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北部,類烏齊縣西部,西藏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批准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集物種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生態環境科普教育、水源涵養、生態旅遊和持續利用等多功能於一體。 以保護馬鹿、白唇鹿等野生動物和青藏高原亞高山森林與高山草甸過渡區附近自然植被為主的動物及其生態系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位於昌都地區類烏齊縣境內的橫斷山脈北部、瀾滄江上游長毛嶺河流域。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地理坐標為東經95°48′~96°30′、北緯31°13′~31°31′,保護區總面積為1206.14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為493.2平方公里,緩衝區254.417平方公里,實驗區458.529平方公里。

該保護區具有極強的典型性、自然性、感染力和科研潛力,分布著多種珍稀瀕危物種,面積大小適宜且處在生態脆弱的青藏高原亞高山森林高山草甸過渡地帶,無論從保護生態環境來講,還是從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來講,都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保護區內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馬鹿為主,也有少量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不僅是昌都地區,而且是西藏唯一的馬鹿自然馴化場地。

自然環境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由於地形氣候的關係,保護區一帶山勢開闊、水草豐美、植被豐富。每當春夏之際,整個草原變成充滿微生機的綠草世界,而盛開在草原上的各種野花更是五彩繽紛,爭奇鬥妍,各種珍禽異獸悠閒地徜徉在大自然恩賜的陽光之中。

在當前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野生馬鹿已十分稀少,在西藏類鳥齊長毛嶺地區仍集中分布有1000餘頭野生馬鹿。為了自然馴化馬鹿,早在70年代,在該區那登通的草原上,建起了西藏第一處,也是至今唯一的馬鹿自然馴化場地。後逐年擴大,現占地3.6平方公里,飼養野馬鹿120餘頭。在養鹿場圈外野鹿至少有幾百頭。1985年,這一地區被劃為以保護野生馬鹿及其賴以生息的自然環境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在馴鹿人引導下,當你進入圈內,馬鹿會友好地什出舌頭舔你的手心,有趣可愛至極。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地貌類型

類烏齊藏語為“大山”之意,唐代為吐蕃屬地。保護區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北,他念他翁山東南。

地貌屬於橫斷山峽谷與高原湖盆過渡地帶,山體完整,地形開闊平緩,是西藏東部森林地區的北邊緣,坡度在20~25°之間,相對高差500~1000米。

地形沿瀾滄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呈現西高東低趨勢,平均海拔4500米。

氣候特點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氣候。

光照充足,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為-6℃,7月份平均氣溫為12℃。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期在120天,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期在250天。氣溫平均日差在15℃。年平均無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63小時。年雹日在18天以上,大風日在80天以上,年均溫1~3℃,無絕對無霜期。

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植物資源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由於地形和氣候的關係,保護區一帶山勢開闊,植被類型簡單,主要為圓柏-雲杉林,林下主要是落葉灌木,有毛忍冬、糙皮樺等植物。目前,境內森林植被保護較好。

保護區內共有高等植物73科231屬652種。

自然植被:類烏齊自然保護區自然植被可大致分為6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22個群系。植被類型多樣,植被類型完整,自然景觀優美,所含物種豐富,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森林植被:類烏齊自然保護區現有有林地8716.4公頃。森林植被主要分布於東南部及紫曲河西岸較低海拔的山坡,主要建群種為川西雲杉大果圓柏

川西雲杉林分布於陰坡、半陰坡。大果圓柏分布於陽坡、半陽坡。

大果圓柏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圓柏
大果圓柏:屬於柏科,圓柏屬。

常綠喬木或灌木;幼樹之葉全為刺形,老樹之葉刺形或鱗形或二者兼有;刺形葉常3枚輪生,稀互動對生,基部下延,無關節,上面凹下,有氣孔帶;鱗葉互動對生,稀三葉輪生,菱形;球花雌雄異株或同株,單生短枝頂;雄球花長圓形或卵圓形;雄蕊4-8對;互動對生;雌球花有4-8對互動對生的珠鱗,或3枚輪生的珠鱗;胚珠1—6枚,生於珠鱗內面的基部;球果當年、翌年或三年成熟,珠鱗發育為種鱗,肉質,不開裂;種子1-6粒,無翅;子葉2-6枚。

