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縣

丘北縣

丘北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03°34′~104°45′、北緯23°45′~24°28′。東隔清水江與廣南縣毗鄰,南與硯山縣、開遠市接壤,西隔南盤江同彌勒、瀘西兩縣相望,北與師宗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銜接。縣境內東西寬100千米,南北長70.5千米,總面積4997平方千米。07年末,全縣總人口45.9萬人。境內居住著漢、壯、苗、彝、瑤、白、回、僰人等八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28.7萬人,占總人口的62.52%。郵編:663200代碼:532626區號:0876。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海拔1452米,距省會昆明市280千米,距文山州府114千米。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丘北縣 丘北縣

丘北縣轄3個鎮、9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錦屏鎮、曰者鎮、雙龍營鎮、八道哨彝族鄉、天星鄉、平寨鄉、樹皮彝族鄉、膩腳彝族鄉、新店彝族鄉、捨得彝族鄉、官寨鄉、溫瀏鄉

歷史沿革

丘北縣 丘北縣
春秋戰國時屬楚地,秦屬進桑、句町部族區域。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群舸郡, 蜀漢、晉隸興古郡,唐武德七年(624年)屬郎州,天寶七年(748年)屬南詔拓東節度,宋大理國時期屬維摩部,元至元七年(1270年)屬阿寧萬戶府隸廣西路,明隸廣西府維摩州,清康熙八年(1669年)隸師宗州,雍正九年(1731年)設師宗州同駐丘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師宗州同知為丘北縣丞,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丘北縣為正縣,隸廣西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隸蒙自道,後廢道直隸雲南省都督府,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隸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隸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文山專區。1958年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屬州轄的縣。丘北因縣城建於 暮冶峰(丘山)之北得名,雍正三年上諭,除四書五經外,遇“丘”字加“阝”旁,作“邱”,地名字亦作“邱”,故“丘北”稱謂與用字隨建置衍變而延用至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省民政廳雲民字[1991]7號檔案規定,自2004年2月又將“邱”字改為“丘”。
丘北縣 丘北縣

2000年,丘北縣轄1個鎮、14個鄉:錦屏鎮、八道哨彝族鄉、沖頭彝族鄉、捨得彝族鄉、官寨鄉、膩腳彝族鄉、雙龍營鄉、樹皮彝族鄉、羊街鄉、溫瀏鄉、平寨鄉、天星鄉、曰者鄉、戈寒鄉、新店彝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400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錦屏鎮57977八道哨彝族鄉28527天星鄉39340平寨鄉31974樹皮彝族鄉39888膩腳彝族鄉24719新店彝族鄉17657捨得彝族鄉17285日者鄉32330官寨鄉40644戈寒鄉17452雙龍營鄉50887溫瀏鄉29033羊街鄉6296。

2004年,縣城面積擴大到5.1平方千米,縣城總人口3.1萬人。2006年,撤銷戈寒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雙龍營鎮,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羊街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溫瀏鄉,溫瀏鄉政府駐地不變。區劃調整後,丘北縣轄錦屏鎮、雙龍營鎮、曰者鎮、膩腳彝族鄉、新店彝族鄉、捨得彝族鄉、樹皮彝族鄉、八道哨彝族鄉、官寨鄉、平寨鄉、天星鄉、溫瀏鄉共3鎮9鄉。

地理

氣候

丘北地處滇東南岩溶山原丘陵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六詔山支系大總山縱橫全境。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六郎洞河、夸墨河、拖底河、官寨河、補擋河、清水江、南丘河、清水河、清平河、石葵河、盤龍河(馬恆地段),分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和紅河流域瀘江水系。普者黑湖為較大的天然湖泊,水面10.8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羊雄山頂峰)2501.8米,最低海拔(弄位村)782米。由於地處低緯季風區域,氣候總體上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2~19.7℃,年平均降雨量1000~1270毫米。

