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燈會

龍燈會

龍燈會,是浙江省金華市最具特色的傳統民俗藝術文化活動,人們通過迎龍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日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於農曆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信息

花燈特點

龍燈會 龍燈會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金華燈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 橋燈”(金華、蘭溪稱“ 板凳龍”,浦江稱“ 長燈”。),一般均有百餘橋(一節為一橋), 長者數百橋,甚至千橋。

橋燈分“ 龍頭”和“ 燈橋”兩部分。龍頭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 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外校紙,描以彩色龍磷、雲彩)腮挑龍鬚,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施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製作極為精工。

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艷奪目。燈橋下托木板,每板長2.3米,闊18厘米,厚5厘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厘米,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迎橋燈主要陣式有:“欽索箍”、“肚裡滾”、“青蛇溜”、“麥餅挑”、“荷花鏇”、“剪刀股 ”、“雙開門”、“繞房柱”等極為精彩、驚險。

舊時龍燈會

舊時迎龍燈,程式繁瑣講究,禁忌尤多。扎制龍頭之竹,必須“ ”。其“偷”法,察準適 用竹後,至夜集人砍之。砍畢,於竹根處放上紅包,鳴炮而去。新制的龍頭板和橋燈板“偷”法 亦然。被偷者領取紅包,不管補償如何,引為吉利,從不責怪。龍頭經精心扎糊和彩繪完畢,用兩方小紅紙障目,待迎燈之日行“出位”儀式將龍頭抬至廳堂,案上供奉五穀、糖果、糕點, 由道士“請龍神”後,才啟去小紅紙,曰“開眼”。爾後,村人香燭朝拜。

迎龍燈者須火浴淨身,然後扛燈橋,放火炮“出門”至曠場,使全村燈橋相接,整條龍、燈齊全,才出發上本保殿,意 為會諸神。村坊越大,燈橋越多,燈隊就越長。再後,按俗定路線游龍。游龍時,隊伍最前列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盤,上置香爐的蝴香者,次為挑“火炮擔”、“蠟燭擔”者,再次為扛 “雙頭鑼”及“虎頭牌”者,後才是龍頭。

高擎魚、蝦、蟹散燈的孩童無禁無拘,可占執香之前 ,可伴燈橋之側,亦可隨龍之尾,謂“巨龍出遊,蝦兵蟹將開路、護駕”,龍燈游田野,稱“踏青、“察麥”。人眾路窄,不免踩壞麥苗,然無人責怪。游龍時,還要“跳燈”、“團燈”。

元宵佳節鬧花燈

元宵佳節鬧花燈,全國各地到處都有,但黔東南的一些小城鎮的龍燈會,他們風土民俗格外令人新奇刺激。以台江縣台拱(城關)鎮為例:正月十四這夜,附近幾十個村寨的各式龍燈、獅班、旱船、秧歌隊在縣城燈光球場集中比賽,每支隊伍都要作精彩的表演。

龍燈分為虎龍(以油麻桿為亮源)、草龍(由稻草結紮而成,上插香火)、硬頸龍(用竹篾捆編而成, 甩舞時,虎虎生風)等。獅班一般由大肚羅漢(引獅人)、大小獅子、猴精組成。旱船有艄公、艄婆、青年夫婦、扶轎姑娘,還有蚌殼精、鯉魚精、龜、蛇等水簇和秧歌隊等組成。

比賽結束後,即舉行貫城大遊行,按當地風俗,正月十五以前不準噓花燒龍,主要是供民眾觀賞,這一天,遠鄉觀燈的親戚朋友開始進城,各式攤飯店鋪生意也十分紅火。

習俗活動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當晚全城各家各戶團圓飯都吃得比較早,凡準備按龍的家庭紛紛將正門大開,擺上香案,備好酒菜,當街的家家戶戶門口掛各式自製的花燈,如十二生肖動物燈、四季鮮花燈、戲劇故事人物燈等。

8時以後,龍燈從龍頭開始,龍身、龍尾在主人堂屋轉一圈出來,以祝來年吉祥如意,主人家還要燃放鞭炮迎送龍燈,此時全城各處鑼鼓聲,鞭炮聲,喝彩聲此起彼落,響成一片,有時,好幾鋪獅班和龍燈起擠在門口,魚貫而入,熱鬧非凡,10時左右,玩龍燈人喝得酒酣耳熱,開始在鬧市區舞耍龍燈,並高聲吆喝:“花來喲”。這時,從圍觀的人群中突然有人對著龍頭燃放花筒(一種用火藥填制竹筒火炮)剎那間,火花噴射,煙騰四起,有人擁擠、有人躲閃,耍龍人邊舞龍邊扎燃燒的龍,龍燈掙扎逃竄,噓花者緊追不捨,有時候,好幾個花筒同時對準一條龍噴射,火花落在耍龍人赤裸裸的胸背上,十分精險刺激。

據說鄉村的龍燈被燒得越厲害越好,因為可以給來年帶來風調雨順,否則,寨里的人是不願讓龍燈回家的,這樣的狂歡活動一直要到次日凌晨3時左右才告散場。但苗鄉男女青年的對歌“遊方”活動則會持續到紅日東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