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八極拳

月山八極拳

月山八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陽剛一派的代表。它歷史悠久,傳承譜系清晰,動作樸實無華,節奏明快有力,氣勢雄健、剛猛暴烈,攻守兼備,重在實用。“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歷史上,月山八極拳曾與太極拳、少林拳齊名,在懷慶府(今焦作市和新鄉市部分縣市)一帶,至今流傳著“炮錘(少林拳之一)硬,太極軟,八極(拳)中用不中看”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八極拳與少林拳、太極拳的明顯區別以及相提並論的情況。

簡介

月山寺月山寺

所屬地區: 河南 · 焦作 · 博愛縣

文化遺產名稱:月山八極拳

遺產編號:VI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博愛縣八極文武學校

遺產級別: 國家

起源

月山八極拳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月山八極拳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

八極拳發源於博愛縣月山寺,故又稱“月山八極拳”。200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8月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評審工作正在進行。
月山八極拳由月山寺第二代主持崇蒼(蒼公)始創於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傳承歷史。與其他寺院武術一樣,月山八極拳原為月山寺看寺護院、寺僧強身健體所用。明永樂年間傳入民間,清末民初由河南懷慶山東慶雲河北滄縣傳至北京天津一帶。從八極拳祖師崇蒼(蒼公)始,八極拳歷代掌門人全為月山寺僧。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共歷二十四代。民國二十七年,月山寺毀於戰火,八極拳由俗家弟子馬連升傳承,至今亦已三代。月山八極拳僧俗相傳經歷了二十七代共800餘年的傳承發展歷史。

套路

月山八極拳月山八極拳

八極拳又稱“開門八極”,因發源於月山寺也稱“岳(月)山八極拳”。所謂“開門”,是以六種開法破對方門戶之意;所謂“八極”,乃沿用“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閎,八閎之外有八極之意”。
月山八極拳以六大開、八大招為技術核心。六大開指頂、抱、單、提、挎、纏六種基本技法,為各種技法之母。八大招是:閻王三點手,猛虎硬爬山,迎門三不顧,霸王硬折韁,迎風朝陽掌,左右硬開門,雄鷹雙抱爪,立地通天炮。徒手套路有八極拳小架、八極拳大架、八極拳對接等;器械套路主要是六合槍對練。
月山八極拳經過8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徵:其步型要求:丁不丁、八不八、弓不弓、馬不馬、以利於實戰。其技擊手法要求:寸截寸拿,硬開硬打,挨、戳、擠、靠、崩、撼、突擊。發力瞬間要動如崩弓,發如炸雷,勢動神隨,急如閃電,以剛勁為主。行氣始於閭尾,發於項梗,源泉於腰,行步多為跺碾步、踴搓步,氣要下沉忌浮。身法要求:含胸拔背、頂項拔腰、沉肩垂肘、氣灌丹田。通過步法、技法、身法的規範要求,達到“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體鬆氣圓神內斂,滿身輕靈頂頭懸,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的效果。

價值

月山八極拳月山八極拳

月山八極拳在中國武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現實價值。

歷史價值

月山八極拳歷史悠久,傳承譜系清晰,是中國武術陽剛派的代表。通過挖掘,既可了解特定時期內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基本脈絡,又可研究中國武術與地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可以說,月山八極拳是一塊烙刻了中國傳統武術精華印記的“活化石”。

文化價值

月山八極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條件,研究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對深入研究月山寺佛教文化、焦作及河南本土文化、中國佛教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科學價值

月山八極拳節奏明快有力、動作樸實無華,具有極高的實用性,研究和探討其綿延軌跡,不僅對研究當地及中華民族生活習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科學規律。

現實價值

傳承保護月山八極拳,不但可以促進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而且通過與國際友人的武術交流,增進國際友誼,密切我國與國際社會之間的友好關係。

保護

2006年,河南省博愛縣當地政府成立了月山八極拳研究會,對八極拳文化進行普查、蒐集、整理、研究,將普查資料和研究成果編輯成書,並建立了八極拳文武學校,目前有300多名孩子在這裡習練八極拳。
2008年10月月山八極拳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搶救和保護月山八極拳,對發掘研究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基本脈絡,中國武術與地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河南本土文化、佛教文化的傳承發展軌跡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