位置

丘北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位於東經103°34’~104°45’、北緯23°45’~24°28’之間。東隔清水江與廣南縣毗鄰,南與硯山縣、開遠市接壤,西隔南盤江同彌勒、瀘西兩縣相望,北與師宗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銜接。縣境內東西寬100公里,南北長70.5公里,總面積4997平方公里。縣城設在錦屏鎮,海拔1452米,距省會昆明市280公里,距文山州府(文山縣城)114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丘北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183毫米,境內水系大部份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盤江為界河,清水江為主幹河,境內共有河流十三條,年徑流量24.474億立方米,又從硯山注入南丘河3.5億立方米的入境水量,共27.974億立方米。水資源比較豐富,丘北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6.4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16.9萬千瓦,為理論蘊藏量的64%(不含南盤江幹流)。除地表水外,還有較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著名的矣勒、水頭、擺落、舊城四泉,均靠地下水補給。六郎洞地下河徑流區約1020平方公里,總補給區約2280平方公里,1960年2月國家在此建成一座裝機容量2.5萬千瓦的地下水力發電站。已開發水電站總裝機4.01萬千瓦,只占可開發量的23.73%。可開發的水電站主要集中在:南丘河、清水河、清水江、官寨河和補黨河上。其中清水河已建有紅旗水庫電站、碧松就電站,清水江上已建有格雷一級和格雷二級電站,官寨河上已建有官寨電站、小秧補電站和歹馬電站。

土地資源

丘北縣耕地面積58.05萬畝,其中:水田lO.6萬畝(含雷響田3.02萬畝)、旱地47.49萬畝、林業用地453.86萬畝(含宜林荒山13.4萬畝)。適宜種植糧食作物和烤菸、辣椒、蓮藕、葡萄、薯蕷、三七等經濟作物,以及多個樹種和天然菌的生長繁育,發展山地和林下經濟潛力巨大。

生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林木有76科197種,藥類650種,菌類17種。珍稀植物有銀杏、董棕、野茶樹、紅椿、雲南七葉樹、雲南含笑、櫸木、三尖杉、紅花木蓮、黑節草(石斛)、鐵線蓮、雪上一枝蒿等28種;珍稀動物有穿山甲、岩羊、錦雞(箐雞)、狐狸、眼鏡王蛇、獨眼魚等33種。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丘北縣已查明境內較多的礦產資源有煤、銅、鐵、錳、金、矽、銻、鉛、鋁、汞、白雲岩、滑石、天然瓷土等。六獨銅礦(小型銅礦床)平均品位O.93%,儲量1.35萬金屬噸。水米沖煤儲量(c+D)270萬噸,大鐵鋁土礦屬中型礦床,塘房白雲岩、石灰岩礦為大型礦。丘北礦產資源豐富,分布範圍廣,具有良好開發前景。

人口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45.9萬人。境內居住著漢、壯、苗、彝、瑤、白、回等七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28.7萬人,占總人口的62.52%

經濟發展

丘北縣 丘北縣
200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3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19.3%,“十五”期間年平均遞增11%(可比價); 工業總產值3.62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71.5%,年平均遞增26.4%;農業總產值9.11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82.1%,年平均遞增21.7%;完成地方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158萬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03.2%,年平均遞增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9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47.4%,年平均遞增2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億元,完成“十五”計畫的103.5%,年平均遞增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14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67億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3649萬元,增長78.2%;各項貸款餘額6.45億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1657萬元,增長50.56%;年末總人口4556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03‰以內。

農業

丘北縣 丘北縣
農業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發展迅速, 烤菸、辣椒、 畜牧業已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全縣農業總產值77177萬元(現價),同比增長21.5%;糧食總產量1.6億公斤。2005年,全縣糧經比例由“九五”期末的8.2:1.8調整到7.1:2.9,全縣已形成以雙龍營鎮鎮為主的萬畝優質煙基地,以樹皮為主的10萬畝辣椒基地,以曰者、八道哨、普者黑景區為主的萬畝 葡萄、萬畝蓮藕和萬畝油菜花基地, 薯蕷、三七、 草烏等生物藥材迅速發展,已成為我縣農村經濟成長的一個亮點,產業結構規模化格局初具雛形。2005年全年完成菸葉收購11.6萬擔,實現菸農直接收入5052萬元,菸葉特產稅1010萬元,辣椒種植13萬畝,產量1361萬公斤,產值超1億元,發展葡萄6000餘畝, 蔬菜種植7168畝,產量129萬公斤,種植油菜10367畝、蓮藕10016畝、 優質稻10800畝、名特優水產養殖385畝。完成公益造林6.37萬畝,退耕還林0.4萬畝,完成林漿紙造林地移交5.1萬畝。實現生豬存欄25萬頭、出欄33.5萬頭,羊存欄18.9萬隻、出欄13.9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38144萬元,比“九五”期末增長94.3%,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2.16%。

