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魯河

賈魯河

河南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翻開河南地圖,人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後流入淮河。它全長255.8公里,我們熟知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淮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還時常有洪水泛濫,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今天的賈魯河雖然淺可見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基本信息

千年古河

河南境內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翻開河南地圖,人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後流入淮河。它全長255.8公里,我們熟知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淮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還時常有洪水泛濫,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今天的賈魯河雖然淺可見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據史料記載,鴻溝乃戰國時期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開通,故道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後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幹水道,以此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網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因此,鴻溝一帶在當時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此對峙,後楚與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以東者為楚”。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今天的賈魯河。

如果“鴻溝”一說屬實的話,那么賈魯河已有近2370歲的高齡。

水系構成

賈魯河賈魯河

賈魯河賈魯河原名惠民河,因元朝賈魯開浚,名賈魯河;明弘治七年(1494),劉大夏在疏浚賈魯河故道時,自中牟另開新河長七十里,導水南行,經開封之朱仙鎮、尉氏之夾河、水坡、十八里、張市、永興、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溝,亦稱賈魯河。明清兩代水運暢通,又有運糧河之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十三年(1843),同治七年(1868),光緒十三年(1887)、十五年(1889)、二十七年(1901),黃河六次決口,大溜屢經賈魯河,人們又叫它小黃河。後因河道淤塞嚴重,雖經光緒十五年(1889)、民國四年(1915)兩次修浚,而成效甚微,舟楫不再復通。

民國十六年(1927),河南省政府督民沿道光二十三年(1843)黃水沖刷之大洪,改挖賈魯河。改道段平均口寬26.53米,底寬21米,深2.67米。從此,賈魯河不再繞經朱仙鎮,而逕由開封縣的仇店、肖莊入尉氏,經歇馬營、蘆館、梅莊、北曹,到榮村再東南流至王寨注入賈魯河故道,到白潭出境入扶溝。當時稱新賈魯河。民國二十七年(1938)蔣介石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滔滔黃水順新賈魯河南下。於1943年5月,從本縣榮村東南衝決南岸堤防,逕入扶溝縣境。

當今之賈魯河,源出密縣北聖水峪,上游合京水、索水、須水,經鄭州市北流入中牟境,匯潮河、七里河、水潰溝、堤內小清河、丈八溝,至李店南界始入尉氏境,在本縣經於家、歇馬營、七裡頭、邊崗、榮村,到睢老莊南界入扶溝境。出扶溝經西華,至周口市西匯入潁河,再入沙河。全長246公里,其中流經尉氏44公里。1956年6月,水位為67.17米,流量為728秒立方米。

尉氏境內賈魯河有三條一級支流。

北康溝,系1964年開挖,從拐楊起將康溝河上游來水改向東流,首納葛河,至史莊北明改溝匯入,穿過開尉公路,轉東南流至城角黃北匯入賈魯河。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164.8平方公里。為區別於康溝河、南康溝、命名為北康溝。
2、中山溝,北起縣城西南隅,至通院轉流東南,經代莊、中山,至後榮村入賈魯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
3、竇張溝,源於縣城東北竇虎營,順尉鄢公路東沿,至前張鐵轉東南注入賈魯河。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

賈魯河,歷史上有交通、排澇之利,也有泄黃泛濫之災,現雖不通舟楫,卻具除澇、引灌之益,無泛濫內澇之害。

雙洎河源出登封、密縣交界之五指嶺下,上有洧、溱二水匯流,故名雙洎河。東南流經新鄭,至長葛的沈灣入尉氏境。東南去經關莊、許寨、倉李,然後沿尉長兩縣交界,經古橋、馬灣、南席、郭莊,至小張東南入鄢陵,於扶溝渡口匯入賈魯河。全長176公里,其中在尉境流長32公里。雙洎河在本縣境內的支流是黎明河。黎明河源出中牟縣境,南流至本縣崗李鄉冉家入境,經張莊、三石、張同府,於西段莊北,右受花馬河,再東南到洧川鄉西三趙,左納浮清河,到魯灣注入雙洎河。建國前,雙洎河上自新鄭,下到周口,商客船隻不絕,上行運糧,下行運煤,頗為便利,南席鎮停泊碼頭,甚是繁華,但缺乏水利設施,河水不斷泛濫,造成很大災難。建國後,航運完全停止,中、下游多處興建水利設施,有除澇、灌溉之利,然而由於上下游爭水,每到乾旱季節,河道乾涸,致使沿河提灌站不能發揮效益。

