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此事的功罪仍在爭議當中,有材料證明其的確對日軍的攻勢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基本信息

簡介

花園口決堤花園口決堤後黃泛區示意圖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事件背景

1938年4月,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大捷後,蔣介石從他著名的“抗戰三日即亡國”論一下變成了速勝論。他匆忙把他的20多萬中央軍調到了徐州戰場,計畫借李宗仁等勝利的餘威,和日軍在徐州決戰。對於中國軍隊在徐州地區的大量集結,日軍認為這正好是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的好機會。5月初,日軍迅速集結10多個師團30多萬人向徐州地區夾擊。

5月15日,日軍在徐州的包圍圈馬上要形成時,蔣介石發現自己的主力部隊有被包圍在徐州的危險,就又匆忙決定放棄徐州。這樣,所謂的徐州會戰剛開始就失敗了。而且,從各處調來的機動部隊就這樣被拉來拉去,毫無作為,對全國各地的戰局造成不利影響。正在這時,日軍土肥原14師團約二萬人卻強渡了黃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戰區的援軍增援徐州。這樣土肥原師團在隴海線附近就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

蔣介石匆匆飛往鄭州程潛第一戰區指揮部,決定親自指揮豫東戰役。此時豫東中國軍隊有6個軍,6個軍12萬人包圍土肥原1個師團2萬人,程潛積極進行作戰部署,稱“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5月23日,土肥原開始突圍,並把進攻的重點放在了蘭封。鎮守蘭封的是蔣介石的愛將桂永清。桂手下的蔣嫡系第二十七軍,裝備精良,甚至有一個德式戰車營的支援,這是連日軍的師團也未必有的,但桂永清軍只守了不到一天,蘭封就失守了。日軍步兵還沒有衝鋒,桂永清所部就開始全線潰退,往蘭封以西的地方逃去。

土肥原跳出包圍圈後,程潛不得不再次調兵布陣,圍攻土肥原。戰鬥正激烈進行,據程潛預計,再有兩三天的時間,就有全殲土肥原的可能,不料正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守商丘的第八軍黃杰所部又不戰而逃了。守軍還未與日軍先頭部隊交火,一槍未放就放棄了商丘,讓位於商丘和蘭封一帶的中國軍隊又處於被日軍東西夾擊的危險境地。黃杰逃跑的“理由”是電台被炸,無法與第一戰區聯繫。
蔣介石的兩支嫡系部隊不聽指揮,臨陣脫逃,徹底打亂了程潛的戰略部署,殲滅土肥原的寶貴戰機被葬送。因蔣介石嫡系部隊將領臨陣脫逃,中國軍隊前後共投入15萬多人,沒能消滅土肥原的2萬人,連蔣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蘭封戰役是“戰爭史上一千古笑柄”。程潛剛一撤退,土肥原就重新占領了蘭封,並立即向僅有50公里的開封進攻,開封失守已成定局。 鄭州岌岌可危。這么快被土肥原逼到城下,這是蔣介石根本沒料到的。蔣介石決定孤注一擲,扒開黃河。6月3日,土肥原猛攻開封,蔣介石怕開封失陷,再扒黃河就來不及了,就急忙打電話命令程潛掘堤,並告誡他“要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乾,克競全功”,不要有任何的猶豫。

決堤方案形成

1949年後,晏勛甫在其自述文章中談到:1935年他擔任武漢行營參謀長時,便有中日交戰時可決黃河之堤將敵隔絕於豫東,藉以保全鄭州之議案;1938年他出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參謀長時,又和副參謀長張胥行以此計畫向程潛建議,程認為可行,遂向蔣介石請示,蔣回電予以批准。這是花園口決堤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還有馮玉祥白崇禧都曾向蔣介石建議放黃河之水制敵。

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新八師參謀的熊先煜在戰後的回憶錄中講:我手中蒐集有眾多國民黨要員向蔣建議“以水代兵”的函、電,為證明我的觀點,摘要如下。