工業

丘北主要有採煤、電力、建築建材、釀酒、冶煉等工業,200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3.62億元,比“九五”期末年均遞增16.4%;工業對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1%,比“九五”期末提高1.7個百分點。特色產業-丘北辣椒,又名“丘北小椒”,盛產於樹皮、天星、雙龍營、日者等鄉(鎮),具有個小、皮厚、肉多、色艷、含油量高、辣而香,味道純正的特點,富含蛋白質、糖類、脂肪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六種營養素。丘北辣椒系列產品有:呼辣圈、胖大嫂、紅椒娘、邱辣王、世霸辣、辣得爽、一吃福等,遠銷日、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是本縣的名優特產。2005年,全縣辣椒種植13萬畝,產量1361萬公斤,產值超1億元,成為本縣獨具特色的一大支柱產業。

旅遊業

丘北縣 丘北縣
2005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73.35萬人,同比增長26.5%;旅遊直接經濟收入934萬元,綜合經濟收入10985萬元,同比增長1.6%和16.9%。認真實施普者黑景區 旅遊國債項目,完成景區旅遊 廁所、步行游路、通信和電力線網改造等項目。“十五”期間,全縣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287萬人次,年均增長11.5%;實現旅遊直接經濟收入3833萬元,年均增長16.8%;旅遊綜合經濟收入累計近4億元,年均增長13.7%,與“九五”期間相比,遊客總人數增加87萬人次,增長43.94%;直接經濟收入增加2758萬元,增長257.3%,綜合經濟收入增長15320萬元,增長57.3%。旅遊業帶動了全縣交通 運輸、通訊、 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十五”期末,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76億元,年均遞增18.6%。非公有制經濟2005年登記註冊的非公企業達4617戶,同比增長18.6%;從業人員7916人,同比增長10%;上繳稅金1960萬元,同比增長21%。對外開放積極開展項目的調研收集和包裝工作,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組團參加“昆交會”、第二屆泛珠江三角區經貿洽談會等,採取上門招商、以商招商、網路招商等形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5年共簽訂引資項目4個,協定資金17271萬元。

社會事業

至2005年末,先後獲科技成果獎101項,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33%。雜交水稻覆蓋率77.7%,雜交玉米覆蓋率72.8%,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示範推廣取得明顯成效。山區畜牧科技推廣率達到86%,壩區達96%,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科技網路,2005年開展各種農村實用技術培訓850期68000人次;十五期間,投入教育建設資金434萬元,新建、擴建校舍75920平方米,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全縣有中學20所,在校學生26267人,教師1125人;有國小696所(含校點),在校學生61775人,教師3199人;幼稚園17所,在校幼兒數6208人,幼兒教師187人;學前班85班,在班幼兒3550人。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國中毛入學率96.5%,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推動了全縣體育事業的發展。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44個,床位501張,醫務工作人員676人。全縣99個村民委設有衛生室95所,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丘北縣人民醫院、丘北縣中醫院進入省二級乙等醫院標準,雙龍營中心衛生院、膩腳中心衛生院進入省一級乙等標準。全縣廣播覆蓋率87.6%,截止2005年末,全縣共建設有廣播電視“村村通”地面衛星網站392座,電視覆蓋率89%。

旅遊資源

鳳尾洞

丘北縣 丘北縣
鳳尾洞位於戈寒鄉 平龍村公所境內,平龍村西2.5公里處的鳳尾村後山。鳳尾河支流之一在平坦村公所瓦窯附近潛入暗河,伏流約3里後於尾村後山腳出露,當地民眾稱為“鳳尾水洞”。在水洞的上方後山山腰,有兩個相距約5米並立的洞口,民眾稱“鳳尾乾洞”(即鳳尾洞)。乾、水洞在河內是相通的,在乾洞的一些地段可清楚地聽到 暗河的水流聲,進出水洞需涉水。乾洞雖險,但洞內硝土甚多。鳳尾洞,兩個洞口,一大一小,大的一個洞口寬約4米,高約6米;小的一個洞口寬約3米,高約5米。從兩個洞口進去約15米,便交匯了。洞內道路崎嶇,個別地段還十分險要,需架橋搭梯方能通過,人們稱為“滬定橋”。有幾處通道低矮狹窄,一個人過往也要 低頭、彎腰、 側身,人們稱“臘子口”。然而,大多數地段都很寬敞,並有若干個高二三十米,能容納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洞室,人們稱“萬人大會堂”。形態各殊,精美無比的鐘乳石比比皆是,有成片的“酥肉地”、“鐵砂灘”、“龍冠鳳尾”、“送子觀音”以及洞中峽谷等。

