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戲

太康道情戲

太康道情戲- 道情戲源於道教樂歌。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魚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只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只有便於攜帶的魚鼓和簡板。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太康道情戲太康道情戲

清代後期,約在1860年前後,道情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太康。20世紀初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嘗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里短、才子佳人的範圍;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這是道情戲的孕育階段。

1905年,太康縣老冢鎮乾張村藝人張廣志(約1875年-1930年),組建了第一個道情戲班。他是太康道情戲的最早開拓者,早年從事說唱道情,並能演唱河南梆子戲,後來嘗試“座攤道情”。1922年前後,他又首創道情科班,收徒20人。1924年7月,張廣志的道情戲班在太康縣洪山廟、五里口等村開始化妝登台演唱,將道情戲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時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墜子弦和成套打擊樂器,採用了河南梆子的聲腔板式和表演形式。從此使道情由曲藝形式一躍而成為戲劇舞台上一個嶄新的獨立劇種———太康道情。

當時登台演出的除張廣志之外,還有科班出身的張的養女張大妮(張文秀),她是道情戲的第一位女演員。還有科班出身、張的得意門生李繼廣(1905年-1972年),藝名“大白鞋”,專攻旦角。他們唱腔新鮮,唱詞通俗,表演極富鄉土氣息,演出轟動一時,鄉民奔走相告。但因其服裝道具簡陋,終未進入城市演出,而活躍於太康、淮陽、西華三縣邊界鄉村。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該道情戲班流散。但這之後,道情之火併未泯滅,而且有了燎原之勢。一些道情藝人如范炳(范炳成)、李繼廣、龔長法(翻毛雞)、郭大連、張六順、周傳江等,相繼在李興營、西華營(原西華縣)、郭樓等地組建了道情班,郭大連、龔長法還成立了科班。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後期,馬頭集、常合營、四柳樹、彭莊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發展到十幾個。這些道情班因戰亂和災荒時斷時續,有些一直堅持到解放初期。太康縣是名副其實的“道情之鄉”

戲曲風格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民眾喜愛。著名現代豫劇《朝陽溝》里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後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音樂分類

弦樂:道情胡、二胡、大胡、中胡;管樂:嗩吶、笙、橫笛;撥彈樂:瑟瑟、棕軟、三弦、箏;打擊樂:堂鼓、大掌鼓、小鼓子、鑼(中、高、低)、鈸、鉸、鑔、魚鼓(即道情簡)、木梆、碰鈴等。

伴奏樂器

太康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魚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一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桿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吶以及一些民族彈撥樂器。上個世紀90年代又增添了電子琴、電貝司等電聲樂器。

角色介紹

太康道情的表演、化妝和服飾與其他劇種差別不大,主要區別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淨、醜、末則無固定行當。沒有大花臉、黑面、銅錘、架子、花臉之類區分。丑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面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醜行分為小丑、老醜、官醜、醜婆、丑旦等。

傳承人物

舞台上的朱錫梅舞台上的朱錫梅

朱錫梅,女,太康縣人,生於1940年,14歲進入縣戲劇培訓班學藝並登台演唱小生。1957年調入道情劇團獲長足進展,因其嗓音飽滿純正,吐字清晰流暢,表演氣質端莊,深受省內外觀眾一致讚賞;多次參加省級匯演、調演獲獎,其主演的《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寶弔孝》、《跪洞房》和《前進路上》等戲,先後被灌制唱片或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

蔡清芝:女,太康縣人,1951年生,自幼酷愛戲劇。1965年先後從事曲藝、豫劇、道情演出,因其唱腔渾厚甜潤,表演凝重深沉,深得觀眾好評,以其《前進路上》春霞一角的精彩表演而蜚聲劇壇,後在傳統戲演出中專攻閨門旦,所主演的《王金豆借糧》、《跪洞房》等劇目和唱段,曾先後被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

張天印:男,1962年生,戲校畢業,1980年進入道情劇團。1997年任團長。他多次率團進京演出,深受首都觀眾和專家們的好評。2000年率團到廣州參加了第十一屆群星大賽,並奪取了金獎。除了這些中老演員外,一批道情新秀如呂清麗、李艷玲、劉粉霞、張小花、丁彩艷等也正茁壯成長起來,太康道情後繼有人。(程俊松:太康縣教體局)

