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

黃河口

黃河口系指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地處東營市境內,北靠渤海,東靠萊州灣,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介於東北亞內陸和江淮平原之間,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區是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位於近代黃河三角洲內,黃河口附近。

簡介

黃河口黃河口野生鳥類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墾利縣地處黃河入海口,轄5鎮2鄉2個辦事處,人口21.5萬,版圖面積2204平方公里。

黃河口國家級濕地,各地旅遊者流連忘返。據統計,接待海內外遊客20餘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000餘萬元。黃河口這片新淤地構成了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入海口以每年2000—3000米的速度向海中推進,是年造陸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濕地。

黃河三角洲是中國及至世界暖溫帶唯一一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此地區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經科學考察認定,區內有各種生物1917種,其中鳥類271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顴中華秋沙鴨金雕白尾

黃河口冬天的黃河口

海雕、大鴇7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等34種,這裡是丹頂鶴越冬的最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鳥類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專家評價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生態類型獨特是中國暖濕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該地區是生態系統天然的"本底"和"物種基因庫"是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是進行科普宣傳教育的博物館,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生物資源異常豐富。是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東營區整合生態旅遊資源,重點建設了入海口觀景台、鳥展館、野生動物園濕地生態園等項目,形成了集濕地觀光野生動物觀賞、草原風情、河海景觀、休閒度假於一體的黃河口生態旅遊區。

特點

該地的特點可以用“黃河口、大油田、紅色聖地、黃金海岸”來概括。

黃河口黃河口勝利油田
一是黃河口。墾利縣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孕育出來的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在墾利境內109公里,年徑流量300億立方米,正常年份,黃河每年攜沙造陸3萬畝左右,是全國唯一能“生長”土地的地方。全縣現有土地面積313萬畝,人均占有土地15.3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土地後備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二是大油田。墾利縣是勝利油田的發祥地和主產礦區,地下油氣資源富集,現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5.48億噸,勝利油田的第一口高產油井就是在墾利縣勝坨鎮勝利村開採成功的,勝利油田由此得名。勝利油田自開發建設以來,其油氣產量的43%、已探明石油地質儲備的70%都出自墾利地下。

三是紅色聖地。墾利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1941年,八路軍山東縱隊三旅進駐當時的墾區,建立了墾利抗日根據地,當時著名的“八大組”就是現在的永安鎮,老一輩革命家許世友、楊國夫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戰鬥過,墾區廣大軍民為抗日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是黃金海岸。墾利瀕臨渤海,海岸線全長142.57公里,既有河海交匯處黃藍分明的神奇景觀,也有碧海藍天的海濱特色。黃河入海口附近有海洋生物600餘種,盛產黃河口刀魚東方對蝦文蛤蝦皮梭子蟹鱸魚等名優海產品,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的美譽。

歷史

黃河口黃河口野生鳥類
黃河口多沙、弱潮、扇形三角洲河口,改道頻繁。1855年(鹹豐五年)黃河襲奪大清河,于山東流入渤海灣後,逐漸發育成為近代三角洲。三角洲以寧海為頂點,前緣北起套兒河口,南至南旺河口,岸線長 200餘公里,面積為5400餘平方公里。寧海以下至口門為河口段,長80餘公里;三角洲岸線至25米等深線處為口外海濱。

1953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前左設立了實驗站,對河口進行調查和觀測,積累了大量資料。黃河水少沙多。河口段年平均流量為1340米3/秒,平均年徑流總量為423億立方米。年內有桃、伏、 秋、凌四汛。全年以2月水量最枯,8月最豐,7~10月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60%。黃河以高含沙量著稱於世。河口段平均含沙量為25.4千克/米3,最大含沙量達222千克/米3,平均年輸沙量10.8億噸,7~10月輸沙量占年總量的80%以上。來水量及來沙量的年際變化很大,年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均可達9倍。泥沙顆粒很細,懸移質粒徑一般為0.02~0.04毫米,河床質粒徑一般為0.047~0.137毫米。