1、陳果夫於1938年4月3日建議在武陟決堤。
 委員長鈞鑒:台兒莊大捷,舉國歡騰,抗戰前途或可從此轉入佳境。惟黃河南岸千里,頗不易守,大汛期間且恐敵以決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縣死守,則隨時皆可以水反攻制敵。蓋沁河口附近,黃河北岸地勢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點決堤,只須將沁河口附近北堤決開,全部河水即可北趨漳、衛(即漳河與衛河),則我之大危可解,而敵則居危地……

2、姚琮(時任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21日電,建議在劉莊、朱口決堤。
 熊次長哲民勛鑒(即熊斌,時任軍令部次長):黃河舊險地方在考城以東者如河北之劉莊、魯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決口工作,更於舊河道下游多拋埋柳枝,則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時造成泛濫區域,雖不能淹沒敵軍,至少可使其行動困難,全局情勢必將改觀……

3、陳誠轉呈王若卿建議在黑崗口決堤。
蔣委員長:據炮兵第16團王團長若卿6月10日報告稱:
1、頃聞我軍決蘭封口,引黃河水淹日寇,其計甚佳。但水經黃河故道,魯西、蘇北受害最烈,豫東僅占一部,於豫省軍事關係較小。
2、查黑崗口水位較開封高出30丈,堤身兩側皆水,歷來稱為險工。如在該處決口,其大流直趨開封,經朱仙鎮、尉氏直貫汴周公路,橫斷亳、柘、周、漯河公路,與軍事關係最鉅……
3、開封為河南政治中心,首應破壞,免致資敵。
註:本段內容參考文獻來源於熊先煜《抗戰日記》摘錄——黃河花園口選址及挖掘紀實

事件經過

花園口決堤的任務由守衛黃河的國軍商震的部隊執行,地點首先選在了中牟縣境內大堤較薄的趙口,因趙口流沙太多,沒能扒開。蔣介石知道趙口無望扒開後,就指示再換地點重新決堤。經過緊急協商,駐守在黃河附近的新八師初步把地點選定在趙口以西的花園口附近。在此過程中,蔣介石擔心手下執行消極,一再通過口諭、電令催促手下扒堤,不要有“婦人之仁”。

6月9日凌晨,經過兩天兩夜不停的挖掘,幾乎在距鄭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時,花園口也終於挖開了。

花園口決口後,黃河水順著賈魯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黃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場暴雨,黃河水量猛增,花園口決口處被沖大,同時被淤塞的趙口也被大水沖開。趙口和花園口兩股水流匯合後,賈魯河開始外溢,漫溢的河水沖斷了隴海鐵路,浩浩蕩蕩向豫東南流去。

日軍被黃水阻隔後,就放棄了從平漢線進攻武漢的計畫。他們退守到徐州後,南下到蚌埠,過淮河,再到合肥與日軍其他部隊會合,又開始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

黃河改道,雖然為國民政府爭取了喘口氣的時間,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園口扒開後第4個月,武漢仍然失守。花園口決口終究沒有挽救武漢失陷的命運。

對日軍影響

花園口決堤日軍14師團在水中作戰,步兵跑步運輸炮彈花園口決堤日軍14師團在水中作戰,步兵跑步運輸炮彈
概述:單從軍事層面來講,決開黃河大堤是具有一定作用的:首先,它形成了新的黃河河道,形成了新的天險,從而阻止了日軍的西進,使得中原地區又多守了六年而沒有淪陷,保證了大後方的安全;第二,使得日寇遲遲不能打通“大陸交通線”,遲滯了日軍軍事調動和戰略物資運輸;第三,以水代兵,直接消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萬餘。

