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縣打鐵花

確山縣打鐵花

每年正月表演的“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於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傳統煙火,起源於北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簡介

2007-06-22確山縣打鐵花

每年正月表演的“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於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傳統煙火,起源於北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最早的確山打鐵花活動,充滿道教的色彩和行業的特徵。宋代崇尚道教,確山縣境內的老樂山,曾是道教的聖地,道教廟觀遍布全縣,僅樂山一處,就有“九宮二觀一拜台”之稱。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打鐵花”初源於工匠們的祭祀活動。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打鐵花”,為道教增添光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活動的開展。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一是為了展示本行業的氣派,取悅於民眾,擴大影響,等於做一次廣告;二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象徵著事業發達興旺。

表演起來驚心動魄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起來卻驚心動魄,極具危險性。“打鐵花”很有講究,要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後,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

歷史淵源

確山縣打鐵花確山縣打鐵花

最早的確山打鐵花活動,充滿道教的色彩和行業的特徵。宋代崇尚道教,確山縣境內的老樂山,曾是道教的聖地,與湖北武當山、泌陽銅山並稱為中原道教三山(武當山稱為金頂山,銅山稱為銅頂山,樂山稱為鐵頂山),道教廟觀遍布全縣,僅樂山一處,就有“九宮二觀一拜台”之稱。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打鐵花”初源於工匠們的祭祀活動。每年年初,五門工匠們開業之前,為首的工匠就會經過協商,搭好花棚,並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選定吉日,到本縣老君廟、火神廟中獻上各種祭祀品。之後,五匠中各門店、字號內的所有人等,都抬著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隊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鳴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鋪都要設香案供品迎送。

隊伍到達神棚後,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內,舉行祭祀儀式,求老君爺、火神爺保佑全年平安、生意興隆、四季發財。夜晚開始打花。參加打花的多是各門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內跪拜、更衣,求神靈保佑安全,避免燒傷。工匠們的祭祀活動得到道士們的支持和參與。道士們或提供打鐵花的場地(多是屬於廟產的空地),或出錢出物。在工匠們祭祀遊行時,道士們往往組織笙、簫、管、笛、絲竹、鑼鼓等樂器,為工匠們助興助威。平時,工匠們為道士們鑄造鐘、罄、雲牌、香爐、火盆之類,也是不收費的。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打鐵花”,為道教增添光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活動的開展。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一是為了展示本行業的氣派,取悅於民眾,擴大影響,等於做一次廣告。二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象徵著事業發達興旺。

據考證:古時候不僅大作坊、大字號的工匠組織舉行“確山鐵花”活動,村鎮集市中的小爐匠、小鐵匠鋪,也會舉辦小型的“打鐵花”活動。他們一般不搭花棚,也不舉行祭祀活動,只是選擇一棵不太高的柳樹或棗樹,把鞭炮、起火綁在樹上,把民眾自願捐送的廢鐵化成鐵汁,用木板或木杴往樹上打。這種小型的打鐵花活動,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藝術生活極度貧乏的古代農村,給鄉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和振奮。這種有著濃厚的道教和行業特點的“打鐵花”活動,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和支持,成為確山縣的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後來的打鐵花活動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在明、清兩朝的鼎盛時期,因為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提高,全縣各大集鎮都建有“鐵花會”。每逢新春佳節、重大慶典,“鐵花會”會出面組織熱愛此項活動的社會人士參加、籌辦“打鐵花”活動。活動經費一般由各行各業集資,或由官宦之家、當地富豪出資,或由民眾捐資。

傳說故事

相傳在北宋年間,駐馬店確山縣有一年大旱,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願捐錢修建一處廟宇,要鑄一口大鐘放在廟裡。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汁。這時飛來一群烏鴉,它們盤踞在樹上呱呱亂叫,怎么也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從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汁,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汁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不見了。自此以後,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打鐵花”流傳了下來。