小橋明煙

城東門外小河橫跨小橋一座,橋上建“觀瀾亭”,小橋流水,晚霞映天,田園風光,別有一番情趣。除老八景外,在丘北境內還有:“茶馬古道”中的買馬道;黑箐龍古人類遺址;曰者獅子山崖畫;橋背水古水利工程等文化遺址和風景名勝。這些是丘北旅遊的寶貴財富。

水圍寺

丘北縣 丘北縣
為丘北八景之冠。位於縣城西北12公里的九連山腳下,座落在一個大湖正中,峰高20米左右,底部周長約200米,林木蒼翠茂密,野花遍布,鳥雀嚶嚶。據考證,民國《丘北縣誌》有詩云:“山從何處擬飛來,屹立湖心不染埃;雲影倒拖天上下,月光斜照水樓台;峰環翠翠屏間列,髻擁青青鏡里開;直把塵心消遣去,飄飄如在小蓬萊”。

文筆山森林公園

文筆山,形如青龍,故亦稱青龍山,其實更似雄獅靜臥於縣城東南一公里處。清鹹豐二年((1852),在“雄獅”,背部建高22米的七層文筆塔,後來,塔頂上自生一株海石榴(即只開花不結果的重瓣石榴),稱“塔頂瓊株”。山上,森林茂密,古衫參天。1984年新建觀景亭,闢為公園,稱文筆山森林公園。1986年6月,縣廣播站又建一座衛星地面接收差轉站於其巔。每逢節日,遊人勝多,或乘車、或徒步沿蜿蜒小路上下、絡繹不絕。登觀景台遠眺,環山如黛;鳥瞰西北,縣城景致盡收眼底。清風拂來,疲乏頓消。

歹馬瀑布

歹馬瀑布:位於官寨鄉黃果樹村西北,實為歹馬河流的出口,河水跌落而成。瀑布地處禹樂河峽谷中,分四級。總落差約83米。第一級為洞內瀑,高13米,寬2米;第二級高掛洞口,高13米,寬3——5米。瀑底為一三角形台地,水石相擊,銀花萬朵;第三級呈“之”字形激烈迴旋,高16米,寬3——5米。第四級高30米,寬14米,瀑水順一陡壁垂直滑落,瀑底水霧瀰漫,響聲隆隆。總觀之,氣勢壯觀,驚心動魄,兩岸陡壁連綿,林木蒼翠,環境優美。歹馬古榕:位於歹馬平寨中,樹高25米,基徑9米,冠幅直徑23米,根系發達,由北往南看,長10——14米的五條樹根放射狀向四周伸開,其上數枝小枝著地,象一條條天然木長凳。尤為有趣的是,離地面3米左右的主幹上,一枝莖向東伸出,似一開屏的孔雀,形態逼真,每至節日,村中壯民集聚在樹下,古樹映盛裝,歌聲飛揚。

文化

境內有黑箐龍村的大龍山洞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遺址,新石器時代作品一獅子山崖畫,春秋末戰國初(公元前475年)的古代樂器一草皮銅鼓,未發掘的元梁王堆,明朝白蠻(白族)的火葬罐群;建於清朝時期的文廟、金塔(文筆塔)、象鼻嶺水利工程;有內涵豐富的滇戲,獨具特色的丘北花燈《放羊調》、《小小扁擔》等,民族傳統曲藝《天體歌》(瑤族)、《三胡說唱》(彝族撒尼人)、《唱蘆笙》(苗族)等,以及多姿多彩的舞蹈《霸王鞭舞》、《腳戀舞》等民間文藝。是供專家學者科學考察和文學文藝工作者搜奇採風的重要地區。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 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 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 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 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 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