6月9日的花園口決堤,也是中日雙方沿著黃泛區邊界東西對峙的開始,依賴機械化軍事裝備進攻隴海線和平漢線的日軍被迫改變原來沿鐵路線西進南下的戰略,一方面把部隊從豫東尉氏、中牟、娜陵、通許、陳留、祀縣等各縣向東撤退,轉移、集結到以商丘、徐州為中心的豫皖蘇交界地帶,另一方面確定了沿江淮水路西進的路線,分調多路人馬圍攻武漢。戰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贛北、鄂東的廣大湖沼山地地區,豫東戰場逐漸冷卻下來,武漢附近地區接著成了中日兩國軍隊廝殺的新戰場。這樣一來,從鄭州斜貫東南,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泛區的東面,中國軍隊沿西岸據守,沿新黃河以西修築起“防泛西堤”,而日軍也在對岸修築起“防泛東堤”,相持一直延續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

花園口決堤黃泛區中的日軍

花園口決堤給日軍造成的創傷,可以從日本官方的檔案中得以佐證。
1、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寫到:“6月10日前後,中國軍隊在京水鎮(鄭州以北15公里處)附近,掘開了黃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黃河濁流向東南奔流,中牟首先進水,逐日擴大,從朱仙鎮、尉氏、太康,一直影響到蚌埠。第二軍6月13日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師團一部,從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師團兵站抽調工兵各一個中隊及架橋材料一個中隊,配屬給第十四師團。隨後於16日又從第一軍調來獨立工兵第二聯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個中隊。6月15日以後,由於泛濫的河水擴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師團方面,第二軍除調回第十四師團兩個工兵中隊外,又逐次增加架橋材料兩個中隊,摺疊船40隻,獨立工兵第十一聯隊主力支援,然後向泛濫地帶以外撤退。方面軍於6月17日命令臨時航空兵團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師團方面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6月16至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等,合計約161.5噸。29日,方面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僅第二軍死於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

被洪水困住的日軍裝甲車被洪水困住的日軍裝甲車
2、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撰有日軍侵華史長編。其中第440頁記載如下:“中國軍隊6月10日左右於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湧出,採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線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

日軍一名軍官也在當時的日記中這樣詳細描述了被突如其來的洪水圍困的日軍狀況:“這是一條因黃河決堤而形成的河,走在我前面的士兵在夜色中過了河。渡過河之後,卻不知該向哪個方向前進。不知哪邊是淺灘,但總之必須過河……”“士兵們一發現一點食物,就像貓叼著魚探到角落裡那樣,隱藏起來一個人獨自享用。我們到處轉來轉去找食物,早田裡開始還有土豆種,不過,沒幾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來煮著吃,但馬上就被各分隊搶光了。很快田地里沒有一點可吃的東西了。洪水又切斷了我們前後的道路,一連過了好幾天,糧食都沒有送來。”

從當地複雜的社會形勢看,黃泛區形成之初,豫東地區一度成為真空地帶,戰局基本穩定後,日軍大規模他調,留在該地區的兵力很少。開封、商丘、淮陽敵只數百人,其他各縣僅僅四五十人。很快就形成了多種勢力交錯雜陳的局面,一方面是日軍占領者及其傀儡組織偽軍,另一方面是不斷回升從事游擊戰的中國軍隊,還有其他各種背景複雜、立場搖擺不定的地方勢力。

洪水中的日軍洪水中的日軍
日本軍隊曾組織修築防泛東堤,但是過程並不順利。一是水勢不穩,經常發生決堤而被迫延期。二是地處黃泛災區,留下的居民多為老弱病殘,難以招來足夠的人力。三是在中國抗日武裝的宣傳鼓動下,日軍對參加築堤施工的民工也不敢施以暴行,否則,他們就會投奔抗日武裝。四是日偽政權內部矛盾交織,主持施工的指揮人員和技術人員利慾薰心,都想從中漁利,偷工減料、中飽私囊的情況嚴重,直接影響了施工的進度和質量。五是當地處於所修大堤以內與以外的各村落之間,利益衝突明顯,都不願把自己的家園堵在堤內,加上偽政權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當地人,協調有實際困難,因而施工時常被中斷”。就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築堤施工斷斷續續,一直到1943年才基本修成。防泛東堤的修成,約束了泛水水道,相對地控制了黃河及渦河的洪水東泛。

