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琴書

王屋琴書

王屋琴書是一門在濟源土生土長的、屬於濟源人自己的民間藝術,她的演唱語言以王屋山區的方言為基礎,地方特色鮮明。王屋琴書的主要樂器有琴、手板、釵、八角鼓、四弦等。

簡介

王屋琴書是一門在濟源土生土長的、屬於濟源人自己的民間藝術,她的演唱語言以王屋山區的方言為基礎,地方特色鮮明。王屋琴書的主要樂器有琴、手板、釵、八角鼓、四弦等。這是一門曾給老一輩濟源人帶來無數歡樂的民間藝術。從前,在落後、貧困、閉塞的王屋山山區,王屋琴書幾乎是山區人民唯一的藝術享受,是人們主要的消遣的方式。王屋琴書在那時可謂是盛極一時。
藝術瑰寶 王屋琴書藝術瑰寶 王屋琴書

藝術起源

“王屋琴書”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當時,黃河南岸有一位老藝人,名叫王定,來黃河以北王屋山一帶賣藝。他演唱的琴書音韻沉穩,情調感人,深受當地民眾歡迎。不少民間藝人對這種獨特的琴書產生了極大興趣,紛紛效仿學唱。王屋鄉竹泉村也有一位年輕的古書藝人名叫郭茂林,他對這種琴書非常讚賞。他不顧自己家境貧困,毅然將這位老藝人請到家中,想方設法善待老人,討得老人的喜歡,並拜他為師。從此,郭茂林在王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下,勤學苦練,終於掌握了琴書的各種樂器(揚琴、手板、八角鼓四股弦等)、唱腔韻調(引子、緊二八、流水、含腔等)和各種人物的表演動作。熟練生動地演唱了許多琴書段子。如《金鐘記》、《包公案》、《劉公案》、《小八義》、《李三娘擔水》等等。

由於郭茂林在平時的演唱中,善於創新,經常吸取其它藝人的曲藝或唱腔來完善自己的琴書,倍受當地民眾歡迎。幾年之後,他演唱的琴書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他演唱的音韻更為低沉、高亢,情緒激昂更顯奔放,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抱有遠大理想,為了使自己的琴書傳承下來,就將自己的侄兒郭同德、郭同貴、兒子郭同仁收為弟子。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很快就組成了完整的“郭家班”琴書隊。他們的演唱在王屋山一帶,乃至黃河兩岸都赫赫有名,故被當地人稱為“王屋琴書”。

藝術發展

“王屋琴書隊”不斷發展壯大,且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很快就出現了“學書”熱潮,湧現出二十幾個愛好琴書的年輕人前來投拜郭家班門下。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學藝者刻苦學習,日無虛度,幾年時間,他們就掌握了王屋琴書的敲、拉、打、唱等全部技藝。個別還成了“郭家班”門下的琴書高徒。如:劉同旺、張玉海、曹怪……。之後,他們紛紛告別師門,獨立藝班,在各地進行琴書演唱。

“王屋琴書”的說唱語言主要以王屋山區地方方言為基礎,鄉土氣息非常濃厚,具有純真樸實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既瀟灑、文雅,又沉穩、大方。演唱者根據書中的情節可以表演各種不同的人物:老頭、老婦、小姐、丫環、平民、官人等等,表演動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們演唱的“書帽”堪稱一絕。“書帽”大多在每一回的開頭,由演唱者說上一段,或具幽默詼諧,或具諷喻勸誡,或顯莊重嚴肅,或帶辛辣諷刺,或寓深刻教益。這些“小書帽”只用幾分、十餘分時間,就把一個故事敘述下來,把其中人物刻畫得形象逼真,令觀眾聽後心情愉快,受益匪淺,並且有的能熟記於心,隨時吟唱。

遺憾的是六十年代後期,文革、琴書也在遭劫之列。琴書的前輩藝人也相繼謝世,再加上電影、電視逐漸走向社會、家庭,眾多的文化娛樂方式和藝術形式為民眾所接受,盛行一時的“王屋琴書”至此逐漸遭到冷落,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慢慢淡薄。琴書傳至周觀世和周吉強二人後就再也無人學了。

流行程度

在當時農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的年代裡,“王屋琴書”頗受人歡迎。每遇逢年過節、集會廟慶,喜事壽誕,人們常常請琴書藝人前去演唱助興,有時一演就是數天。一本書在一處說不完,就到另一處接著演。更有許多書迷跟著說書者跑了好幾個村,仍興致不減。

發展現狀

時至二00四年六月,濟源市文化局、群藝館、王屋山旅遊風景區,為了挖掘、搶救“王屋琴書”這一民間藝術,旅遊局局長楊文秀親自領導,開始籌備搶救工作,並委派王世平、李青海等人專門負責。首先,他們四處尋找琴書傳人,最後找到周觀世(郭家班的徒孫輩一人),又在電視台找到劉同旺的演唱錄音。於是他們又專門邀請善於記譜、整理的郭水印(系郭茂林孫子)、常正榮二位,根據劉同旺的錄音和周觀世的演唱,進行記譜整理。經過二位的去偽存真,並在當地傳統民間說唱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和再創作,把全新的內容與傳統形式、鄉土氣息、民族風情有機地融匯在一起,“王屋琴書”的曲調才得以新生。接下來的工作是組建琴書隊。為了使琴書藝精感人,重新走向社會,王世平、李青海二位同志不惜一切代價,歷盡千辛萬苦,在駐馬店曲劇團請來了黃風琴、於小炯進行演唱,在洛陽市請來了楊琴高手劉士,在予川曲劇團請來了控弦能手郭小偉(系郭茂林重孫)、加上在王屋山區小有名氣的器樂好手劉紅衛劉喜成和市藝校剛畢業的古箏彈手王艷芳組成了王屋山琴書隊。緊接著,他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排練,經過全體隊員的辛苦勞動,終於在二00四年“十一”黃金周將“王屋琴書”以嶄新的演唱形式奉獻給各位領導、遊客及廣大民眾,這一古老藝術又再度逢春,煥發出它獨有的優美姿容,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稱讚。“王屋琴書”很快受到許多省、市,乃至國家級新聞媒體、電視台的採訪、報導、播放,中央四套《走遍全國》欄目曾播出“王屋琴書”這一藝術瑰寶。

相關介紹

王屋琴書是由洛陽琴書流入濟源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一帶,吸收當地音樂素材演變而成。清道光年間,洛陽琴書藝人王水定到濟源演出,受到當地民眾歡迎,鼓書藝人郭茂林學習了琴書,與鼓書結合,又吸收大量當地音樂素材,演變為王屋琴書,並成立了班社。王屋琴書的曲目題材廣泛,既有征戰、公案、忠奸鬥爭之類的題材,又有家庭生活、言情之類的題材。王屋琴書集中了多種音樂素材,曲調簡潔質樸、沉穩有力,音樂語彙豐富,演員和演奏員不斷交流,氣氛熱烈,有較強的表現力。演唱以當地的地方方言為基礎,能給觀眾以親切感。王屋琴書敘事性強,情節緊張熱烈,具有感染力。王屋琴書流行於河洛文化區的中心地帶,本身具有河洛文化的精神風貌,研究王屋琴書,對於研究曲種的相互融合、研究河洛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目前,王屋琴書在流行藝術的衝擊下,市場日漸萎縮。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