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黃河》

《保衛黃河》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作詞:光未然(張光年),作曲:冼星海。歌曲採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這首歌採用了民間打擊樂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鏇律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全曲採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鬥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鬥的壯麗場景。

基本信息

歌詞

1《保衛黃河》
(朗誦詞)
《保衛黃河》《保衛黃河》
但是,
中華民族的兒女啊,
誰願意像豬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們要抱定必勝的決心,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多聲部合唱)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
游擊健兒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賞析

《保衛黃河》《保衛黃河》
全曲採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鬥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快速大跳的動機和逐步擴張的音型,使歌曲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鬥的壯麗場景。

這首歌採用了民間打擊樂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鏇律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歌曲一,四部分合唱,二、三部分輪唱,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勢不可擋。輪唱時“龍格龍格”的人聲伴唱,聽來變化無窮,情趣橫生,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巧妙地隱喻了抗日武裝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於匯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它將壓倒一切敵人,顯示了英雄民族的偉大氣魄。輪唱之後的一大段器樂間奏,不僅渲染了氣氛,刻畫了形象,又為結束段轉向高潮作好了鋪墊,使結束段更凸顯了中國人民誓將侵略者消滅乾淨的堅強決心。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根據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鋼琴協奏曲《黃河》始創於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保衛黃河》是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第四樂章,採用自由變奏曲式寫成。其結構:引子+主題+變奏+變奏Ⅱ+變奏Ⅲ+變奏Ⅳ+變奏Ⅴ+變奏Ⅵ+變奏Ⅶ+插部+變奏Ⅷ(尾聲)。

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創作中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在曲式結構上又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格,以標題性組曲的形式寫成。今天,這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已衝出國門,成為一部在世界範圍內音樂會舞台上經常演出的曲目。
電子琴合奏曲《保衛黃河》更是動人,全曲共分四個聲部,音色分別是鋼琴、鋼琴、弦樂、低音弦樂。此曲共有七大章。要求演奏者同時彈奏不同的音符來完成合奏。因此需要演奏者團結合作。

詞作者

光未然光未然

光未然(1913~2002.1.28 )中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30年代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

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詞《五月的鮮花》,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

1949年後,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發表了大量文學、藝術評論。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文藝現象發表意見。

曲作者

冼星海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

1905年6月13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民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 《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朗誦介紹

