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樂

中國古樂

中國古樂之史源, 是一個沉睡著的龐大寶藏。今人跨越時空, 夢回遠古, 也只是觸到其冰山之一角。由於歷史固有的局限, 如音樂的傳承方法單一, 音樂的載體轉瞬即逝, 樂譜符號後人難以破譯識別等眾多原因, 造成了部分古樂長期失去, 此乃中國古典文化與愛樂者之千古憾事。

中國古樂之史源,

這是一個沉睡著的龐大寶藏。今人跨越時空, 夢回遠古, 也只是觸到其冰山之一角。由於歷史固有的局限, 如音樂的傳承方法單一, 音樂的載體轉瞬即逝, 樂譜符號後人難以破譯識別等眾多原因, 造成了部分古樂長期失去, 此乃中國古典文化與愛樂者之千古憾事!
中國古樂,源遠流長。從《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之史實,和考古工作者發現的大約七千年以前先民們用陶土做的吹奏樂器“塤”就可以證明,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音樂。

歷史

戰國時代在諸子百家齊鳴的文化背景下,音樂活動相當繁榮,並產生了孔子、墨子、老子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音樂思想。漢代建立以後,音樂快速發展,漢武帝時建立“樂府”,廣采民間音樂,經過加工提高,成為藝術性較高的相和歌與歌舞兼備的相和大曲的音樂。漢代流傳至今的《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均為著名古琴曲。南北朝時期,漢族中原的傳統被帶到江南,和江南民間音樂一起統稱為清商樂。東晉桓伊創作了笛曲《梅花三弄》,後經唐人顏師古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唐朝建立後,對外來音樂文化採取了“兼收並容”的政策,天下各地音樂匯集於朝中,宮廷燕樂興盛。其時,各種音樂的曲調在流傳當中,歌手用詩作歌詞來唱,或疊唱或加襯詞產生了新的歌曲形式——曲子,流傳至今的《陽關三疊》就是用王維之詩疊唱,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名作。在唐代音樂中,甘肅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五代時期的曲子樂譜,倍受世人矚目。
宋朝,隨著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音樂多以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隋、唐興起的曲子在宋朝稱為“詞調”。詞調音樂是宋代最具時代特色的音樂載體,其發展有兩種形式:一是依舊曲調填詞,一是自度曲(創作新曲調)。南宋詞人兼音樂家姜蘷創作詞調17首,是目前僅存的詞調音樂。詞調之外宋代的琴曲,則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品種。就像宋代的山水畫意境空靈
元朝時雜劇得到了迅速發展。元雜劇的音樂是曲牌聯綴結構的音樂,雜劇一般一本四折,每折音樂限用一個宮調。雜劇曲牌沿用了唐宋以來大曲、詞調、諸宮調的曲牌和金、元時期北方的民間小曲,雜劇音樂節奏強烈,風格雄健,豪放,適合舞台表演,可以說元雜劇反映了當時最高的音樂成就,在元朝後期,城市裡流行一種新的歌曲形式――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小令是一個單獨的曲調,套曲是一個宮調的若干曲調組成。散曲節奏舒緩,鏇律委婉,風格纖雅,適於在青樓酒肆中演唱。
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市民音樂的發展,其音樂內容是現實的、世俗的,形式生動質樸,民歌小曲在城市中廣泛流行。說唱音樂有彈詞、鼓詞、道情、牌子曲等。明初時南戲普遍流行,嘉靖後,海鹽、弋陽、餘姚、崑山四大戲曲聲腔興起。崑山腔經魏良輔等人加工改造,唱腔委婉細膩,咬字吐音聲韻清楚,伴奏音樂豐富,角色齊全,表演講究,一躍而為眾劇之首。而明清時期的器樂音樂發展得更為普遍和成熟,形成多種民族器樂的樂種,如十番鼓、十番鑼鼓、陝西式鼓樂、江南絲竹、山西八大套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