產於甘肅南部(岷山、白龍江流域)、四川(北部、西北部及西部)、青海南部、西藏南部和東部。為重要的材用及庭園觀賞樹種,西北產區作水土保持及固沙防風林樹種。

川西雲杉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川西雲杉
雲杉屬,松科。分布於高山或亞高山地帶。

常綠喬木;樹皮薄,鱗片狀;枝通常輪生;葉線形,螺鏇排列,通常四角形,每一面有一氣孔線,或有時扁平,僅在上面有白色的氣孔線,著生於有角、宿存、木質、柄狀凸起的葉枕上;球花頂生腋生;雄球花黃色或紅色,由無數、螺鏇排列的雄花組成,花葯2,藥隔闊,鱗片狀,花粉粒有氣囊;雌花綠色或紫色,由無數、螺鏇排列的珠鱗組成,每一珠鱗下有一小的苞鱗,珠鱗內面基部有胚珠2顆;球果下垂,成熟時原珠鱗發育為種鱗,木質、宿存;種子有翅;子葉4-9(-15)枚。

木材質柔而軟,紋理通直,可為建築、家具樂器和造船等用材。

動物資源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4綱13目47科18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3種

魚類:1目2科3種,種數占總種數的1.7%;

兩棲類1目3科4種,占2.2%;

哺乳類5目13科39種,占21.7%;

鳥類6目29科134種,占74.4%。

馬鹿

馬鹿:屬哺乳綱,鹿亞科,鹿屬。野生馬鹿是大型珍獸,屬國家和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外形特徵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雄性馬鹿
馬鹿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雌性比雄性要小一些。頭與面部較長,有眶下腺,耳大,呈圓錐形。鼻端裸露,其兩側和唇部為純褐色。額部和頭頂為深褐色,頰部為淺褐色。頸部較長,四肢也長。蹄子很大,側踢長而著地。尾巴較短。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性才有,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雌性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嵴突

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或8個叉,個別可達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幾乎成直角;主幹較長,向後傾斜,第二叉緊靠眉叉,因為距離極短,稱為“對門叉”。並以此區別於梅花鹿白唇鹿的角。第三叉與第二叉的間距較大,以後主幹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較扁,主幹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數淺槽紋。

夏毛短,沒有絨毛,通體呈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冬毛厚密,有絨毛,毛色灰棕。臀斑較大,呈褐色、黃赭色或白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面積的黃白色斑,幾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亞種不同,故亦稱“白臀鹿”。

生活環境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馬鹿
主要棲息于海拔較高地區的森林上緣的灌叢草原地帶,分布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之間。冬季由高處往下遷至避風的山谷及向陽的坡地;夏季則常在高山的林線一帶活動;春秋季節,喜在森林的邊緣、空曠的林間空地攝食和棲息。 

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馬鹿在自然界裡的天敵有猞猁等猛獸,但由於性情機警,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且體大力強,又有巨角作為武器,所以也能與捕食者進行搏鬥。善於奔跑和游泳。

馬鹿食物種類廣,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各種枯草是馬鹿冬季的主要食物。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

繁殖習性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飲水的雌性馬鹿

馬鹿的發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時雄性很少採食,常用蹄子扒土,頻繁排尿,用角頂撞樹幹,將樹皮撞破或者折斷小樹,並且發出吼叫聲,初期時叫聲不高,多半在夜間,高潮時則日夜大聲吼叫。發情期間雄獸之間的爭偶格鬥也很激烈,幾乎日夜爭鬥不休,但在格鬥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時並不堅持到底,而是敗退了事,強者也不追趕,只有雙方勢均力敵時,才會使一方或雙方的角被折斷,甚至造成嚴重致命的創傷。取勝的雄性可以占有多隻雌性。雌性在發情期眶下腺張開,分泌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經常搖尾、排尿,發情期一般持續2~3天,性周期為7~12天。

雌性妊娠期為225~262天,在灌叢、高草地等隱蔽處生產,每胎通常產1仔。

初生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有白色斑點,體重為10~12千克,頭2~3天內軟弱無力,只能躺臥,很少行動。5~7天后開始跟隨雌獸活動。哺乳期為3個月,1月齡時出現反芻現象。12~14月齡時開始長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個枝叉。3~4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6~18年。