決堤造成災難

從政治角度出發,當時戰局混亂,國民政府為了取得“洪水滔天”的奇效,對老百姓嚴格封鎖訊息。等到洪水來臨,百姓躲之不及,造成了89萬人死亡的慘禍,這是中國抗戰史上非常沉痛的一筆。

6月9日,花園口決堤放水,口門以下4個村莊——邵橋、史家堤、汪家堤和南崔莊,全部沖毀,蕩然無存,一直到黃泛結束,這4個村莊再也沒有恢復。所幸的是,決堤放水時,這4個村的居民因事先知道決堤及時遷避而無一人傷亡。

花園口決堤花園口決堤後在洪水走逃難的中國百姓

而這不過只是災難的開始,奔涌而出的黃河水並非任何人力所能控制,黃水出槽後在河南境內分作兩股洶湧同奔。西股黃水是主流,源自花園口,至中牟入賈魯河,南泛尉氏扶溝西華等縣,於周口東折入潁河,然後分別注入茨河沙河,再經安徽太和、阜陽、潁上及正陽關,最後匯歸淮河。東股黃水源於趙口,由於6月中旬黃河水位上漲沖開趙口口門後形成。趙口的黃水也分為兩股,一股向東南直奔朱仙鎮,與花園口的泛水匯合:一股繞開封城堤北面,折向東南,至陳留又分為兩支,一支沿鐵底河,另一支沿惠濟河,先後注入渦河,於安徽懷遠匯入淮河,自淮河經洪澤湖白馬湖高郵湖注入長江,形成合流局面,進而波及江蘇北部諸縣市。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個縣市遍地洪水,1250萬人受災,89萬人死於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為嚴重,21個縣市、900多萬畝耕地被淹,47萬人死亡。1947年黃河回歸故道時,中牟、尉氏、通許、扶溝、西華、商水6縣的人口總數只有受災前的38%。花園口決堤也成為抗戰史上與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劇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花園口決堤黃河決堤後一片汪洋,難民逃亡他鄉

《豫省災況紀實》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出黃泛區災難圖:“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間有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倖不死,因而僅保餘生,大都缺衣乏食,魂盪魄驚。其輾轉外徙者,又以飢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屍道路,填委溝壑,為數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達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艱苦備歷,不為溺鬼,盡成流民……因之賣兒鬻女,率纏號哭,難捨難分,更是司空見慣,而人市之價日跌,求售之數愈伙,於是寂寥泛區,荒涼慘苦,幾疑非復人寰矣! ”
扒開花園口帶來的災難還不止這些。黃河奪淮匯入長江,又給淮河地區帶來連年水災。黃河把100億噸的泥沙帶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幹流和許多支流淤塞。每到汛期,黃河洪水滾滾南下,淮河洪水漫溢橫流,大片地區被水淹沒。

被隱藏的秘密

由於損失慘重,國際影響巨大,在花園口事件發生之初,國民政府矢口否認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稱系日軍轟炸所致,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花園口事件在台灣是禁止任何公開談論的,到80年代中期後,才逐漸有人在台灣陸續發表相關文章。

6月9日上午,花園口決堤放水之後,一封事先擬好的電報由蔣在珍迅速發往武漢,到達蔣介石的案頭,電文大意是“佳日(9日)上午8時,敵機三架炸開花園口河堤,職師正在搶堵中。”這一天晚上10點,程潛給蔣介石的第二封密電在匯報水情之餘,更特別指出,“此間已擬訂對外宣傳,電文大意為敵占據我開封后繼續西犯,連日在中牟附近血戰,因我軍誓死抵抗,且陣地堅固,敵終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將黃河南岸大堤決口,以圖沖毀我陣地,淹斃我大軍。”