瞿弦和瞿弦和
瞿弦和,1944年出生於印尼蘇門答臘,6歲隨父母回國。196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瞿弦和的名字、面孔和聲音,大家都熟悉。愛聽廣播的說他是著名演播家,愛看電視的說他是著名主持人,瞿弦和卻說自己做這些都是“業餘”,他是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
當年,一批年富力強的業務尖子成為各文藝院團的團長,37歲的瞿弦和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22年過去了,文工團500多職工百分之百說:瞿弦和——非人也!
此話怎講?煤礦文工團每年下礦慰問演出不少於百場,路途總是最遙遠、演出條件總是最艱苦,而兼任多個社會職務的瞿弦和幾乎全都參加。經常是大部隊出發時,他還在處理別的事情,隨後趕去礦區;演出結束後,他難得跟大夥一起休息,總要連夜趕回。有一次,文工團在寧夏白芨溝礦演出,剛開完政協會的瞿弦和隨後趕去,下了飛機,經過5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才到礦上;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卸完台,已是夜裡11點多;他又帶著燈光師連夜返回,又是五六個小時山路,又是兩個多小時飛機,9點上班時間剛到,他已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辦公室。瞿弦和總是一件事還沒完就已經在籌劃下一件事了。用他夫人張筠英的話說:“瞿弦和就是一陀螺,小鞭兒就在他手裡,天天抽得自己團團轉。”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也都習慣了他的“晚上鬧覺,早上叫早”,半夜12點被團長的電話叫醒固然辛苦,可人家團長到現在還沒上床豈不更辛苦?
一般來說,五六十歲的人大都開始講究“養生”了,瞿弦和卻完全無此念頭,天天“吃嘛嘛香”,而且還說:“要是誰想問我點我不想說的事,不用打,餓我三頓就都招了!”他睡覺的時間很少,但他會隨時補覺,累極了說聲“我睡會兒”,話音剛落鼾聲就起,三五分鐘後,又是一張煥然一新的面孔。還有,瞿弦和愛吃藥,忙碌的人大都如此:總捨不得花時間休養,只希望藥到病除,速戰速決。很多肯吃苦、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往往不好相處,他們常會不自覺地把辛苦寫在臉上。瞿弦和不同,他的任勞任怨是通過營造和諧工作氣氛表現的,只要他在,辦公室里總是笑聲不斷。他的玩笑總是信手拈來,就是批評人,也是讓人又痛又癢。如果他告訴你:“又戴圍嘴兒啦。”你就要反省自己近來是不是工作不夠努力,因為那句北京歇後語是“老頭戴圍嘴——裝孫子。”
瞿弦和的最大特點是喜新不厭舊。“五一音樂會”已經辦了第九屆了,他還要求年年辦,為煤礦工人爭光的傳統不能變。同時,他對創作人員的要求也非常“簡單”:“我要不一樣的,跟別人不一樣,跟咱們從前不一樣。”
瞿弦和喜歡突發奇想:某一天早上他會說:我們可不可以找有關部門商量一下,把咱們團門口公車站的站名,改作“中國煤礦文工團站”呢?某一天早上他又會說:小劇場為什麼閒著呢?可不可以跟附近的社區、中國小校聯合搞一些演出活動,既回報了社會也給演員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人可不能閒著。瞿弦和一直有一個計畫,要去拿一個飛行駕照。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提案成立“中國武警煤礦總隊”……
熱情、真情、激情,是瞿弦和對全團演職員提出的要求。他的做事原則來自戲劇學院學到的表演三要素:迅速地判斷、準確地反應、巨大的激情。

指揮介紹

嚴良堃是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前為中央樂團合唱團)創辦人之一,現為該團合唱指揮、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合唱指揮學會理事長。
嚴良堃1923年生於湖北武昌,少年時期在武漢參加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保衛黃河》嚴良堃
,1938年參加孩子劇團,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指揮生涯。1940年在重慶首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全部《黃河大合唱》。1942年考入國立音興學院理論作曲系,師從江定仙,並隨吳伯超學習指揮。1947年畢業後到香港中華音樂學院從事理論作曲、指揮等教學工作。1949年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並擔任該校青年工作團合唱指揮。1952年任中央歌舞團合唱指揮。1954年赴蘇聯深造,為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指揮系研究生,主修交響樂及合唱指揮。師從阿諾索夫及索斯洛夫。1958回國,任中央合唱團指揮至今。1959年為國慶獻禮指揮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961年由他指揮,在國內第一次舉行合唱音樂會。1979年率中央合唱團赴菲律賓參加第一屆國際合唱節。1982年在第一屆《北京合唱節》中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西歐歌劇合唱音樂會。
1983年匈牙利柯達伊紀念委員會授予嚴良堃證書和紀念章,表彰他在介紹柯達伊的作品和教學法中所作的貢獻。1985年他率中央合唱團赴香港參加《黃河音樂節》,後應邀再度赴港參加《亞洲藝術節》指揮香港合唱團演出、1986年在第二屆《北京合唱》中任領導小組常委、指揮組組長。同年成立“合唱指揮學會”被選為會長。由他指揮中央合唱團演唱的音樂會,在比賽中榮獲第二屆《北京合唱節》專業組表演藝術比賽一等獎第一名。先後率團赴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表演,深獲好評。
嚴良堃從事指揮四十餘年,多次應邀赴海內外指揮及講學,對中國合唱藝術事業的發展及合唱隊伍的建設,貢獻良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