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

扶溝

扶溝縣隸屬河南省周口市,地處豫東平原,縣域面積1163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扶溝轄16個鄉鎮場,1個產業集聚區,411個行政村。總人口74.3萬人(2010年)。扶溝縣古稱“桐丘”,因境內東有扶亭,西有洧水溝,各取一字,故稱“扶溝”。西漢高帝11年(公元前196年)始置縣,是黃河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扶溝縣曾被樹為“河南省農業戰線十面紅旗”之一,2010年,扶溝縣糧食總產5.2億公斤。棉紡織造、機械製造和食品加工已成為扶溝縣三大支柱產業,2010年,三大支柱產業增加值13.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6.5%。扶溝縣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故里,境內有鳳凰崗遺址、古城遺址、宋代理學家程顥任知縣時建造的大程書院古建築群、文廟大成殿、千年古剎支亭寺和道教聖地霧煙山以及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的“吉鴻昌將軍紀念館”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扶溝扶溝
夏商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屬豫州。西周(前806年)屬鄭國。東周(前376年)屬魏國。秦(前225年)屬三川郡。西漢(前196年-公元25年)屬兗州淮陽國(漢高帝十一年,設定扶溝縣,扶溝名始此,現址催橋小扶城)。東漢(公元25年到公元100年)該屬陳留郡(今開封)。

三國魏,西晉(220年--266年)屬兗州陳留郡(今開封)。東晉(317年)屬豫州潁川郡(此年扶溝入新汲縣,治所在汲鄉,縣城南遷改屬潁川郡)。北魏(420年)屬鄭州部潁川郡(復置扶溝縣),537年屬許昌郡。北齊,北周到隋(550-581年)屬揚州部潁川郡(隋大業末年,新汲縣廢,併入扶溝。移縣治於桐丘,今城北石橋)。

唐(621年)屬北陳州,其年改屬洧州(其年廢除北陳州,改置洧州,州治在尉氏),627年屬許州(貞觀元年,廢洧州)742年屬潁川郡(許州改潁川郡),758年屬許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951年)屬東京開封府。宋(960年)屬京畿開封府。金(1127年)屬南京路開封府。元(1271年)屬汴梁路總管府。明(1368年)屬河南省開封府。清(1644年)屬河南省開封府,1653年改屬陳州府,1724年屬直隸州,1734年復屬陳州府。

清末至民國初,屬河南開封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開封道為豫東行政區。

1947年,扶溝解放改屬鄢陵建立的豫皖蘇第五區,1949年歸屬淮陽專區,1953年改屬許昌專區,1965年又設周口專區,扶溝歸周口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3月,扶溝縣轄9個鎮、6個鄉、1個農牧場、1產業集聚區:城關鎮、崔橋鎮、江村鎮、白潭鎮、韭園鎮、練寺鎮、大新鎮、包屯鎮、汴崗鎮、曹里鄉、柴崗鄉、固城鄉、呂潭鄉、大李莊鄉、城郊鄉、農牧場、扶溝縣產業集聚區。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位置

扶溝縣地處河南省中部,位於省會鄭州東南方,周口市西北隅,與鄭州、許昌、開封、漯河等中原城市群相距較近,位於中原城市群經濟區劃圈內。

位於東經114°23′—115°48′、北緯34°4′—36°2′,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偏西,全縣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

地形

扶溝縣地處豫東平原,昔日黃泛區腹地,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耕地113萬畝,距省會鄭州120公里,西臨許昌,北連開封,南接周口。

氣候

扶溝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C,年降水量611.4毫米,無霜期215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