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烏齊

類烏齊縣地處東經95°49′—96°58′,北緯30°58′—31°58′。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北部,北與青海省囊謙縣相連,西鄰丁青縣,南與八宿縣、洛隆縣接壤,東與昌都縣毗鄰。距昌都鎮105公里,距拉薩市948公里。縣域西北至東南最大距離116公里,西南至東北最大距離71公里,總面積886.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政區沿革

類烏齊藏語為“大山”之意,唐代為吐蕃屬地。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朝統治西藏後,由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代永樂年間類烏齊寺的主持被封為國師,管理此地。清代曾設恩達縣,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設類烏齊宗。1918年噶廈政府直接派駐“拉尼”(相當縣長)和一個“代本”(團級)的軍隊,形成以噶舉派(白教)為主,政教合一的政權機構。1950年前類烏齊宗管轄六大“本布”(頭人)區域,區域的百姓直屬類烏齊三大札倉領有。1959年時將六大本布中的“嘎瑪格若達那本”和“莫冬冷曲林本”的區域劃歸昌都縣,將八宿甲桑卡和原三十九族的少部分地區劃入類烏齊宗,1960年成立類烏齊縣人民政府,縣駐地設在類烏齊鎮。轄甲桑卡、恩達(現為桑多鎮)、尚卡、長毛嶺、瑪利等5個區。1962年新建巴夏區(現卡瑪多鄉),1964年將瑪利區劃歸洛隆縣管轄,1972年縣政府駐地遷至桑多區,同年新建類烏齊區。

地形地貌

類烏齊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北,他念他翁山東南。東部屬於典型的藏東高山峽谷型地貌,西部則屬於藏北高原地貌類型。地形沿瀾滄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呈現西高東低趨勢,平均海拔4500米,縣駐地海拔3810米。主要山脈有色吉山,海拔5258米,馬查拉山,海拔5220米,馬崩山,海拔5152米。

氣候

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光照充足,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為-6℃,7月份平均氣溫為12℃。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期在120天,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期在250天。氣溫平均日差在15℃。年平均無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6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水文

河流主要有怒江金河昂曲河、總河長851公里。金河南北向貫穿縣境,二級支流發達,水利資源豐富,河網密度約0.81公里/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18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主要礦藏資源有錫、煤、重晶石、大理石、石榴石等。已探明錫礦儲量2萬噸,品位3.55克/立方米,距國道317線30公里。馬查拉煤礦儲量1372萬噸。菱美礦儲量5710萬噸,品位45.7%。重晶石礦儲量675萬噸,品位72.5%。主要野生動物有馬鹿、黑熊、猴、豹、狐狸、岩羊、雪雞等。主要野生藥材有蟲草貝母知母、大黃、三棵針、紅景天等。

公路交通

國道317線穿越縣境,與康青公路(昌都至青海省玉樹州)相連,經丁青縣可達那曲到拉薩。

郵政電信

有郵電局1座,開辦電報、傳真、長途電話、匯款等業務,但行動電話不能正常使用。

醫療衛生

有縣醫院一所,婦幼保健站1所,防疫站1 所。

旅遊

主要景點有:
類烏齊寺 由桑吉翁建成於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西藏東北部著名的噶舉派寺院。現寺廟收藏有傳說中屬格薩爾王的鐵質鍍金馬鞍,幸巴的木鞍和各種戰刀等文物。距縣城30公里。
伊日溫泉 據說可治療各種皮膚病、胃病、關節炎等疾病。一年四季青海省和昌都等地來此沐浴者絡繹不絕。
野生馬鹿場 這是西藏唯一的野鹿飼養場,飼養有野鹿100多頭,極具觀游價值。
馬查拉溶洞 距縣城15公里,洞內岩溶形成的鐘表乳石,形態各異。
“仲確”節 藏曆六月十五日在類烏齊鎮舉行,千萬民眾朝拜寺廟轉神山,進行物資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