康溝河該河以明代排泄康牆保(尉氏西北之一保)諸坡之水而得名。本源於黃集西,流經前王、拐楊,南折至大橋,西納青泥溝水,到麥仁店轉東北,經縣城南關,流至馬廟注入賈魯河。1938年大橋至馬廟段被黃水淤塞。1951年春縣人民政府對康溝河進行開挖改道,從尚村起,南經大橋、馮村,至西黃莊轉東南,經魏莊、貊莊、胡新店,6到南河溝劉南界入鄢陵境,於幕寨匯入雙洎河。194年開挖北康溝,引上游來水從拐楊東去。1966年下游改道,由原注雙洎河改為東經鄢陵、至扶溝境入賈魯河,現在的康溝河源於尚村北之龍王廟坡,全長37公里,其中本縣境內長27公里。

其主要支溝有六:

明家溝:北起小莊頭,西南經大廟楊東、明家西,於坡里王北通過倒虹流越北康溝,至尚村西注入康溝河。流長6.8公里,控制面積26.5平方公里。

劉麥河:源出邢莊鄉劉莊,西南至三李南通過倒虹穿過北康溝,經鰲頭呂西,縣城西,至麥仁店西南入康溝河。全長12公里,控制面積31平方公里。

代貊溝:源出南曹鄉代莊,經皮劉,至貊莊西南入康溝河。全長8.1公里,控制面積20平方公里。

洪業溝:源於蔡莊鄉後黃、高廟寨之間,東南流至關帝廟南東轉,經羅莊,於南曹鄉南河溝劉東北入康溝河。

南康溝:即舊青泥溝。故道源有二支:一支來自大營鄉趙家,經小大營到翟家;另支源出大營鄉蘆家南坡,流至大馬鄉大任澤北轉,到翟家與前支匯合。而後向東復南折,經西陳村,至潭家東南去,到要家向東由把式陳東北去,經寄莊王、安王至灣楊向東匯康溝河於大橋北。1951年縣人民政府治理此河,截灣取直,使河道白把式陳向東逕直穿過馮村街,於北通院西進入康溝河,並定名為南康溝。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

杜公河:始於明萬曆年間,洧川縣令杜縻頒令疏通,民感其德,稱之為杜公河。源於洧川鄉西三趙西北,東南流至前宮、花橋劉,有小黑河、小清河先後匯入。而後穿洪台、靈冢間之崗溝,繞興隆崗、洧川北關東去,又有溜子溝於張莊西匯入,再東流經英劉、火把張、黃湖、西、南、東三面圍朱曲。又東北去,西、南兩面繞史井。在史井南納六五乾溝後復東北去,至夏莊納高莊溝、栗林溝。最後於水台東南注入康溝河。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257.2平方公里。

源頭

賈魯河源頭賈魯河源頭

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白寨的聖水峪和二七區的冰泉、暖泉、九娘廟泉,東北流經侯寨、市區西部西流湖,至北郊老鴉陳折向東流,經柳林、姚橋,再經中牟的白沙,繞縣城東南至胡辛莊流入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河,再入淮河,全長255.8公里,境內長137公里,流經面積2750平方公里,屬淮河水系。

賈魯得名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如果“鴻溝”一說屬實的話,那么賈魯河已有近2370歲的高齡。西漢時,鴻溝又被稱作“狼湯渠”,亦作“蒗盪渠”,魏晉以後稱蔡河,仍為南北水運要道,至唐末河道漸淤。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年間,由於東京開封府依賴蔡河運輸物資,因河道淺窄,河水流量不大,運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並導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又自今新鄭南部引溱、洧之水鑿渠流入開封城中的蔡河,這一段史稱閔河,後又自許昌引水入閔,以廣水渠。自此之後,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運大暢,出現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的繁華場景。以上這些河名都是賈魯河的前身,名稱來歷尚無從考證。

流域治理

流域治理流域治理

數百年來,賈魯河由於堤防失修,黃河水流多沿其下泄,賈魯河變成了一條害河。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投巨資對其進行了綜合治理。從1969年開始了引黃河水入鄭工程,把黃河水引入輸送到鄭州西郊的賈魯河河道,一度緩解了城市的水荒,但因黃河水含沙量太大,不久就出現了嚴重淤塞。於是從1970年7月1日起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建成了北起黃河之濱,跨過邙山,穿越枯河,索須河,南到鄭州市邊沿的提灌站,後成為邙山輸水乾渠,把黃河水引入,自西北向東南流入賈魯河,並在河道上修建5個閘壩,把水逐漸抽到市自來水公司的柿園泵站,它是市區工業和生活用水的第二水源。與此同時,還應運而生了人工挖的“西流湖”。