表演形式

確山縣打鐵花確山縣打鐵花

“確山鐵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過程充滿了神秘和驚險:組織者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

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著上身,頭上反扣一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花棚之間,一棒鐵花沖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後,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沖向夜空,猶如火樹銀花,絢麗多姿,光彩奪目。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等,頓時,鐵花倒懸如火山噴發,鞭炮齊鳴似兩軍激戰,霧嵐氤氳,流光溢彩,驚心動魄。每當打鐵花時,附近的龍燈會都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穿梭,稱為“龍穿花”。“龍穿花”是顯示每個龍燈隊陣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場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龍燈隊會受到同行和觀眾的好評及敬慕,也會受到打鐵花組織者的獎勵,日後便名聲大振。

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起來卻驚心動魄,極具危險性。楊建軍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打鐵花”表演者,據他介紹,“打鐵花”很有講究,要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後,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

藝術瑰寶

確山縣打鐵花確山縣打鐵花

在發掘整理“打鐵花”的過程中,80歲高齡的打鐵花老藝人李萬發老先生回憶,據老一輩人說,“確山鐵花”宋朝、明朝很紅火,後來戰亂紛紛,人們只在國泰民安收成好的年份打鐵花。到了清朝鹹豐年以後,數十年都沒打過,只知道怎樣打,但沒有人組織,這一民間絕技瀕臨滅絕。清朝光緒初年,李老的父親李順昌在縣城東關開了一個字號為“萬順爐坊”的鐵匠鋪。李順昌與鄰居王家酒館的掌柜王洛成,在聽確山老藝人傳授了打鐵花絕技之後,重新組建了確山縣的“鐵花會”。

二人被推選為正、副會首,在當時老藝人的幫助下,恢復了確山的“打鐵花”活動,深受民眾的支持和喜愛。自此,或三年,或五載,遇到社會安定、五穀豐登的好年景,當地就打一次鐵花,沿襲成俗。每次打鐵花前會貼出告示,親朋好友、商賈攤販相互傳遞訊息,南至信陽,北到漯河,東達淮陽,西通南陽都有人來觀看,有時汝南、正陽、遂平、泌陽、明港、駐馬店等地的“龍燈會”、“社火班”也趕來獻藝助興。確山四鄉的民間玩藝班會,也都不邀自來,在確山縣城和打鐵花場地四周表演,形成了自發的比賽活動。清末民初,李順昌老先生還曾多次應邀到禹州、漯河、西平、汝南等地獻藝,為當地組織“打鐵花”,在周圍各縣很有影響。李順昌、王洛成二位老先生去世後,由李順昌的三子李萬發接任“鐵花會”的會長。李萬發老先生說,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解放前,因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確山縣總共只打了兩次鐵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幾乎絕跡。

1956年和1962年,在確山縣政府的大力倡導支持下,李萬發先生出面,組織了兩次“打鐵花”活動,盛況空前,振奮人心,給確山人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之後,由於政治運動頻繁,加之十年動亂,“打鐵花”又中斷了26年之久。1988年為挖掘整理傳統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確山縣文化館找到了李萬發老先生,並於當年和1990年舉辦了兩次“打鐵花煙火晚會”,使這一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重見天日。

經過改進的“確山鐵花”,由原來木桿搭制花棚為鋼管搭制,高度由原來的一層3米多,增至兩層6米多。過去,花棚上只綁鞭炮、起火,如今增添了各種煙花和帶響的起火。“打鐵花”的同時點放禮花彈,天上地下相映生輝,場面更宏偉、更壯觀、更瑰麗。

