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曹禺名著改編的話劇]

日出[曹禺名著改編的話劇]
日出[曹禺名著改編的話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話劇《日出》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曾被無數次搬上舞台。此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演出的《日出》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敘述方式,由陳白露之死開始演起,劇情沿著主人公心靈的軌跡逐步發展,將故事娓娓道來。

基本信息

話劇簡介

話劇劇本,四幕話劇,曹禺作於1935年。
《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日出》以鮮明的時代性和深廣的歷史內容在曹禺劇作中居於領銜地位。
劇本用人像展覽式結構,以陳白露和方達生為中心,以陳的客廳和三等妓院寶和下處為活動場所,把社會各階層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揭露剝削制度“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本質。
在藝術創作上,作者採用橫斷面的描寫,力求寫出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紀實性特點,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戲”。

作者簡介

曹禺(1910-1996),中國現代卓越的戲劇家,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在清華讀書時有“小寶貝兒”的綽號。
“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表小說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他的姓氏“萬”的繁體字"萬"為一個“草字頭”和“禺”字,草字頭與“曹”諧音,故“曹禺”即“萬”)。
曹禺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餘演員,左翼劇動影響下的劇作家”(孫慶升:《曹禺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
他的主要劇作有: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稱作曹禺三部曲);完成於抗日戰爭時期的《蛻變》、《北京人》、《家》(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以及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膽劍篇》(與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他的每一部劇作都以巨大的藝術力量打動了讀者和觀眾。他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故事梗概

交際花陳白露受銀行家潘月亭供養,整日與一群遊手好閒的寄生蟲相周鏇,雖厭惡和鄙視周圍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昔日的戀人方達生試圖拯救她,但她無力自拔。潘月亭投機股票失敗,陳白露債台高築,深感前途渺茫,終於服毒自殺。故事中還描寫了一個小人物黃省三,在被無辜辭退,向李石清索取工作不成,又被突如其來的潘月亭打暈。然後被扔出去。

主題思想

海報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爛面,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
一、劇本通過對半殖民地都市群醜的出色描繪暴露社會的黑暗糜爛。有工於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洋奴張喬治等。這些都市群醜聚在陳白露的寓所里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繪“不足”者的備受欺凌。“小東西”被賣進妓院;小職員黃省三走投無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後自盡被救發了瘋。劇本描寫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描寫了他們善良、忠厚和倔強的品性。
劇本正是通過對都市群醜和下層被侮辱被剝奪者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半殖民地中國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一方面是剝削者、“有餘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有餘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黑暗社會的主題。

歷史影響

《日出》在在中國話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發表,是中國話劇創作藝術成熟的標誌。劇作戲劇衝突尖銳複雜,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獨特,富有典型意義;戲劇語言個性化,且具動作性和抒情性。劇作的這些特點,是話劇創作成熟的標誌。
二、促進了話劇從“案頭劇”向“劇場劇”的發展。曹禺以前,多數劇本主要以閱讀欣賞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劇作,具有極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進了大型多幕戲劇的發展。曹禺以前,現代劇作多數為獨幕劇和中型戲劇。《雷雨》等劇作,都是大型戲劇,演出時間2、3小時,劇情比較複雜,反映的生活內容更豐富廣泛。《雷雨》《日出》以後,現代大型戲劇創作多起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