潮汐性質基本上為不正規半日潮,僅在神仙溝口附近岸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在三角洲海岸中部為 0.6米,M2分潮節點附近潮差最小,僅0.3~0.4米,潮流流速最大可達1.5米/秒以上;向著三角洲兩側潮差逐漸增大至1.5~2.0米,最大潮流速則減至0.5米/秒以下。三角洲東部海區,漲潮流最大流速指向南,落潮流最大流速指向北;北部海區漲潮流最大流速指向西,落潮流最大流速指向東。感潮河段很短,潮區界一般不超過30公里,潮流界只有1~2公里,洪水季節無漲潮流現象。濱海區的余流主要是風海流。春初秋末每在連續幾天偏南大風后,突然轉偏北大風時,使集聚在渤海灣及遼東灣的水體急劇南下而引起風暴潮,增水比正常高潮位高出2 米以上,以致釀成海淹和海損事故。由於沖淡水的作用,口外海濱水中含鹽量汛期一般在27.0‰以下。鹹水對口門以上河段沒有明顯影響。

河口演變過程表現為淤積—延伸—改道。在河口淤積延伸的同時,經過若干小規模的出汊擺動,塑造出若干決口扇,河床不斷堆積抬高。比降趨緩,出汊擺動點逐次上移。溯源堆積不斷發育,結果導致以頂點為中心的改道。此

黃河口冬日黃河口
過程周而復始。在1855年以來的近代三角洲上,入海水道平均8~10年改道一次,三角洲岸線平均每年外延150~420米,平均每年造陸面積23平方公里。河口淤積、延伸、改道變更了河流侵蝕基面的平面位置,引起河流縱剖面的調整。改道初期,河流比降增大,下遊河道產生溯源沖刷。隨著河口沙嘴延伸,比降變緩,下遊河道轉為溯源堆積。當入海水道約半個世紀完成一次橫掃三角洲的改道大循環周期之後,黃河下遊河床將出現一次穩定性抬高。嗣後,河床的周期性升降則又在此基礎上進行。由於河床長期淤積抬高,為了輸送高濃度含沙水流,河流塑造成萬分之一的比降縱剖面。中水河槽一般寬300~400米,大洪水河面寬達幾公里至十幾公里。河口口門寬淺,支汊縱橫,有攔門沙,其縱向長度一般為十幾公里,低潮時攔門沙的灘頂上水深不及 1米。洪水季節,口門常無固定河槽,有時因大風或大潮頂托而改變其出口位置。在泄洪輸沙條件較好情況下,洪溜可沖入海中十多公里,渾水舌伸入海中30公里以外,淡水舌則可達100公里以外。

三角洲岸線由若干黃河故道口的沙嘴聯接而成。輸送至河口的泥沙,約有60%以上淤積在三角洲及口外海濱。凡正在行水的河口,沙嘴呈鴨嘴狀迅速向海推進,其兩側形成以細顆粒為主的浮泥區,俗稱“爛泥灣”。泥沙落淤直接影響的範圍在河口兩側25~40公里之間。由於巨量泥沙堆積,使海岸坡度變陡,海底坡降增大,當河口改道後,陸源物質補給減少或斷絕,在風浪潮流的作用下,原沙嘴被侵蝕後退。

三角洲及濱海區石油資源豐富,已進行了極有成效的開發。這裡農牧業潛力很大,同時也是中國的重要漁場。此地區歷史上任其泛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在河口興修了防洪、治河和引黃灌溉等工程。 

相關條目

黃河鯉 黃河奇石 黃河氣鏇 黃河森林公園 黃河水車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文明

黃河文化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國文化的搖籃,黃河文化源源流長,“黃河清,天下平”是我國人民幾千年的夢想,天下太平並不難,但是黃河問題越來越嚴重則是不爭的事實。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黃河56年沒有決口的奇蹟。長期以來,治黃一直是以治標為指導思想,其實是給後人留下更大的隱患,現在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