經濟價值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馬鹿角
馬鹿一般在2~4月脫角,5~7月為茸角生長旺盛的季節,9月以後開始骨化。它的茸角叫“青茸”,品質優於白唇鹿岩茸水鹿的春茸,僅次於梅花鹿黃茸。但馬鹿的數量多,鹿茸的產量也高,通稱為四岔,鋸茸重量可達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鋸茸重得多。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藥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

馬鹿鮮茸的等級:分為一、二、三和等外,共四個等級,其中一等茸是肥嫩、挺圓、上沖的“蓮花型”或三杈茸,同時要求不扁頭、不拉鉤、不畸形、不骨化。骨化超過全茸40%的,就屬於等外品了。

畸形茸就是主幹與分支方位不正,多分支或少分支。鹿茸畸形但不骨化,可以定為三等茸。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鹿茸
馬鹿到采茸的時候,有這么兩個標準:馬鹿要是大一點的,就可以放4杈,小一點放3杈,然後必須保證這個嘴頭豐滿。

馬鹿惟有雄性才長茸,鹿茸一般只長70~90天。變成鹿角後,來年春天再長鹿茸時,鹿角就自動脫落了。馬公鹿長茸最早從生下來5個月就開始了,初次採下的茸俗稱“毛桃兒”,一周歲鋸下的茸叫“頭鋸兒”,二周歲鋸的叫“二鋸兒”,依此類推。馬公鹿在10周歲左右,茸產量達到頂峰,每頭最高可產鮮茸20公斤,按一公斤500元計算,每頭公鹿茸的收入萬元,以後產量逐步下降,到十七、八歲時馬公鹿就可以淘汰了。
鹿茸一年可以賣1萬多塊錢,每年要采精可以采1000隻凍精,每隻200元,這就可以賣20萬元。 

白唇鹿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白唇鹿

白唇鹿:白唇鹿既是青藏高原的特產,亦為中國的特有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在西藏主要分布於東部地區的芒康縣察雅縣左貢縣昌都縣類烏齊縣和丁青縣等。在國內本種還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等省。在類烏齊縣,各鄉鎮均有分布,但以長毛嶺鄉、卡瑪多、崗色鄉等鄉鎮分布為多。

白唇鹿渾身是寶,鹿角為名貴中藥。目前分布區都有半野生養殖,野生白唇鹿數量不多。境內共有白唇鹿270隻左右。

白唇鹿(Gervusalbirostris):偶蹄目,鹿科,鹿亞科,鹿屬。青藏高原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又名黃鹿,白鼻鹿,因其角叉的分叉處特別寬扁,故也稱做扁角鹿。

(1)形態特徵:該物種為大型鹿類,體重在200公斤以上,體長1.55米—1.9米,肩高1.2米—1.45米,臀高1.15米—1.35米,站立時,其肩部略高於臀部,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個別老年雄體可達6叉,第二叉離眉叉遠,雌鹿無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頜終年純白色。

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白唇鹿
白唇鹿的毛被及色調在冬夏有差別。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彈性,毛形直,毛尖處稍彎曲,通體呈現一致的枯黃褐色,胸腹及四肢內側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黃淺褐色,臀斑黃白色;夏季毛被薄而緻密,通體色調多變異,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黃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軟,在淺棕色的體背分布有不規則的斑點。

(2)生活習性:白唇鹿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地區的山地動物,耐嚴寒而怕熱,分布海拔高,分布海拔在3500米以上,活動上限達5100米。白唇鹿姿態優雅,喜群居,除交配季節外,雌雄成體均分群活動,終年漫遊於一定範圍的山麓平原,開闊的溝谷和山嶺間。主要在晨、昏活動,白天大部分時間均臥伏於僻靜的地方休息、反芻,在氣溫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較高的地區,9月份以後隨著氣溫的下降,又慢遷往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驚嚇時,雄鹿往高處跑,而雌鹿則向較低處跑。

(3)食物與繁殖: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隨著棲息環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變。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秋末交配,翌年夏季產羔,在交配季節,雄鹿之間爭偶激烈,經常有茸角被碰斷的現象。雌鹿3歲即可參與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歲才能參與交配。每年長茸、脫角一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