第一戰區早提前擬訂了對外宣傳的策略,首先由負責花園口決堤的新8師在決堤即將成功的時候從現場向武漢發去軍情報告,稱中日兩國軍隊在豫東地區激戰,日軍飛機狂轟濫炸,致使黃河大堤決口。然後由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以國家新聞中心的身份對全世界發布黃河大堤被日軍炸毀的訊息。

第一戰區的策略對蔣介石而言,顯然正中下懷。兩天之後,6月11日,蔣介石電復程潛,做了三條指示:須向民眾宣傳敵飛機炸毀黃河堤:須詳察泛濫景況,依為第一線陣地障礙,並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線;以及第一線各部須與民界合作築堤,導水向東南流入淮河,以確保平漢線交通。這樣一來,就為花園口決堤的對外宣傳確定了基調。6月11日上午9時,中央社從鄭州發出第一條電訊,首次“報導”日軍炸開黃河大堤經過情形。在中央社的引導下,國內各大報社如《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等紛紛譴責日軍炸毀黃河大堤、致黃河決口泛濫的嚴重暴行。中國共產黨的《新華日報》也參加到對敵暴行的聲討中,並號召賑濟受災同胞。《新華日報》6月12日的電文題為“豫東戰場:敵因屢犯被阻,竟決黃河大堤,黃水洶湧處廬舍蕩然,敵妄圖消滅我戰鬥力”和“豫東戰局漸趨穩定,我敵相持白沙附近”。6月13日,《新華日報》又發出題為“犯新鄭敵已擊退,暴敵仍到處決堤,中牟、白沙大水,數萬災民集鄭”的電文。

花園口決堤的訊息迅速引起世界各國關注,一時間,無論路透社還是美聯社的訊息都顯示出,世界各國輿論幾乎一致譴責日軍的這一暴行。但日本方面始終對中國的宣傳竭力進行反駁,中日之間的新聞戰和一些媒體爆出的異樣信息,使得人們覺得事情似乎沒有如此簡單。於是,一些新聞記者要求到決堤現場去參觀採訪,試圖弄個水落石出。

大概是預見到了訊息暴露後的社會反應,6月9日,在花園口決堤剛剛放出水來的時候,商震就電令新8師用炸藥將決口附近的小龍王廟和民房、大樹炸倒,偽造日軍炸毀黃河大堤的現場。當記者要求前往花園口進行實地採訪時,新8師又奉命編造了一套日機轟炸的材料,偽造了一個被轟炸的現場。後來國民黨中宣部及國民政府中央電影製片廠人員前往花園口,拍攝日軍炸堤和中國軍民搶堵缺口的新聞紀錄片以擴大宣傳。

6月9日開始逐步實施的決堤宣傳策略,有效地激起了抗日前線的豫東民眾的抗戰熱情。如6月11日的《申報》所言“敵此種慘無人道之暴舉,既不能消滅我抗戰力量,且更增加我殺敵之決心。”特別是在豫東地區,彭雪楓在他的《平原游擊戰的實際經驗》里如此描述“豫東皖北蘇北是歷史上著名的秘密結社及會門武裝的發源地,倘不小心,一生衝突,他們三聲號炮,村村集合,人人出動,流血慘劇就要發生。”加上這一地區在徐州會戰期間已經遭受過日軍的野蠻蹂躪,因此,決堤之後,面對日軍的侵略,豫東民眾紛紛組織起來,成立了諸如游擊隊、看家隊、自衛團,還有紅學會、黃槍會、妙道會等各種各樣的武裝團體,保衛家園,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隊長,名目繁多。

