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

1922年,中國近代民樂大師劉天華先生在北京大學創辦“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這標誌著北京大學民樂團的誕生。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歷史淵源則還要更早。蔡元培於1916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團”,轉年更名為“音樂會”。

簡介

“中國之衰弱,由於教之未善。”,進入本世紀20年代,在認真比較了中西音樂之差異和差距之後,一批社會精英認為,正如中國之積貧積弱是由於教育的落後那樣,中國音樂的不發達,關鍵也是沒有現代意義的音樂教育。早在1901年清政府降旨將各省書院改學堂後,1903年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學堂得以在各地普遍建立,並參照國外的做法逐漸地開設了樂歌課。1903年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六期上,匪石在其所撰《中國音樂改良說》一文中認為:“吾人今日尤當以音樂教育為第一義。一設立音樂學校,二以音樂為普遍教育之科目,三立公眾音樂會,四施家庭音樂教育。”1905年有的地方政府還曾考慮“設音樂學堂”。但真正稱得上現代意義的專業音樂教育,則直到20年代才露端倪。

在我國的專業音樂院校中,歷史最悠久者,當推上海音樂學院。如今,坐落在該校校園裡的一尊由著名美術家劉開渠雕塑的音樂家半身銅塑像,就是在我國最早開辦專業音樂教育的人物--蕭友梅。

蕭友梅1884年生於廣東香山縣。1901年赴日留學。在東京音樂學校學習鋼琴的同時,還在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攻讀教育學。1910年在北京保和殿留學生的殿試上,蕭友梅榮獲“文科舉人”的稱號。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委任蕭友梅為秘書。袁世凱篡權後,蕭友梅於當年11月赴德國留學。1916年7月,他以題為《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的論文獲得萊比錫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隨之又轉入柏林大學選修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兒童心理學、音樂美學等課程,並同時在施特恩音樂學院研究作曲、指揮等。其研究範圍之廣,用功之勤,在當時都是少有的。1920年3月,他遊歷了瑞士、法國、英國、美國後回到祖國。他經過多年來對中外音樂的比較研究,得出結論:中國音樂千百年來發展緩慢的原因,在於音樂教育的薄弱。只有建立專業的音樂教育機構,培養出大批合格的音樂專門人才,中國音樂才能復興、崛起、發揚光大。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很欣賞蕭友梅的才幹,邀請他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音樂講師兼該校音樂研究會的導師。蕭也很贊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二人從此開始了愉快的合作。

相關資料

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蔡元培於1916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團”,轉年更名為“音樂會”。1919年改組為“音樂研究會”,蔡親任會長,設鋼琴、提琴、古琴、琵琶、崑曲五個組。蕭友梅加入後,曾開設樂理、和聲、作曲法、音樂史等課程,加強了該會成員的音樂理論的學習與研究。

1919年底,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國歌研究會”,辦理審定新國歌事宜。國歌的歌詞採用《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雲歌》,並公開徵求曲譜。經各界賢達的力薦,決定請王露、蕭友梅、吳梅、陳仲子四人分別譜曲,擇優採納之。

王露是國樂名家,善彈古琴,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達六年之久。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在日本聽了王露的演奏後曾慨嘆:“國之無樂,蒙大恥辱久矣。朝樞乃甚無人,即不知有山東王露者何耶。”因此章太炎曾致電北洋政府教育部,力薦王露為國歌譜曲:“山東諸城王露為中國音樂家第一,自俗樂胡琴、琵琶、俗歌二黃梆子,上至琴瑟編鐘、古音雅奏,皆能為之。嗣游日本,專肄音樂,西方聲律能辨及微茫,日本人同學者皆敬重之。”1919年王露被聘為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導師,教授琵琶、古琴。
吳梅是民初的著名學者、戲曲理論家、作家,研究曲律和文詞,善制譜,曾任北京、南京等地大學教授。還曾是北大“音樂研究會”崑曲組導師。

楊仲子1904年赴法留學,入貢德省大學理學院攻讀化學。畢業後,考入瑞士國立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他不僅學貫中西,還是我國傑出的書法篆刻藝術大師。在瑞士時,與徐悲鴻等人過從甚密。“1919年冬天,應楊仲子邀請,悲鴻曾去瑞士遊覽。這位才華橫溢的楊仲子先生,當時在瑞士學音樂,他們的家就住在日內瓦湖的北岸。楊仲子先生因擅長金石書畫,很樂於與悲鴻交往。在他的陪同下,悲鴻又一次領略了日內瓦湖山的秀美。”“楊仲子先生聰明過人,專攻音樂,又精於書畫篆刻,悲鴻所用的許多印章,大都出自楊仲子之手。”回國後,楊也被蔡元培聘為北大“音樂研究會”導師,教授樂典、和聲。1920年9月,他還曾與蕭友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系科-音樂體育專修科,第二年成為獨立的音樂科,後又演變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此四人同系當時中國音樂界之翹楚:

接到為國歌譜曲的重任時,蕭友梅剛剛自德國回到北京不滿一周。“國歌研究會”從應徵的曲譜中,最後選定蕭友梅譜曲的《卿雲歌》為國歌。蕭友梅因此名聲大振,受到社會各界的注重。1920年10月經北洋政府國務會議通過,由國歌研究會印製國歌曲譜,頒布至各省,從1921年7月1日起正式啟用。1922年4月,劉天華應聘為北大音樂研究會的國樂導師,由於多位著名音樂家的加盟,該會的教學力量得以加強,活動日益豐富。

1922年8月,經蕭友梅提議,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由蔡元培任所長。該所簡章提出“以養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傳習西洋音樂(包括理論與技術),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揚而光大之。”開辦之時共有學員44人,設甲、乙種師范科及各項選科,選學科目以音樂理論和西洋弦樂器為多,學習成績採用學分制評定。這是我國第一所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辦所近五年,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早期的專門音樂人才。受其影響,北京的一些大專院校也相繼設立了音樂系(科)。1922年全國實行新學制,將以前可上可不上的“樂歌”課,更名為“音樂”課,國小必修。音樂教育事業由此初具規模。20年代的中國,軍閥混戰,政壇上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接管了北京政權後,其教育總長劉哲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了北京國立院校的所有音樂系科。蕭友梅等苦心經營五年之久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也隨之解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