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後遍及全國的民眾性愛國歌唱活動。這一運動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開始醞釀,於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後形成熱潮,至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時達到高潮。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內容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抗日救亡運動中,1935年興起的
具有全國規模的民眾愛國歌詠運動,簡稱救亡歌詠
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侵
犯華北,國民黨政府聲言“先安內,後攘外”,繼續採取不
抵抗政策,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挽救民
族危亡的抗日救亡運動。隨著救亡運動的發展,民眾的愛
國歌唱活動逐漸展開。1934年下半年,聶耳創作了《畢業
歌》、《前進歌》、《自衛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通過電影和
戲劇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為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提
供了必要的條件。1935年,上海先後成立了業餘合唱團、
民眾歌詠會和新生、洪鐘、螞蟻、立信、量才等救亡歌詠團
體。其中,業餘合唱團由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領
導,主持人為呂驥;除進行歌詠演唱外,成員中不少人還
分頭領導或聯繫一至數個歌詠團、隊。民眾歌詠會設在基
督青年會,主持人劉良模,成員以學生、店員、職員和市民
為主,最初九十餘人,之後迅速增加,按職業、工作地點分
編為八隊,開展了歌詠比賽、歌詠大會、廣播等活動,影響
日益擴大,後來多達一千餘人。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
後,救亡歌詠運動出現全國性熱潮。各地紛紛成立歌詠團
體,舉行歌詠大會和歌詠遊行等,聲勢浩大。以上海為例,
影響大的歌詠活動有:1936年6月7日,民眾歌詠會在上
海西門公共體育場舉行千人大合唱;10月22日全市各歌
詠團體在魯迅葬禮時舉行輓歌遊行;同年底至1937年初,
為援助綏遠抗戰舉行的音樂演出和歌詠大會(全國各地
也有類似活動)等。在這一時期,凡有民眾性的遊行示威,
都以民眾歌唱救亡歌曲鼓舞鬥志。

配圖

所屬分類

音樂
中國近現代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