士們以熱愛家鄉這種人類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黃水謠》表現得有如春波婉

1
轉,映出了黃河兩岸農田村舍。合唱的最後一個樂章《怒吼吧黃河》將音樂會推到黃河的浪峰,當《黃河大合唱》在合唱團八十幾位隊員多次重複的“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的高亢歌聲中結束時,激動萬分的觀眾一下全都站起來,以雷鳴般的掌聲和熱情的歡呼聲向中美藝術家表達他們內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謝。觀眾中的美國人從節目單中的英文介紹和演員們表現的音樂中也聽懂了“黃河”,他們與中國聽眾一樣情緒高昂,熱烈地鼓掌。再三謝幕的全體演員們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衛黃河》,這時觀眾們情緒高昂,以有節奏的掌聲加入了這雄壯的進行曲,還有不少人跟著唱起來。歌聲結束,激動的觀眾們還不願離去,又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最後演員們唱了三遍《保衛黃河》,音樂會才徐徐落下帷幕。1956年 5月 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唱片專業會議,會議決定儘快成立中國唱片社。
1957年 6月27日 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成立中國唱片社籌備處。
1958年 6月17日 中國唱片社正式成立,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周新武兼任社長,徐曙任副社長。唱片編輯組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分出,劃歸中國唱片社。中國唱片社內設音樂、戲曲、文教、出口四個組。同年,設在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的唱片出版組遷回中國唱片廠,與錄音資料組合併成唱片出版部,設音樂、戲曲、錄音、出版四個組。徐以禮任唱片出版部主任。9月28日 中國唱片廠自行研製成功。中密紋唱片(33轉/分,每面容量17分鐘)。第一批出版的中密紋唱片有《黃河大合唱》等6種。1982年12月23日 國務院頒布了“錄音錄像製品管理暫行規定”。對《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等大型聲樂作品,進行立體聲錄音,並重新出版。本場演出錄之於1955年,時值共和國剛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剛剛結束,新中國百廢待興,因此當時的條件還十分簡陋,整場演出的伴奏只有一台老牌的蘇聯產“波羅地海”鋼琴和幾件簡單的樂器。朗誦是黃河大合唱的一種特殊形式,貫穿整場演出,擔任朗誦的林中華,當時年僅24歲。1958年出品的首版《黃河大合唱》,現存世量僅400多張,本專輯是由中唱公司1982年對首版錄音重新編輯音效處理再版發行的LP唱片轉制的。