發展

確山縣打鐵花確山縣打鐵花

“打鐵花必須有獨特的冶煉技術,高超的打花技藝,難度較大。很多技巧與絕技似乎僅靠心傳神授,只能在操作和實踐中去體驗,去領悟,去真正掌握,而且需要一定的膽量。所以千餘年以來,這種技藝在確山只是師徒或父子相傳,這也是確山鐵花未能普遍流傳,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楊建軍不無惋惜地說。
“現在全縣只有十多人會打鐵花,年齡最大的傳人許長海已經68歲了。年輕人都不願意冒這個險。這絕對是個技術活,打鐵花用的鐵水需要達到1600℃~1700℃,即看到鐵水迸出金花才行,打得不好,鐵水濺得不散,就會流到表演者的身上,後果不堪構想。”表演打鐵花的費用也較高,光是搭花棚,準備鞭炮,就需要大概2萬多元,很多地方考慮到資金和安全方便的問題,往往使演出計畫半途而廢。
“因為省民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夏挽群曾經到確山看過打鐵花,所以他極力推介到鄭州,因此2003年中原春節文化廟會上,我們數百年來首次走出確山,展現在省城人們眼前,剛去的時候晚上就在森林公園席地而臥,當時我們的大爐子燃起熊熊烈火的時候,人們都好奇這是乾什麼的。但第一天表演過後,確山打鐵花表演隊的隊員成了明星,人們端吃送喝,遊客早早地就冒雪在打鐵花的花棚周圍等候,都說不是親眼所見,真想像不到如此美麗壯觀。
“2006年春節我們到清明上河園表演,為了更具觀賞性和安全性,我們把原來木桿搭制花棚改為鋼管搭制,高度由原來的一層3米多,增至兩層6米多。原來打花都是光脊樑,現在都配上了統一服裝。 “雖然面臨很多困難,我們還是努力地走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打鐵花,這本身就是一種保護、發掘和發展。”

傳承意義

確山縣打鐵花確山縣打鐵花

確山打鐵花是我國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與民眾的祈福願望、祈福習俗,又與道教藝術的世俗化密切相關,同時還融入了豫南地區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生活內容,文化內涵豐富,很有特色。確山打鐵花民俗起源於宋代,雖屢有中斷,因技藝依附於道教,實施依附於鐵匠行業的開爐及民間年節及喜慶日等活動,故傳承不絕、綿延於今。確山打鐵花場面恢弘壯觀、氣勢磅礴,在民眾中有很大影響。打花技藝性很強,傳承困難,投入大,急需保護。

確山鐵花的價值已不僅僅停留在觀賞的層次,它具有十分深厚的內涵,與中原地區的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宗教信仰、節慶習俗密切相關,已溶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包含有中原地區文明發展史上的冶鐵文化、道教文化、民間工匠文化、祭祀文化、生產商貿文化、節慶文化、古代廣告文化、古代信息傳遞、民間工藝傳承、火藥的利用和煙花鞭炮的產生與發展等大量古代文化信息,是古代文化的集而大成。 同時,確山鐵花表演,能活躍民眾的文化生活,讓人們了解傳統的優秀民間文化遺產,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凝聚力,是促進安定團結和社會和諧的極好文化載體。
但是確山鐵花的發展之路也並非總是一路平坦。在清代乾隆道光年間基本固定成型並成為工匠們每年開業生產時的固定儀式後,鹹豐年後由於戰亂不已,連年災荒,確山縣幾十年沒有打過鐵花。直到光緒年間,民間才開始重新拾起這門絕技,並重組鐵花會。從上世紀20年代到解放前,因兵荒馬亂和天災人禍,確山縣只舉辦過兩次打鐵花。而從1962年之後,又再次中斷了26年之久,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幾乎絕跡。
從1988年至今,由於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確山打鐵花絕技終於得以重現人間,再再生機。這項古代史志不載、為人所輕的民間絕技,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遺產工程名錄》和《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作為全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向國家文化部申報。從鐵花的命運沉浮中,我們分明看到,社會環境是其生存和繁榮的最重要條件之一。當此千年不遇的偉大的中華復興時代,我們希望,確山鐵花這一文化奇葩,能夠開得更美更艷!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