史海鉤沉

惠民河

賈魯河賈魯河

以上這些河名都是賈魯河的前身,名稱來歷尚無從考證。

北宋仁宗年間,已連為一體的閔河、蔡河被通稱為惠民河。說到這個名字的來歷,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傳說有一年發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泛濫,開封城中的街道和許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無家可歸。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通過實地調查,了解了阻滯水流的原因。原來,由於蔡河兩岸商業繁盛、風景秀麗,許多達官貴人將這裡視為風水寶地,於是他們私占河道、私築堤壩,並在河道上修築水上花園、亭台樓榭,用於自己享樂。這些當時的“違章建築”嚴重阻塞了河道,影響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壩和水上建築,並在仁宗皇帝面前據理力爭,終於疏通了河道,還河於民。由於包拯不畏權貴、為民造福,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稱為“惠民河”。

泛濫而淤廢

北宋時期的開封一帶人口眾多、商業密布,為解決城中百姓的糧食和生活用水問題,政府先後開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廣濟四渠,並稱“漕運四渠”。當時的惠民河是僅次於汴河的第二大運河,它主要運輸江淮地區所提供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其航道入淮後向南可直達長江下游地區。得漕運之利,河岸兩旁的村鎮也逐漸繁榮,這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鎮——朱仙鎮,此鎮因瀕臨運河,又與當時的大都市開封毗鄰,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來,甚是繁榮。然而到了金元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對京航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加之後來黃河屢次南決,惠民河也隨著洪水的泛濫而淤廢。

難忘賈魯

元朝至正年間,已經淤廢的古運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機,這要感謝另一位歷史名人——賈魯。

賈魯河賈魯河

賈魯,字友恆,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時便聰慧好學、志向遠大,長大後博學多

才、謀略過人。他曾擔任過儒學教授、潞城縣尹、戶部主事,還參加過《宋史》的編修,後又曾任檢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監等職,其間多次主持治理黃河水患。據說賈魯為了找到水患發生的原因所在,曾沿著黃河水道不辭勞苦往返數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勢。憑藉著長期的實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經驗,他逐漸積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黃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山東曹縣白茅堤決河改道,淹沒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十多個州縣。此後幾年間又多次決口,兩岸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歲的賈魯受命於危難,出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徵發河南、山東15萬民工和2萬士兵,開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採取了疏浚和堵塞並舉的方法,即在疏通黃河故道和支流河道並開鑿新河道的同時,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築堤壩,並首次採用沉船法,將27艘大船捆綁在一起,再裝滿石頭,固定於決口處,之後在船體上鑿洞使之沉沒,最終堵住決口,將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畢,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這就是我國治黃史上著名的“賈魯治河”,賈魯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載入史冊。

恩澤後代

名稱由來

前文中賈魯在堵住決口的同時,疏通了故道、開鑿了新河道,這其中就包括他從密縣鑿渠引水,經鄭州、中牟,折向南而至開封,而後入古運河,直達周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商業也很快興盛起來,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鎮就是在這之後迅速繁榮,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運碼頭,後來還成為享譽全國的四大商業名鎮之一。豫人感謝賈魯的恩德,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家、治黃專家,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

大規模的修整

明朝弘治年間黃河再次決口,賈魯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黃河的同時,也對賈魯河進行了疏浚,並對河道兩岸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至此,賈魯河迎來了自北宋以來第二個漕運的黃金季節,其繁榮達到了頂峰,據說當時賈魯河上的朱仙鎮碼頭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學家在此挖掘出相當重量的船錨,證明當時賈魯河上曾行駛過載重量相當大的貨船。穿越歷史的時光,仿佛依稀可見滔滔河水上來往穿梭的船隻,碼頭上正彎腰屈身緊張勞作的民工,岸邊堆滿了來不及搬走的各種貨物和糧食,車水馬龍的街市上傳來陣陣的叫賣聲,船工的號子悠揚而動聽……

賈魯河的這種繁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19世紀末黃河再一次泛濫,賈魯河又一次淤塞,此後水流逐漸縮小,終於無法通航,所有的繁華不復存在,成為歷史的過往。

不可忽視的作用

落寞而平靜,這種狀態伴隨著賈魯河走過近現代,一直走到今天,雖然它已無法承擔繁重的運輸,但作為鄭州市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賈魯河在滎陽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樓,河王,唐崗等幾座中型水庫分布於河道,在滎陽東北部向東北改向,北環繞鄭州市區,並從中牟縣、開封市往東南方向。所以在地圖上看似鄭州市里黃河很近,但其轄區有相當一部分卻不屬於黃河流域,而屬於淮河流域。但是,由於滎陽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黃河溢出造成的沼澤(即滎澤),它與現今的賈魯河河道很近,所以現今當地的區域歸屬已經不是很清晰。現今,賈魯河滎陽段發揮著養殖、發電、灌溉、旅遊等多重效應,為當地人經濟發展做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汝河沙潁河水系沙河支流

沙潁河水系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貫穿平頂山、禹州、許昌、長葛、漯河、周口等市,是淮河流域最大支流之一,在河南省境內全長410km,流域面積為34470k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