作品賞析

《黃河大合唱》是中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中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範之作。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鏇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一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
冼星海聽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箇中國。
作者用感情飽滿的筆墨,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歌頌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作品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一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創作熱情,僅僅用了6天時間,就完成廠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來,很感動地說了幾聲'好’。”(冼星海日記)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著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黃河船夫曲》採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雲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拚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作為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給我們展示了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的第一幕。
男高音獨唱《黃河頌》是一首以黃河象徵祖國的熱情頌歌,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第一部分以平穩的節奏、寬廣的氣息歌唱了黃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熱情、奔放的鏇律讚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熱情激昂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後,是民謠風格的抒情敘事曲《黃水謠》,樸素的音調優美而又平易動人:第一部分描寫了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和中華兒女美好安寧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題深沉、痛苦,描寫了日寇侵略後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音樂在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使人久久難忘。
《河邊對口曲》如民間小曲般親切而富於鄉土氣息,通過敘事般的對唱形式,手法簡練,效果甚佳,描摹了國土淪喪後日寇鐵蹄下人民的悲慘遭遇。
《黃河怨》以低沉悽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了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願而投入滾滾黃河懷抱的婦女的深仇大恨。齊唱、輪唱《保衛黃河》表現了游擊健兒的英勇氣概,是一有人民戰爭壯闊場面的戰鬥進行曲。“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宏偉場面和樂觀主義的民族精神躍然眼前。
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鬥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作品在樂隊全奏和八聲部合唱氣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濤中結束。
《黃河大合唱》有五個版本。一個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第二個版本是“蘇聯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鏇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第三個版本是“上海樂團版本”,就是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第四個版本是“中央樂團版本”是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今天,大家能聽到的就是這個版本。第五個版本是鋼琴伴奏版本。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么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裡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鬥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鏇律,拉寬了節奏、放慢了速度,表現船夫們穿過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種欣慰。這表明,中國人民儘管處在艱難抗戰之中,但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強漸弱,由近到遠。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著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的《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表達了詩人對黃河——母親河的讚美。這一樂章由三個樂段構成。開始樂隊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這就是這一樂章的主題,顯示出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內心熱情的讚美。這裡唱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和曲折婉轉,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幅員遼闊。第二段從“啊、黃河”開始,進入一個熱情澎湃的音樂段落,這裡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及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接著又來了一個“啊、黃河”。這是一個激情的甩腔,音樂上更加熱情昂揚。似乎在說,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誓與外敵鬥爭到底。此時音樂到達高潮。跟進來的第三個“啊、黃河”使音樂進入第三樂段,這時音樂變成4/4拍,氣息寬廣,像黃河一樣奔流而下。這個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讚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裡對黃河的讚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讚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個配樂詩朗誦。原來是由三弦伴奏,後來改為由琵琶伴奏。這個樂章,冼星海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的音調素材,講述了民族的災難,也歌頌了民族的英雄。是詩人進一步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同時也暗示著黃河或者說是中華民族將面臨一場劫難。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在音樂會上很難聽到這一樂章了,因為考慮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樂章是《黃水謠》,是女聲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三段體歌曲,其曲調非常優美動人,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段展現出黃河兩岸人民安寧、平靜的生活,音樂十分流暢,也顯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緒急轉直下,“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這一段表現日寇入侵中國,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第三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但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是一個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採用了樂段反覆的民間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採用鑼鼓伴奏的方法。整個樂章是兩個流亡者的對話。這裡作者借兩個流亡者的對話,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聲獨唱。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的哀怨。這一段是一個絕望的婦女的內心獨白。這個婦女的丈夫流離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兒子也被日本鬼子殺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給糟蹋了,最後不得不跳入黃河母親懷抱自殺而死。作者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構思,就是想通過一個婦女的死來激發全國人民的鬥志。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為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裡採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三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於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黃河在怒吼”、“揚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戰的戰爭態勢。最後發出了“戰鬥的警號”,這一句被多次重複,整個音樂給人以巨大的號召力,無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戰!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衝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作品:黃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二月裡來、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等等。
論著冼星海發表過20餘篇音樂論文和編寫過一些音樂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發表的《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1937)、《救亡歌詠運動和新音樂的前途》(1938)、《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等短文中,著重總結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經驗,論述了以聶耳為代表的新興音樂的方向和發展前景。到延安後陸續發表了《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1940)、《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1940)等論文,並在1940年1月舉行的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作了《邊區的音樂運動》的報告。他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國民歌的特點和民歌研究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指導中國新音樂的建設。他認為不論是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還是大眾化問題,都應以發展中國的工農音樂為基本出發點。他通過實際調查採錄和研究,初步歸納了中國民歌具有現實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點,並認為在音樂創作中吸取民間音樂的因素,能夠更真實更生動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眾的語言,創造出更豐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是最具有國際性的音樂作品。他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指導思想,對“五四”前後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作品的歷史作用等,作了簡要述評,並論述了新音樂的本質特徵和形式特點,指出中國新音樂必須朝著“他的內容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他的形式應該是民族的”方向發展。他的這些理論著述,對中國革命音樂理論的建設起過重要的作用!

萬人齊唱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指導,傳媒集團聯手青海、山西、陝西、四川、寧夏、甘肅、內蒙古、河南、山東等黃河流域9省、自治區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70周年”特別活動,2009年9月19日下午16:00在上海江灣體育場盛情呈現。東方衛視藝術人文頻道以及黃河流域多家電視台以衛星連線,十地聯動的方式,從上午10:30進行長達7小時的全天大直播。
作為入選中宣部《向“祖國匯報”建國六十周年重大文藝活動項目》,《黃河大合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回響,來自上海和全國及境外、海外的400多支合唱團隊數萬人參加該活動,其中有壯心不已的新四軍合唱團、兩鬢斑白的老幹部合唱團、貢獻傑出的勞動模範合唱團、《黃河大合唱》詞曲作者後人帶領的合唱團、三軍合唱團、都江堰學生合唱團和節日國際合唱團;美國芝加哥合唱團、奧地利合唱團等來自海外的合唱團體也熱情參與,匯入《黃河大合唱》的滾滾洪流,規模蔚為壯觀。
活動由大合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開始,上海主會場及九大分會場開展“互動大拉歌”:《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走在大路上》點燃現場氣氛,膾炙人口的歌曲讓觀眾在重溫經典鏇律的同時,回顧中國60年光輝的前進歷程,而十地齊唱《大中國》則震撼人心。隨後,全場大型互動音畫《黃河》拉開帷幕:由著名旅法鋼琴家許忠演繹的鋼琴獨奏《保衛黃河》激情四溢,與此同時在草坪圖案的更迭變換中,一條“幾”字形的黃河流域圖徐徐展現,巧妙的圖形、整齊的變化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指揮家曹鵬、著名表演藝術家焦晃分別擔綱此台歌會的總指揮和朗誦,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張建一、佟鐵鑫和於冠群分別領唱《黃河大合唱》的不同篇章。
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楊浦區委、文廣集團傳媒集團領導陳東、馬春雷、陳燮君、陳安傑、宗明、薛沛建、黎瑞剛、何建華、李尚智、滕俊傑、汪建強、徐浩等出席觀看。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裡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迴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此後的數十年來《黃河大合唱》一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黃子孫中永遠傳唱!

歌曲影響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裡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迴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此後的數十年來《黃河大合唱》一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黃子孫中永遠傳唱![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