同時,豫東民眾抗周日軍參軍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國民黨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白崇禧在7月24日專門致電蔣介石,指出與豫東相連的安徽北部地區“民風強悍,從軍者極眾。此次受敵摧殘,多起而組織武力自衛,到處游擊,時有效果,且向與駐軍感情融洽,數逾十萬”,並且計畫以“正式軍隊一師以上配合民眾武力,以專人統一指揮,以期切實收效,則消極可截斷敵之南北交通,使其疲敝,積極可牽制敵軍力,使江南作戰容易,且免地方丁壯被敵徵用,所費甚少,其益甚大”。之後,國民黨開始聯絡、集合這一地區分散的各抗日武裝,相繼組成了多路“泛區抗日挺進隊”。同時,國民黨軍統系統在這一地區還成立了專門對付鐵桿漢奸和日偽重要人物的豫東特別行動隊。

8月15日的《申報》(香港版)《豫省的民眾武力》一文如此描述“豫省民風強悍,人民體魄平均都很強健,所以本省的壯丁應徵入伍是比較受人歡迎的。河南省壯丁的徵調除了國家依法徵調者外,還有各部自行派人招募。豫省應徵的人數,截止上月底,據統計至少已徵調40萬人。”

戰後堵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此時的花園口也被扒開了7年多的時間,決口處已經由最初的4米多衝寬到一公里多長,遠望已是茫茫一片。國民政府決定在花園口堵口,引黃河回故道。1946年2月,黃河堵復工程局成立,3月開始花園口堵口工程。當時,黃河改道已有8年,其間,中國共產黨領導黃河故道兩岸軍民創建了冀魯豫解放區和渤海解放區,故道河床內的土地大部分墾為農田,幾十萬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先復堤而直接堵口,無異於再造一個黃泛區。況且黃河故道的堤壩工程在抗戰中遭到嚴重破壞,也急需修復。為此,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同意黃河堵口歸故計畫,另一方面提出了“先復堤、後堵口”的基本主張。而國民政府則堵口願望迫切,下達了“寧停軍運,不停河運,限期完成,不成則殺”的命令,國防部長白崇禧還親赴花園口工地督促施工。

當時,花園口堵復工程局的總工程師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要求,贊成推遲原定的合龍時間。為此這位總工程師和堵復工程局的美國顧問等人產生了尖銳的對立,最後毅然辭去職務,以示反對。1946年3月3日,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趙守鈺前往新鄉,與周恩來馬歇爾張治中商洽黃河堵口復堤問題,決定各方面派出代表談判。

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以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一方和國民政府所屬的水利部門為另一方,進行了多次談判,雙方先後簽訂了開封、菏澤南京上海等協定。協定規定堵口工程和復堤工程同時進行,堵口時間視復堤進展情況,由雙方協商。復堤工程和河床居民的遷移、救濟費用,由國民政府解決。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為了配合軍事進攻,破壞解放區的生產建設,國民黨方面一面加緊堵口工程,一面派飛機轟炸解放區的復堤工地。

1947年3月15日,國民政府未與中共方面協商,即在花園口堵口合龍,黃河隨即回歸故道。

歷史評價

支持方:當時的形勢,人們必須在中原淪陷、既而導致整個大後方淪陷、中國被亡國,還是炸開花園口保住中原兩個糟糕的選擇之間做出選擇,只有“兩害取其輕”。其時,中原附近的國民政府軍隊均已無力再戰,其他戰場上的國民政府軍隊馳援已力不能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還相當弱小,不足以抵抗整個日軍的進攻。因此,在這種局面下,“以水代兵”是唯一現實的選擇。如果說花園口決堤這個責任要由誰來負,那就應該由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侵略者來負,沒有他們發動的十惡不赦的侵略戰爭,什麼都不會發生。
質疑方:花園口決堤給日軍造的困難只能稱一般,僅使其主力由沿平漢線和淮河兩路合圍改為沿長江推進,日軍的戰略部署並未因此打亂,武漢到底也沒能守住。與豫、皖、蘇人民因決堤而蒙受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比,這點作用微不足稱道。花園口決口,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民眾多達89萬人,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殺中國軍民的三倍,占八年抗戰中中國損失的3500萬人口的2.5%,而日軍傷亡只有1000多人,花園口決口造成了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