流傳戲諺

在太康民間流傳一些關於道情戲諺語,足見道情以其獨有的魅力,深受廣大戲迷的喜愛:

不怕家中遭了賊,也得看看朱錫梅;

有病不吃藥(太康人讀喲yo),也得看看嘚啦喔(道情戲典型發音);

少鋤二畝地,不能耽誤看看道情戲;

寧叫發麵酸,不能耽誤看看道情班。

成績

太康道情戲太康道情戲

1958年11月,太康道情劇團參加省現代戲匯演,演出《敢幹的姑娘》榮獲二等獎。1959年,劇團參加省戲曲匯演,《勸鄰》一劇獲演出二等獎,並灌了唱片;同年10月在開封相國寺劇場演出時,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親臨觀看,並與演職員會見,合影留念。1960年,由道情劇團演出的《王金豆借糧》、 《李天保弔孝》兩齣戲灌制了唱片。1961年,該團率先使用了幻燈字幕,把唱詞清晰地呈現在螢幕上。1962年,該團創造性地設計出柔美動聽的道情《慢板》唱腔,深受觀眾喜愛,一直沿用至今。

極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禍及全國,也給太康道情劇團帶來巨大的災難,該團幾經合併、解散,造成一段時間的空白。只是到了1972年,才算有了轉機。當時,縣文工團里只保留了十幾個道情演員,演不成大戲。1972年,由韓錦超執筆創作,蔡清枝、岳振鼎主演的道情現代戲《前進路上》一炮打響,引起轟動。省內外有上百個文藝團體來太康學習並移植了這個劇目,1973年4月,《前進路上》劇組參加省現代戲曲調演,獲得極大成功,省電台錄了音,省電視台錄了像,經常播放。一出小戲使太康道情一舉聞名全國。

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保護稀有劇種、劇目,扶植基層劇團,國家文化部於1992年7月在山東淄博市舉辦了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太康縣道情劇團匯報演出了代表劇目《王金豆借糧》一鳴驚人,共獲得演出、演員、導演、音樂設計、唱腔設計、舞美設計、燈光設計等八項大獎,名列各展演團體前茅,受到文化部領導和戲劇藝術家的稱讚,使太康道情再次名揚四海。此後,太康道情多次應邀到鄂、川、晉、冀、魯、皖等地城鄉演出,深受各地廣大觀眾所喜愛。太康道情已成為中華民族戲劇舞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時代的巨輪駛入21世紀,太康道情劇團與時俱進,又有了良好的開端。2000年11月24日,河南省農村小戲集錦《春滿中原》進京匯報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精彩亮相。觀看了太康道情劇團演出的《富裕之後》,在京的戲劇界權威專家評價很高,認為“無可挑剔”,“音樂非常有特色,唱腔詼諧抒情,個性很鮮明……大量使用襯字,增強了喜劇色彩”。“演員渾身是戲,一招一式都是戲,戲中有戲”,“給人以別開生面的感覺,具有泥土的芳香”。首都和省會各家新聞媒體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央電視台和河南衛視都播放了演出錄像。

2001年7月,河南省黃河音像出版社錄製出版了道情劇團演出的六個傳統劇目:《張廷秀私訪》、《雷保同投親》(上、下各一部)、《雙拜壽》、《還糧》、《白玉樓》、《走娘家》等,並對全國公開發行。

2002年,周口市首屆戲曲大賽中,太康道情劇團演出的大型現代戲《嫂娘》獲多項大獎。這一年,該團下鄉演出的場次突破400場。四十年成果豐碩生旦醜人才輩出40多年來,太康道情演出劇目上百個,其中《王金豆借糧》、《前進路上》、《雷保同投親》、《張廷秀私訪》、《春桃借牛》、《敢幹的姑娘》、《勸鄰》、《雞婆》、《殺雞》、《李天保弔孝》、《跪洞房》、《雙拜壽》、《絲綢之路》、《田螺女》、《走娘家》、《富裕之後》、《嫂娘》等20多個劇目分別獲全國和省、地戲劇比賽大獎,並被錄音、錄像、灌制唱片,有的被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戲劇光碟,發行全國,省電台、電視台多次播放,中央電視台也播放過《王金豆借糧》、《富裕之後》等節目。至於在河南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梨園春》戲劇節目裡,道情唱段也不斷能夠聽到,人們已耳熟能詳。道情戲已成為標誌河南戲劇大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劇種。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